书城养生调血压自控自防自疗
11162800000003

第3章 高血压的药物调理调血压

药物治疗的原则

不论使用哪一种具体药物,选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原则是公认的,包括:

(1)从低剂量开始。任何一种药物都应从最低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单一药物有较好反应,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应当在患者能够很好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

(2)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大程度地降低血压,同时使不良反应减少至最低程度。通常宜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抗高血压药物,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目的是使两种药物都使用小剂量,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在这方面,美国和欧洲正在不断推出固定小剂量的复方制剂,可能是有帮助的。

(3)如果一个药物的疗效反应很差,或是耐受性差,可换另一类型药物,而非加大第一个药物剂量或加用第二个药物。

(4)使用一天一次具有24h降压疗效的长效药物。这些药物的优点是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更平衡地控制血压,将血压的波动减少到最低程度,并有可能地保护靶器官,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

药物治疗的开始

对于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在确定了血压值后要尽快给药。

对于中危和低危患者,可受以下几点影响:

(1)征求患者对于治疗策略的要求。

(2)改良生活方式所能降低的血压值。

(3)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程度。

(4)医疗健康系统中医药资源的可用性。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各类药物都可用于降压治疗的开始和维持,但是选择药物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①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了不同国家或地区所用药物不同;②每个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③已存在靶器官损害,临床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糖尿病;④与治疗其他疾病所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⑤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降低之证据的强度;⑥对每1位患者,医师应综合分析所有这些因素,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利尿剂。利尿剂是最有价值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但其风险傲益比呈剂量依赖性。利尿剂的许多副作用如低钾、糖耐量降低、室性早搏和阳痿多见于大剂量,每日25mg或12.5mg双氢克尿噻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而仍然保持疗效。利尿剂特别推荐用于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和黑人患者。

(2)β阻滞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是一类安全、价廉和有效的药物,可作为单一药物治疗或与利尿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β阻滞剂联合应用。心力衰竭曾经是使用标准剂量β阻滞剂的明确的禁忌症,但现有初步证据表明,β阻滞剂从极小剂量开始,可对一些心力衰竭患者有好处。对于有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β阻滞剂。有报道在日本人中,β阻滞剂可加重痉挛性或变异性心绞痛,在黑人患者中常常效果较差。

(3)ACE抑制剂。ACE抑制剂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ACE抑制剂尤其能有效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能有效地延缓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有蛋白尿患者肾脏病变的过程。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极为罕见但可能致死的血管性水肿。ACE抑制剂在黑人患者中效果常较差。

(4)钙拮抗剂。所有各亚组钙拮抗剂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且耐受性好。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有预防中风的效益,最好使用长效钙拮抗剂而避免使用短效制剂。钙拮抗剂特别推荐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和黑人患者,副作用包括心动过速、潮红、踝部水肿和便秘(维拉帕米)。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最近推出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它有许多与ACE抑制剂相同的特点,包括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特殊价值。尚无可靠证据表明其能减少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这类药物几乎没有副作用,较之ACE抑制剂的一大优点是没有咳嗽副作用。

(6)α阻滞剂。α阻滞剂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其主要副作用是体位低血压,在老年患者中这可能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故必须测量立位血压。这类药物对伴有血脂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可能较为适宜,但迄今尚无关于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影响的资料。

(7)其他药物。还有许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降压药,其中一些是新药如咪唑受体拮抗剂、利美尼定和莫索尼定;另外一些是老药如利血平、甲基多巴和可乐定,甲基多巴在妊娠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已经确立。但是,作用于中枢的降压药通常有比其他各类药物更严重的副作用。对在低收入人群中如果因为考虑费用效益比而使用利血平,剂量应明显低于先前曾使用的剂量。

一些老的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仍然在某些地区广泛使用,但直接血管扩张剂的副作用如心动过速、头痛和水钠潴留,使它们不适合用作一线药物。

(1)单一药物治疗。当各大类中的药物在推荐剂量下用作单一药物治疗时,它们的降压程度非常相似,通常,血压的下降程度随开始治疗时的基础值而增加,但在典型情况下,经安慰剂校正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都降低4%~8%。因而血压为160/95mmHg的患者,单一药物治疗后通常收缩压下降7~13mmHg,舒张压下降4~8ramHg,显然对于很多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此程度的血压降低并不能达到理想水平或甚至不能达到非高血压的血压水平。

(2)联合药物治疗。研究已证明,不同类别的药物联合应用能较单用一种药物更大幅度地降低血压。联合用药的效益已为最近发表的HOT研究证实,在这个使90%以上患者血压降至90ramHg以下的试验中,70%的患者必须采用联合药物治疗。联合使用降压作用相加的药物使血压降低的幅度大约是单用1种药物时的2倍,即约降低8%~15%,或使血压为160/95mmHg患者的收缩压下降12~22mmHg,舒张压下降7~12mmHg。

(3)有效的联合用药组合。①利尿剂和p阻滞剂;②利尿剂和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③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和β阻滞剂;④钙拮抗剂和ACE抑制剂;⑤a阻滞剂和β阻滞剂。

不同类药物的有效联合使用可以因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不同产生相加的降压效果,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限制血压降低的代偿反应。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联合运用通常价值有限,因为它们的降压作用不能相加,或者因这些药物的副作用相似反而增加不良反应。

患者教育和治疗的顺从性

医生和患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是高血压治疗成功不可缺少的。应告知患者一些有帮助的信息,包括血压、高血压、危险性、预后,以及治疗可带来的益处和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不能建立良好沟通常常导致患者不坚持治疗,高血压无法有效地控制。

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是让患者参与治疗策略的制定,另一临床有用的方法是告知患者服药方式和副作用。培训护士也是一种有用途径。其他有帮助的方法包括应用家庭血压测量和让家属参与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治疗

