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中国历代名案
11149700000007

第7章 狸猫换太子

“包青天”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因为包公连破奇案,其中之一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他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个故事原载于《三侠五义》中。后来流传下来经过后人不断改编成剧本,唱成戏曲。现在大家在电视剧中也能看到这个故事,足可以说明它的影响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当时宋真宗的第一个皇后过世,他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都怀孕了。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一直心怀嫉妒,担心李妃先生了儿子就会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郭槐设计了一个阴谋,买通了接生婆尤氏,在她的配合下,在李妃分娩的时候,趁人不注意,用一个狸猫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事后刘妃命令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不忍心,于是偷偷地将太子交给宦官陈林。陈林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到南清宫找人抚养。真宗看到了狸猫之后,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于是将她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太子夭折了。当刘后悲痛欲绝之时,寇珠将李妃的儿子并未死之事告诉她,于是刘后便将他抱来抚养,并让他补了太子之缺,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一次,太子在冷宫中偶然与生母李妃见了面。刘后害怕事情败露,就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同情李妃的遭遇,冒死将她救出。另一个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宫中,送往陈州。李妃在陈州没有生活来源,只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由于终日惶恐不安,以泪洗面,双目失明。包拯当时在陈州放粮,得知此事实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她带回开封。此时,宋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就是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陈林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惊厥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的亲生母亲究竟是刘氏,还是李氏,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词,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而历史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其实李氏原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真是盼子心切。后来李氏果真不负众望顺利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他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仁宗13岁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当朝的很多大臣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对她当政议论纷纷。而且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真宗又的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也就是小说戏曲中出现过很多次的“八贤王”。有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赵元俨发现自己成了刘后当权的障碍后,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打击,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到刘后去世,仁宗亲政。这样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仁宗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毕竟刘太后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是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敢冒生命危险告诉仁宗他的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告诉仁宗实情的,可能性最大的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十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是情理之中的。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称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

无论如何,在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之后,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其震惊程度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来到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其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决定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故事终究有别于史实,但两者都会让我们思考。当我们赞叹包拯明察秋毫、断案如神的时候,也一定不会忘了刘太后是如何保全李妃尸身,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的,她终究没有把事情做绝,不至于像小说中那样一命呜呼。但小说和史实都可以作为千古奇案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