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创造与传奇故事(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124800000102

第102章 丝绵引出的发明

中国东汉时的蔡伦(62—121)生于湖南耒阳,他是一个穷人的孩子,从小在京城洛阳宫里做杂役,被称为“小黄门”。后来由于他聪明能干,得到皇帝的信任当了太监,负责监制宫里用的宝剑、器械等,官名“尚方令”。他看到当时的书(竹简)很笨重,一直有心代之以轻便的书。

一天,他在河边偶然看到人们把煮好的蚕丝铺在席子卜,再放到水中去,用木棍把蚕丝敲烂,制成丝绵。丝绵晒干取下后,席子上总留下一些薄薄的丝绵碎片。他新奇地揭下一些,带回宫中。用它写字制成的书,比竹简轻多了,又比帛便宜,他认定这有可能发明出一种适于书写的载体。但丝绵仍很贵重,且产量又很少,而且是些碎片,形状又不规则,所以仍不理想。

但是,他由此得到启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05年用生产丝绵的方法,在植物韧皮中提取纤维,并发明了“打浆”工艺,用比丝绵更廉价的麻、树皮等制成了实用的纸。这种纸在汉和帝的称赞和宣传下很快流传开来,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汉安帝封蔡伦为龙亭侯,今未阳有蔡侯祠供人凭吊。

关于植物纸的最早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有多种说法。例如,有的文献记载有:1957年在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工地西汉古墓出土了“灞桥纸”;1957—1978年四次发掘出的西汉麻纸;1973年甘肃出土的金关纸;1986年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以及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1978年在陕西扶风等地,也出土了西汉麻纸。这些纸都早于蔡伦。但其中有的已被否定;有的尚未形成定论。所以,纸是蔡伦发明的.仍为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说法。

对现代人来说,纸的生产已不是什么尖端技术。但蔡伦之前那么漫长的岁月,那么多天才人物都没能作出这一发明,我们将其称为“四大发明”之一,是当之无愧的。这一发明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好处,已不仅限于文字的载体了。

在蔡伦造纸之前,中国已有初露端倪的造纸术,只不过这时造出的纸还不便于书写。蔡伦的功绩在于站在前人的肩上,加上自己的创造和改进,造出实用的纸张。在这种意义上说,纸的发明,也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蔡伦以后的3至6世纪,中国对造纸术从造纸原料和加工工艺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并在3世纪将造纸术传到朝鲜,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公元751年,中国工匠帮阿拉伯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工厂,794年传到巴格达,1144年传到西班牙,1276年传到意大利,1389年德国纽伦堡附近建造了第一家造纸厂。逐步取代了欧洲传统的羊皮纸及埃及草纸,并逐渐传到全世界。

在纸的品种上,我国6至10世纪又出现了檀皮纸、桑皮纸、蜀纸、瑞香皮纸、稻秆纸和竹纸等。其后,又出现一些名贵的纸,如金栗纸(笺)、罗纹纸等。

自18世纪以来,造纸术有了以下重大改革。1750年,发明了荷兰式打浆机。1787年,法国罗贝尔发明造纸机——后经富尔德里尼尔兄弟俩改进,并与迪多一莱热共同发明卷纸造纸法——这被称为“机械造纸术”,并于1798年申请了专利。从1800年起便开始了以长幅形式大量造纸了。1804年,法国出现的长网造纸机取代了常用的手工造纸法,这使造纸的速度由手工作坊每分钟造纸10多米提高到每分钟造纸100多米,而现代造纸速度每分钟则超过1 000米。1843年,德国凯尔兰发现一种适用于造纸的纤维物质,可以通过刨削木材获得,于是他于次年用木材机械制造大量木纸浆取得成功,并用100千克这种纸浆造出第一批纸,但未获得广泛使用。1854年,英国发明木纸浆处理法,1866年化学木浆法——亚硫酸盐制浆法投产。1884年,硫酸盐法制浆开始投产,造纸和制浆的机械化,使造纸业成为大规模的工业产业。20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干法造纸法,60年代又出现了薄膜造纸法,其后又有喷射成型造纸和静电造纸等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