1.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一般定义为绝对血压升高(如140/90mmHg或更高)或妊娠前期或妊娠前3个月的血压水平增高(如收缩血压升高≥25mmHg和/或舒张血压升高≥15mmHg)。妊娠高血压通常分为:慢性一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新发生的先兆子痫或妊娠高血压,或先兆子痫发生在慢性高血压基础上。先兆子痫是多系统疾病,高血压是其中一个征象,母体。肾脏、肝脏、脑或血凝系统可发生严重异常。胎盘血流受损可导致胎儿生长迟缓,甚至死于宫内。

一般认为血压>170/110mmHg时应加以治疗,以防止母亲发生中风或子痫,但至今有关将血压降至何种水平未完全达到一致。现广泛用于紧急降低妊娠高血压的药物是硝苯地平、拉贝洛尔和肼苯哒嗪。硫酸镁可产生某些降压作用,但一般不宜于治疗妊娠严重高血压。最广泛用于长期治疗妊娠高血压的药物包括β—阻滞剂,特别是氧烯洛尔、吲哚洛尔、阿替洛尔(当长期用于整个妊娠期,可伴有胎儿生长迟缓)和拉贝洛尔、甲基多巴、哌唑嗪、肼苯哒嗪、硝苯地平、依拉地平。一般妊娠期间避免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伴发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新生儿肾功能衰竭和胎儿异常形态,如胎儿低压性综合征)和所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的作用可能与ACE抑制剂相似。利尿剂虽然在随机分组的试验中有良好的结果,但是由于可进一步减少血浆容量,故也不经常应用。

降低血压仅是治疗先兆子痫的一个方面。母亲和胎儿监测对检测已发生的先兆子痫征象或可能发生的胎儿死亡及此产生分娩要求均十分重要。阿司匹林对防止先兆子痫无作用。口服钙剂对钙缺乏人群的先兆子痫并无预防效应,但是一般认为在低钙摄入的人群中膳食中钙的含量应增加,虽然这样做证据仍显不足。

2.高龄老年人高血压

一些随机试验的结果清楚提供了所有年龄层次甚至80岁高龄患者抗高血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依据。虽然这些试验的绝对效果通常在老年患者较为明显,因这些老年患者的心血管意外的危险性较高,但并未提供这种治疗对年轻人和老年人作用的百分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对患经典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的老年人,以及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收缩压升高)的老年人的治疗都是有益的。大多数已完成的试验所包括的高龄病例太少,故难以提供有关治疗效果或安全性的可靠依据。在至今报告的一些试验中,老年患者的平均年龄最高者为STOP-高血压试验(瑞典老年高血压患者试验)。此项研究证实,接受积极治疗的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降低,而参与此项试验的患者年龄为70~84岁(平均为76岁)。但此项研究中80岁以上的患者数太少,故难以得出可靠结论。在Syst-Eur治疗单纯收缩性高血压60岁以上患者的试验中,并没有发现患者的年龄与致命性的和非致命性的心血管事件治疗效果有关联,虽然有迹象表明随年龄的增长对致命性事件的治疗效果有减弱。

由于缺乏有关高龄老年人降血压作用的直接依据和检测,高龄老年人血压水平对预后关系的认识有限,故对80岁以上老年患者抗高血压的价值尚不确切。最近开始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抗高血压治疗对高龄老年患者的潜在效果。此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试验(HYVET)目前正在纳人80岁以上患者。患者随机接受以利尿为主的疗法,钙拮抗剂为主的疗法或安慰剂治疗。除此项研究外,其他一些包括更多患者的现行试验也正在召集一些80岁以上的患者。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终将为非常高危人群降血压作用评论提供叮靠依据。

3.并存的脑血管或心脏疾病

(1)脑血管疾病。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的患者有非常高的脑血管病事件危险,在这一群人中,典型的中风的发病率是每年4%或更高。有缺血性中风史或TIA病史的患者也有较高的冠心病事件发生率。每年脑血管事件和冠心病事件复发的危险性似乎直接与血压水平有关。甚至血压最轻微的降低,常可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绝对危险性得以降低。在高血压性脑中风生存者的一些试验中,降血压治疗使中风危险性降低29%,而冠心病事件也倾向降低。中风危险性降低与在无中风患者中所见的相似。关于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切问题有待于PROGRESS(培哚普利防止复发性卒中的研究)解决,此研究是一项采用ACE抑制剂为主治疗中风或TIA史患者的试验。

(2)冠心病。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有非常高的冠心病事件复发率。有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史的患者中,冠心病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达5%年以上。同样地,这些复发事件和血压水平高度相关。

现有关降压治疗对伴其他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的作用方面资料尚显缺乏。但许多较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已在其他一些组别研究中加以评估,虽其目的并非降低血压。业已显示,β—阻滞剂可使心肌梗死、再梗死和心血管性死亡发生率降低约1/4.最近一些结果也提示,β—阻滞剂可使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死亡危险性和住院率降低约1/4,而以前认为此组患者对β—阻滞剂禁忌。总的来讲,现尚无明确依据证实钙拮抗剂可降低心力衰竭相关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生。但有资料提示,虽未明确,用维拉帕米和地尔硫革治疗可降低患者心肌梗死的危险性,用短效的硝苯地平治疗则增加患者的危险性。有关ACE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异常患者的一些临床试验已提供了可降低约1/6死亡率和更明显降低心力衰竭相关性病残率等证据。这些研究也提供了可降低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危险性20%的证据。在β阻滞剂试验和ACE抑制剂试验中,对冠心病事件和心力衰竭结果的最强作用似乎大于单纯降血压期望的作用,而且似乎至少可反映这些药物其他一些保护心脏的作用。其他的不确定性,对有冠心病史无心力衰竭或左心室肥厚的患者,ACE抑制剂治疗是否有效,将由H()PE试验的结论提供。

