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祖传药浴
11104000000008

第8章 药浴治疗五官科疾病

睑缘炎

睑缘炎俗称“烂眼边”,中医叫“睑弦赤烂”,临床上初起时睑缘微红,漫生透明疱疹,痒痛时作,以后疱疹破裂糜烂,或有结痂等。其病多因脾胃湿热蕴积或内夹心火,复受风邪,风热湿邪聚于胞睑而发,故治疗以祛风、除湿、清热为主。

方一

“组成”苦参15克,五倍子、黄连、防风、荆芥穗、玉竹各10克,章丹3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用纱布过滤,取药汁备用。治疗时,用药棉蘸药液洗患眼。每日3次,每剂可洗3天。

“功用”清热渗湿,化腐生肌。

“适应证”睑缘炎。

“说明”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配伍五倍子、章丹化腐生肌,黄连清火,防风、荆芥疏散风邪,玉竹养阴以防苦寒伤津。

方二

“组成”苦参、当归、川芎各12克,五倍子、荆芥、防风、黄连各10克,铜绿1.5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为末,以薄荷适量煎汤,以汤调末制丸如弹子大,临用以热水化开,洗眼。每日3次。

“功用”燥湿祛风,清热化瘀。

“适应证”睑缘炎。

“说明”本方较上方增加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故较适宜于睑缘炎证属热毒瘀滞者。

方三

“组成”铜青1克,防风、杏仁各6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为末,临用时用热水浸泡,洗浴眼部。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风退翳,去腐敛疮。

“适应证”睑缘炎。

“说明”铜青即铜绿,为铜器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锈衣。性味酸涩,有明目功效。

方四

“组成”大青盐4.5克,苦参、菊花、马尾连、白鲜皮、蛇床子各9克,防风12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数沸,将药汁倒入壶内。使用时,闭住壶嘴,将患眼对准壶口熏蒸之,待温时,用药棉蘸药水洗患处。每日熏洗2或3次,至愈为止。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适应证”睑缘炎。

“说明”大青盐有明目的功效,主治目痛。配伍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菊花清热疏风,防风、蛇床子祛风除邪。马尾连即黄连,亦有清热泻火明目的功效。

方五

“组成”苦参20克,黄连7克,黄柏12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沸,过滤取汁,洗涤眼睑患处。每日洗3次,每剂洗2日。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止痒。

“适应证”睑缘炎。

“说明”本方以清热燥湿的苦参为主药,辅以黄连、黄柏增强泻火解毒的作用,故适用于睑缘炎风热毒盛者,出现红肿热痛较剧,伴有糜烂渗出等症。

方六

“组成”菊花、灯心草、艾叶、黄柏各15克。

“用法”将上药用绢布包煎,取药液淋洗眼部。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散风,利尿除湿。

“适应证”溃疡性睑缘炎,眦部睑缘炎。

“说明”菊花功能疏风、解毒、明目,药理学实验表明其有抗病原体作用。灯心草能导热下行,艾叶、黄柏燥湿解毒,亦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

方七

“组成”皮硝、红枣各500克,黄连末适量。

“用法”将皮硝用滚水泡化,澄清,去渣。将红枣去核,入硝汁内浸1日,取出晒干,再浸,如此数次,以汁尽为度。于红枣内装入黄连末,将枣合之,勿令泄气。临用时取枣1个,人滚开水内泡之,不时洗眼患处。

“功用”清心泻火,燥湿解毒。

“适应证”睑缘炎。

“说明”皮硝又名朴硝,外用化水点眼或煎熏洗,能明目消翳,愈目疾红肿。配伍红枣健脾燥湿,黄连清心泻火。

方八

“组成”苦参、黄柏、野菊花、大黄各30克,黄连20克,防风、皮硝(芒硝)各15克。

“用法”上药除皮硝外,加清水1 000毫升,文火煮沸20分钟后,取药液过滤,再加水500毫升煮沸15分钟后,取药液过滤,二汁混合约450毫升,连续煮沸,并投放皮硝,俟融化后,置露天处1夜,再过滤取汁贮瓶,备用。临用时用酒盅1只,加入药液20毫升,投入沸水中加温后,以消毒纱布蘸药水洗患处。每日洗2次,至愈为止。

“功用”清热,解毒,祛湿。

“适应证”眼睑湿疹、睑弦潮红赤烂并有黏液渗出者。

“说明”方中苦参、黄柏清热燥湿,大黄、黄连清热解毒,野菊花、防风疏风清热,皮硝作用已如上所述。

结膜炎

结膜炎是指眼结合膜因各种因素发生的急性炎症,包括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流行性结膜角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俗称“红眼病”,中医称“天行赤热”、“暴发火眼”。其发病突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有黏性分泌物,畏光流泪等,多因风热毒邪或疠气所致。

方一

“组成”食盐3克。

“用法”将盐加入1碗水(约300毫升)中,待其凉后倒入小壶中,以之冲洗患眼,或用纱布浸盐水,湿敷患眼。

“功用”清火,凉血,解毒。

“适应证”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说明”食盐性味咸寒,有清火、凉血、解毒之功,能除风邪明目,适用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方二

“组成”鲜荸荠数个。

“用法”将鲜荸荠洗净去皮,捣烂,用消毒纱布挤汁以洗患眼。

“功用”清热,凉肝。

“适应证”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说明”荸荠性味甘、寒,能消风毒、明耳目,故本方能有效地治疗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方三

