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宝带桥
11132200000007

第7章 从宝带桥到苏州古桥

要看宝带桥,就不得不到苏州。而到了苏州,你又怎能只看这一座桥呢?要了解宝带桥,你得先了解苏州和苏州的古桥。

宝带桥,不是苏州古桥册的终点,而是一个刚刚开始的起点。宝带桥,只不过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局部的卷轴,真正的面貌还有待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

和人一样,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苏州有着二千五百年的文明历史,更有名扬四海的古典园林和文物古迹。但苏州园林,都深锁于高墙之内。若想领略唐代诗人杜荀鹤笔下“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水城风貌,唯有踏访具有古城特色的一座座外形优美、线条柔和、气势雄伟、给人以美感且各具特色的古桥了。

(一)有趣的对比

上文已经提到,宝带桥正是以其桥孔之多、桥身之长、结构之精巧成为苏州古桥中的一朵奇葩的。

而在苏州古桥中,还有哪些特点显著的桥呢?

苏州最高的桥是吴门桥,位于盘门外,跨古运河(南护城河),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建。宋《平江图》载,原为三桥相连,下设三洞,故名“三条桥”。南宋绍定年间改建为整体石级拱桥。盘门系当时苏州正南城门,此桥乃“步入吴门第一桥”,故名吴门桥。它与附近的水陆古盘门、千年瑞光塔一道,组成盘门三景。吴频迦云:“古桥耸立誉吴城,傲视磐关势更英。千载胥涛桥下过,奔流不尽古今情。”

苏州最古老的桥是乌鹊桥,始建于春秋,因其地设有吴王乌鹊馆,故名。直至清末民初,其规模之宏伟,仍属城内石拱桥之冠。据称,拱桥之顶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桥体用武康石构成。雨后斜阳,明丹莹紫,至为壮观。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之句,明代高启亦诗云:“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到天边织女行。”

苏州最有名的桥是枫桥,位于寒山寺旁,跨古京杭运河。据传旧时皇粮北运,经该河段时禁止其他船只通行,故名“封桥”。后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衍为今名。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云:“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往来之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唐代杜牧云:“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高启亦有“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之句。枫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同治六年(1867年)又重建。

苏州最漂亮的桥是行春桥,位于城西上方山路。始建年代无考。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修。范成大《行春桥记》云:“吾门以西,横山以东,往来幢幢,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明代成化、崇祯年间先后重修,并增石栏。桥为半圆九孔连拱,全长54米,花岗岩砌筑。长系石则为武康石,端部雕兽面系宋代旧物。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桥身平缓,势若长虹。旧时苏州农历八月十八日有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之俗,其时,明月初起,桥洞中月影如串,游人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通宵达旦。元代郑元《行春桥》云:“醉拥捧心过,韶华艳绮罗。至今湖嘴上,彩霞卧沧波。”清代顾希亦云:“行春桥下午风和,画舫楼船次第过。”清代尤侗又云:“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箫。”

不仅是长度,宝带桥的可圈可点之处还有桥孔的数量及结构的巧妙。而在苏州城内,还有一座桥——觅渡桥,也值得一书。尽管它是座单孔石桥,但就规模巨大、雄伟壮观和结构轻巧而论,丝毫不输于宝带桥。

觅渡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体为东西走向,在桥东有南北向五级石阶,登上台阶是一个四米见方的平台,转向西侧就上了正桥。正桥东侧有四十四级石阶,西侧有五十一级石阶。现因年久失修,台阶上已有裂痕,在西侧台阶半数以上及桥顶和东侧台阶上皆有杂草丛生。桥两边有一米多高的桥栏,桥栏上南北均有十七根石柱,每两根石柱间的栏板上各有六个平行四边形石孔,大小约三十厘米见方。

据《苏州旅游经济大全》一书记载:“觅渡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当时的苏州已是江南重镇,城市经济相当发达,过往商旅众多,赤门湾是去葑门的必经之地,可是仅有渡船可供来往。渡船则借以横暴,欺凌行人,或趁风晨雨昏之机,颠越取货。相传当时有昆山僧人敬修几遭其厄,遂发起募捐建桥,历时两年,桥方建成,名灭渡桥,后人皆称为觅渡桥。该桥气势不凡,工巧精致,市民及南来北往的商旅无不为之称庆。由于觅渡桥地处水陆要冲,历史上为军事据点和税卡所在,曾发生过多次重大斗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税吏黄建节驻镇于此,凡乡民人等路经这里,只鸡匹布都要征税。市民领袖葛成率众发动了震惊明王朝的反税监斗争。1862年太平军重兵驻守该桥,重创了戈登领导的洋枪队。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这里又成了‘租界’的要津,由洋人任税务司的‘苏州税关’也设在觅渡桥西堍,扼守税关,俗称‘洋关’,激起苏州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苏州》一书中记载:“明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重建觅渡桥,清同治重修。”现在的觅渡桥为1985年重修的。