(3)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史的患者,有非常高的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目前关于有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数据不多,但是不同类降压药治疗不同的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已有不少资料。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关于ACE抑制剂对心力衰竭和左心功能异常患者的疗效显示:可降低1/6的死亡率和与心力衰竭相关的病残率。最近的一些临床试验证实α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以及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降低1/4,虽然以前认为不应用αβ受体阻滞剂治疗。钙拮抗剂的试验未能提供对心力衰竭患者有益的证据。

4.肾脏疾病与高血压

高血压既是肾脏疾病的一种原因,也是其一种结局。但不论原因如何,高血压是加重肾脏疾病的一种决定因素。恶性或激进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和动脉栓塞性疾病都是继发于高血压的肾脏疾病重要原因。虽然有依据提示不太严重的高血压,在某些人群如美国非洲后裔肾功能衰竭中起主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机制在某些人群仍不明。业已发现的原发性肾实质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占3%~4%,肾血管病占1%。多数肾移植的患者(80%~90%)有高血压,但对既有高血压又有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将高血压作为肾功能障碍的原因前,需肉眼或(和)镜下明确肾和(或)肾血管解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以及原发性高血压,是在全世界最终引起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不论是高血压引起肾脏疾病,还是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显然,高血压是加重肾脏疾病的重要决定因素,是最终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有些依据证明,高血压遗传倾向增加原发性肾脏疾病或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目前的一些高血压随机试验几乎尚无证据显示治疗可改变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但更多的证据表明控制血压籽可延缓患者肾功能衰竭的进程。引起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特别是ACE抑制剂除具降血压作用外,是否能阻止肾脏病发展进程,但此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有关肾脏疾病患者饮食改变的研究结果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和蛋白尿患者应进一步加强降压。蛋白尿>1g/d患者的目标血压(125/75mmHg)应比蛋白尿程度较轻的患者的目标血压(130/80mmHg)更低。

5.糖尿病与高血压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比率要高出1.5~2倍Ⅰ型糖尿病患者仅在出现白蛋白尿和早期肾病时才伴发高血压,但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甚至确诊前已有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都伴有胰岛素抵抗,其特征为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和肥胖,但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尤为严重,因其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相乘,可导致心脏死亡、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大血管并发症是极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不伴发高血压的患者则可得以长期生存。导致糖尿病性肾病和视网膜病的微血管疾病使得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明显增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肾小球功能进行性降低,而采用抗高血压治疗可延缓肾小球功能的降低。最近有研究显示,ACE抑制剂可减缓肾功能减退的速率和减轻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透析危险性,高血压也可增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生率,目前已显示ACE抑制剂可减缓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的进程。

有研究表现,非药物性治疗如减轻体重可改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对胰岛素抵抗和血压,而在开始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时,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尤其是几种病症并存时,糖尿病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不同于非糖尿病患者,因对脂质谱、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的作用不同。据报告,利尿剂和β阻滞剂可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增高甘油三酯的水平。但有研究显示,以利尿剂为主的治疗可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β阻滞剂可能掩盖对低糖血症的感知,但在临床上,此并非主要禁忌症,因有证据清楚表明β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后糖尿病患者有益。ACE抑制和钙拮抗剂并不改变胰岛素的敏感性或脂质谱,但最近发表的CAP-PP试验报告,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治疗组和利尿剂或α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相比,糖尿病进展的危险性降低。最近的UKPDS试验显示了相似的益处。两项小型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与钙拮抗剂相比,ACE抑制剂对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疾病更具有益作用。这些结果与ACE抑制剂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事件具较明显的有益作用或钙拮抗剂的不良反应相一致。但由于此两项研究均规模小,其结果不确切,故需有进一步的证据来明确这两类药物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真正差异。

在以钙拮抗剂为主要治疗的HOT研究中,有证据表明,将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压最低目标水平(舒张压<80mmHg)可明显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陛。这与UKPDS试验的证据相一致,表明取得较低血压水平伴随着主要微血管事件和大血管病事件的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从较低血压目标值得益的可能性与关于正常血压糖尿病患者(有或无肾脏疾病)的试验结果相符合。

高血压患者何时用药最好

以往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即每日服药3次,这与新的服药方法有很大区别。新的服药方法是每天清晨醒后一次性服药。这种方法比传统服药所用的药量少一半,但效果却比传统服药方法好得多。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数分钟之内上升1.33~4kPa(10~30mmHg)。千后血压逐渐下降,晚上睡眠后,血压会进一步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服药方法没有全面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即脑血栓。新的服药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清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动,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上午的血压升高得到控制,到了下午和晚上,无需再服药,这样可防止夜间血压过度降低,从而达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

为何服降压药时要配维生素C或路丁

治疗高血压病,尤其是在治疗Ⅲ期高血压、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时,经常合并使用维生素C或路丁。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它们本身虽无降压之功,但对预防高血压脑溢血似有一定的作用,故临床上常用其作为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药物。

维生素C又称维生素丙、抗坏血酸,属水溶性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橘、橙、番茄、菠菜、枣等均富含本品,临床所用的为人工合成品。

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糖的代谢及氧化还原过程,是人体合成细胞间质和胶原纤维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若其不足或缺乏时,便会出现细胞间质溶解、减少、变薄和含水量增多等病理现象。由于人体的一切组织都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的,如果将细胞比作砌墙用的砖块的话,那么,细胞间质则犹如黏合砖块的灰浆和泥浆,是构成组织时粘接细胞的一种粘合剂。故一旦细胞间质减少时,许多组织如血管、骨骼、牙齿的结构就会出现病理改变,其中以毛细血管的损害最为突出,表现为渗出性出血。维生素C能促进细胞间质的合成,因而具有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作用,所以它可用于高血压脑溢血的预防。关于维生素C为何能促进细胞间质合成的原理,目前尚不明了,有人认为与其有助体内的脯氨酸转化为羟脯氨酸有关,后者是合成胶原纤维时的一种必需氨基酸。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液中维生素C的高水平状态,可能有助于防止健康人患高血压。如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了血压正常的67名健康人和241名健康与高血压患者共存的人群后发现,他们的血压值均与维生素C的浓度呈负相关。科学家认为,维生素C抗高血压的机理与其能消除损伤血管基底膜而导致血压升高的自由基有关。

