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11157100000028

第28章 宋代军事训练的弊端及影响

一、宋代军事训练弊端

(一)军政腐败,训练流于形式化

宋中央政府制定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条文不能说不丰富,但是由于军政腐败,政府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军事训练流于形式,“苟不得其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用。”

宋代自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就推行消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尤其澶渊之盟签订之后,统治阶级满足于用金钱换来的和平局面,不修武备,军事训练更是流于空疏,形同儿戏,“所谓教之者,兵官廵尉以时一出,按例为之,遇春秋大阅,有司未免有损经费,而徒为玩习之具,此何异棘门之戏哉?”再加上没有严格的军纪约束,风纪散漫不整,导致兵骄将惰。以至于出现了有养兵之费而无训兵之法,有蓄兵之名而无用兵之实的严重弊端。而这些弊端均由制度不健全导致。

中国古代一直非常重视将帅培养,“将者,国之辅也。”除去在战场上运筹帷幄,作为组训者的将帅,直接负责军队日常训练,募兵制下军事训练开展良好与否,基本系于将帅一身。一名优秀的将帅,往往非常善于练兵,先秦时期的吴起,汉代马援、唐代李靖、明代戚继光,无不精于练兵。

但是宋朝建立后,惩五代武人跋扈之弊,推行“崇文抑武”,尤其是至宋太宗朝两次北伐失败后,这一政策初步确立,带来的后果就是武将地位、素质都直线降低。武将地位下降使得有才能的人不愿从军,大多转而从事文职,武将队伍不能良性循环,周而复始,统兵武将素质逐渐降低,反映到军事训练中就是部队的训练不能良好开展,宋人经常谈论的士兵被私役现象即为最好例证,这都是与将帅相关训练弊端。

反之,如果是优秀将帅,对军事训练经过一定时期内的关注,军队立刻得到改观。北宋康定年间张亢在西北,也就是数十天强化训练,军队素质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如狄青、岳飞等名将,其所辖部曲也都是他们苦心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师,“岳家军”对女真优势骑兵的郾城与颍昌两次大捷,即为其军训效果的最好诠释。

所以说两宋缺乏优秀将帅,不能保证军事训练的良好进行。即便是具有优秀将帅,也受制于“崇文抑武”的政治风气。南宋末年刘整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此精于训练水军的将领被逼降元,而南宋正是灭亡于其训练出的蒙古水军。

(二)缺乏士气训练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这里的“气”可以视作士气,但是士气通过何种方式来保障,尤其是军训中的士气。唐代军队非常注重士气训练,“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对此的解决之道以李筌所讲最为精辟:“以战劝战,以赏劝赏,以士励士”,士气训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物质刺激,然后再以严明法制进行约束,惩罚必严,赏赐适当。

宋太祖年间的军事训练中士气方面做得很不错,严刑重赏,恩威并重,使得士兵在精神层面上有所畏、有所得,这样在日常训练中能够态度认真,技能优秀,保证在实战中的良好表现。

自宋太祖之后,宋代士气训练逐渐淡化,某些时期可能由于君主对军事训练的重视,对训练中表现良好的士兵赏赐较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君主经常检阅、并且得到丰厚赏赐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士兵。绝大多数士兵即便在训练中足够优秀,也不见得能够得到相应回报。北宋末年种师中救援太原,起初比较顺利,但是随着作战日渐艰苦,而士兵不能得到相应赏赐。最后在金精锐骑兵冲击下,全军溃散,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既有制度上一些缺失,又与当时社会风气相关。

宋代实行募兵制,士兵成分比较复杂,有破产农民、流民、罪犯等等。由于“崇文抑武”思潮的流行,当时社会对从事军队职业有很强的歧视,认为军队中多是罪犯或者城市无产者,必须用严刑苛法来制约。宋代的许多兵变即是主管长官的残暴所致,南宋初著名的“淮西兵变”就与统帅文官对武人的态度有很大关联。