“组成”当归、明矾各5克,芒硝、菊花各12克,花椒10克,川大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2次,再将两次药液混合人碗中,用毛巾将碗围之以保温,嘱患者睁眼俯碗上,趁热先熏后洗目。每次不少于30分钟,长则更好。药不热时可加温。每日熏洗3次。

“功用”清热散风,消肿止痛。

“适应证”急慢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当归活血化瘀消肿,明矾、芒硝燥湿解毒,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花椒温中止痛,大黄具清热泻火之功。诸药合用,对治疗急慢性结膜炎有较好疗效。

方四

“组成”金银花、菊花、蛇床子各30克,大青叶4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过滤去渣取汁,备用。临用时,趁热熏蒸患眼,稍温时用毛巾蘸水洗之,最后用毛巾浸药水温敷患眼。每日熏洗及敷2次,每次2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适应证”急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蛇床子散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痒;菊花消肿明目。诸药合之,使此方作用更明显。

方五

“组成”金银花20克,菊花、连翘、刺蒺藜、赤芍各12克,红花、薄荷、蝉蜕各9克,蒲公英24克,酒浸大黄3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离火,用药蒸气熏患眼(不要靠得太近,防止热气灼伤)。再过滤去渣,待温时洗患眼。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应证”急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蒲公英、金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毒作用显著;红花、酒、大黄活血化瘀;赤芍消肿止痛;白蒺藜、蝉蜕祛风明目;配以薄荷清轻凉散。故此方适用于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瘾较剧者。

方六

“组成”秦皮、川黄柏、川椒各9克,薄荷、荆芥、防风各6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小盆内,趁热熏蒸患眼。待温时用纱布蘸药水洗之。每次熏洗20~30分钟,每剂可煎用2次。

“功用”清热明目。

“适应证”急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秦皮、川黄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荆芥、防风祛风解毒;川椒温中,其止痛作用明显;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诸药合用,清热明目,故本方能有效地治疗急性结膜炎。

方七

“组成”防风、夏枯草各6克,白菊花、连翘各12克,板蓝根18克,桑叶、金银花、黄芩、白茅根各9克,蝉蜕4.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2次。头煎内服;二煎用纱布过滤,取液洗眼。每日洗3~5次。

“功用”疏风清热。

“适应证”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自菊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均有清热解毒作用;白茅根、黄芩泻火止血;防风祛风解表;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桑叶、蝉蜕则有明目作用。诸药合用,对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有较好疗效。

方八

“组成”陈皮、乌梅、明矾、菊花、防风、冰片各4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外,加水煎沸,将药液倒入小盆内(每次洗时加入冰片搅匀),趁热先熏蒸,后用药棉蘸水洗眼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急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菊花清热解毒;明矾、防风具有燥湿止痛作用;陈皮理气调中;乌梅生津;冰片透邪外出,开窍醒神。故本方适用于急性结膜炎的治疗。

方九

“组成”甘菊、桑叶、生地黄、夏枯草各9克,薄荷3克,羚羊角4.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过滤取汁先熏后洗患眼。每日2次,每日1剂。

“功用”疏风清肝,养阴明目。

“适应证”急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羚羊角,有明目,益气之功效,能定心神,消水肿,去瘀血。配以桑叶、甘菊清热解毒;生地黄、夏枯草清泻肝火;薄荷清利头目。

方十

“组成”黄连15克,青黛5克,大枣(去皮核)20枚,淡竹叶、栀子仁、车前草各9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将药液过滤后倒入碗内,备用。使用时用药棉签蘸药水反复洗患眼,每日洗6或7次,以愈为度。

“功用”清热祛湿,消肿退赤。

“适应证”急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作用;车前草清肝明目;淡竹叶、栀子、黄连燥湿泻火;配以大枣补中益气,使本方作用更为全面,故治疗急性结膜炎效果良好。

方十一

“组成”麻黄、川乌、红花各8克,细辛4克,白茅根、炒苡仁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后,过滤取汁,趁热熏洗患眼。

“功用”宣肺散风,健脾利湿。

“适应证”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说明”方中麻黄、细辛、川乌疏散风寒,并有明显的利湿作用,且能止痒;白茅根、炒苡仁清热利湿,且有健脾之功,脾健湿能运,湿去则病除;红花化瘀通络,配诸药以行其滞。熏洗患部,既可加速眼周围血液循环,又可增加药物的渗透力,使凝滞之血脉流通,加强药物的疏风止痒能力。

方十二

“组成”板蓝根、连翘、栀子、荆芥、防风、野菊花、桑叶、杭白菊各10克,黄连、秦皮各6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沸过滤取汁,趁热熏洗眼部,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急性结膜炎(暴发火眼)。

“说明”方中板蓝根、连翘、黄连、荆芥疏散风热,诸药合用,通过熏洗,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眼部,不仅药物作用发挥充分,还可使眼部之气血流畅,疏通经络,祛邪导滞,起到防治效果。

睑腺炎

睑腺炎(麦粒肿)是细菌侵入睑缘皮脂腺或睑板腺后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俗称“偷针”、“针眼”。临床初起眼睑生一小结,局部轻微痒痛,继则红肿热痛而拒按,轻者数日内可自行消散,较重者可出现脓点,溃破排脓可愈。其病多由外感风热毒邪或过食辛热,脾胃蕴热上蒸而致。

