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祖传药浴
11104000000004

第4章 药浴治疗外科疾病

疮疖

疮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一般疮面较小。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于脏腑蕴热,内郁湿火,或外感暑邪热毒,蕴于皮肤而成。疮疖多发生在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背、臀及会阴部等。疮疖初期为圆形的小硬结,红肿疼痛,随后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数天后由于组织坏死,液化,结节变软,中央处突起,形成黄白色脓头。脓头溃破、脓栓脱出,流出少许脓液,炎症或逐渐消退,或向深部发展,形成脓肿。

方一

“组成”葱叶、于姜、黄柏各适量。

“用法”将上三物共煎作汤,外洗患处。

“功用”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适应证”疮中有风水肿痛。

“说明”葱叶有祛风解毒之功;干姜治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黄柏功能清热燥湿解毒。上述三者合用,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故适宜于疮中有风水肿痛者。

方二

“组成”豆腐泔水适量。

“用法”将上物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疮疖。

“说明”豆腐泔水为压榨豆腐时沥下之淡乳白色水液,其性清凉,功能清热解毒。

方三

“组成”马齿苋250克,蜜蜡60克。

“用法”将马齿苋入锅,加水5 000毫升,煮取汁,再加入蜜蜡,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诸疮肿毒。

“说明”马齿苋能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热毒。临床证明,以本法治疗化脓性皮肤病,如暑令疮毒、疖肿、乳痈、丹毒、蜂窝织炎、肛周脓肿、甲沟炎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方四

“组成”大枣适量。

“用法”将大枣煮取汁,频洗患处。

“功用”补气益血,解毒生肌。

“适应证”诸疮久不瘥。

“说明”疮久不愈,气血渐亏,故取大枣益气补血,解毒生肌,是为扶正祛邪之法。

方五

“组成”盐适量。

“用法”将盐放入开水中,浸纱布于盐汤中,取出先洗再湿敷患处,连续敷5或6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面上恶疮。

“说明”盐性味咸寒,功能解毒。故能治疗面上恶疮。

方六

“组成”马齿苋、蒲公英、地丁草各120克,白矾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纱布袋中,加水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用软毛巾蘸汤洗,或洗后加热浸浴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适应证”多发性疖肿,脓疱疮。

“说明”方中马齿苋、蒲公英均为外科治疗疮疡之佳药。地丁,功能清热解毒,亦为治疗疮疡之要药,药理研究表明,其水浸液对各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方七

“组成”野菊花、嫩苦参、千里光各15克。

“用法”上药煎水取汁,等温后,外洗患处。每日早午晚各1次,每日1剂。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适应证”小儿满头痱疖。

“说明”野菊花有疏风、散热、解毒之功,苦参功能清热燥湿,千里光为清热解毒之良药。

方八

“组成”硼砂8克,轻粉、丁香各5克,巴豆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使用时每取本散适量,用食醋调匀涂洗疮头上。

“功用”拔毒消肿。

“适应证”诸疮,不破头者。

“说明”硼砂有良好的清热和解毒防腐作用。药理实验证实,有抑菌作用,故外科常用以作为消毒剂冲洗溃疡、脓肿等。

方九

“组成”蛇皮1张,全蝎2只,蜂房1个。

“用法”将以上三药浸泡在180克食醋中,24小时后即可使用(时间长些更好)。药液用完可再加醋1次。用时以棉花或纱布蘸药液涂洗患处,用胶布固定。

“功用”解毒拔脓。

“适应证”毛囊炎疖肿。

“说明”蛇皮具有杀虫、止痒、止痉之功效,全蝎有驱风解毒作用,蜂房则能驱风攻毒,散疔肿恶毒。

方十

“组成”马齿苋、野菊花各30克,黄柏15克。

“用法”上药水煎,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燥湿,解毒。

“适应证”疮疖初起。

“说明”马齿苋为外科疮疡常用药。最善解痈肿热毒。现代临床实践表明,用本品湿敷治疗疮疖确有较好的疗效。

方十一

“组成”地肤子、蛇床子各20克。

“用法”上药水煎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适应证”疖肿。

“说明”地肤子功能清热利湿。用于祛皮肤中热毒,有良好止痒作用。蛇床子则有祛风解毒之功,能敷疮止痒。两者常相互配合,治疗各种外科疮疡。

方十二

“组成”金银花5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煎汤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疮疖。

“说明”金银花善于解毒,故治痈疽、肿疮等。药理研究表明其煎剂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痈疽

痈是指由多个相邻的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有时是由1个疖或多个疖肿发展而成,一般疮面浅而大。常发生于较粗厚的皮肤处,如颈项部或背部、腰部等。其主要症状是初起局部为一片酱红色浸润区,稍高出正常皮肤,坚硬疼痛,病变继续发展,表面出现多个脓头,状如蜂窝,中央部常坏死溃烂,周围红肿范围较大,无明显界限。病程中常伴有高热、寒战、头痛等症状。

疽是指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疮面一般较深,临床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属阳性疮疡,根据形态和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如发背、脑疽等;无头疽属阴性疮疡,其病位较深,多发于筋骨之间或肌肉深部,一般病程较长,如缺盆疽、环跳疽等。由于痈与疽形态相似,且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习惯上往往痈疽并称。

方一

“组成”葱、麻油各适量。

“用法”将麻油煎葱至发黑,趁热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肿毒初起。

“说明”葱能通气,消肿毒,药理学研究表明,葱对多种致病菌有杀灭作用。麻油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两者相合,解毒消肿,故能有效地治疗肿毒初起。

方二

“组成”麻油适量。

“用法”将麻油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凉血。

“适应证”痈疮肿毒。

“说明”麻油能解毒凉血,外敷一切恶疮疥癣。有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的作用。

方三

“组成”葱汁适量。

“用法”用葱汁外洗患处,每日4或5次。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一切肿毒。

“说明”葱汁功能散瘀血,止痛,具有良好的解毒消肿的作用。

方四

“组成”丝瓜适量。

“用法”将丝瓜捣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痈疽不敛,疮口太深。

“说明”丝瓜性属寒物,味甘体滑。有解毒、清热、凉血之功,凡痈疽疮疡均可用。

方五

“组成”萎黄葱叶适量。

“用法”将萎黄葱叶煮沸,取汁浸渍患指。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甲沟炎。

“说明”葱叶功能解毒消肿,故可用于治疗化脓性甲沟炎、指头炎。

方六

“组成”猪蹄1只,蔷薇根50克,炙甘草、芍药、白芷各25克。

“用法”将上五物切碎,以水2 000毫升,煮猪蹄,取汁1 000毫升,去滓,下诸物,再煮取500毫升,以洗疮。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疽等毒溃烂。

