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说:“降临吧!”于是地球上降生了牛顿。魔鬼说:“降临吧!”于是人世间有了爱因斯坦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享有“原子弹之父”、“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的美称。他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一生充满不懈的探求,如同披荆斩棘的勇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在为人类开辟通向未来的路。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出生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小城乌尔姆。他一岁的时侯,全家搬到一个大得多的城市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小电气化学工厂,虽然有阔亲戚的支助,他的事业还是不顺利,因为他不善于经商。但这似乎对爱因斯坦的成长并无坏处。爱因斯坦的父亲常常带着全家,远离工厂,到慕尼黑郊外去玩。爱因斯坦很喜欢这种郊游,田野和森林给了他一种全新的感受。大自然无尽的奥秘也许在这个时候便开始把小爱因斯坦吸引住了。
爱因斯坦的父母文化修养都比较高,他们都喜欢文学,爱好音乐。在他们家里,时常可以听到席勒和海涅的诗,还有贝多芬的钢琴曲。生活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小爱因斯坦心中洋溢着快乐,他被带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
当爱因斯坦还很小的时侯,他的父母为他担心过一阵。他们担心他难以长成正常的儿童,因为同龄的孩子都可以流利说话了,而他却还讲话迟钝,而且喜欢做白日梦,喜欢独自坐着,而不参加孩子们的游戏。玩耍时,他尤其不愿意扮演一名军人,其他孩子却与他不同,都喜欢模仿军入齐步行进的姿态。在俾斯麦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德国,这些军人充斥在慕尼黑街头,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光景。他认为这些军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们被迫像机器似的供人使唤。爱因斯坦一生都憎恨黩武主义以及任何形式的高压政治,想必是源于孩童时的印象。
小爱因斯坦孤独,而且安于孤独。爱因斯坦的父亲曾给过他一个小小的罗盘,这使他惊讶。他从中开始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奇妙了。爱因斯坦后来说,这小小的磁针,唤起了他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爱因斯坦5岁多,该上学了。由于犹太学校离家远,而且他父母对犹太学校也不感兴趣,虽然身为犹太人,他们还是把小爱因斯坦送到一所天主教办的学校上学。爱因斯坦在学校成绩平平,可是他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老实头”。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他对学校的有些规定是不喜欢的,因为他没想到教室里的那种纪律严格的生活就像军营里的生活一样,他也不喜欢死记硬背和机械似的问答。6岁的时侯,在母亲的指导下,爱因斯坦开始学习小提琴。他对音乐有异常的爱好,小提琴也就成了他终身的伴侣。
1891年秋天,爱因斯坦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在少年时代就对科学有了爱好。德国中学当时那种强迫训练和形式主义功课根本不能满足爱因斯坦对科学真理的渴求,他的大部分知识实际上是从家庭教育和自学中得到的。他的学习范围非常广泛,不但喜欢古典文学,喜欢数学,自然科学的故事对他更有吸引力。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个工程师,时常给爱因斯坦讲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他说,代数,就像打猎一样有趣,那头藏在树林中的野兽,你把它叫做x,然后一步一步逼近它,直到把它逮住;而几何,那就更有趣了,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12岁的爱因斯坦被迷住了,他开始钻研欧几里德几何学,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到了最后一页。
也许正是这本欧几里德几何学对爱因斯坦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几何定理的证明步骤是如此清晰而有条理,这使他对数学世界的秩序井然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正好与他想象中的数学世界外面的漫无条理成为显著的对比。爱因斯坦渐渐长大,可以选择他自己喜欢的书来念了。凡是感兴趣的书他都读,全然不顾当时学校的各种禁令。13岁那年,他读了许多本学校禁读的书,并从中受到启迪。从毕希纳的《力与物质》这部宣扬无神论的著作中,他了解到世界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而《圣经》中的许多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从此,他从自发的宗教信仰中逐渐解放出来,投入到无神论的怀抱。读了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后,他首次了解到光速及其基本含义,这对他以后建立相对论起了重要作用。有十四五岁时,他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高等数学,懂得了微积分。中学数学教师已不是他的对手,常常被他问得张口结舌。爱因斯坦在科学的海洋里畅游,宇宙、自然和人类,一切都变得那么有规律,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艰深的康德哲学,学哲学的大学生都说难懂,可这个中学生,却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1894年,他父亲的工厂倒闭,全家迁居意大利米兰,但爱因斯坦仍留在慕尼黑读中学。学习中,除数学成绩优良外,其它科目的成绩都很低劣,便于当年4月份被迫退学。他先回到意大利家里,自学解析几何与微积分。
第二年到苏黎世,报考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工程系,结果落第。但他并不灰心,继续努力补习功课,第二年10月,终于考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师范系,打算学成后当数学或物理教师。
意大利和瑞士给了爱因斯坦与在国内不同的感受。在国内受到老师的歧视以及对军国主义的厌恶使爱因斯坦决定放弃德国国籍。爱因斯坦再次报考联邦理工大学时,便是以无国籍的身份考取的。
在大学里,爱因斯坦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他制订了课外自学计划,博览群书,并从学习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去的东西,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不久,他在学习中渐渐地爱上了物理学,立志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等人的著作,为他以后在物理学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上学期间,他还热情地在韦伯教授的物理实验室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