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化学故事总动员
11161900000005

第5章 中国味精的制造者——吴蕴初

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这种能够起到使汤、菜味道鲜美的调味品,最初是由一个德国人从植物蛋白中发现的。19世纪末,日本营养专家池田研制这种调味品获得成功,取名“味素”,并大量应用于生产。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生产的调味品“味素”大量涌入中国。上海等各大城市布满了“味素”的巨幅广告。日本人的宣传和行为极大地刺伤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吴蕴初先生,他发誓:“我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调味品,将‘味素’从中国赶出去”。

吴蕴初凭借早年毕业于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科的基础,不分昼夜寒暑地进行着他的研制工作,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一年以后,他硬是靠着酒精灯,试剂瓶等一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化学仪器,在非常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终于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调味品,并参照糖精而取名为味精。

接着,吴蕴初与人合作使我国第一个味精生产厂——上海天厨味精厂正式建成投产。产品投放市场后,在国内抵制日货的影响下,广大市民争相购买国产味精,生产效益渐好。随后吴蕴初又不断增加资本扩大再生产;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天厨味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信誉,因此,天厨味精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南洋各地,以致产品数量供不应求。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天厨味精厂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同时工厂还能兼营淀粉、糊精、葡萄糖、饴糖等产品。

接着由于天厨的扩大再生产需要大量的盐酸,当时国内尚无力生产,完全靠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进口,而日本人为了报“味素”之仇,对供应中国的盐酸实行了严格控制。况且,盐酸属于危险品,用耐酸陶器盛装,笨重易碎,运费也十分昂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盐酸厂。中国人自己办厂,势必要影响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利益,他们对吴蕴初极端进行了经济和技术等的封锁和阻挠。吴蕴初起誓:“小辫子不能捏在别人手里”。

吴蕴初再次克服重重困难,于20世纪20年代末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解食盐水生产盐酸的天原电化厂,日产盐酸2吨,使天厨味精真正做到了“完全国货”。盐酸的自行生产,填补了我国电解食盐工业的空白,对我国的氯碱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不仅为国家争了光,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它还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随着天原电化厂的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装运盐酸所需的耐酸陶器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且在此之前所用的耐酸陶器都是日本货,这更激起了吴蕴初生产自己的耐酸陶器的决心。他凭借早年制造硅砖的经验,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耐酸陶器厂——天盛陶器厂,又一次填补了我国化学陶器的空白。

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吴蕴初收购了大批的核桃壳,烧制活性炭,制造防毒面具,为支援抗战,准备无偿送给当时驻扎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后因十九路军撤离上海而未能如愿。接着,吴蕴初又以天厨味精厂的名义,花12万元购买战斗机一架支援抗战,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献机爱国”的抗日模范。

20世纪30年代中期,吴蕴初又办起了我国第一个氮气(合成氨)厂——天利氮气厂,结合天原电化厂生产的氢气合成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氨氧化法生产硝酸。

全国解放后,吴蕴初急忙从美国返回祖国。周恩来总理高兴地对他说:“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并希望他为新中国化学工业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

正当吴蕴初踌躇满志地投入新中国的化工事业之时,不料,回国仅3年的吴蕴初因糖尿病复发,危及心脏,不幸逝世,享62岁。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将“蕴初基金会”的全部财产交给国家,并叮嘱儿子说:“你们今后要照国家指引的道路走下去”。

吴蕴初的事业由研制和生产味精而步入民族化学工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进行了艰苦的跋涉和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吴蕴初创办的上海“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成为支撑当时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的一大支柱。吴蕴初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

吴蕴初的每一步成功无不是在内忧外患、极端艰苦、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而起步的,这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奋斗和进取,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更需要探索和科学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