“说明”猪蹄,能解痈疽,消毒气,去恶肉。蔷薇根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甘草、芍药、白芷皆有解毒消肿之功,诸物合用,故能有效地治疗痈疽等毒溃烂。

方七

“组成”米浆水适量,食盐少许。

“用法”用米浆水人盐少许,加热渍洗患指。

“功用”清热凉血。

“适应证”手指肿毒。

“说明”米浆水即米泔水,性味“甘寒,无毒”,功能清热凉血,故常被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各种疮疡肿毒。

方八

“组成”白及55克,松香25克。

“用法”将药物放沙锅内,对入凉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热将药水装在带细眼的新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已用过之药水不要再用,需另补加适量水,煎后继续再用。每剂药可重煎3次,使用3日(冬季),夏天只能使用1~2日。

“功用”解毒消肿,祛腐生肌。

“适应证”疮痈溃疡疼痛,不易收口者。

“说明”白及为外疡消肿生肌之要药。松香,外敷可祛脓拔毒。

方九

“组成”夏枯草25克,金银花、赤芍、拳参、白芷各30克,地丁40克,白花蛇舌草50克,连翘、丹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煎液,1/4的药液留作湿敷,3/4的药液用作熏洗。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肿未化脓者。

“说明”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功能清热散结,主寒热,瘰疬,头疮。药理学实验表明,其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抑菌谱,作用亦较强。配伍金银花等药,其效更强。

方十

“组成”一枝黄花65克,野菊花根20克。

“用法”上药加醋适量煎水,趁热熏洗疮口。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痈肿溃后腐肉不脱者。

“说明”一枝黄花常用作清热消炎剂。野菊花根有清热解毒之功。

方十一

“组成”鲜蒲公英30~60克。

“用法”上药煎水外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肿初期。

“说明”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

疔疮

疗是常见的外科疾患,多因脏腑火毒为患,或外感热毒之邪,郁滞肌肤而成。发病一般较迅速,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发于颜面称“颜面疔”,发于四肢称“红丝疗”,发于手指末端称“蛇头疔”等。初起局部无头,或有粟米粒状疮头,或痒或麻,继则红肿热痛,以后疮形扩大,疼痛加剧而呈搏动性,在疮头出现白色脓点,破溃后出黄稠脓液,逐渐肿退痛止,趋向痊愈。如果误治或失治,容易引起“疔疮走黄”而危及生命。

方一

“组成”葱头、紫花地丁、生蜜各适量。

“用法”将上三物共捣烂取汁,涂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疔疮肿毒。

“说明”葱头能消肿毒,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紫花地丁为痈肿疔毒要药,其功能凉血,消肿毒。蜂蜜能止痛解毒,故三者合用,解毒消肿,功效益彰,对疗疮肿毒较为适宜。

方二

“组成”莴苣适量。

“用法”将莴苣捣烂,绞取汁,先以针刺破疔疮头及四畔,再用莴苣汁擦洗患处。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适应证”鱼脐疔。

“说明”鱼脐疔即疫疔,是指因感染疫毒所致头面、颈项、手臂初起皮肤小疹,形如蚊迹,继之疮头黑而深,四周红赤腐浆,出血坏死,形如鱼脐状,发热恶寒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炭疽等疫患,莴苣功能泄心去热,解燔炙火毒,故能有效地治疗上症。

方三

“组成”田螺1个,冰片少许。

“用法”将冰片放入田螺内化为水,取其水涂洗患处。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

“适应证”疔疮。

“说明”田螺性味甘咸寒,能外敷治热疮。冰片有消肿止痛泻火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抑菌消炎作用。

方四

“组成”10%大蒜液。

“用法”用纱布浸入蒜液,湿洗患处。

“功用”抗菌消炎。

“适应证”唇疔。

“说明”唇疔是指疔生于口唇。大蒜有抗菌消炎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化脓性组织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

“组成”赤小豆150克,大黄35克。

“用法”上药放沙锅内,对人凉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热将药水装在带细跟的新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下接搪瓷盆。如果药水已凉,加热后再倒入小喷壶内,再继续淋洗1遍。每日可淋洗2次,每剂药可用2日。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疔疮。

“说明”赤小豆排痈肿脓血,大黄功能清热解毒。

方六

“组成”黄芪、当归、荆芥穗、地骨皮、木通各100克,白矾5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每次用50克,煎液洗患处。

“功用”托毒活血,祛风散邪。

“适应证”疔疮。

“说明”黄芪能生血生肌,排脓内托,其托毒之力较强,配伍当归活血,木通通络,荆芥穗祛风,地骨皮清热,诸药合用,尤适用于疔疮内毒较盛而欲内陷者。

方七

“组成”芭蕉树根茎500克,石菖蒲全株10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以热气熏患处,待药液变温后,以液洗患处。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红丝疔。

“说明”芭蕉根茎功能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石菖蒲有祛风去湿、活血解毒的作用,故两者相伍,可治红丝疔。

方八

“组成”黄连70克。

“用法”黄连加水2 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备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剂。用时将药液置于瓷杯内,浸泡患指,药液以浸没全部病灶为宜,浸泡3小时后拭干,外敷黄连纱条,以消毒纱布包扎,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适应证”蛇头疔。

“说明”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治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的要药。现代临床上亦常用黄连治疗皮肤感染性炎症,能使疼痛减轻,炎症消退。

方九

“组成”大黄、黄连各15克,陈皮、甘草各12克,白酒1 000毫升。

“用法”将上药浸于白酒中1周,用时取药棉蘸药液擦洗患处,同时将蘸有药液的药棉敷于疮上,每日擦敷4~6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疔疮。

