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N次元女人船
11159200000004

第4章 艰难时事

转眼到了秋季开学。小山菊上小学三年级了,她光荣的加入了红小兵,胸前飘起了鲜艳的红领巾。还成了学校新组织文艺宣传队的报幕员。她欢喜极了,走起路来那小辫子也格外的晃动,有点骄傲的样子。

金灿灿的秋阳洒满了村外的小河,远远望去似一条燃烧的河流。树枝在秋风中往下聋拉着枝桠。坡壁上的草儿也垂向地面。一切变得更加朦胧,空气中散发出各种果实的香味。

乡亲们正紧张地收获着地里庄稼。这是村里全年最后的希望。夏季的麦子产量很低,一亩地平均才四百来斤,去了上交公粮分到每个社员手里才百十斤。而且要按工分劳力和老人孩子分配,一年的口粮岂不是杯水车薪啊!黄土坡坡百姓的温饱,只能指望这秋季的红薯啦。

今天生产队里的百十亩红薯地集体收完了。小山菊放学回家的路上就望见了村南这块红薯地里好多人在拾红薯。这也是村里人每到这个季节瞄准了的重要事情,在家闲散的老人妇女孩子们会争先恐后,抢破脑壳必须要做的事情。拾上几筐、哪怕是半筐红薯也能成为家里三五天,甚至十天半月的口粮了。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一瓢面,一个包谷棒棒,几根罗卜,几个小红薯那也是全家一天的口粮啊。山菊没心思再在路上玩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大姐姐走后,她看到了家里的困境和父母的操劳。十二岁的小丫头默默地知道为这个家尽一份力了。她一路小跑回到了家,母亲正着急呢。这刘娣大半辈子生活在南方的矿区,挑担那是在行的很,干其他的农活那就不中了。也争抢不过村里常下地干活的妇女们。

“妈,太阳还这么高呢,咱也赶紧去捡红薯吧。”母女俩一人挎一个筐,拿上厥头,匆匆来到了地里。

百十亩的红薯地,已经有几十号人在这里拾红薯了,满地里人头攒动,厥头挥舞。这拾红薯也很有窍门,农村人能估摸着什么样的地方落下的红薯最多。因是集体收获,不免有不负责任的,丢三落四的,粗心大意者。红薯这东西属于根茎植物,有的根茎扎的很浅,一窝红薯自然长的就很浅。有的根茎扎的很深,所以红薯顺着根系也就长在土壤的深层。这就使得集体收获后地里丢下了不知其数的红薯,也给社员们留下了额外的收成。刘娣挎着竹筐在地里仔细地寻找着刨着,哪怕是一个小红薯她也会捡到筐里。小山菊抡起小厥头,在地边刨起来了。那抡厥头劲头还真是像模像样,东刨西刨才刨出两个半截的红薯。她看看人家有的人筐里都捡到半筐红薯了,眼红极了。她急忙往地西边斜坡走去,深一脚浅一脚她走到了红薯地的西头。

嘿嘿,原来这个偏僻的地方只有一个大婶子在这里捡红薯。山菊赶紧上前,并甜甜的叫了声:“大婶子。”大婶子已经捡到一筐红薯了。再一看乖乖这个隐蔽的地角集体落下了两小垄红薯。山菊也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抡起手中的厥头,几下子就刨出了一窝红薯,她太高兴啦。

“嗨!你这小闺女咋跑到这里来了。这是我先找到的,你赶快走吧。”大婶子想轰山菊走。

小山菊也不理呼她的话茬了,抡起厥头继续刨着,这下大婶子火呲聊的走到了她面前说:“你这闺女咋不讲理呢?这是我先找到的。”

山菊还是不理呼她继续加紧刨着,大秋天的满脸汗津津的。

大婶子突然大喊起来:“你这闺女,咋这么癞呢?拿着这几个红薯快走开。”

小山菊抬起头不紧不慢地说:“大婶子,这也不是你家的地,咋光兴你刨呢?嘟囔个啥?我偏要在这里刨。你还敢打我咋滴,哼!”小山菊这两句话把个大婶子噎的够呛。无奈她吧嗒了几下嘴任她刨了起来。

山菊大概刨了有半个时辰,她和大婶子就把这短短的两条红薯垄刨完了。山菊累的呼哧带喘的,刨了足足一筐红薯。大婶子可发财了,刨了两大箩筐。山菊这个小竹筐也装不下了,站在原地喊了几声她母亲。人多也远,刘娣根本听不见。山菊只有自己想办法了。她的两只大眼睛转了转有了好主意,把自己的花布衫脱下来铺在地下,把剩余的红薯统统捡到了衣服里,袖子、衣角以打结她抱在了怀里。另一只胳膊挎上红薯筐,很吃力的、歪歪斜斜的一边走一边喊她母亲。同时刘娣也在满地里找她。没走多远娘俩就迎上了。

山菊高兴的喊起来:“妈,你看我拾这么多红薯呀!”

