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人生
11125700000008

第8章 入世与出世(6)

第一次觉醒,是在还没做过梦之前。婴儿无梦,一切完美。没有知觉,就会啼哭。婴儿的觉醒很新奇,也很累,不久就进入梦乡。这次觉醒开始为人,并为以后所有的梦打好铺垫。人的第一个梦是回忆,最后一个梦还是回忆。因此人的第一次觉醒很重要,决定一生。人在婴儿时期形成的感觉将指导终生。

第二次觉醒、第三次觉醒、第四次觉醒,分别是在做三次梦后发生,起总结作用,就像年终报告,自我分析一生各阶级成败。

第五次觉醒即“临终觉醒”,这是最彻底的一次觉醒。通过这次终极觉悟人会明白:“人生如梦”的“如”是如果的“如”,意思是人生如果是梦,就不会是像现在一样?会怎样?不知道,反正不是这样。反推人生不是梦,那么是什么?人生是吃饭。人的功能就是吃饭。天大的真理莫过于此,有此一悟,人就含笑而死。

不如原谅这个世界

即使所有的人都对不起你,还有一个人对你好,那就是你自己。

老子说:“报怨以德。”

老子这句话是对“报怨以怨”的否定,指出人不能用魔鬼的手段对付魔鬼,而要用天使的心灵成就世人。

“德”是“道”的必然表现,道生一切,一切又生道,这被生发出来的第二次道就是“德”。“德”的特点是可以从一切的德与非德之中获取,尤其从非德中获取最大。

以德报怨,怨消。以德报怨,德更大。因此人应无条件施德于人,自然会为大。

《圣经》上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耶稣在临刑时说:“父啊,赦免他们(刽子手)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如果报怨以怨,将失德,将前功尽弃,因此人在被杀之际,应祝福刽子手,为他祈祷。并深知自己已经获救。

你要原谅这个世界,原谅世人。

一切的仇恨无用,与其恨恨而死,不如原谅这个世界。

你能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世界吗?你会的,因为你原本爱着这个世界。

你不是你自己,你是被造之物。你是自然之子,你属于整个天地。

近代著名诗僧曼殊大师身世很苦,从小饱受坎坷。有一天他又被人欺负了,一路大哭跑进了深山。

曼殊摸黑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一处高高的石岩上。身下就是万丈深渊,夜风习习,他真想跳下去,了却此生,忽又见天边明月清朗可爱,不由心情渐渐平静,慢慢坐下来欣赏。

他看见月光之下,山河朗朗,了无纤尘。这个世界毕竟可爱。

曼殊本有慧根,当下心中豁然开朗,长吟日:“易水潇潇人去矣,一天明月白如霜。”

曼殊原谅了这个世界,他重新爱上了这个世界。

鲁迅从日本归来,听说了曼殊的事情,专程前去拜访。斯人不在,庭中梅花正发,鲁迅慨然长叹:

“为人须如曼殊,处世而不怨,如庭中梅花自开自落,又有何怨。”

信心使人神奇

你相信自己行你就行,并且不能不行。

晋国公子范子华名气很大,举国上下都知道他。晋国国君很宠爱子华,让他常在左右。子华看上的人,晋国国君就封爵为官,子华不喜欢的人,晋国国君就一概罢免。在子华手下做门客的人比在朝中做官的人还多。子华让他手下的侠客比武,虽然常有人受伤也毫不在意。子华每天以此为戏,都成为晋国的一大风俗了。

禾生、子伯二人是子华手下的上等侠客,二人有一天到野外行走,借宿在田野上商丘开的家中。晚上,二人大声笑谈,说范子华的声名威势真是显赫极了,“能使活人死,又能使死人活。能使富人穷,又能使穷人富”。