经常在这种心态下生活的士兵,在精神上没有优越感,物质上又无必要激励,对军训的态度可想而知。所以说善于练兵者,从未忽视士气训练。吴玠“御下严而有恩,视卒之休戚如己,而同其甘苦,故人乐为之用”。但是宋代能够重视这一点的优秀将帅,除去狄青、岳飞、吴玠、韩世忠等之外,实在少之又少。

(三)军事训练理论建设不足

宋代的兵书传世的有一定数量,兵学文化也历来被认为非常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只是限于前代的总结,而基于当代军事形势却没有多少实际理论,这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军事训练理论建设。

传世的宋代兵书中,《武经总要》谈到军事训练相对较多,但也只是集中北宋中期之前,此后再无专著探讨军事训练。吴璘据说曾著有兵书,分析“叠阵法”,其著作中可能会涉及军事训练,可惜已经失传。

宋人大量奏折、时论、兵书中经常讲军事训练,但其中多是泛泛而谈,不能切入实质性问题,即不能提出“练什么”、“怎么练”的解决之道,而这与武将素质密切相关联,武将素质又与当时的军政腐败相连,进而造成了宋代军事训练开展不力。

二、宋代军事训练的评价及影响

宋代军事训练是基于其自身的作战任务而存在与发展的,其重步兵训练与“以步制骑”的训练思想,是对前代军事训练体系的总结,也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训练措施。从当时实战来看,宋军的军事训练效果应该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北宋对西夏战争从初期的失败,到之后逐步取得一些战果,都与军事训练密不可分。至于北宋与金的战争,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据此一概否定北宋的军训情况。南宋初年宋政府依靠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精锐军队,一度可与金兵分庭抗礼。晚期凭借训练出的优秀水军和出色守城技术令蒙古军队一筹莫展。可以说都是宋代军事的辉煌成就,也是军事训练的必然结果。

比较宋代军事训练,其对前代的继承是当然的,不能以简单的合理与不合理划分。它继承的肯定是适合自身作战特点与军事任务,不合适的必然抛弃。适用于汉唐的训练方式不见得适合宋代,适合宋代的训练方式也不见得汉唐会采用,所以评价宋代军事训练必须以宋代实际情况为依据。

从宋代军事训练体系的构成、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实战表现,可以说宋代军事训练发展基本是正常的,其中当然也存在种种弊端,但是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宋代军训。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以笔者所见,宋代军事训练对后世的影响,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宋代军事训练从内容上已经很难影响到后世军训的开展。宋之后的蒙元陆军以骑兵为主,其训练与作战与宋代完全不同,谈不上什么继承。倒是水军训练对元影响颇大,元政府能够建设强大水军,必然借鉴了南宋水军的先进训练方法。

明代太祖朱元璋倒是很重视阵法训练,经常与手下武将探讨军队阵法,但是这种阵法已经与宋代有很大区别。明初军阵内装备有大量火器,与蒙古骑兵作战,先以火器杀伤敌人,次以骑兵冲击,最后步兵冲锋。这与宋代可以说已经有天壤之别。明中期后战车很受重视,但这与宋代装备弓弩的战车有本质区别,明代战车主要是配备火器,正如戚继光所讲:“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它是伴随火器出现另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和训练方法。

宋代军事训练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宋代本身存在问题的警示,后世在进行军训时避免再如宋代一般犯下相同错误。如明太祖颁布《教练军士律》,标准明确具体,要求高而严,赏罚分明,对军官更加严格。而且明代十分重视将官训练,武举武学制度比较发达。此外戚继光对将帅提出“将德”、“兵法与武艺”、“读书”、“实践”等四项要求,认为做到这四点才是合格将帅。练兵时非常注重“练胆气”,以赏罚为辅助,对士兵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训练。“兵无胆气,虽精勇,无所用也,故善练兵者,必练兵之胆气。”而这些正是宋代军事训练中的两大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