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11157100000001

第1章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活动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军队作为军事活动的核心力量,历来深受重视,而军队提高战斗力的关键途径即为军事训练,国家机器为了使军队成为得心应手的统治工具,无不高度重视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指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技能教练的活动,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即戎矣。”孟子讲的更为具体:“不教民而用之,为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吴起则直言:“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军事训练制度是否完备,执行得是否得力,直接关系着军队的战斗力,关系着国家的国防实力。

自中唐以后,募兵成为中原王朝军事力量的主要来源,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变化。以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既避免了征兵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军事力量,又可以在战时减少由于调集军队而造成贻误战机的问题,具有一定先进意义。

两宋时期主要推行募兵制,从制度学角度考察,募兵制实是一种先进的军事制度,“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国家付出金钱招募的对象不是成建制、已经具有战斗力的军队,而是个体士兵。严格来说,一支军队的整体战斗力经过兵种合成及协同作战训练,应大大超出其所有个体成员战斗力的总和。士兵来自社会哪个阶层,不能说没有影响;但和战斗力具有最直接关系的,还是训练本身。”

对于职业士兵,军事训练更是必不可少的军事项目,这一点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所实行兵制下的军事训练与较大区别。同时“军事训练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军事技术以及军队的传统、经验和作战任务等有密切的联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作战样式的变化和军队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的变革,对军事训练不断提出新要求,赋予新内容,而军事训练的实践又深刻影响着作战,促进军事理论的发展。”

然而宋代军事训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即便是如两宋士大夫所经常评价的宋军训练“不精”,究竟“不精”到什么程度,“精”到什么程度,即“是什么”和“怎么做”,正是本文立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