路丁,又名香苷、维生素P,存在于芸香叶、枣、杏、橙皮、番茄等内,槐花、荞麦花内含量尤为丰富。现供药用的路丁大多由槐花和养麦花中提取而得。本品具有维持或增强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的作用,缺乏时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加。其作用机理可能在于路丁能够抑制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能水解透明质酸,而透明质酸是构成毛细血管壁和其他组织细胞间质的基质,透明质酸水解后,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即降低,通透性和脆性亦增加,因而容易出血。所以,临床上常将路丁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及防治脑溢血等。

为何降压药要从小剂量开始

高血压病患者服降压药物治疗时,应先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一段时间(约1周)后,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可以考虑两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同时服用两种降压药,血压是能够降到理想水平的。当血压降到理想水平后,维持1~2个月,若血压一直保持稳定,再逐渐减第二种药,直到用“最小剂量”的降压药维持血压在理想水平为止。这个“最小剂量”就叫维持量,维持量要坚持长期服用,不可随意停用,否则血压又会升高,前功尽弃,还得从头开始。

常用中成药有哪些

目前,有很多可以治疗高血压病的中成药,但其疗效较为确定,临床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杞菊地黄丸:其具有滋肾阴、清肝热的作用,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眼花,目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年老体弱、病程较久的高血压病。每次9克,日服2次,适合长期服用。

脑立清:其具有镇肝潜阳降逆作用,用于气血上逆的头目眩晕、头疼脑涨的高血压病。每次10~15粒,口服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清脑降压片:其具有滋阴清肝,潜阳降压的综合作用,适用于头目眩晕、失眠烦躁、耳鸣耳聋、舌头少苔等肝阴虚、肝火旺的高血压病。口服每次4~6片,孕妇禁忌。

龙胆泻肝丸:其具有清肝火、泻湿热的作厢,适用于年龄较轻、病程较短、头痛、头胀、头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肝经实热的高血压病。按肝火症状的轻重适量服用。口服每次6~9g,日服2~3次。

当归龙荟丸:其具有清肝泻火、通便导滞的作用,适用于体质壮实、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头痛头晕较剧甚至呕吐抽搐等肝火较盛的高血压病。每次6克,日服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中西药合用效果好吗

多年来对中药的研究发现,在降血压方面,某些中药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通常主张中西药合用起到辅助调理的协同作用,如市面上销售的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山绿茶降压片等药中其实主要成分是西药,但患者很容易认为是用“中药”来降压,实际上能够起到降压作用的还是药片中的西药成分,如:珍菊降压片中每片含有的可乐定30μg、氢氯噻嗪5mg,复方罗布麻片中每片含有的双肼屈嗪1.6mg、氢氯噻嗪1.6mg。某些中药成分,如珍菊降压片中的珍珠、野菊花,只是用来对抗一部分由于可乐定所引起的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而并非仅仅靠它们来降血压。

因此,不要认为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山绿茶降压片是纯中药,副作用小而一味地去吃。另外,不吃西药只吃偏方或中草药常不能平稳、良好地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应用降压药

应用降压药降低血压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疗法。据美国不久前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发现合理应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患者与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患者相比,平均寿命可得到提高。因此,凡被确诊为高血压病并由医生决定需用降压药物治疗者,必须坚持应用降压药。在用药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五要三不要”的原则。

五要是:

(1)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分期和有无并发症的存在,由医生决定采用何种适宜的降压药,自己切不可擅自滥用。

(2)对轻、中度高血压,要选一种降压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再逐步改为维持量,以保持血压不再增高。

(3)病情较重的要联合应用几种降压药,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4)要密切注意在应用降压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

(5)用药过程中,要经常测量血压,根据血压变化而调整药物剂量。

三不要是:

(1)不要凭自我感觉增加或减少剂量,以免出事。自我感觉是不可靠的,如头晕,血压高时可以出现头晕,而血压低时,也会感到头晕。

(2)不要自己擅自更改药物的种类或剂量。

(3)不要轻信传言和广告,切莫停用降压药而改用偏方、秘方或用保健品代替降压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血压骤升应如何用药

高血压病虽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病因复杂,患者的个体差异大,因此治疗也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应坚持用药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并根据血压的动态变化(一般规律为傍晚血压开始下降,午夜降至最低,凌晨又开始回升,上午至中午达到高峰),安排用药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压的波动。

患者在情绪激动、外伤、感染及其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很容易使血压突然升得很高,这对高血压病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此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控制血压。以往,紧急降压一般都是静脉注射利血平或硫酸镁,这种方法不仅不适合家庭使用,而且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已有许多快速型降压药(如心痛定、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等)投放市场,这些药物不仅起效快,作用强,而且使用方便,只须舌下含化便能起到快速降压的良好效果。例如,舌下含服心痛定10mg,2小时收缩压便能下降40mmHg,舒张压可下降15mmHg。因此,高血压病患者一旦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即可选用这些药物应急,待消除引起血压突然升高的原因,血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时,再按原先制订的治疗方案用药。当然,必要时还应去医院请医生做一检查。

哪些患者可停降压药

一是那些通过治疗血压控制十分满意,且治疗时间较短(在5年以内)者可考虑逐步减药乃至停药。如成功停药一年仍无复发,说明可以停药。但停药后必须坚持运动锻炼、限盐、禁烟等综合性预防措施。