商丘开是贫寒之人,躲在窗户底下听到了这些话,顿时心动。于是他背着粮食扛上簸箕,一副庄稼人打扮就去了子华家。

子华家的门客都是世家大族,穿着雪白的华丽衣服,往来乘坐高车大马,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只抬头看天,从不看人。这些人见商丘开又老又弱,长得漆黑,衣服也不收拾,没人看得起他。渐渐的大家都欺负商丘开,商丘开也不生气。侠客们都武艺高强,但来来去去都差不多,大家都不觉得什么新鲜了,连开起玩笑来都无精打采的。

于是侠客们与商丘开登上一座高台。子华这天也在,就随便说了一句:“有人敢从高台上跳下去的赏赐百金。”侠客们争着要跳。

商丘开相信子华不会说假话,就抢先跳下去了。只见他动作优美得像一只飞鸟,轻轻着地,全身无伤。

侠客们以为他偶然如此,都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子华来了兴趣,又随便指着河湾里的水骗大家说:“那底下有宝珠,游下去就可以拿到。”

商丘开又下河去,毫不畏惧水深水急,一会儿就出来了,果然拿到一颗宝珠。

侠客们这才怀疑他是高人。范子华开始重用他,赏赐极多。

不久,范家的仓库起大火。子华说:“谁去火里取出锦缎来,取到多少我就赏他多少。”商丘开面无难色到火里去,烟尘不熏他,火也没把他烧着。

范家的侠客都以为他有道术,一起去拜他,说:“我们不知道先生有道而戏弄您,我们不知道先生是神人而欺负您,看来是先生在耍弄我们,把我们当聋子、瞎子了。敢问您的道术为何如此高明?”

商丘开说:“我没什么道术。即使我问自己的心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所以然。话虽如此,有一个原因在这里,禾生与子伯二位兄长曾睡在我家里,我听他们说主公的势力能使活人死,又能使死人活。能使富人穷,又能使穷人富。我相信了他们的话,没有二样心思,因此就来了。来了后,我又相信你们的话全是真的,唯恐自己不够真诚,不够勇敢,因此我奋不顾身,忘记了身外的一切,只管用心去做。这样外物就好像在顺从我,没有冲突,我只不过在做一些好像事先就定好的事,因此一做就成。现在我才知道你们是在耍我,我感到后怕,内心有猜忌、考虑,凡事做之前明白了要多看多想,追想那些事情真是庆幸万分,我居然没被淹死燃死!我的心很烦乱,害怕极了,岂敢再靠近水火!”

从此后,范家的门客在路上碰到乞丐、马医都不敢再有不敬之心,必会下车作揖行礼。

孔子的弟子宰我听说了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说,“你们现在知道了吧?心中怀有坚定信念的人可以感动万物,天地鬼神都有感应,在整个宇宙之中都不会有什么阻隔,岂只可以不避危险、到水火中去而已!商丘开信的不过是假话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信的是至诚的真道。小子们要记住这件事”!

我们都曾是商丘开,对自己做过那些“勇敢的事”后怕。

商丘开曾糊糊涂涂就跳下了高台,游进了水里,跑进了火里,都没受伤。他因被人愚弄而勇敢,因勇敢而神奇,进入了一种人魔的神奇状态。

商丘开毕竟有些智慧,他不要这神奇,要正常,因此果断离开范家。

信心使人神奇。

但只有正确的信念才能让人获得真道,真正地神奇起来。

祸与福的三场较量

第一场较量,祸赢了。

福得意洋洋,满面红光过日子。

福说:“我好好啊,我太幸福了。”

这时候祸悄悄来了,轻轻吹了口气,福就打了一个寒战。再一看,到处结冰了,树叶落光了,大地白茫茫一片。

福愤怒地问祸:“你为什么要来?我又没让你来。”

祸说:“并不是我要来,我就在你的里面,我一直都在,就像石头在水里面,只要你把水喝干了,我就露出来了。”

第二场较量,福赢了。

福时刻要报仇,偷袭祸。

祸说:“哎哟,谁给了我一刀?”