方一

“组成”食盐15克。

“用法”将食盐以500毫升开水溶解,待温,以消毒纱布蘸盐水先洗患处,继按湿敷法敷于患处,轻者3~5小时换1次,重者1~2小时换1次,3天为1个疗程,病愈则停用。

“功用”清火,凉血,解毒。

“适应证”麦粒肿。

“说明”食盐性味咸寒,有祛风明目,去皮肤风毒,故以清净之盐开水洗患处并加湿敷,对治疗因火热邪毒而致的麦粒肿有一定疗效。

方二

“组成”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肿节风各等量。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先取药汁200毫升,分2次内服。再将余药汁过滤倒入碗内,趁热先熏后洗患眼。最后将毛巾浸透,热敷患处,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麦粒肿红肿疼痛。

“说明”地丁草、肿节风有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的作用;再配伍野菊花、蒲公英,作用机制相似,故此方对治疗麦粒肿红肿疼痛疗效显著。

方三

“组成”桑叶、菊花、连翘、生地黄各12克,黄连1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1 000毫升,煎汤去渣,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日1剂。

“功用”清热散风,消肿止痛。

“适应证”麦粒肿。

“说明”方中黄连有清热消肿作用;桑叶疏风清热;菊花、连翘清热解毒;生地黄凉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散风、消肿止痛之功,故此方可用于治疗麦粒肿。

方四

“组成”蒲公英、金银花各15克,白芷、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药煎水,倒入小口瓶中,趁热先熏患眼,待稍凉后过滤去渣,取一半药液口服,另一半药液洗眼。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适应证”麦粒肿。

“说明”方中白芷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作用;赤芍凉血而祛瘀;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显著。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

方五

“组成”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5克,黄连、防风、当归、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熬后,过滤去渣,用此药汁按熏洗法操作,先熏后洗患眼。每次15~20分钟,每日2或3次,3天为1个疗程或至病愈停用。

“功用”散风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麦粒肿。

“说明”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清热;金银花解毒、凉血;防风祛风解毒;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黄连具泻火解毒作用。故本方可用于麦粒肿的治疗。

沙眼

沙眼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毛巾等物传染。早期多无症状,在眼睑内可见小颗粒滤泡或乳头,结膜轻度充血发红,继则可并发其他眼病而影响视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毒邪,内兼脾胃湿热蕴积,壅滞经络,气血失和所致。

方一

“组成”雪白盐花5克。

“用法”将盐溶于500毫升温开水中,频以洗眼。

“功用”清火,解毒。

“适应证”沙眼目中泪出。

“说明”食盐具有清火解毒功能,清热渗湿,明目,故本法可疗沙眼。

方二

“组成”六月雪100克,夏枯草60克。

“用法”上药加水同煎,过滤去渣,取药液洗眼。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风消肿,清热解毒。

“适应证”沙眼。

“说明”六月雪,功能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民间常以本品煎熏洗;治疗目赤肿痛。夏枯草功能清肝明目,药理学实验证实,本品有抗菌消炎作用。

方三

“组成”晚蚕沙30克。

“用法”将蚕沙煎汤去渣,待温后洗眼。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适应证”沙眼。

“说明”蚕沙功能祛风除湿,活血定痛。用蚕沙汤可治疗烂弦风眼,迎风流泪等症,对沙眼确有一定疗效。

方四

“组成”木贼草、石决明各30克,青葙子、桑叶、菊花各15克,枸杞子10克,薄荷6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1 0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洗浴眼部。每日2次,每日1剂。

“功用”清肝明目,散热退赤。

“适应证”沙眼。

“说明”木贼草能益肝胆而明目。临床实践亦证实,本品治疗目痛、泪多等症有效。

方五

“组成”白矾、皮硝(芒硝)、炉甘石各6克,龙胆草9克,杏仁7枚,乌梅5个,明矾3克,菊花6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瓷碗内,稍温时洗患处。每日洗5或6次。

“功用”清热解毒,收敛止痒。

“适应证”一切新老沙眼痒甚。

“说明”方中白矾、皮硝功能清热燥湿,收敛解毒;龙胆草清肝胆之火,利湿消肿;炉甘石清热消炎;杏仁、乌梅亦有明目之功;菊花清热疏风,明目作用较强,并能引药上行达病所。

方六

“组成”桑叶12克,玄明粉6克。

“用法”上药煎沸5分钟,去渣,澄清过滤,取汁备用。每日洗眼2次。

“功用”清热散风。

“适应证”浸润进行期沙眼。

“说明”桑叶,功能除湿祛风明目。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有抗病毒、钩端螺旋体作用。玄明粉亦有清热燥湿收敛的功效。

方七

“组成”枯矾6克,黄连3克,木贼5克。

“用法”上药水煎过滤趁热熏洗眼部。每晚1次,1剂可熏洗1周,下次熏洗时需加热,如患者感觉刺激,可酌加适量开水再用。

“功用”清肝明目。

“适应证”浸润进行期沙眼。

“说明”枯矾功能燥湿收敛解毒,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有凝固蛋白质及收敛作用。

方八

“组成”白菊花、金银花、桑叶、冰片、白矾各9克。

“用法”上药共水煎浓过滤待凉,每日早中晚各洗1次。

“功用”祛风消肿,清热解毒。

“适应证”沙眼。

“说明”方中菊花清热明目,金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有祛风消肿、清热解毒功效。

泪囊炎

泪囊炎是因沙眼、鼻窦炎、结核等原因引起鼻泪管阻塞,泪囊里泪液潴留,并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症见经常流泪及视物模糊、眼部烧灼感等,用手指压迫泪囊处常有脓液或黏液由泪点流出。中医称为“眦漏”,多因风热外侵,或心肺热毒上攻所致。