无情的岁月动荡的时光,使得这个时代的娃娃们早早尝尽了肚子里咕咕的饥饿,懂得了人世间的艰辛。为了基本的生存她们早早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拿起了锋利的镰刀,挎上了脏兮兮的粪筐。

1972年的秋季,生产队里的秋庄稼好于往年。红薯一亩地有一千三四百斤的产量。玉米除了上缴公粮外,每个人也分有一百多斤。不过这指的是参加劳动的劳力加上工分。其它老人和娃娃们相对少了一点。虽然夏季麦子产量欠缺,生活还是那么艰苦,但有一定的粗粮起码就能填饱肚子了,对于农民来说那就是上帝赐予的最大幸福。

寒天草木叶落尽,时光又迈进了又一个冬季。李金戴上他那顶皱皱巴巴的旧毡帽,揣上烟袋锅准备去老程叔家串门,主要的是想再和老程叔商议商议,前两天他为大儿子提的婚事。当时听到女方的基本条件,大儿子就有点别扭,所以就暂时搁了下来。这一闲暇下来,李金就又想找老程叔提提此事。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临,山菊大哥也二十二岁了,二儿子也十九岁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又摆在了这个贫困家的面前。山菊的大哥哥本来读书很好,受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影响,上到高小就辍学参加了劳动。小伙子一表人才,写一手的好毛笔字,而且算盘打的也非常好。可惜李金一生性情秉直,不会迂回在当地土皇上左右,更没有财力拎上两瓶酒,送上几包烟。他只有卖苦力了。去年生产队调整会计,他大儿子被村里的群众提名,可递到大队部时以种种理由被否了。虽然他表面没说什么,可他心里不是滋味呀。生产队进行队委会候选,有他的名额,可到了大队部也是石沉大海。他没有一个家族的背景,没有一个大队干部做靠山,那年头想当个兵也难上加难啊。更何况是提拔村干部,即使你比别的娃各方面都优秀,也会被无情的权贵搁置东山。这就是现实中无形的阴暗。

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这在农村是个什么概念?前一段邻村有户人家的闺女相中他了,可父母的条件就是必须盖两间瓦房。那个年代就盖这两间瓦房也要几百块钱,这对于李金一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事情也就无奈的算啦。这件事情生生地触动了山菊的大哥。表面看他不言不语,可他的内心里比谁都惆怅,都揪心。李金也只能强吞下这坛苦水。

前几天村东老程叔给介绍这个,是诚婶的娘家远房侄女。闺女姓黄,姊妹众多,不识一个大字,人也粗粗咧咧的,模样就别提俊俏,倒是能出力干活。山菊大哥心里一直别扭着,也表示不同意。但被李金挡下了,并一再劝说大儿子,他这才无奈的同意了。这不李金想趁着农闲再说和说和。

李金来到了老程家,刚坐在堂屋里吸着烟,就说:“兄弟你就在和他婶子费费心,受点累去提这门亲事吧。咱乡下人图个啥,身体好能劳动就中。看咱这家,闺女不嫌弃咱穷就中。”程叔和他老伴满口答应,并说:“也是咱这娃配这闺女有点屈,都是穷害的呀!”

老兄弟俩唠叨了一阵家常,李金就往回走。他一边走一边又为另一个问题犯愁,就是人家闺女不嫌弃咱这草房子,成亲后家里的另外四口人住哪里?几个人也得有个挡风挡雨的窝呀。要是大儿子这门婚事真能成,迫在眉睫就是再盖间大点的草房了。

李金忧心忡忡回到了家中,刘娣忙问:“丫头她爸,咋说的?”

“这两天他程婶子就回趟娘家,再提提看。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再盖间房子。过几年年景好了,咱在翻盖瓦房吧,先走一步是一步。”老俩口坐在一起唠叨了一番。

李金边说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刘娣更是熬煎起来,一边纳着鞋底子,却不由自主的掉起了眼泪。

光景一天一天地过着。几天后的傍晚,老程高高兴兴来家说,女方家不嫌弃咱是毛草房,人家相中的是咱小伙子,准备腊八这天来家里相亲。

李金老俩口一听高兴得很,总算这事有了眉目。

转眼腊八到了。天气干冷干冷。凄苦的光阴社员们又算熬过一年。今天老程夫妇领着闺女和她娘及嫂子来家相亲。李金昨天就去集市上花了将近两块钱割了三斤猪肉。小儿子下河坑摸了几段莲藕,又杀了一个小鸡,七拼八凑了八个菜碗。不管多犯难,李金夫妇会尽可能办好此事。来了两个邻里帮忙,小院里热闹了起来。李金用锯末怄上了两个泥巴小火罐,冷了大家可以替换着烤烤手脚,取取暖。小山菊特意请了一天假,知道要给大哥找媳妇了,她格外的高兴!

接近午时客人来了。大家都争着看这闺女,中等个子,很壮实,脸黑灿灿的。山菊大哥递上九分钱一盒的丰收牌香烟,倒上茶水不言不语他就溜一边去了。

大人们一阵问寒问暖后,刘娣准备去灶火忙乎午饭。小山菊拽着妈妈的衣襟,走到一边贴在母亲的耳朵边说:“妈,这嫂子一点也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