福说:“是我。你曾从我身上夺去的,我要加倍夺回。”

福抢走了祸的东西,重新幸福起来。但它知道自己的东西都是抢来的,因此日夜提心吊胆。而正因为它担心又失去,所以特别珍惜,注意培养,就把小福变成了大福。

第三场较量,它们打成了平手。

祸又来了,杀气腾腾。

福毫不艮惧,马上迎战。

它们打得热火朝天,难分难解。有时祸胜了,有时福胜了,谁一不注意,就会失手。因此它们永远警惕着,随时准备放手一搏,因此双方呈胶着状态,一直这样度过它的一生。世上只有精神的胜者,没有实际的胜者。打成平手就是胜利。

冷眼旁观独自行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十六章》

一切都好像在蓬勃发展,其实都是泡沫,只有我们自身才是真实的。

老子说“万物并作”,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在一起发作。当然“作”原来不是发作的意思,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发作看。万物一起发作,说明万物都是病态的。

既然万物都在发病,那么这时我们瞎掺和什么?米松喜欢一个人在静处发笑,显然是对万物的否定。

老子在说了“万物并作”之后马上说:“吾以观复。”意思是“让我来看它们是如何反反复复的”。这句话显然是冷眼旁观的意思。

一切都好像在蓬勃发展,其实都是泡沫,只有我们自身才是真实的。

万物是万物,我们是我们。应保持距离。我写到此处时,窗外在放鞭炮,大概是有人在庆祝开业什么的。我如果一听鞭炮就扔下笔跑过去看热闹,大概什么也干不成了。我不理他,我继续做我该做的事,鞭炮声渐渐稀稀落落,最后窗外恢复平静。我如果追声而去,心必乱而身必移;当鞭炮声已平静,我的心却还不能平静,显然这是上了当,亏了本,亏本买卖我为什么要做?

朱自清在少年时喜欢闭门读书,过年也这样。亲戚家的孩子问他为什么不出门走走?多热闹啊。朱自清说:一出去看这看那,心就要乱几天,不划算,不如在家读书清静好玩。看来朱自清深得清静之旨,管他什么“万物并作”,我不“作”就是了。

后汉有两个大名士:管宁与华歆。两人为友,经常一起读书劳作。有回两人在园子里锄菜,不知谁锄到了一块金子。管宁继续锄他的菜,在他眼中金子与瓦石无异,在菜园的泥土中出现都是多余之物,应一并锄去。华歆则把金子捡了起来。还有一回,两人同席读书,忽闻门外传来车马之声,原来有贵人经过。管宁读书如故,雷打不惊;华歆抛书去门外看贵人,半天才回来。管宁因此割席分坐,大叹日:“子非吾友也。”

无疑,华歆是个随波逐流者,管宁则是一个冷眼旁观的有操守者。在管宁看来,金子与瓦石无疑,贵人车马过门只会制造噪声,毫无意义。再亮的金子一晃而过,再漂亮的车马也是一晃而过,何必管他?如果金子已逝,车马已过我们还痴想不已,岂不是上了当、亏了本?亏本买卖我们为什么要做?

管宁凡事不动心,实是“贵我”之举。天地之间以我为贵,怎么可以贱卖?孔子说“非礼勿为,非礼勿视”,也包含了一个节约成本的意思在内。视了非礼之物,为了非礼之事,人就会心乱事乱,搅坏一大片,又要收拾残局,又要消化后果,太不划算。

《诗经》上说:“其出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是说出了东门,看到美女如云。虽然美女如云,并不是我想要的。《诗经》这段诗挺有意思,一句“匪我思存”大有管宁锄金如瓦石之意。管他什么红男绿女,都只不过是些颜色罢了。

看到一个焦急地向妓女要回衣服的男人,希腊智者第欧根尼讽刺道:“可怜的人,当失去这衣服对你来说更好时,现在你为什么还如此痛苦地要回它呢?”