方一

“组成”五倍子、五味子、胆矾各7克,精盐2克。

“用法”将前3味药放入沙锅内加水2碗,煎至1碗,用纱布过滤3次去渣,将精盐下入滤液中,再煎片刻即可。每日用药液洗眼3~5次。

“功用”燥湿收敛。

“适应证”泪囊炎。

“说明”五味子能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主瞳子散大。用其煎汤洗眼目,消赤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方二

“组成”桑叶、菊花、金银花、防风、归尾、赤芍、黄连各等量。

“用法”上药水煎过滤去渣,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眼部患处。

“功用”散风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泪囊炎。

“说明”桑叶功能疏风清热明目,菊花、金银花、防风均有清热疏风之功,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黄连清热解毒。

方三

“组成”板蓝根20克。

“用法”将上药洗净,加清水煎40分钟,待凉至30℃时,沉淀过滤,即成4%溶液,用6号针头注射器抽入50毫升冲洗泪道。每日冲洗1次,7天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急慢性泪囊炎。

“说明”板蓝根功能清热解毒。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钩端螺旋体病毒作用。

方四

“组成”鲜蒲公英60克(干品30克)。

“用法”上药加水3茶杯,煎取2茶杯,过滤,用消毒棉花蘸药汁洗眼,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泪囊炎。

“说明”蒲公英是清热解毒的传统药物,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感染性炎症。

角膜翳(溃疡)

角膜翳是由于角膜炎症或外伤遗留的瘢痕形成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角膜混浊。如为弥漫性、浅在性混浊称“角膜云翳”,稍厚者称“角膜斑翳”,更深更厚的白色瘢痕组织称“角膜白斑”。如角膜异物继发感染可成“角膜溃疡”。

方一

“组成”秦皮、黄柏、黄连、黄芩、决明子、玉毛竹各18克,栀子9克,大枣5枚。

“用法”上药加水煎数沸,取澄清药液备用。使用时患者仰卧,用药液洗患眼。每日洗1或2次。

“功用”清热燥湿,退翳明目。

“适应证”角膜翳。

“说明”方中秦皮,主目中青翳白膜。黄柏、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决明子清肝明日。配以大枣补中益气,玉毛竹滋阴润肺,使本方作用更为全面。

方二

“组成”秦皮、升麻、黄连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至浓汁,纱布过滤,取汁澄清,备用。临用时,用消毒后的注射针管吸取药液适量,冲洗患眼,如屋漏雨状。反复冲洗之,每日冲洗5或6次。

“功用”升清降浊,清热明目。

“适应证”伤寒目翳。

“说明”秦皮主要作用是清肝明目,再配以升麻、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故本方适用于伤寒目翳症。现代临床实践证实,本方对角膜溃疡等眼科疾病确有一定疗效。

方三

“组成”蒲公英、四季青、黄芩、野菊花各30克。

“用法”上药水煎过滤,熏洗患眼。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角膜溃疡。

“说明”此方中四味药均为清热解毒之药,四药合之,使其功能更为显著,故可适用于角膜溃疡的治疗。一般用药3~4日即可治愈或症状减轻。

方四

“组成”野菊花、白蒺藜各9克,青葙子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 500毫升,煎沸10分钟,将药汁过滤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眼。每日早、午、晚各1次。

“功用”清肝明目。

“适应证”角膜溃疡。

“说明”方中白蒺藜、青葙子清肝、明目、祛风;野菊花清热解毒。三药配伍,对治疗角膜溃疡有较好疗效,亦即中医所谓“目为肝之窍”、“治目先治肝”之意。

方五

“组成”桑叶、菊花、金银花、防风、当归、黄连、赤芍各适量。

“用法”上药煎汤过滤取汁,趁热先熏后洗患眼。

“功用”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适应证”角膜溃疡。

“说明”方中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菊花、金银花、黄连清热解毒;防风祛风解毒,止痛;当归、赤芍活血化瘀。故此方可用于治疗角膜溃疡。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由于睑裂部球结膜受风沙、灰尘的长期刺激所引起的角膜、结膜变性。多在鼻侧睑裂部分的角、巩膜缘处出现一块三角形的增厚组织,并有向角膜中央爬行的趋势,如已遮盖瞳孔也可影响视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心肺两经风热壅盛所致。

方一

“组成”川黄连、杏仁各3克,归尾、赤芍、地肤子、菖蒲各6克,羌活1.5克,白矾1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500毫升煎沸后,用纱布过滤取汁,倒入碗内,稍凉即用干净布蘸药液洗患眼。每日洗3次。

“功用”清热祛湿,化瘀通络。

“适应证”胬肉菌毒。

“说明”方中黄连清热解毒,菖蒲、白矾燥湿,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地肤子祛风除湿,羌活疏风通络。

方二

“组成”鲜紫背浮萍60克,冰片1克。

“用法”先将鲜浮萍放入冷水中漂半日,再捞起沥干水,研至极烂,用细纱手帕包裹绞汁,取汁10毫升加入研极细之冰片,搅拌和匀,贮瓶备用。使用时每以滴管吸取适量,滴入患眼内眦角1滴浸洗之,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滴洗,以胬肉消失为止。