“说明”方中大黄、黄连皆为清热解毒的佳药,陈皮理气消肿,甘草解毒。

痔疮

痔疮是直肠上、下静脉及肛门静脉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临床以便血、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本病的发生与久坐、久立、慢性便秘、怀孕,以及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因素有关。

根据痔疮生长部位不同,临床一般分外痔、内痔、内外痔三种。外痔生在肛门周围,形成小肉团,大便时带血,可有疼痛;内痔生在肛门以内,主症是大便出血,或伴有肿物突出,一般无疼痛感;内外痔则两者症状兼而有之。此外,中医所说的“痔瘘”,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具体地说,初起肛门不破者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不止者称“瘘”。

方一

“组成”南瓜子500克。

“用法”将南瓜子加水煎煮,熏肛门,每日2次,连熏数日。

“功用”消炎止痛。

“适应证”内痔。

“说明”南瓜子有消炎止痛作用,民间常用以治疗痔疮等。再配合热熏,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解除肛门静脉压力,故能有效地治疗内痔。

方二

“组成”葱白500克。

“用法”将葱白煎汤,熏洗数次。

“功用”通气解毒止血。

“适应证”痔疮出血。

“说明”葱白功能发散通气,且善解毒,能通阳气,散阴寒,可用于寒凝气阻之痔出血。

方三

“组成”马齿苋50克。

“用法”将马齿苋煮汤熏洗。

“功用”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适应证”痔疮初起。

“说明”马齿苋功能清热解毒,散血消肿。药理学研究表明,马齿苋对各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可用于防止痔疮伴发感染。

方四

“组成”大田螺1个,冰片少许。

“用法”以冰片掺人田螺靥中,仰放盏内,田螺内会流出汁水,用棉签蘸取汁水搽洗痔疮上。一方以白矾末易冰片少许,制法同上。

“功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适应证”外痔肿痛。

“说明”田螺性味甘咸寒,功能清热利湿。冰片有散火消肿止痛的作用,故两者相合,其效更佳。

方五

“组成”芥菜叶适量。

“用法”将芥菜叶加水煎汤,趁热取汤,放在肛门下坐熏,候温时再外洗患处,每日2次。

“功用”下气解毒。

“适应证”痔疮肿痛。

“说明”芥菜叶,其功能下气解毒。民间有用于治疗痔疮肿痛。

方六

“组成”丝瓜适量,石灰、雄黄各9克。

“用法”将丝瓜加水煎取汁,再将石灰、雄黄共研为末,冲入丝瓜汤汁内,拌匀,调和,外洗痔处。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痔漏脱肛。

“说明”丝瓜功能清热凉血解毒。能治大小便下血,痔漏。石灰、雄黄,都有清热解毒功效,共同配合,相得益彰。

方七

“组成”蒜梗适量。

“用法”将蒜梗入锅内,加水煎煮沸后,将汤汁倒入木盆内,移盆于木桶中,患者坐于桶上熏之,四周以衣被塞紧。勿走泄蒸气。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痔疮。

“说明”蒜梗被历代医家视为“治疮肿湿毒”之物,可有效地治疗痔疮、坐板疮及冻疮等。

方八

“组成”乌梅肉、蜜炙枇杷叶各适量。

“用法”将蜜炙枇杷叶焙干,研为末备用。先以乌梅煎汤洗患处,然后敷药末,每日2次。

“功用”涩肠消肿,抗菌消炎。

“适应证”痔疮肿痛。

“说明”乌梅酸能涩肠,并有消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本品有抗菌消炎作用。枇杷叶民间常用以治疗痔疮等疾,两者相合,功效益佳。

方九

“组成”冬瓜1枚。

“用法”将冬瓜煎汤熏洗,每日1次。

“功用”清热利水消肿。

“适应证”痔疮肿痛。

“说明”冬瓜,性味甘凉。能清热毒痈肿。民间常用冬瓜汤洗治痔疮肿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方十

“组成”葱叶适量。

“用法”将葱叶捣成泥,绞取汁,和白蜜少许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痔瘘作痛。

“说明”葱叶具有祛风解毒消肿之功,药理学研究表明,葱叶煎剂有良好的抑菌作用。白蜜亦有止痛解毒的功效。故两者相合,对痔瘘作痛患者颇为适宜。

方十一

“组成”金银花、红花、黄柏各30克,大黄、芒硝各6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10~15分钟,再煮沸25分钟,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肛门,药液稍温不烫手时坐浴。每日2次,每日1剂。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适应证”外痔肿痛,内痔外脱及肛门水肿。

“说明”金银花,善于化毒,主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菌作用。黄柏、大黄、芒硝功能清热解毒,红花活血消肿。

方十二

“组成”雪见草、鱼腥草各50克,白矾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500~1 500毫升浸泡30分钟,煎沸去渣,倒入盆内,趁热熏蒸肛门,待不太热时,再用纱布蘸药液外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大便后用药更佳。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适应证”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内痔嵌顿等。

“说明”雪见草功能凉血解毒,主治一切久年痔患。现代药理学实验表明,其煎剂在体外有抑菌作用。

方十三

“组成”明矾、玄明粉各35克,大黄2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沸,或开水冲泡后,待温时坐浴。每次约15分钟。

“功用”清火化瘀、软坚消肿。

“适应证”消肿敛疮。

“说明”玄明粉其攻下热积燥湿之力佳,与大黄、明矾配伍,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燥湿化坚,故适用于内痔外脱肿痛之症。

方十四

“组成”花椒、艾叶、葱白、五倍子、皮硝、马齿苋、茄根各等量。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熏洗2或3次。

“功用”消炎解毒,软坚消肿。

“适应证”痔瘘。

“说明”方中花椒、艾叶、葱白皆有消炎止痛作用,五倍子酸收,皮硝软坚散结,马齿苋、茄根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消炎解毒、软坚消肿之功。

方十五

“组成”野茶花、苍术、赤芍、丹皮各30克,荆芥、防风各20克,薄荷25克,黄连、透骨草、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至3 000~4 000毫升,去渣,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再坐浴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剂,上下午各熏洗1次。