(二)苏州古桥的讲究

宝带桥上建有石狮和碑亭,既丰富了桥的内容,又显示了官府造桥的气派。原来桥埦南、北两端各竖有石狮一对,而在北堤和自北数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孔之间的河道上,各建有石塔一尊,做镇水之用。

这些都是建桥的讲究。但要提到苏州古桥的讲究,可不止建塔、镇石狮子这么简单,其中的内容蔚为大观。

单从流于表面的装饰手法上了解,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

1.桥身装饰。桥身装饰具体题材有动物纹样、宗教纹样、吉祥纹样等几种类型:常见的动物纹样有龙、狮子等形象,这些动物纹样作为装饰的一种表现题材,始终存在于人们的传统意识之中,并常常被装饰于各种建筑物上,以借助它降妖伏魔,去邪呈祥。

常见的宗教纹样有“轮回”和“莲花”两种。在苏州古桥梁上,“轮回”图案多见于桥面上,把“轮回”图案刻在桥中心,时时告诫人们要抑恶扬善、广积功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莲花有仰莲和覆莲之分,苏州古桥梁上所刻的莲花,多在望柱头,常见形状是向外开放的莲瓣中再刻一个莲蓬。在苏州桥梁的排柱或券石上也都有莲花的图案,玉盘似的荷叶托着含苞欲放的莲花,刻工精细、层次丰富,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吉祥纹样在古桥梁上运用非常多,而且题材广泛。常见的有“八吉祥”“如意”“八宝纹”“暗八仙”等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多见于装饰在苏州古桥梁的船鼻子上或锁石上,有些图案偶尔会出现在两块桥面的石梁之间。

2.附加装饰。附加饰纹一般都直接刻在桥梁建筑本身上,作为桥梁的附属石刻的石塔、石幢、石敢当虽然与桥梁分开,但也属于桥梁装饰的一部分,它们具有敬佛意味,并能起到镇百鬼、压灾殃、保安康、起辟邪的作用。这些附属装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安康生活的渴望。

从总体上看,苏州古桥有自己的装饰特点:

1.装饰结构多样且多变。古桥装饰表现具体形象,以单位纹为主,且结构形式随表现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形式有球心、放射、对称、相向、平衡、交叉、穿插诸式等,均以圆满为基本特色。如上津桥桥面上的轮回装饰纹样,形成充满张力的环形结构,当中刻有一个圆圈表示圆心,外围的光束是围绕这一点旋转的,同时在光束的表现上又多富于变化。西园寺桥面上的五福捧莲花的装饰纹样,以圆满为特色进行具体的雕刻,以适应桥面外方内圆的装饰形式特色。

2.装饰造型生动、简练、富于变化。造型上的生动简练,富于变化是古桥装饰中的又一特点。如相门桥桥墩上龙的塑造,如用几根相对细弱的线条来画出水涡的形状;苏州莫邪路上的永林通贵桥,抱鼓石上的旋涡,以极其简练的刻画,表现出龙的腾飞之态和涡形旋转的力度。

3.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古桥梁的装饰表现手法上,除浮雕的块面造型外,还有浅雕、深雕、镂雕等其他造型形式,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和风格。如同里乌金桥桥面上的“马上报喜”装饰纹样,采用浮雕的形式;上津桥的抱鼓石上的“太极”装饰纹样,采用浅线刻的形式;灭渡桥桥上龙筋石上的“狻猊”装饰纹样,采用深雕的形式;私家独用的“暖桥”的栏杆上则采用镂空装饰的手法。

装饰只起到美观的作用,对于一座桥来说,真正重要的是结构和造型。而提到这其中的渊源,就说来话长了。

苏州的古桥,在唐代主要是木桥,宋以后多为石桥。结构分为石拱桥和梁式平桥二种,以石拱桥为多,便于桥下通航。大多数古桥在明清时曾修缮过或重新建造。现存最古老的是宋代桥梁,用料都是花岗岩和武康石,许多桥上的石栏杆还有精雕细刻的各种图案,并刻有桥名、桥联。各式古桥,种类繁多。

从目前来看,苏州古桥大多是单孔或多孔的石拱桥,结构合理、造型精巧,给人以玲珑稳重的感觉。桥身中部驼峰高耸,两端接近步阶,形成环洞桥,结构有有铰拱和无铰拱两种,而苏州的石拱桥大多数属于有铰拱,这种结构,附加应力小,拱圈比无铰拱跨径大而轻巧。这里因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河流平缓,表土层较厚,许多桥梁建造在软弱的地基上,为保证桥身的安全稳定,防止下沉,采取了一些措施,最常见的是采用木桩打地基的办法,以加强基础的牢固。

此外,江苏古石拱桥不单造型优美、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就是古老拱桥的护拱石、栏板、栏杆、抱鼓、桥柱、对联、踏步等雕刻亦相当精美。南京、苏州、扬州的园林水池里的石桥,形式多样、线条简洁、轻巧素雅,由于石桥外形的起伏,随着曲线的上下,展示了不同角度的景致,更增加了园林的幽美景色。

既然造型种类这么多,装饰手法这么丰富,造一座桥时,怎么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样式中选择最合适的那一种呢?