“功用”解毒消胬。

“适应证”翼状胬肉。

“说明”浮萍,能祛湿热。主治目赤翳膜。配伍冰片清热解毒,其效更佳。

近视

近视是指眼球在静止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后,为屈光不正之一种,有真性、假性之分,经验光检查有负屈光度为真性近视,散瞳验光后无明显负屈光度为假性近视。运用药浴疗法对假性近视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方一

“组成”夏枯草、红花、菊花各1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过滤取汁先熏后洗眼部,每日1次。

“功用”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适应证”近视。

“说明”方中菊花有疏风清热、解毒、明目作用;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结;红花具活血化瘀之功;冰片能开窍醒神。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清肝明日之功,故对治疗近视有较好的疗效。

方二

“组成”当归、远志、茺蔚子、青葙子、桑叶、党参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过滤取汁熏洗眼部,每日1次。

“功用”宁心安神,清肝明目。

“适应证”近视。

“说明”方中茺蔚子、青葙子、桑叶均有清肝明目作用;远志则能补益心血,配以当归及党参,益气补血。临床验证,此方对假性近视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

方三

“组成”丹参30克,冰片5克(后下),香附、白芷、木香、川芎、木贼草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过滤取汁熏洗眼部。

“功用”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适应证”近视。

“说明”木贼草,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明目。配伍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木香、香附理气,白芷祛风散邪,冰片透邪外出,使其作用更为全面。

白内障

白内障是指眼内晶状体混浊,临床表现为视力渐降,直至失明,但不会丧失光感及色觉,以老年人多见,是为人体眼组织衰老的自然过程,具体原因尚不清。中医认为,年老体弱,肝肾两虚,或脾虚气弱,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而发为本病。

方一

“组成”薄荷脑25克。

“用法”每取薄荷脑少许放入小酒杯内,以温开水溶化为液体,备用。使用时用脱脂棉签蘸药液,先涂洗印堂穴及两太阳穴,后将药球放在鼻孔下嗅其气,每日早中晚各1次。

“功用”通窍明目。

“适应证”白内障。

“说明”薄荷,发散,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为头痛眼目要药。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解痉作用。

方二

“组成”枸杞子、青葙子、五味子、车前子、茺蔚子、红花各12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过滤取汁温洗双眼,每日1次。

“功用”补肾明目,活血消翳。

“适应证”白内障。

“说明”茺蔚子益肝行血,明目益精。配伍五味子、枸杞子、车前子、青葙子等补益肝肾、疏风明目之品,再加红花活血化瘀,其效更佳。

方三

“组成”当归、鹅不食草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过滤取汁敷洗双眼,每日1次。

“功用”祛风散翳。

“适应证”白内障。

“说明”鹅不食草祛风,止痛,配伍当归活血化瘀,更增其去翳之功。

方四

“组成”桑叶、菊花、女贞子、青皮各10克,冰片5克(后下)。

“用法”上药用水煎,过滤取汁适温洗双眼,每日1次。

“功用”疏风,解热,明目。

“适应证”白内障。

“说明”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散热,清肝明目;青皮理气止痛,冰片辛凉透邪而解毒消炎。女贞子亦有明目的功效。

口臭

口臭是指口内出气臭秽的一种症状,常出现口齿鼻咽的多种疾患,如龋齿、口腔炎、牙周病等,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等,中医认为,口臭大多由胃热旺盛,浊气上逆所致。

方一

“组成”赤沙糖适量。

“用法”以赤沙糖对水,漱口解之。

“功用”除口臭。

“适应证”食韭口臭。

“说明”以赤沙糖对水漱口去除因食韭所引起的口臭,其机制尚不甚明,但民间自古用之而效,不妨一试。

方二

“组成”大豆适量。

“用法”熬大豆令焦,趁热,加醋适量,取汁含漱口中。

“功用”除口臭。

“适应证”脾虚食滞口臭。

“说明”大豆宽中下气,利大肠。而醋则具有消食化滞之功,故合而漱口,能去除因脾胃虚弱、饮食积滞所致之口臭。

唇风(唇炎)

唇风,俗称“茧唇”,其病初起唇部色红肿胀发痒,继则有干绷及烧灼感,久之皲裂,起痂皮,脱屑,且反复剥脱,多发生于下唇部,以秋冬季为常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阳明胃热、脾经血燥,又感风燥之邪而成,或因应用某些刺激性物品(口红等)过敏所致。

方一

“组成”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各18克,黄柏15克,白矾、甘草各5克。

“用法”将上药共放入搪瓷杯中加清水适量(约高出药面2横指),用文火煎沸20分钟(以后每次用时,将药汁煮沸即可),备用。用时,先将口唇放茶缸口上熏蒸之,待药温适宜时,用纱布浸湿洗敷,或将口唇放入药液内浸泡。每日3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1剂用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停3日。

“功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慢性唇炎。

“说明”方中黄柏、苦参清热除湿,白鲜皮、明矾燥湿祛风。土茯苓能利湿去热,民间常以本品治疗各类皮肤毒疮。

方二

“组成”白鲜皮15克,蛇床子、土槿皮各12克,地肤子、苦参各30克。

“用法”将上药放搪瓷杯中加清水适量(以高出药面2横指为宜),用文火煎20分钟(以后每次适当补加清水煎沸即可),备用。用时先趁热熏蒸患部,待温时下唇浸泡于药液中。每次15分钟以上,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热祛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慢性唇炎、剥脱性唇炎。