“功用”活血祛瘀,解毒消肿。

“适应证”嵌顿性内痔,血栓炎性内痔。

“说明”野茶花,有消肿祛瘀之效,对痔疮有良效。至于苍术、赤芍、丹皮等均有清热燥湿,祛风活血之功,生甘草除调和诸药外,亦可解毒。

方十六

“组成”黄柏、黄芩各15克,川乌、草乌各6克,荆芥、防风各10克,艾叶、马齿苋、透骨草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肛门再坐浴。每日熏洗2次。

“功用”清热,祛风,止血。

“适应证”痔疮。

“说明”川乌、草乌具有较强的祛风除湿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所含的乌头碱不但能麻醉止痛,还能抑制多种致病菌生长。黄柏、黄芩清热解毒,荆芥、防风、艾叶祛风胜湿,马齿苋凉血止血,透骨草则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方十七

“组成”蒲公英、鱼腥草、净朴硝各30克,五倍子、威灵仙、生枳壳、生槐角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蒸患处,待药汁温时,用洁净的软纱布蘸洗患处,洗后拭干,换用以蜒蚰数条,放入瓷杯中,加冰片适量溶化之,涂患处。

“功用”消肿止痛。

“适应证”痔疮肿痛。

“说明”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内服、外敷均有效。配伍鱼腥草等,其效更强。

方十八

“组成”朴硝25克,自石英20克,枯矾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放入盆内,用沸开水500毫升冲化而成10%溶液,趁热先熏后洗肛门部,待药温38~41℃或以不烫手时,坐入盆内浸浴之,用纱布或小浴巾洗浴肛门局部15~20分钟即可。

“功用”消肿止痛,收敛止血,去湿止痒,祛腐生新,抑菌杀虫。

“适应证”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内痔脱出,嵌顿水肿,痔瘘术后。

“说明”朴硝,功能燥湿软坚;白石英其性燥烈,能除风湿;枯矾亦有燥湿杀虫之功。故此三味合用,燥湿杀菌作用更强。

方十九

“组成”荆芥、防风、马钱子各10克,土茯苓15克,芒硝130克,使君子12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罐内,趁热坐在罐上,先用蒸气熏患处,待药液稍温后洗患处。每日1剂,每剂可用2~3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化湿。

“适应证”内外痔,环状痔,出血性内外痔等。

“说明”方中马钱子功能散血热、消肿毒;荆芥、防风祛风胜湿;土茯苓能利湿去热;芒硝软坚散结;使君子祛风杀虫。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祛风化湿功效。

方二十

“组成”苦参、荔枝草、牛蒡子、蛇床子、黄芩、红花、败酱草、老鹤草、木鳖子、甘草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取100克用纱布包裹,煎水一盆,趁热熏洗肛门,稍温可坐浴,并进行提肛运动。每日熏洗2次。

“功用”消肿止痛。

“适应证”痔疮初期,肛门肿痛。

“说明”荔枝草,功能凉血解毒,木鳖子为散血热、除痈毒之要药,历来被用于治疗痔疮。老鹤草、败酱草均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再配伍牛蒡子疏散风热,黄芩清热,红花活血,蛇床子燥湿,作用全面,故对痔疮初期因热毒壅滞所致的肛门肿痛有一定的疗效。

褥疮

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发生营养障碍而引起坏死的一种病症,多发生于瘫痪和长期卧床不变动体位的患者。

本病主要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初呈苍白、灰白或暗红色,境界清楚,中心颜色较深。病变进一步发展,创面可出现水疱,破后形成溃疡,病损可深达肌肉直至骨,溃疡一般不易收口,流脓,渗液臭秽,局部剧痛或不痛,感染后可引起败血症。褥疮好发于受压较多或较重的部位,如臀部、背部、骶骨、枕骨结节、髂部、足跟等。

中医认为褥疮多因气血流行不畅,肌肤筋骨失养而致溃烂,故成本病。

方一

“组成”干姜粉10克,生姜汁40毫升。

“用法”上物经高压灭菌后,取蛋清60毫升,生理盐水400毫升,和好搅匀,用纱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洗于疮面。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亦可,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理气活血,杀菌消毒。

“适应证”褥疮。

“说明”姜性味辛温,能解毒药,破血调中。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姜汁能抑制各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用姜汁外敷,不但可以辛温行气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杀菌,防止感染,故可作为防治褥疮的简易良法。

方二

“组成”无花果树叶适量。

“用法”取上药水煎后,待汤冷至皮肤可耐受时浸洗患处。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褥疮。

“说明”无花果叶性味微辛,能去湿热,解疮毒。本品能治疗褥疮等皮肤感染性疾病。

方三

“组成”千里光20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煮沸,待温凉后反复淋洗疮面,然后在疮面上覆盖消毒纱布。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褥疮。

“说明”千里光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擦腐烂患疮,生肌去腐。药理学研究亦证实,千里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螺旋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臁疮

臁疮又称“烂脚疮”,俗称“老烂脚”,多由长期站立或外负重物,以致影响下肢气血运行,络脉失畅,复因湿热流注,或局部皮肤破损,邪毒乘隙侵入,发为疮病。病变好发于小腿下部内外臁而名。

本病初起局部先痒后痛,殷红漫肿,继则溃烂,形成溃疡,滋水淋漓,臭不可闻,疮面呈灰自或暗红色,日久边缘隆起,可伴湿疹。溃疡经年累月,久不收口,即使愈合,亦易复发。患肢常伴有青筋显露(下肢静脉曲张)。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下肢慢性溃疡。”

方一

“组成”蜜糖、生葱各适量(视病灶大小而定)。

“用法”将生葱捣烂成泥状,绞取汁与蜜糖拌匀,外洗患处,每日1次,病愈而止。

“功用”解毒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葱有解毒杀菌作用,蜜糖功能解毒润燥,其含有的丰富营养物质(糖类、酶、微量元素等),对下肢溃疡日久不愈的疮面有一定的愈合作用。

方二

“组成”马齿苋100克。

“用法”将马齿苋加水煎汤,与蜜调和,外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臁疮。

“说明”马齿苋为外科疮疡之要药,有凉血散热之功效,主治癥结、痈疮疔肿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马齿苋能抑制各种致病菌,故常用于化脓性皮肤病。

