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中国历代名案
11149700000005

第5章 华佗之死

华佗(约145—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曾游学于徐州,精通很多种经书。他性格开朗刚强,淡薄功名利禄,只愿做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用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身怀绝技,能够医治各种疑难杂症,诊断无误,并且药到病除。华佗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医学家。欧洲人发明麻药,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由此看来,世界医学界麻药的出现,比华佗的麻沸散至少晚了一千六百年。华佗用麻沸散和外科手术,挽救了很多危重病人。有一次,一个推车的脚夫患了急性阑尾炎,病情很重。华佗诊断后让他喝下麻沸散,为他割除阑尾,他不久就恢复了健康。华佗的治疗手段很多,而且简便易行,处方用药不过数种,针灸取穴也不过数处,但手到病除,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神医”。华佗在诊断上,善于望诊和切脉,并能依此正确判断出疾病的预后。他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他模仿五种禽兽(虎、鹿、熊、猿、鸟)的自然动作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编成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运动和舒展的体操——“五禽戏”,并亲自教授和推广,使一些体弱多病的人受益匪浅。此外华佗还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华佗具有十分可贵的医德,他一生不求名利,不慕官禄,辛勤为百姓治病,深受人民的尊崇和爱戴。也正是这种正直的性格,使他惨死在曹操的刀下。

华佗生活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当时军阀混乱,地方豪强势力恶性膨胀,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瘟疫时有发生,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里哀》里,就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目睹了这种现状,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求名利,不慕富贵,宁愿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竞争异常残酷,当时曹操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甚至有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或许是由于常年的积劳成疾,用脑过度,曹操患上了一种头风病,每次发病的时候都会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病越来越严重,虽然请来了很多名医治疗,但都没有什么效果,他听说华佗医术高明,而且二人又是同乡,就请华佗来医治。

华佗给曹操检查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插入一针,他片刻便脑清目明,头马上就不疼了。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建议曹操应该坚持长期治疗,慢慢缓解,这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这种病很难根除。曹操听了之后,以为华佗在故弄玄虚,因而心里非常不高兴,只是没表现出来。他没有把华佗留在府中,允许他为百姓治病。公元208年,曹操执掌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或许是由于公务更加繁重了,他头疼的次数也更多了,于是要华佗长期留在府中,并且专做他的侍医。对以行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远离百姓,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况且,曹操率兵连年征战,弄得中原一带民不聊生。徐州一带是华佗后期行医和居住的地方,曹操早年为报父仇,讨伐徐州的陶谦,坑杀徐州百姓数万人,华佗与百姓休戚与共,心里早就对曹操存有积恨,因而他决心离开曹操。他对曹操说:“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看看,刚才收到家中来信,正想短时回家一趟。”曹操应允了,华佗回到家后,以妻子有病为借口来推托,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肯回去。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并派人前往查看,还吩咐说:“如果他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查看的人到了华佗的家中,见他正在为一些百姓治病,他的妻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疾病,就按照曹操的命令将他带回许昌,回来后如实禀报,曹操恼羞成怒,于是将他下狱治罪。

面对曹操,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断然拒绝了曹操要他当侍医的要求。曹操一怒,想杀了华佗。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样的人才很难找到的,应该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最终他判了华佗死罪。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曹操头痛找华佗医治,华佗建议要开颅治疗,曹操疑心华佗要暗害他,于是找个理由杀了华佗。华佗临死前,拿出已经写好的《青囊经》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便把书烧掉了。华佗死后,曹操头痛仍旧没有好,而且更加严重了。曹操心里清楚他的病只有华佗能够医治,但还一直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他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还不如杀掉他。”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群医都束手无策,曹操望着奄奄一息的爱子不得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要不然这个儿子还是有救的。”

华佗一生有很多弟子,其中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西安的李当之,都闻名于世。华佗晚年精心于医书的撰写,有《青囊经》《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可惜都已失传。这样一位千古名医的过早离世,不能不说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