“说明”方中自鲜皮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蛇床子祛风燥湿;土槿皮清热杀虫;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苦参杀虫祛风,利湿止痛。诸药合用,有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功效,故可治疗唇炎。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口颊唇舌等处所生之表浅小溃疡,因其容易复发,时发时愈,缠绵不已,故又称“口疳”、“口疮”。中医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心脾积热,虚证多为心血不足或肾阴虚损所致。

方一

“组成”石榴皮15克,野蔷薇花瓣、黄柏、杭白菊花各12克,马勃4克,黄芩6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取汁备用;使用时取药水频频含嗽,每次含1~2分钟,日含10次以上。

“功用”清热燥湿,收敛疮口。

“适应证”口腔溃疡。

“说明”方中石榴皮燥湿收敛,野蔷薇花去瘀生肌,黄柏、黄芩清热燥湿,菊花清热疏风。马勃为喉科要药,能清肺热咳嗽,喉痹,失音诸病。药理学实验表明,本品对口腔出血有明显止血效果。

方二

“组成”黄柏30克。

“用法”将黄柏加水煎煮,滤取药液,待温含嗽,每日数次,5~7天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口腔溃疡。

“说明”黄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清火杀菌之功效,并能促讲溃疡面收敛。

咽喉肿痛(咽炎)

咽喉肿痛是指咽部红肿疼痛,或微红咽痒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慢性咽炎。中医临床上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因风热邪毒结于咽喉所致;虚证多由肺肾亏损,津液不足,虚火上熏咽喉所致。

方一

“组成”丝瓜1个。

“用法”将丝瓜研汁,灌入喉内。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喉闭肿痛。

“说明”丝瓜,其性味甘凉,功擅清热解毒凉血,故以其汁灌入喉内,可治咽喉肿痛。

方二

“组成”荆芥、防风、金银花、甘草、薄荷、冰片、盐梅各3克。

“用法”上药煎汤,漱口,并用冰硼散少许吹喉。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适应证”咽喉肿痛。

“说明”方中防风、荆芥疏风散邪,配伍薄荷、金银花疏风解毒清热,盐梅、甘草利咽解毒,诸药合用,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

方三

“组成”桑叶、玄参、丹皮、牛蒡子各12克,麦冬30克,生石膏20克,薄荷5克。

“用法”上药水煎,含漱5分钟,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养阴清肺,降火解毒,清利咽喉。

“适应证”慢性咽炎。

“说明”方中玄参、生石膏、麦冬滋阴清热降火,桑叶、牛蒡子、薄荷清热解毒散结,丹皮凉血散瘀。诸药合用,养阴清肺、降火解毒、清利咽喉,故对“虚火上炎、内痹于喉”的慢性咽炎,有较好的疗效。

鼻窦炎

鼻窦炎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引起鼻窦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有急慢性之分。慢性均由急性转变而来。临床以鼻塞、流脓涕及头痛、头昏等为主症。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外感风热毒邪,壅塞肺窍,则成风热鼻渊;湿热之邪,内伤肝胆,循经上犯,则成胆热鼻渊。

方一

“组成”蒲公英30克,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白芷、苍耳子、藿香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煎2次,每次煎药用蒸气熏鼻(蒸气吸入鼻腔,不要靠得太近,防止热气灼伤)10分钟,每剂药液不得少于400毫升。

“功用”疏风清热,化浊通窍。

“适应证”鼻窦炎风热上犯型。(症见鼻塞、流黄涕、头痛、头昏,伴有发热、咽痛、口渴等外感症状。)

“说明”方中金银花、连翘、菊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泻火排脓,消肿止痛;薄荷、甘草解毒;白芷芳香上达空窍,排脓生肌;苍耳子通鼻窍。

方二

“组成”蒲公英30克,金银花、鱼腥草、连翘、黄柏、黄芩、藿香、桔梗、苍耳子各12克,白芷、川芎各6克,苡仁20克。

“用法”上药水煎,蒸熏鼻腔10分钟,不要靠得太近,防止热气灼伤。

“功用”清热化湿,排脓通窍。

“适应证”鼻窦炎胆热移脑型。(症见鼻塞、流黄涕、有臭味、嗅味减退、头胀痛而重,伴胃纳呆、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说明”方中金银花、连翘解毒清热;黄芩、黄柏燥湿,蒲公英、鱼腥草排脓消肿;川芎、白芷、苍耳子祛风通窍;苡仁祛湿消脓;藿香祛湿辟秽,亦为治疗鼻渊之要药;桔梗化痰浊,并载药上行而达病所。

方三

“组成”麻油30毫升,苍耳子3克。

“用法”将苍耳子捣烂,置于铝杯中,加麻油入内,再以文火煮沸,去渣冷却,倒入小瓶中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鼻腔内,每日3次,1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散风,通窍,解毒。

“适应证”鼻窦炎。

“说明”麻油能去头面游风,而苍耳子则有散风祛湿的功效,两药均可治疗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身体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鼻黏膜水肿、黏液腺增生等一种异常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以阵发性鼻痒、痉挛性喷嚏、鼻塞及大量清水涕、嗅觉障碍等为主要症状,常在晨起时发作。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肺气亏虚,卫气不固,外感风寒之邪所致。