脱掉的衣服还可以要回,人一脱掉自然本性,一味追逐欲望必会坠入无边地狱。我在《弑神后传》中写道:

“尔等红尘众生一切无用功,每日每事自取其辱。

可怜的高等畜生,你们等不到那份可口的血腥甜点。”

第欧根尼说“可怜的人”,我说“可怜的高等畜生”,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指英文叫man,汉语读音叫ren的东西。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说别管万事万物如何热闹,我自冷眼旁观独自行。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运行。”

鲁迅把天堂、地狱、黄金世界视作一体,因为不乐意,所以不愿去。最后连自身也不乐意。虽然对自身不乐意,但并没否定自身。他还要倚仗自己举一杯并不存在的酒,去一个可能存在的地方。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说万事万物,反反复复。天堂地狱的把戏无穷无尽,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去另寻生存之地。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种人境是摸得到的居所,而不是假想的海市蜃楼。外界是虚幻的,如果我们也虚幻,还能抓住什么?溺水的人见什么抓什么,新生婴儿也见什么抓什么。一者是因为恐慌,另一者是因为好奇。恐慌与好奇都是好东西,因为它能唤醒本能。麻木不仁地活着无异于行尸走肉,智者呼唤人们醒来,就像春风呼唤焦土醒来。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虽是冷眼旁观,但并无憎恨、甚至要毁灭万物之意,而是任他繁华一片,我绝不打扰人家。相反,方便的时候还要提供方便。

耶稣说:“我来是为要成全你们。”

有道者一方面能成就自身,一方面能成全别人,这样他才能度己度人。有个禅宗公案:

有人问:“佛说要普度众生,谁来度佛?”

众僧哗然,以为大逆不道。

这时明月和尚越众而出,大声说道:“众生来度佛!”明月和尚的意思是佛在度众生时,佛也被众生度了。就像船接人过河,人过了河,船也过了河。

像风一样拥抱世界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庄子·天地》

我是一切好,我是最好。不但如此,我是唯一的好。这个唯一不是说在众人里唯一,而是说在天地间是唯一。不必他人证明,让我来证明自己。以我证我,乃见真我。不再求证,我乃为大。

谁都不如自己好,我们自己是最好的。

我们不说别人不好,而是说我们最好。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这太过了。如果他人是地狱,那么我们也是地狱。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好比一个大家庭,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出了麻烦,那么整个家庭都麻烦;如果某人喜从天降,那么全家都喜从天降。古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有道理的。

大家都好,这很好。为了更好,就要突出一个最好。谁是最好?当然是我们自己了。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最好的,你才会明白自我价值。

总之你要记住:我就是道,我能成就一切,当然不畏惧一切。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不必羡慕他人”。

独脚兽夔羡慕那多脚的蚿,蚿羡慕那无脚的蛇。蛇羡慕那风,风羡慕那眼睛,眼睛羡慕那心灵。

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行走,没有谁比我更简便的了,你用一万只脚行走,到底是怎样的呢?”

蚿说:“我启动自然机能而行走,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很多脚行走,还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为什么呢?”

蛇说:“我依靠天生的机能而动作,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运动背椎和腰协作行走,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好像没有形迹,为什么呢?”

风说:“我能折断大树,吹飞大屋,在细小方面不求胜利,而求得更大的胜利。获得大的胜利的,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

这最大的胜利,就是得到自己。夔羡慕炫,蚿又羡慕蛇,蛇又羡慕慕风,风羡慕眼睛,眼睛羡慕心灵。这都是不对的。不必羡慕他人,我们自身是最好的。人比人,气死人。不必比,我们自己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

要比,就自己比自己。用现在的我比昨天的我,用大我比小我,用开心的我比不开心的我,你又会发现确实进步了,现在的我确实是最好的。

人们通常误以为“明天会更好”,其实现在就是最好。

一定要坚持自我,流言会自清,谎言会自穿,误会会自消。

庄子讲了一个著名的寓言“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