二是血压上升幅度不大,如收缩压低于145mmHg,舒张压低于85mmHg,且无冠心病、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可停用药物,改用生活方式干预手段来控制血压。所谓生活方式干预,是指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6g以下),每日进行有氧运动45分钟(慢跑、球类或游泳)以及坚决戒烟、控酒,通过生物反馈方法(如气功等)放松紧张情绪等。在停药期间,需反复测量血压,最好每天一次,如血压无明显诱因而急剧上升,则应继续服药。

三是那些已查明“病根”的症状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β胰岛细胞瘤的患者,治愈原发病后可以停用降压药物。

总之,高血压病人减药停药都应在医生严密监控和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行事。

高血压病如何进行药物治疗

1.一般患者的首选药——利尿剂

药物治疗原则:自最小有效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降压有效但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视情况逐渐加量以获得最佳的疗效;强烈推荐使用每日一次、24小时有效的长效制剂,以保证一天24小时内稳定降压,这样有助于防止靶器官损害,并能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这类制剂还可大大增加治疗的依从性,便于患者坚持规律性用药;单一药物疗效不佳时不宜过多增加单种药物的剂量,而应及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这样有助于提高降压效果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判断某一种或几种降压药物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该药物达到最大疗效所需的时间。在药物发挥最大效果前过于频繁的改变治疗方案是不合理的。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后应坚持终身治疗。应用降压药物治疗时尤为如此。

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许多种类。无论选用何种药物,其治疗目的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或减轻靶器官损害。新指南强调,降压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作出决定:治疗对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对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肾病、糖尿病的表现;治疗对象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与治疗合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选用的药物是否已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证据及其力度;是否适合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

利尿剂可分为:①噻嗪类(中效利尿剂):其中以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最常用。②袢利尿剂(高效利尿剂):常用的药物为呋塞米(速尿)。③保钾利尿剂(低效利尿剂):常用的有氨苯蝶啶(三氨蝶啶)、螺内酯(安体舒通)和阿米洛利(盐酸氨氯吡咪)。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副作用是低钾血症,也可影响血脂、血糖和血尿酸的代谢。

利尿剂主要用于1、2级(轻、中度)高血压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时(痛风和血脂异常病人慎用)。小剂量可以避免低血钾、糖耐量减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可选择使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12.5mg(半片),每日1~2次;吲达帕胺(寿比山)1.25~2.5mg,每日1次。呋塞米(速尿)仅用于并发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每日剂量为40~60mg);氨苯蝶啶50~100mg/d,螺内酯(安体舒通)40~120mg/d;阿米洛利10~20mg/d。

此类药物可减少细胞外液容量、降低心排血量,并通过利钠作用降低血压,降压作用较弱,起作用较缓慢,但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时常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常用作高血压的基础治疗,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这类药物可影响血液电解质代谢,用药过程中需注意监测。此外噻嗪类药物还可干扰糖、脂、和尿酸代谢,故应慎用于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失调者,禁用于痛风患者。保钾利尿剂因可升高血钾,应尽量避免与ACE抑制剂合用,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者。

吲达帕胺是一种具有钙拮抗作用的利尿剂,利尿作用有限,降压效果好,副作用较少,其主要机制是抑制血管平滑肌钙离子内流。临床服用方便,单用有效,一般无代谢副作用,不影响性功能,是较好的第一线降压药物。

利尿剂若与小剂量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应用,降压效果更佳。若是作为长期用药,则应注意电解质的变化,掌握血钾水平不可太低。对中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血管硬化,血压不宜降得太低或太快,要能保证心、脑、肾等需要器官的血流量,故不宜与胍乙啶、美卡拉明(美加朗)、樟磺咪芬(阿方那特)等强降压药合用。所以选择利尿剂与传统降压药比较好。

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被推荐为第一线降压药。该药价廉易得,降压疗效确切,尤其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但该类药物也有一定缺陷,即对糖、脂代谢有一定的干扰,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等。90年代之后由于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兴起,认为这两类药物不仅降压疗效较好,且有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因而受到临床医生及病人的普遍欢迎,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地位因而大大下降。自1995年专家认为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心痛定)会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以来,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利尿剂在降压中的地位又有显著回升。

近年来经研究证明,若小剂量应用双氢克尿塞(每日6.25~12.5mg),对糖、脂及尿酸代谢并无明显不利影响。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水肿时,适当排水利尿尤为重要。对于2,3级(中、重度)高血压病,单用一种降压药物疗效不理想时,若配以小剂量利尿剂,可以明显提高降压效果,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小剂量利尿剂,可有明显协同降压效应。新型利尿降压药吲达帕胺(寿比山)降压效果稳定持久,对糖、脂代谢影响较小。1993~1994年美国、英国等5个国家高血压处理委员会提出建议,推荐利尿剂仍作为第一线降压药。利尿剂降压作用确实,价格便宜,非常适合我国国情,只要合理配伍。剂量适中,仍可作为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之一。

2.经常选用的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单独应用时,具有安全、温和而有效的特点,也可与其他降压药(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合用,可减少副作用,并增加降压效果。常用的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以下几种病人:①合并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人。②心率偏快的病人比单纯血压高者更易发生心血管危险事件,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用β受体阻滞剂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心率不低于50次/分。②此药有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所以有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人应禁用或慎用。③β受体阻滞剂可加重严重心力衰竭病人的程度,有可能掩盖个别糖尿病病人的低血糖症状,故糖尿病病人要慎用。④此药可使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⑤其他副作用有失眠、疲乏、运动耐量减少等。