方一

“组成”通草、细辛、附子各3克,辛夷6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倒入壶中,将鼻孔对准壶口熏洗。

“功用”辛散风寒,芳香通窍。

“适应证”过敏性鼻炎。

“说明”方中细辛、辛夷芳香透窍,善通鼻塞,通草亦有通鼻窍的作用。附子其性善走,故有温通鼻窍之功。

方二

“组成”人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细辛、炙甘草各3克,苯海拉明1.2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取液加入苯海拉明,趁热熏洗鼻部。

“功用”培土生金。

“适应证”过敏性鼻炎。

“说明”平素肺气虚,卫外不固,又感外邪而致,故方中以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共同振奋脾阳,间接补益肺气;入细辛发挥祛风通窍的功效;加用苯海拉明以脱敏,是中西医合用之法。

方三

“组成”当归、川芎各15克,细辛5克,薄荷3克,白芷、辛夷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取汁趁热熏洗鼻部。

“功用”活血通窍,辛散风寒。

“适应证”过敏性鼻炎。

“说明”方中药物均有祛风散寒、辛香通窍之功。当归在现代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鼻塞。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临床上分单纯性、肥厚性和萎缩性等几种。单纯性鼻炎以鼻塞多涕(半透明状)为特征,肥厚性鼻炎以鼻塞重(持续性)、涕稠量少为特征,萎缩性鼻炎以鼻塞日久,鼻干流脓涕为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或胆经郁热,或脾胃湿热所致;虚证多为肺气虚寒,脾气虚弱所致。

方一

“组成”鹅不食草、玄参各30克,苍耳子、诃子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熏洗鼻部,每日1次。

“功用”祛风,胜湿,通窍。

“适应证”慢性鼻炎。

“说明”鹅不食草又名石胡荽,能通鼻窍,故主治鼻塞。l临床证实,本品治疗鼻炎确能减轻症状。

方二

“组成”苍耳子、辛夷、白芷、藁本、川芎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汽雾吸入,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窍。

“适应证”慢性鼻炎。

“说明”辛夷,通鼻塞,涕出。临床研究表明,本品治疗慢性鼻炎有较好疗效,一般治疗4或5次后鼻通气情况即好转,尤其对肥厚性鼻炎收敛作用较明显,配伍苍耳子等亦有类似功用。

鼻疳

鼻疳是指鼻前孔附近肌肤为风热湿邪侵袭,引起红肿、糜烂,甚则结痂流涕等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一般多见于小儿。

方一

“组成”五倍子15克。

“用法”上药以好酸醋煲热,趁热气熏鼻,每日熏3或4次,连熏3~4日。

“功用”消肿杀虫,收敛止痒。

“适应证”鼻疳。

“说明”五倍子,燥湿,收敛,杀虫。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菌收敛作用。

方二

“组成”香油、玄参各适量。

“用法”将玄参研成细末,同香油调成糊状,然后以棉签蘸药涂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滋阴降火,解毒消肿。

“适应证”鼻疳。

“说明”香油敷一切恶疮疥癣,而玄参,主治痈肿,两者相合,对因肺感风热所致之鼻疳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鼻出血

鼻出血,是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一般多因肺经热盛,或胃热炽盛,或肝火上逆所致。鼻出血多发于春秋季节,以儿童、青壮年较为多见,出血亦多为单侧。除外伤所致外,鼻出血可分局部性和全身性两类。局部性多因炎症、鼻中隔畸形、肿瘤等;全身性多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血液病等。妇女的倒经亦属鼻出血之列。

方一

“组成”鲜藕节适量。

“用法”将鲜藕节捣烂绞取汁,以棉签蘸汁涂洗鼻中。

“功用”清热凉血,消瘀止血。

“适应证”鼻出血不止。

“说明”藕节,其性味甘涩而平,具有止血、散瘀之功效。故捣汁涂洗鼻中,有清热凉血、消瘀止血之功。若配合内服其汁,则效更佳。

方二

“组成”葱白1把,黄酒适量。

“用法”将葱白捣绞取汁,和黄酒入内,然后用棉签蘸汁涂洗鼻中。

“功用”散瘀,止血。

“适应证”鼻出血。

“说明”葱汁性味辛温,功能散瘀血、止血;而黄酒也有通血脉之功,故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络脉,以致血液不得归经而出现的鼻出血。

方三

“组成”萝卜适量,黄酒少许。

“用法”将萝卜捣绞取汁,取半盏,和入黄酒,用棉签蘸汁涂洗鼻中。

“功用”清热,散瘀,止血。

“适应证”鼻出血不止。

“说明”萝卜即莱菔,其性味辛甘而凉,有去邪热气之功,涂洗鼻中,可收清热散瘀止血之效。

牙痛

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见症状,如牙周炎、龋齿等。牙痛性质多呈阵发性剧痛和隐隐作痛,或痛处固定,或痛无定处,每遇冷热、酸性食物的刺激而加重。中医认为,牙痛多由风热、胃火所致,如老年肾虚,亦可见虚火牙痛。

方一

“组成”米醋500毫升,枸杞白皮500克。

“用法”将两物共煮取汁250毫升,以之含漱。

“功用”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适应证”牙痛。

“说明”米醋散瘀解毒的作用较著,散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毒能抑制和杀灭病菌,故颇宜于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所引起的牙痛;枸杞白皮即地骨皮,其功效长于清热凉血,两药配伍,对因火热而致的牙痛颇为适宜。