方三

“组成”柿霜、柿蒂各30克。

“用法”上两物加水煎煮,滤取汁外洗疮面,每日1次。

“功用”解毒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柿霜为柿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柿蒂系柿的果蒂,亦含有齐墩果酸、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两者合用,能促进溃疡面的迅速愈合。

方四

“组成”海蛰皮数张,朱砂微量。

“用法”将海蛰皮切碎,捣烂,用纱布绞取汁,内掺微量朱砂,外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清热解毒行瘀。

“适应证”臁疮。

“说明”海蛰性味咸平,能清热消痰,行瘀化积。故可用来治疗臁疮。朱砂,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有攻毒燥湿作用。但本品有毒,外用剂量宜轻,一般1~2克。

方五

“组成”生豆腐渣500克,茶叶25克。

“用法”将生豆腐渣捏成饼,如疮面大小。先用清茶水洗净患处,纱布拭干,然后贴上,再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1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臁疮。

“说明”豆腐渣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民间常用来治疗外科疮疡肿痛疾患,效果较好。茶叶有清热解毒功效,与豆腐渣配合,对臁疮有效。

方六

“组成”生葱、马勃各20克,盐少许。

“用法”将生葱、盐共煎汤洗疮疡面,用纱布拭净,再以马勃(研末)外敷,每日1次。

“功用”解毒杀菌。

“适应证”臁疮。

“说明”葱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马勃功能清热解毒,研究表明,马勃对各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两者相配,解毒杀菌力更著。

方七

“组成”绿豆150克,桐油少许。

“用法”将绿豆煎取汁与桐油调成液状,外洗患处,再用纱布包扎,隔日1次。

“功用”清热解毒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绿豆性味甘寒,功能清热解毒,有利水、消肿、解毒之效。故对臁疮患者,不但能清热解毒,还能使创口愈合加快。

方八

“组成”鲜蟹、鸡蛋黄各2个。

“用法”将鲜蟹生捣烂,绞取汁与鸡蛋黄调匀,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蟹性味咸寒,功能清热散血,续绝伤。蟹性专破血,故能续断绝筋骨。鸡蛋黄气味俱厚,故能补形。临床报道治疗创面溃疡,具有较好的疗效。

方九

“组成”猪骨、猪肝、猪肺、猪血各15克。

“用法”各物捣烂,绞取汁和匀,搽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润燥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猪骨、猪肝、猪肺、猪血皆为血肉有情之品,善于滋阴润燥生肌,促使创面愈合。

方十

“组成”蜂蜜适量。

“用法”将蜂蜜外洗疮面,外用纱布包扎,隔日1次。

“功用”益气补中,止痛解毒。

“适应证”臁疮。

“说明”蜂蜜,能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研究表明,蜂蜜尚有较强的杀菌力,运用蜂蜜外敷,不但能促使创面愈合,还能杀菌预防感染。

方十一

“组成”鸡蛋10只。

“用法”将鸡蛋煮熟后去白,蛋黄放入小铁锅中,用文火炒煎至油出,取出蛋黄油,清疮后用蛋黄油纱布外洗溃疡面,并包扎固定,每日1次,10~3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滋阴润燥。

“适应证”臁疮。

“说明”蛋黄油具有促进溃疡愈合的良好作用,故被广泛用于治疗外科烧伤、静脉曲张性溃疡、麻风溃疡、皮肤湿疹等疾病。

方十二

“组成”金银花、连翘、黄柏、苦参各9克,川椒6克,艾叶、冬青叶各30克,大葱3根。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洗2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

“适应证”臁疮。

“说明”金银花功能解毒清热,配伍连翘以增强其力,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收敛疮口,川椒、艾叶祛风除湿,大葱则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冬青叶为治溃疡久不愈之佳品。

冻疮

冻疮是人们受到寒冷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性损伤。因寒冷容易导致局部血管功能障碍,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气血瘀滞,组织缺血缺氧所致。此外,暴冻着热或暴热着冻也能促使冻疮的发生,诚如《石室秘录》所说:“肌肤受冷,骤用火烘,乃成冻疮。”

冻疮多发生于身体的末梢部位,如手部、足部、鼻子、耳朵和面颊部,每届冬令,老疤处易于再发。其临床上初起在受冻部位皮肤先呈苍白、麻木冷感,继则水肿或青紫形成瘀斑,自觉灼痛、瘙痒,有些水肿表面会结成痂,不久脱落而愈。

方一

“组成”茄根100克,大葱50克。

“用法”上药加水3 000毫升,煮沸后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功用”散寒通络。

“适应证”冻疮。

“说明”茄根即茄子的根茎,民间常用于治疗冻疮。配伍大葱亦有温通经络之功。

方二

“组成”松叶500克。

“用法”将松叶捣烂,加水3 000毫升,煎至2 000毫升,和药渣一起温洗。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功用”祛风燥湿,活血通络。

“适应证”冻疮。

“说明”松叶俗称“松针”,功能祛风、燥湿、止痒,对冻疮有较好的疗效。

方三

“组成”蜀椒、白芷、防风、盐各10克,川芎30克。

“用法”上药切碎,加水3 000毫升,煮沸后,待温时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功用”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适应证”冻疮。

“说明”蜀椒,味辛气烈,温中去痹,除风邪气。临床上常用其治疗冻疮。白芷、防风皆有散寒之功,川芎活血化瘀,盐则能解毒杀菌。

方四

“组成”当归、红花、王不留行各45克,于姜、桂枝各35克,细辛、樟脑、冰片各15克。

“用法”上药共浸入95%乙醇750毫升中浸泡1周后,以纱布过滤,收集药液,贮瓶备用。用时将患部用温开水洗净,拭干,用棉球蘸药液,涂洗患部,每日涂洗3~5次。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适应证”冻疮。