β受体阻滞剂以普萘洛尔(心得安)为代表,目前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康可5)等新一代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相继问世,主要降压作用是减少心输出量和抑制肾素分泌,作用特点是对交感神经兴奋性、心输出量较大的高血压病人,能迅速改善心悸、气短、头痛等症状,具有温和的降压效果,对伴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人,具有二级预防作用。

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1,2级(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静息时心率较快(>80次/分)的中青年病人或合并心绞痛时。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周围血管病病人禁用;Ⅰ型(胰岛素依赖型性)糖尿病病人慎用。可选择使用美托洛尔25~50mg,每日2次;阿替洛尔25mg,每日1~2次;比索洛尔2.5~5mg,每日1次。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心力衰竭,但用法与降压完全不同,应注意。最好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

3.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以哌唑嗪为代表,其能选择性阻滞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进而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不良反应少,是一类疗效较好的降压药。哌唑嗪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首剂应用出现所谓“首剂现象”,表现为较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晕厥、心悸等,在首次给药后30~90分钟出现。

α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为中等偏强,适用于2,3级(中、重度)高血压病及并发肾功能障碍者,与利尿剂合用效果更好。这类药能同时改善血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左心室肥厚,因此也适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的病人。哌唑嗪0.5~1mg,每日2~3次(首次为0.5毫克),然后逐渐增加剂量。特拉唑嗪的一般剂量为2~20mg,每天1次,也应逐渐增加剂量。此外,它还能改善排尿困难的症状。目前国内主要应用的α受体阻滞剂有哌唑嗪、特拉唑嗪。此类药物需要多次服药,其副作用有头晕、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目前国际上最新的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控释片,每天1次,可以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同时可以减轻副作用。

4.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也叫钙通道阻滞剂,简称钙拮抗剂,是高血压病治疗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我国有一半以上服药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国际上的重要临床研究显示,亚洲病人对钙离子拮抗剂更敏感,也更容易坚持治疗。那么,钙离子拮抗剂是如何降低血压的呢?这一类药物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钙离子拮抗剂可分为:①二氢吡啶类,其组成一个“地平”群,如硝苯地平(心痛定)、尼卡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非洛地平(波依定)、氨氯地平(络活喜)、尼莫地平、尼伐地平等;②非二氢吡啶类,如地尔硫革(恬尔心)、维拉帕米(异搏定)等。

钙离子拮抗剂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压或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时。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病人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时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优先选择长效制剂,例如非洛地平缓释片(拜心同)5~10mg,每日1次;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日1次;氨氯地平(络活喜)5~10mg,每日1次;拉西地平4~6mg,每日1次;维拉帕米缓释片120~240mg,每日1次。一般情况下也可使用硝苯地平(心痛定)或尼群地平普通片10mg,每天2~3次。慎用硝苯地平速效胶囊。

钙离子拮抗剂是一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很像在同一把大伞下避雨的人,性别、年龄、种族、性格各不相同。

使用时间最长、最普遍的是硝苯地平(心痛定),它是第一代的钙离子拮抗剂。服用心痛定后血压会很快降低,但由于血管迅速扩张,病人常常感到头痛、心跳快、面红,不容易坚持治疗。另外,心痛定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般每天需服用3次,并且两次服药间血压可能会上升,很难做到24小时有效控制血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还有相当部分病人需要价格低廉的药物,但此时需注意不要长期、大剂量服用短效的钙离子拮抗剂,可以加用β受体阻滞剂以加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为了克服第一代钙离子拮抗剂的缺点,又开发了第二代药物,包括短效钙离子拮抗剂的缓释和控释剂型,通过给以往不够理想的短效药物穿上一件特殊的外衣,达到作用持续时间延长、副作用减少的目的。但病人的胃肠道功能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此类药不能掰成两半服用。

氨氯地平(络活喜)是第三代钙离子拮抗剂的代表药物,也是目前唯一分子本身长效的钙离子拮抗剂。它的半衰期长达35~50小时,因此不需要使用缓释或控释剂型就可以做到每日服用一次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并且它的疗效不受病人胃肠道功能和食物的影响,也可以和绝大多数药物一起服用,还可以掰成两半服用。另外,由于络活喜的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病人偶尔漏服一次不会造成血压升高。络活喜是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的常用药物,对于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病人,服用络活喜一种药可以治疗两种疾病,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总之,钙离子拮抗剂是一类广泛使用的药物。广大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依照“量体裁衣”的原则,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药物。

5.安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目前,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品种不少,组成了“普利”类药品群,例如卡托普利(开搏通)、依那普利、苯那普利(洛汀新)、赖诺普利、西拉普利(抑平舒)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并发心脏功能不全、肾脏损害有蛋白尿的病人。妊娠和肾功能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血肌酐>265mmol/L或30mg/L)病人禁用。可以选择使用以下制剂:卡托普利(开搏通)12.5~25mg,每天2~3次;依那普利10~20mg,每天1~2次;培哚普利4~8mg,每天1次;西拉普利(抑平舒)2.5~5mg,每天1次;苯那普利(洛汀新)10~20mg,每天1次;福辛普利(蒙诺)10~20mg,每天1次;雷米普利(瑞泰)2.5~5mg,每天1次;赖诺普利20~40mg,每天1次。

苯那普利(洛汀新)主要用于治疗各期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心肌梗死或肾脏病的病人。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有其独特之处。由于它经肝肾双通道排泄,所以对肝硬化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较安全,而且它一天一次,控制全天血压,可以很安全地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十分方便有效。苯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中对心。肾、血管壁这些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亲和力最强的一个。因此,苯那普利是具有良好靶器官保护作用的第一线降压药物。