苏州古桥之所以让人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就在于建桥的人们懂得在什么地方该建什么样的桥,同周围的风景配合得相得益彰。

在街坊民居中,有独家使用的“暖桥”和跨河桥;在园林中大多是曲桥和廊桥;在人流或航行频繁的主要航道上,建有“亭桥”,或在桥头建有凉亭,便于行人休息。风格各异的古桥,就像一道道临空飞虹,使水巷风貌更为丰富多彩。苏州最古老的桥是乌鹊桥,始建于春秋,因其地设有吴王乌鹊馆,故名。直至清末民初,其规模之宏伟,仍属城内石拱桥之冠。据称,拱桥之顶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桥体纯用武康石构成。雨后斜阳,明丹莹紫,至为壮观。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之句,明代高启亦诗云:“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到天边织女行。”

总而言之,江苏古桥梁反映了江南建筑的特色,不管在建筑的技术和艺术上都显示出江苏地区风格,成为江苏水乡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筑。

(三)苏州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

苏州每一座古桥的命名,都是有来历的。这些名字,成为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一个标签。

在今阊胥路上有一座泰让桥,追溯此桥名的历史就要从吴人的祖先讲起。据史料记载,商代末年,居住在西北的周族逐渐兴起,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古公亶父认为季历常有“圣瑞”,想把王位传给他。太伯、仲雍知道父亲的意图后,都同意让季历继承周族君位。

他俩趁古公亶父生病,借口要去南岳衡山采药为父治病,到了江南,住在梅里平墟(今锡山梅村)。与中原比较,此时江南地区还很落后。太伯、仲雍到吴地后,“断发文身”,改从当地风俗,加入越族。不久他们的德行受到当地居民的钦佩,由“义之”“敬之”到“君而事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勾吴”。

一个弹丸小国“勾吴”国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吴国的历史由此开始。太伯、仲雍也成了吴国的开山鼻祖。

古公亶父病重临死前,遗命太伯继位,太伯三让而不受,所以有“太伯三以天下让”之说。季历即位,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其孙发即武王,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周武王追谥古公亶父为太王,封太伯之后于吴。

泰让桥就是取材于这段历史而命名的。太伯、仲雍以国家大局为重,主动让贤,甘愿到贫穷落后的吴越地区开创基业,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皋桥,位于东、西中市交会处,因“汉议郎皋伯通居此桥侧”而命名。探究此桥历史,还有一段夫妻患难与共、相敬如宾的佳话。皋伯通一生无多大政迹,但他做过一件善事,就是收留了恩爱夫妻梁鸿、孟光。所谓“不有贤主人,安识隐君子”。

梁鸿,东汉初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他与妻子孟光隐居于霸陵山中,有一次梁鸿因事出关,经过洛阳,看到宫室华丽,感慨万千,写下《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梁鸿的这首《五噫歌》在京城广为流传,同时也引起了统治者的忌恨。朝廷下令缉拿梁鸿,梁鸿夫妇隐姓埋名,一路逃到吴地的木渎西北山村,在那里耕樵度日,后又寄居在皋伯通的廊下小屋内,“为人赁舂”。沦落至此,夫妇仍旧相敬如宾。每次梁鸿吃饭时,孟光总要举案齐眉,以示对丈夫的敬爱。皋伯通终于发现梁鸿非等闲之辈,便“舍之于家”,待之上宾。梁鸿去世后,皋伯通又妥善安葬了他,“以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花桥,曾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而著名。白居易任扬州刺使期间,非常想念苏州的花桥,写有“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诗句。花桥与丝织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民国初年时,桥上建有木结构的桥阁,内供丝织业的祖师菩萨,桥的西堍还有一座土地庙,机匠们找不到工作就常在庙烧香祈祷。

苏州历代一直沿袭思民、爱民之风,有些桥的名称就来源于此。如同里的“思本桥”,桥名取自“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苏州古桥梁不仅有很深的造型造诣,而且建筑工艺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也很完美,这一特点在众多古桥梁的楹联上都有所体现。桥联的内容包括宗教劝善、记功颂德、地理状况、结构特征和民风习俗等。桥联上和桥碑上的书法非常精湛,所以桥联是集书法美、工艺美为一体的桥梁装饰要素。

有的古桥将文学语言巧妙地融入桥梁建筑的设计环境中,为人们鉴赏古桥提供了方向。如苏州著名的枫桥及名诗《枫桥夜泊》,便深化了这座古桥的文化意蕴。

古桥梁的命名还具有深刻的意蕴和丰富的情趣。很多以吉祥的字眼来命名,如富安桥、太平桥、吉利桥、永寿桥等;还有一些因造型形态而得名的。苏州的古桥实在多,传说也多,不胜枚举。总的来说,尽管年代久远,但无论桥名、桥联、建筑特色还是关于它们的种种古老传说,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