“说明”方中当归、红花活血化瘀,干姜、细辛温散风寒,桂枝温通经络,王不留行不仅能行血通经,还有消肿敛疮的作用,樟脑、冰片则能祛风消肿。

方五

“组成”柚皮150克,橘皮90克,生姜15克。

“用法”上药煎汤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散寒通络。

“适应证”冻疮。

“说明”柚皮功能理气散寒,橘皮温经调和,药理学实验表明,橘皮煎剂能增加血液灌注量,对人工冻伤动物模型能减轻冻伤作用。

方六

“组成”当归、红花、川乌、草乌各10克,透骨草12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汤取药汁,先熏后洗患处。

“功用”散寒,活血,止痛。

“适应证”冻疮未破溃者。

“说明”方中当归、红花、川草乌的活血散寒作用已如前述,透骨草功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方七

“组成”辣椒30克,经冻麦苗60克。

“用法”上药切碎混合,加水2 000~3 000毫升,煮沸15分钟,去渣,趁热用布蘸药水洗患处,水凉为度,每日1次。

“功用”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适应证”冻疮。

“说明”辣椒功能除风寒,温血脉,故民间常用辣椒煎汤浸泡治疗冻疮(未溃者),确有较好的疗效。

方八

“组成”青矾100克。

“用法”将青矾溶化在1 500毫升开水内,熏洗患部。

“功用”生肌收敛。

“适应证”冻疮。

“说明”青矾为白矾的一种,因色青黑而名,功能生肌止痛,并能收敛疮口,故适用于冻疮溃烂而出血水,久不收口者。

方九

“组成”夹竹桃叶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煮沸10分钟,滤出药汁浸泡患处,每日1次,每次浸泡10分钟。

“功用”活血镇痛。

“适应证”冻疮(冻疮有溃疡面者禁用)。

“说明”夹竹桃功能活血镇痛,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皂苷有较好的收缩血管作用,类似洋地黄强心作用,过量使用易引起中毒。

方十

“组成”大黄30克。

“用法”上药煎水熏洗患处。

“功用”活血祛瘀,解毒止痛。

“适应证”冻疮有破溃者。

“说明”大黄能人血分,破一切瘀血,用大黄末水调敷冻疮上,治疗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者,确有较好的疗效。

方十一

“组成”藕节适量。

“用法”将藕节蒸熟后捣烂取汁涂洗患处。

“功用”散瘀止血。

“适应证”冻疮脚裂。

“说明”藕节有消瘀血之功。对于因寒邪侵犯肌肤造成局部气血凝滞,继而引起创面冻裂出血之症,有散瘀止血之良好疗效。

方十二

“组成”生姜适量。

“用法”将生姜捣绞取汁,涂洗患处,每日2或3次。

“功用”温通血脉,祛除寒邪。

“适应证”冻疮。

“说明”生姜性味辛温,功擅解散风寒,能使气血通畅,以达到治愈冻疮的作用。

方十三

“组成”醋、藕各适量。

“用法”先以醋洗足,再研藕以敷患处。

“功用”散瘀、解毒、消肿。

“适应证”足上冻疮。

“说明”藕能消瘀血不散,故以醋洗足,复研藕以敷,能有效地治疗足上冻疮。

方十四

“组成”胡椒、白酒按1:9比例配备。

“用法”将胡椒浸入白酒中,7天后过滤出汁液,用时将其液涂于冻伤之处,每日1次。

“功用”温阳祛寒,活血通脉。

“适应证”冻伤。

“说明”胡椒性味辛温,长于温阳散寒,而白酒功擅通经活络,宣通血脉,故本方适用于寒凝血滞之冻疮。

方十五

“组成”干辣椒9克,白酒60毫升,樟脑3克。

“用法”将干辣椒去籽,切碎,入白酒中泡7日,再放入樟脑即可。用时摇匀,以棉花蘸药水涂洗患处,每日2~3次。

“功用”温阳散寒,活血止痛。

“适应证”冻疮。

“说明”干辣椒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而樟脑则能利滞气,白酒活血通络之功也是众所皆知的。故诸药相配,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对冻疮之治疗甚为适宜。

烫伤

烫伤是由于火焰、热气、热液、电能、某些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损伤。损害轻者,并不影响内脏,仅局部皮肤及肌肉溃烂;损害重者,不仅伤及体表皮肉,而且耗损体内津液,或热毒内攻脏腑,出现高热、烦躁、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现代医学对烫伤深度、轻重有明确的分类。药浴疗法一般适用于烫伤范围比较局限,病情较轻者。

方一

“组成”生胡麻适量。

“用法”将胡麻捣烂如泥,绞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润燥,止痛,生肌。

“适应证”烫伤。

“说明”胡麻即芝麻,其性味甘平,对烧伤有较好的疗效。

方二

“组成”胡桃仁50克。

“用法”将胡桃仁捣烂如泥,绞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收敛消炎。

“适应证”火烧成疮。

“说明”胡桃仁外敷有收敛、消炎、抑制渗出和止痒等作用,并无局部刺激。

方三

“组成”小粉、醋各适量。

“用法”将小粉与醋同熬成液,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烫火伤。

“说明”小粉为小麦麸洗制面筋后澄取的淀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外洗治疗烧伤有一定的效果。

方四

“组成”黄瓜1条。

“用法”将新鲜黄瓜装入瓶内密封,挂屋檐下,至黄瓜出汁水时,用棉花蘸取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利水解毒。

“适应证”烫伤。

“说明”黄瓜,可治烫伤,功能除热利水解毒。

方五

“组成”大豆适量。

“用法”将大豆煮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烫火灼伤。

“说明”黑大豆,能解百毒,下热气,散痈肿。适宜于烫火伤者。

方六

“组成”生萝卜适量。

“用法”将萝卜生捣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烫伤。

“说明”萝卜功能清热解毒,生捣外敷治疗跌打、烫火伤。此外,萝卜子亦可代用。

方七

“组成”葵菜适量。

“用法”将葵菜捣烂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烫火伤疮。

“说明”葵菜民间常用于治疗小儿发斑、咽喉肿痛、烫火伤等,有较好的疗效。

方八

“组成”白蜜适量。

“用法”将白蜜外洗患处。

“功用”润燥止痛解毒。

“适应证”热油烧伤痛。

“说明”蜂蜜涂火灼疮,能缓痛。临床研究表明,用蜂蜜涂布烧伤创面,能减少渗出液,减轻疼痛,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从而缩短治愈时间。