刚进入国内市场的一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为雷米普利(商品名称瑞泰),它是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水溶性的,半衰期长,可每日服用1次,保持较高的谷峰比值。每天服用雷米普利2.5~5mg,可使85%的1.2级(轻中度)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对某些3级(重度)高血压,单药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太理想时,应与其他药物如利尿剂或钙离子拮抗剂合用疗效会更好。此外,雷米普利耐受性较好(95%能维持用药),还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一项大规模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接受雷米普利5~10mg/d治疗,30天内的总病死率可减少27%,尤其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其疗效更好。

人体血浆和组织中存在着一个叫“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系统,其中在人体血浆(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Ⅱ是强有力的血管收缩剂,它对血管的作用是形成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存在于人的心、肾、血管壁这些局部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在高血压引起脏器受累时(如心力衰竭、慢性脑供血不足、慢性肾缺血性损伤)所起的负作用更显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简称ACE抑制剂,它是一类降压药的总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之所以能够降低血压就是因为它能够阻止体内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它是通过抑制生成血管紧张素Ⅱ所需的一种催化酶,名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从而起到这一作用。从这一点来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仅能够降低血压,而且如果心、肾等组织中的局部血管紧张素Ⅱ也被抑制,就可以很好地保护并减少高血压病对心、脑、肾的危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人体内的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物质即血管紧张素减少,同时缓激肽含量升高,使全身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肾血管扩张,肾血流增加,保护肾功能,减少微蛋白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能抑制心脑血管及心室的重构变化,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血管顺应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还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氧耗,扩张血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进而降低病死率。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发明,是治疗心脑血管病药物学中的一个里程碑。

一般来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很安全,副作用较少,对血脂、血糖没有不良影响,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其对糖尿病病人的肾脏有保护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咳嗽,咳嗽时可以先试减半剂量,如还继续咳嗽时,可暂时停药1~2周,换用别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其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均引起咳嗽则可应用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血压调节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通过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产生降压作用的药物主要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开搏通)、依那普利等,这些药物对治疗各种类型高血压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此类药物常有干咳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副作用,而使部分病人被迫中断治疗。近来开始应用的一种新型的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有缬沙坦(代文)、洛沙坦、氯沙坦(科素亚),此外还有肯地沙坦、艾地沙坦等。此类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对心血管疾病的其他主要危险因素没有不利的影响,是一种极具治疗价值的新一代降压药物。

缬沙坦口服后从胃肠道迅速吸收,2小时血浓度达峰值,24小时尚可检测到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为23%,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1%~94%。缬沙坦经肠道和。肾脏排泄分别为70%和30%。洛沙坦口服后从胃肠道吸收迅速,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用度为33%,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7%。洛沙坦有明显的首过效应,在大多数病人中,通过肝脏首过效应约有14%药物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物。该药在肝脏内代谢,大部分随胆汁排泄,部分随尿排出。

缬沙坦对1、2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不论其年龄、性别和种族均有效。缬沙坦为胶囊剂,每粒80mg。临床有效剂量是每天80mg,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可加至每天160mg,或与其他降压药(如利尿剂等)合用。单剂口服2小时后出现降压作用,4~6小时作用最强,作用可持续24小时,谷峰比值相当理想,与小剂量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等)合用降压作用可增强。连续用药2~4周后血压下降达最大效应,而后血压保持稳定水平。洛沙坦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常用剂量为每天1次,每次50~100mg。据报道,每天口服洛沙坦1次50mg,治疗6周可达最大降压效果。再增加剂量,疗效并不增强。洛沙坦能平稳地控制24小时血压,而不改变血压的正常波动性。洛沙坦可降低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对1,2级(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效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同,对3级(重度)高血压病人需加利尿剂或其他降压药物,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氯沙坦(科素亚)50~100mg,每天1次。其主要优点是24小时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夜问无过度降压的危险,晨间血压上升受到明显抑制,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此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还有治疗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脏疾患的作用。

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高血压患者对缬沙坦、洛沙坦和氯沙坦的耐受性良好,老年高血压病人耐受性也较好。不良反应轻微,咳嗽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缬沙坦每天80mg对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较为安全。缬沙坦主要副作用有头痛、头晕、腹痛、恶心、腹泻和乏力等。洛沙坦副作用较少,尚未发现因副作用而停药者。

总之,以缬沙坦为代表的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作用机制新、疗效佳、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用于成人高血压病人,临床应用前景将十分乐观。

7.第一线降压药的特点

目前公认的六类第一线降压药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利尿剂的降压作用较弱,一般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降低约10%。多数病人在用药后2~4周内见效,对严重高血压效果不佳,但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有协同降压作用,且可减少后者用量和不良反应。近年来还发现利尿剂可降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与利尿剂相似,同时对于心率减慢,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有撤药反跳现象,必须逐渐减量(减量过程10~14天)。

钙离子拮抗剂单独应用时的降压作用与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相似,在降压的同时不降低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血流量,甚至能够改善。一般不会引起水钠潴留,不影响脂类代谢也不改变糖耐受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代表药是卡托普利(开搏通),降压作用与体内钠盐平衡状态有关,降压作用较明显,降压强度与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相似,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优于β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的代表药是哌唑嗪,降压的同时对肾小球滤过无影响,长期应用还能改善脂类代谢,对糖代谢无影响。哌唑嗪的另一特点是通过阻滞膀胱颈、前列腺包膜及腺体、尿道的α1受体,使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排尿困难症状减轻。对妊娠、肾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高血压病人均无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许多相同特点,但不引起咳嗽等不良反应,其代表药是缬沙坦(代文),能平稳降压,有保护肾脏、预防脑卒中的作用,无心律改变等不良反应,对体重、电解质、血清肌酐清除率、尿量、尿钠无影响,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清尿酸。

