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化学故事总动员
11161900000002

第2章 早期的化学家——炼丹家葛洪

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官僚为了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妄想长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炼制出“仙丹”来满足他们的奢欲,于是形成了一种炼丹术。

炼丹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关于方士和求“不死之药”的记载。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带着几百个童男童女到蓬莱求仙人赐不死之药。汉武帝招揽众多方士,讲求长生不老之术。炼丹的风气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扶助下盛行起来。魏晋南北朝,方士演变成符水治病的道士,他们把先秦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作始祖,从此道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主要宗教之一,与儒、佛并行于世。

炼丹的人把一些矿物放在密封的鼎里,用火来烧炼。矿物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出新的物质来。但是在炼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这就形成了现代化学的先声。

炼丹术在我国发展得比较早,葛洪就是其中的一个炼丹家。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在三国时代曾是吴国的大官。在他13岁那年,父亲病亡,家境也随之恶劣。葛洪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没有书,就到处向别人借书来读,无钱买笔墨,就拿木炭在地上练写字。从16岁读儒家的《孝经》《论语》等书开始,广泛地阅读了许多书,从经书、史书到杂文,凡能借到的书都认真地读了。后来他还学习了“望气”、“卜卦”之类。葛洪经过长期的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据《晋书》中的“葛洪传”介绍,葛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人富于班马”。这就是说,葛洪的学问很丰富,在江南是无人可比的,他的著作比班固和司马迁的著作还多。《晋书》里列举他的著作有《抱朴子》内篇116篇,碑诔诗赋100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传各10卷,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使杂事310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要急方”4卷。一个人有这么多的著作,抄述了310卷书,可以想象他是很勤奋的。

西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八王之乱”、“蛮族叛乱”,战争接连不断,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生活在这种形势下,葛洪和一些地主阶级一样,从现实的失望中,转而求援于上帝,投身于神仙方士之术。葛洪把老庄之学充分地演化为神仙方士之术,他的思想实质上是内神仙外儒术。他的炼丹理论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的。他认为一切物质都可以变,而在诚心的要求和适当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变得仙丹和黄金。根据这一理论,葛洪在收集、研究各种药方,为民治病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炼丹实验。

从这些炼丹的实验中,葛洪熟悉了许多无机物质的组成和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反应。我们仅从《抱朴子内篇》里,可以发现葛洪已具备下列的化学知识:

(1)他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硫化汞,加热即分解而得到汞。汞与硫磺化合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再在密闭容器中调节温度,便升华为赤红色的结晶硫化汞。也就是说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

(2)“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大概指含硫酸铜的胆矾,以曾青涂铁即以铁和硫酸铜的溶液起作用,铁取代了硫酸铜里的铜,故表面附有一层红色的铜,因为采用涂敷的方法,所以硫酸铜只在铁表面发生作用。葛洪进而说:“外变而内不化”。可见对于这一金属置换反应,葛洪是做了仔细观察的。

(3)“铅性自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这是说铅可以变为铅白,即碱式碳酸铅,铅白又可以变成赤色的铅丹,即四氧化三铅;铅丹则可以变还为铅白,最后回复为铅。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化学反应过程。

(4)“取雌黄、雄黄,侥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也就是说雌黄(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均能升华。葛洪这段话就是对它们升华反映的描述。

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化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他是我国炼丹术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那富于鼓动性的文笔,替炼丹术做了宣传,他对炼丹方法的具体著述对后来的炼丹家影响很大。

炼丹术在许多人的眼里是神秘莫测的,也有的人直接把它与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实际上,古代的人们是通过炼丹术开始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的,从而使化学进入萌芽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