方九

“组成”豆酱汁适量。

“用法”将豆酱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烫火烧灼未成疮。

“说明”陈豆酱入药,其味咸酸冷利,能除热,止烦及烫火伤毒。

方十

“组成”生南瓜1只。

“用法”将生南瓜连瓤捣烂成泥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消炎止痛。

“适应证”火药伤及烫伤。

“说明”南瓜在民间常被用于治疗外科各种炎症。临床实践证明南瓜具有较好的消炎止痛功效。

方十一

“组成”粟米适量。

“用法”将粟米炒焦,投入水中,澄取汁。

“功用”止痛,灭瘢痕。

“适应证”烫火灼伤。

“说明”粟米又名小米,粟米粉能解诸毒。药理学研究表明,粟米含有的苷元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方十二

“组成”菜子油适量,蚯蚓屎少许。

“用法”将菜子油与蚯蚓屎拌匀,外洗患处。

“功用”消炎解毒。

“适应证”烫伤。

“说明”菜子油,民间常用于治疗烫火灼伤、湿疹、无名肿毒、风疹、皮肤瘙痒等,具有较好的疗效。

方十三

“组成”荞麦面适量。

“用法”将荞麦面炒黄研末,与井水和调,澄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止痛。

“适应证”烫火伤。

“说明”荞麦,烫火灼伤,并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方十四

“组成”杨梅适量。

“用法”将杨梅捣烂取汁,调茶油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烫火疮。

“说明”杨梅,功能清热解毒,故对烫火伤有效。

方十五

“组成”鸡蛋数枚,酒适量。

“用法”将鸡蛋去蛋黄,以鸡蛋清和酒相调和,涂洗患处,每日数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烫火烧伤。

“说明”鸡蛋清能治烧伤已被现代临床医学所验证,以它外涂烧伤患处,有一定收敛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涂布后形成痂膜,起到了保护作用,能减少液体渗出,防止感染。

方十六

“组成”醋适量。

“用法”用醋淋洗患处。

“功用”消肿解毒。

“适应证”烫火伤。

“说明”醋能杀灭病原菌,具有消肿解毒之功。

方十七

“组成”蚯蚓数条,白糖3克。

“用法”将蚯蚓洗净,放于碗内,加白糖,用盖盖好,过2小时后,即化成水,取水涂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烫伤。

“说明”蚯蚓功能清热解毒,民间常用以治疗烫伤等症。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在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气不舒,胃热蕴滞,肝胃不和所致。临床上一般分初期、酿脓期、溃脓期。初期有寒战高热,乳房内出现界限不明显的硬块,肿胀疼痛,皮色不变或仅带红色。进入酿脓期时高热不退,局部疼痛加重,皮肤潮红,以后炎症局限化而形成脓肿,进一步发展则为溃脓期,脓肿向体表破溃,深部的脓肿如不及时切开引流则引起蜂窝状坏死。

方一

“组成”葱白200克。

“用法”将葱白切细,加入沸水,先熏后洗患侧乳房。每日3~5次。

“功用”解毒消痈。

“适应证”乳腺炎初起。

“说明”葱白通阳解毒,能通奶汁,散乳痈。

方二

“组成”醋450毫升。

“用法”醋倒入罐内,将石头放在火上烧红,浸入醋中,冷却后再烧红,反复数次。取热醋渍洗乳房患处,每日1~2次。

“功用”散痈消结。

“适应证”乳痈坚硬不散。

“说明”醋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治诸疮肿积块。

方三

“组成”麦芽100克。

“用法”麦芽煎汤,频温洗患侧乳腺。

“功用”行气通络。

“适应证”急性乳腺炎。

“说明”麦芽为通乳之佳品,有散血行气之效。

方四

“组成”刘寄奴、蒲公英各25克,红花15克。

“用法”上药水煎,熏洗患乳,每日2次。

“功用”清热活血,散结。

“适应证”乳痈初起。

“说明”刘寄奴能破瘀通经,除癥下胀。配伍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力更强,故对急性乳腺炎有效。

方五

“组成”金银花、马齿苋、野菊花各25克。

“用法”上药煎水熏洗患乳,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急性乳腺炎。

“说明”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以本品配伍马齿苋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品,治疗初期急性乳腺炎,确有较好疗效。

瘰疬

瘰疬,俗称“老鼠疮”,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窝、腋部等。初起淋巴结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一般无全身不适;中期淋巴结逐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或相互融合成块,推之不动,如果液化成脓时则表皮转成暗红色,按触有轻微波动感,多伴有轻微发热;后期液化成脓的淋巴结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脓水清稀,夹有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窦道,如溃破日久不愈,可伴有潮热、咳嗽、盗汗等症。中医认为,本病先由肝气郁结,肺肾阴亏,痰火凝结的内在因素,复因结核杆菌侵入而致。本病西医称之为颈淋巴结结核。

方一

“组成”猪油250克,生地黄90克。

“用法”将猪油腌生地黄,煮开6或7次,外洗患处,每日2次。

“功用”解毒生肌。

“适应证”颈淋巴结结核。

“说明”猪油功能解毒,地黄有治疗诸疮的作用,功能补血生肌。

方二

“组成”陈醋适量,生半夏末5克。

“用法”将陈醋煮沸,加入生半夏末,取汁,涂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化痰软坚。

“适应证”颈淋巴结结核。

“说明”陈醋功能消痈肿,散水气,去邪毒。与化痰散结之半夏合用,则散瘢结痰癖。

方三

“组成”马齿苋100克。

“用法”将马齿苋加水煎煮,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

“功用”散血消肿。

“适应证”瘰疬未破。

“说明”马齿苋辛寒能凉血散热,主癥结,痈疮疗肿。

方四

“组成”生骨碎补120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生骨碎补捣烂,加米醋调成液状,涂洗患处,每日1次,连用3日。