方二

“组成”鲜马齿苋1把。

“用法”将马齿苋洗净,嚼汁渍之,即日肿消。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适应证”牙齿肿痛。

“说明”马齿苋为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之良药,外科疗疮肿毒的治疗每多取用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本方以之嚼汁,使药液浸渍患处,能收抗菌消炎止痛之效,故对牙周炎、牙龈炎等引起的牙痛,有良好的效果。

方三

“组成”胡麻60克。

“用法”以水500毫升,煮胡麻取汁250毫升,含漱吐之。

“功用”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牙齿肿痛。

“说明”胡麻即黑芝麻,其作用除能补肝肾、润五脏外,还有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以本品煎汁漱口,能有效地治疗牙周炎、牙龈炎、龋齿等引起的牙齿肿痛。

方四

“组成”黑木耳、荆芥各等份。

“用法”上药煎汤漱口,痛止即住。

“功用”祛风,凉血,止痛。

“适应证”各种牙痛。

“说明”黑木耳为滋补佳品,亦可用治牙痛、血痢、痔疮等症,因其有滋阴清火、凉血散血的功效;荆芥乃祛风止痛之良药。故本方适用于各种牙痛,对风热牙痛尤为有效。

方五

“组成”龙胆草、升麻、防风、甘草各1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开水冲泡取汁,或加水煎沸取汁,俟冷备用。用时取上列药汁,分数次含在牙痛处,时常鼓漱约10多分钟。含热后吐之,再换冷药水含漱。

“功用”清热泄火,疏风止痛。

“适应证”风、火、虫所致牙痛。

“说明”升麻解毒止痛作用明显,解毒能抑制和杀灭细菌;龙胆草清热泻火,防风疏风散邪,细辛疏风止痛,并能散胃中郁火,甘草调和诸药之性。

方六

“组成”独活、当归、川芎、荜拨、黄芩各9克,细辛、丁香、甘草各3克。

“用法”上药水煎2次,二汁混合备用。俟冷含漱5分钟后再吞服,每次2~3口,每日含6或7次。

“功用”祛风活血,消炎止痛。

“适应证”龋齿痛。

“说明”方中独活祛风散邪,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黄芩清热解毒,荜拨、细辛、丁香芳香祛邪,并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之性。

方七

“组成”倒垂柳树白皮50克,细辛5克,苦参15克,水豆腐100克。

“用法”先将垂柳树白皮切碎,放入沙锅内,加清水1 000~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取汁入锅内,再入细辛、苦参、水豆腐煎沸,取汁备用。用前,先用牙刷蘸牙膏刷牙,使牙缝保持清洁,再取药汁含漱2~5分钟后吐出,连含漱3次,每日含漱9次。

“功用”清热消肿,杀虫止痛。

“适应证”龋齿痛。

“说明”柳白皮功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治风虫牙痛。配伍苦参清热燥湿,细辛止痛,水豆腐消肿,其效更佳。

方八

“组成”露蜂房、野菊花、薄荷叶各10克,细辛6克,川椒3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300毫升,煎成200毫升,过滤取汁,待温含漱,反复几遍,随吐随含,每小时1次。

“功用”消炎止痛。

“适应证”风火牙痛。

“说明”露蜂房,以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临床研究表明,本品具有去腐生肌、消炎止痛作用。

方九

“组成”蛇床子12克。

“用法”上药煎汤,热漱之,并口含5~10分钟。

“功用”祛风杀虫止痛。

“适应证”风火牙痛。

“说明”蛇床子有祛风杀虫作用,取其药汁热漱,局部吸收快,止痛效果也快。

方十

“组成”白蒺藜20克,食盐2克。

“用法”上药水煎,得药液30毫升,入食盐溶化,口含药液漱口5~10分钟。

“功用”散寒止痛。

“适应证”牙齿动摇疼痛。

“说明”白蒺藜能散湿破血,消痈肿,散疮毒。以本品温漱能治疗牙齿动摇疼痛。

方十一

“组成”细辛、升麻、丹参、生石膏各12克。

“用法”水煎取汁,含漱,不拘次数。

“功用”清胃泻火,活血止痛。

“适应证”牙痛(胃火)。

“说明”方中石膏清胃泻火,丹参活血消肿,细辛散邪止痛,升麻则能散胃中郁火,是为反佐之法,故对胃火牙痛有较好的疗效。

方十二

“组成”生石膏、生地黄、三七、细辛、大黄、知母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研成粗末,使用时取粗末20克,放瓷杯内,加100~150毫升水,煎煮10~15分钟,放温后含漱药液,每次含3~5分钟,待疼痛缓解后继续含漱5~10分钟吐出。

“功用”清泻火热。

“适应证”牙髓炎引起的牙痛。

“说明”方中石膏、生地黄、知母、大黄等取其清泻火热,直折火势之效;三七既活血,又止痛,而细辛等为治牙痛之要药,采用含漱方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作用。

方十三

“组成”黑大豆、黄酒各适量。

“用法”黑大豆煮酒,频频漱口。

“功用”活血,祛风,止痛。

“适应证”牙痛。

“说明”黑大豆有活血祛风解毒的作用,本方以之配合善于活血止痛的黄酒共煮,取汁漱口,有良好的活血祛风止痛效果,适宜于各类牙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