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第九卷)
11120800000009

第9章 驳逐客令

“驳逐客令”比喻用花言巧语说服别人使自己留下来。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长信侯作乱而觉……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十年,相国吕不韦免……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春秋时候,吕不韦为了一个落难的王孙异人,倾家荡产,千方百计让他当上了太子,又为他娶了赵姬,养了秦王政。在他看来,秦王政就算是叫他一声“爸爸”也不过分。那赵姬本来是吕不韦介绍给异人的,现在当上太后以后,当然也和吕不韦是一帮派的。他的权势之大可想而知了。秦王政是中国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物之一。他的聪明、智慧、见解和魄力都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候,一切事情全由吕不韦和太后作决定。

二十二岁的时候,他便执掌大权,事事自己作主,反倒觉得吕不韦碍手碍脚。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太后赵姬跟长信侯反,附和他们的大臣也不少。

秦王政很快剿灭了这群乱党,杀了嫪毐,又把私通太后所生的两个小孩子也全杀了。罪行重的二十多家都被满门抄斩,比较轻一点的四千多家都被迁到巴蜀去了。

又过了一年,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不能任由着吕不韦的主张和做法跟他相异,就拿出主子的手段来,想治吕不韦的罪。原来吕不韦也像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一样,养了三千多门客,其中有学问的人有很多。吕不韦叫几个能够编书的人,依照他的意见,写了一部书,叫《吕氏春秋》,大约有二十多万字。这部宏大的著作在秦王政八年的时候才写成功。吕不韦看后十分满意,把整部书在咸阳市城门公布,还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够在这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删去一个字的,赏一千金。一来,在当时那部书也确实写得很好;二来,谁那么大胆敢修改文信侯的文章?可是秦王政就是不能同意《吕氏春秋》所提出的主张。什么“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种话跟秦国一百多年来所奉行的商鞅的主张有很大的差别,遭到秦王政的反感。秦王政不能同意吕不韦的主张和做法,就借着造反的案件,旧事重提,说是吕不韦保举的,说他与去年的叛变都有关系。

没想到朝廷上的大臣多半都跟吕不韦有交情。大伙儿禀告说:“文信侯辅助先王,立过大功;再说他对于叛变的事也许有点嫌疑,可是没有真凭实据,怎么就能治他的罪呢。”

秦王政碰了个钉了,可是他决不后退,也不去硬碰钉子,他绕着弯儿走。他听了大臣们的话,就放了吕不韦,但却收回了他的相印,叫他回到本国去。

各国诸侯听到文信侯离开了咸阳,都打发使臣去请他当相国。秦王政担心他到了其他国家会对秦国不利,就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上说:“太后的叛变跟你有关。我不忍心处治你,就让你回国,原本是宽大为怀,给你一个悔过的机会。你反倒跟各国诸侯的使臣来往,你怎么能对得起我的一番好意呢?请你带着家眷搬到巴蜀去吧。我划给你一座城,给你养老。”吕不韦知道秦王政根本就不会放过他,如果真的相信了他的这番话,那未免太天真了。再活下去只有多受罪,于是他就喝毒酒自杀了。

秦王政杀了吕不韦,把他的门客都轰走了。他感到困惑不解:“别国的人为什么跑到秦国来做官呢?”一个人连本乡本土都不爱护,还能爱护秦国吗?再说,秦国的事,他可以叫秦国人来办;秦国的朝政应当由他自己来管。他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别国来的客人不许住在咸阳。凡是在秦国做官的别国的人,全部免掉职务,三天之内离开秦国。收留别国的人要全部治罪。”

这道“逐客令”一出来,所有别国的人都给轰出去。被轰出去的大小官儿当中有个楚国人叫李斯。他本来是儒家大师荀卿的弟子,一向在吕不韦门下,吕布韦把他推荐给秦王政,秦王政曾拜他为客卿。这一次李斯被赶出咸阳城外,觉得非常懊恼。一路上他还想着办法。如果因为他是吕不韦一派的人而给秦王轰出去,那他以后不提吕不韦也行啊。只要秦王能够用他,别说是吕不韦,就是他老师荀卿的主张,他也能极力反对,前思后想,他决定再撞一回运气。就写了一个奏章,叫秦国人送给秦王政。秦王政拿过来一瞧,只见上头写着:

从前穆公搜罗人才,在西边得到了由馀,在东边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接了蹇叔,从晋国迎接了丕豹和公孙枝。由馀、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枝都不是秦国人,可是穆公仍然重用了他们,收服了二十个小国,最终当了西方的霸主。孝公用了魏国人公孙鞅,改革制度,移风易俗,人民增加了生产,国家因此富强起来。惠王用了张仪,征服了三川、巴蜀、上郡、汉中、郢都这些地方,扩张了好几千里的土地,粉碎了六国合纵的阴谋。昭王用了范雎,废了穰侯,轰走了华阳,大大加强了国家的实力,实行远交近攻的计策,一步步地扩大了地盘。这都说明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依靠着外来的人做成了大事。假如这四位君王不搜罗人才,不重用外来的人,秦国哪能像今天这样富强?这么看来,外来的人并没有对不起秦国的地方,有什么理由要轰走外来的人?再瞧大王所喜爱的东西吧:昆山的白玉、随县的明珠、吴国的宝剑、北狄的快马、江南的金银、西蜀的丹青、齐国的绸缎、郑国、卫国的音乐——所有这些大王喜爱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秦国出产的!如果不是本国的人就不任用,不是土生土长的东西就不要,那么,孔雀毛编成的旗子也就不能用;鳄鱼皮蒙成的鼓就不能打;宫女们的玉簪、珠圈、绣花的衣裳、五彩的飘带,都得扔掉;王宫里精美的象牙装饰品都应当改为粗糙的木器;音乐队里的丝弦乐器都得废除,全部改成秦国的瓦盆。但是如今大王不但喜爱这些好看的装饰、好听的音乐,并且还把赵国的舞女、郑国和卫国的美女都收在后宫里。这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享福作乐?凡是能够享福作乐的东西,即使是其他国家的也是全盘接受,并且比起本国的东西来还加倍地爱;一提起人才来,就不分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都轰出去。这么说来,大王单单看重音乐、珠子、玉器、美人,反倒看轻了关系着国家兴亡的人才了!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多,军队强的勇士多。泰山不抛弃泥土,因此能够堆得那么高;大海容纳了小河流,因此能够变得那么深;王者不拒绝众百姓,因此能够发扬他的德行。如今大王轰走外来的人,天下的英雄豪杰只好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大王轰走别国的人就是给敌国增加了力量。将来秦国的危险跟祸患就可想而知了。

秦王政一边念着,一边不断地点头。他立刻收回逐客令,派人叫回李斯,并让他官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