8.高血压病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高血压病不仅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更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伴有糖、脂质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等器官损害的综合征。这一新概念的确立,引起了治疗观念上的改变,理想的降压药物应当是降压效果良好,可纠正代谢紊乱且能逆转靶器官损害的药物,此外,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病人耐受性好、服用方便等也是临床选择药物的重要参考。治疗原则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阶梯治疗方案”转向比较灵活的“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即综合分析每个病人的危险因素、血压特点,对药物的反应、选择药物的种类、剂量及给药时间和次数。提倡使用每天一次的长效制剂,因为短效制剂(如硝苯地平,或称心痛定)易造成血压波动过大,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加重心肌缺血,不宜使用。提倡联合用药,通过合理配伍,既可协同降压,又可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因剂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对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而言,需要终身治疗,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血压回升,如果血压一达到正常就停药,易导致血压反复波动,反而更容易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因此,高血压病人应选定一种适合自身病情的降压药,当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后,可以适当减少剂量,以能达到稳定血压的剂量作为维持量,长期服用。

9.降压药物对心血管的作用

当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最常用的药物有四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利尿剂能减少血液循环容量,减少心脏的充盈压力。一般有高血压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表现为左心室充盈压力高,此时使用利尿剂可以显著改善心脏工作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对血管收缩剂(如血管紧张素Ⅱ)的应答,减少交感神经的外传和减低动脉壁内的钠含量,同时由于细胞内钠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性。

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驱动力,其负性肌力作用因人而异,当有心力衰竭和运动量最大时才需要交感神经的驱动力。这样,有进展性心力衰竭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和参加激烈体育运动的年轻高血压运动员不能耐受。尽管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初期外周血管阻力可能增加,但随着长时间的治疗,外周阻力逐渐下降,据分析可能是机体肾素分泌减少,由于突触前β受体阻滞而减少外周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的生成。

钙离子拮抗剂有不同类型。二氢吡啶类有典型的动脉扩张作用,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而较少作用于心肌,能够明显减低外周阻力,使交感神经系统代偿性激活,其结果使心动过速,这样反射性的激活作用主要见于临床治疗初期,然后逐渐消失。交感神经系统反应迟钝的老年病人血压下降经常伴有心动过速。但是,年轻高血压病人通常对钙离子拮抗剂耐受性不好。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异搏定)以及地尔硫革(恬尔心)等药物对血管系统的特异性较差而对心脏的钙离子通道阻断作用比较明显,用药后出现血管扩张作用的同时也引起代偿性交感神经活性升高,但对心脏的反射性作用不明显。因此,这类药物作为单方治疗,至少对年轻高血压病人有较好的耐受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减少强有力的血管收缩剂——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并降低外周阻力。对比其他血管收缩剂,它不但不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而且一般既不增加心率,也不减少心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脏健康的高血压病人的心排出量似乎没有明显影响。通过降低由于不适当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系统的激活引起升高的外周阻力而改善正在衰竭的心肌的工作状况。鉴于这些特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已成为临床治疗有或没有心力衰竭的高血压病的首选药物。

为了制定个体化给药的合理方案,医生掌握各类降压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和及时总结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都是十分重要的,对病人的病情和药物及剂量应仔细推敲,必要时应用联合给药治疗方案。

10.第一线降压药的适应证和相对禁忌证

利尿剂适用于老年人、肥胖病人、高盐饮食者、心力衰竭、哮喘并肺心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钾潴留的肾损害等病人;相对禁忌证是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等病人。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预防、伴有焦虑或心动过速、妊娠、青少年病人;相对禁忌证是老年人,需达到一定运动量者,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水平)、心力衰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哮喘、Ⅱ、Ⅲ度心脏传导阻滞、肺源性心脏病。

钙离子拮抗剂适用于老年人、体力运动者、高盐饮食者、伴心绞痛、伴周围血管病变、糖耐量异常病人和收缩期高血压病人;相对禁忌证是心力衰竭、严重主动脉狭窄、病窦综合征、心脏传导阻滞、妊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适用于高肾素状态、低盐饮食者、左心室肥厚、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的病人;相对禁忌证是妊娠、双肾动脉狭窄及高钾血症。

α受体阻滞剂适用病情是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和前列腺肥大;其相对禁忌证是主动脉严重狭窄。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适应证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同,但目前多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引起频繁咳嗽而不能耐受者,其相对禁忌证也与之相同。例如,有糖尿病或痛风家族史的病人忌用噻嗪类利尿剂,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对代谢无影响,对糖尿病。肾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非常适用;对有焦虑症状和静坐时有心动过速的病人,β受体阻滞剂应为首选的药物;老年人或低肾素病人对钙离子拮抗剂的反应好些;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肾素,对肾素活性很高的病人有利;有血脂异常的病人则适用α受体阻滞剂。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小剂量联合应用不同种类降压药物比单用较大剂量的某一种药物降压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因此联合应用降压药物日益受到推崇与重视。合理地联合用药,不同药物之间可协同作用或作用相加,而其不良作用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重叠或相加。合并用药时所用的药物种数不宜过多,过多则可有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较为理想的联合方案有:(1)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利尿药;(2)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3)ACE抑制剂与钙拮抗剂;(4)利尿药与β—受体阻滞剂;(5)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

关于复方剂型的降压药物存在的必要性尚有争议。这类剂型的优点是服用方便,提高了患者治疗的顺应性,其疗效一般也较好;缺点是配方内容及比例固定,难于根据具体临床情况精细调整某一种或几种药物的剂量。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老年人的降压治疗:近年来陆续揭晓的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积极的降压治疗同样可以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获益。老年人降压目标也应在140/90mmHg以下,认为老年人血压不宜过低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但选择降压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殊人群的特点,如常伴有多器官疾病、肝肾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药物耐受性相对较差、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等。总的来讲,利尿剂、长效二氢吡啶类、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均为较好的选择。

妊娠高血压:本征的降压治疗原则与一般高血压基本相同,但药物选择时应考虑到所用药物对胎儿是否有影响。一般认为,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衰,亦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不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