“功用”活血杀虫。

“适应证”颈淋巴结结核(未溃者)。

“说明”骨碎补,有杀虫,疗疮之效,故与醋配合,活血杀虫,对颈淋巴结结核有一定疗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慢性全身性血管疾患,多发于青壮年,是一种动脉和静脉的周期性、节段性炎症病变。因血管腔发生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最后并发溃疡、坏死,导致肢体末端脱落。病损部位主要在四肢末端血管,下肢多于上肢。初期患肢有沉重、怕冷、麻木感,足趾有针刺痛,小腿肌肉有抽搐疼痛现象,并开始出现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病期较久出现病情加重,患肢皮色暗红,渐变黑色坏死,并伴有发热等症。

方一

“组成”附子、干姜、桂枝、当归、花椒、赤芍、细辛、麻黄、红花各30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锅内,加水3000毫升,煎汤去渣,洗浴患处。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3日。

“功用”湿经散寒,活血止痛。

“适应证”脉管炎而属风寒痹痛者。

“说明”方中附子、麻黄、细辛、干姜、桂枝、花椒温经散寒,当归、赤芍、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活血祛寒,故对风寒邪气侵犯血脉所致脱疽有效。

方二

“组成”川椒、川乌各20克,艾叶、透骨草、当归、桑枝各30克,桂枝、防风、红花各15克,槐枝10克,蒜瓣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水2 500~3000毫升,煎汤去渣,熏洗患处。每日1或2次,每次30分钟。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祛风。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寒凝脉痹者。

“说明”方中川椒、艾叶、防风祛风散寒,川乌、桂枝、桑枝、槐枝通经活络,红花、透骨草活血,大蒜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

方三

“组成”蛇床子、苦参、黄柏、细辛、苍术、枯矾等量。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洗涤浸泡患处。每日1~2次。

“功用”解毒燥湿,消坚收敛。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

“说明”蛇床子功能祛风散寒,再配伍苦参、黄柏等燥湿解毒之品,对因风寒湿所引起的脱疽有一定的疗效。

方四

“组成”芙蓉叶60克,黄柏、大黄、紫草、防风、徐长卿、玄明粉各35克,蝉衣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10~15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处,待温时再浸洗之。每次熏洗3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期。

“说明”芙蓉叶气平味微辛而性滑,主治痈肿,黄柏、紫草、大黄清热凉血,防风、蝉衣、徐长卿祛风解毒。

方五

“组成”透骨草30克,防风、艾叶、当归各12克,乳香、没药各10克,苏木20克,大黄15克,芒硝(后下)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处。每剂可用2~3日。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消炎止痛。

“适应证”血栓性脉管炎。

“说明”透骨草功能祛风湿、活血止痛,防风、艾叶疏风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没药、苏木活血化瘀,大黄、芒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之功。

方六

“组成”紫花地丁、连翘、蚤休各30克,赤芍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待温度适宜时,熏洗患处。每日1或2次,每次30分钟,15日为1个疗程。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消炎止痛。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说明”紫花地丁专治痈肿疔毒,连翘、蚤休清热解毒,赤芍清热凉血解毒,生甘草调和诸药,故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一定疗效。

方七

“组成”桂枝、花椒各10克,透骨草30克,千年健、鸡血藤、金银花、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干姜、樟脑各15克。

“用法”将上药装入一布袋内缝好,加水2 000毫升煎汤,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淋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5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适应证”寒湿阻络型及血脉瘀阻型脉管炎。

“说明”千年健,宣通经络,祛风逐痹,桂枝、干姜、花椒、透骨草温经散寒,鸡血藤、苏木、红花、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金银花清热解毒,樟脑引诸药入血络,直达病所。

方八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红花、丹参、鸡血藤、黄芪、党参、桂枝、苦参、伸筋草、炙甘草、川椒、生姜、葱白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洗患处,每日3次。

“功用”活血散瘀,益气温阳,通络止痛。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说明”本方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基础上再加苦参等,以增散寒之力,红花、赤芍以增活血之力,更配伍黄芪、党参益气,取“气行则血行”之意。

方九

“组成”大蒜不拘多少。

“用法”将大蒜剥去皮,捣汁擦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行气消积,温经通络。

“适应证”血脉瘀阻。

“说明”大蒜能祛风、解毒、散痈肿。药理学研究表明,从大蒜提炼的物质能抗凝血,扩张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故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良好的疗效。

疝气

疝气是指体腔内任何脏器从正常位置经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空隙处突出者,因其有物突出身体表面,好比积土成山,并由厥阴气滞而发故名。疝气的范围较广,名称繁多,中医有水疝、气疝、狐疝、寒疝、筋疝、血疝、癫疝等七疝之名。现代医学则根据部位分为先天性横膈疝、脐疝、腹股沟斜疝、切口疝等,其中以腹股沟斜疝最为常见,其病因是腹股沟存在先天缺陷或腹壁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咳嗽、排便等)使内脏突出而成。中医认为,足厥阴肝经之脉循阴器而抵少腹,当寒湿下受或号哭忿怒,致使肝气郁结,气滞不通,筋脉不利则成本病。故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子和说:“诸疝皆归肝经”。其临床表现多在腹股沟或阴囊部出现肿块,初期较小,有时有隐痛或胀痛不适感,逐渐增大后呈梨形,按之柔软,并其有回纳性、带蒂柄、冲击感等三大特征。严重者如发生嵌顿性疝,会造成肠坏死。

方一

“组成”马鞭草150克。

“用法”上药用水2 000毫升,煎沸后倒入盆中,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

“功用”清热消肿,活血。

“适应证”男子阴肿。

“说明”马鞭草,凉血破血之药。主治男子阴肿。

方二

“组成”雄黄5克,白矾5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加水1 500毫升,洗患处。

“功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适应证”疝气。

“说明”雄黄能散结滞,通行气血。白矾功能酸敛收涩,甘草则有通经脉、利血气功效。

方三

“组成”花椒30克,胡葱7个,全瓜蒌1个,陈醋250毫升。

“用法”上药用水煎煮,前3味药取汁,然后对入陈醋搅匀,以纱布蘸液,熏洗患处,每日2次。

“功用”温经、理气、止痛。

“适应证”疝气。

“说明”花椒温中去痹,除风邪气,治吐逆疝瘕。胡葱、瓜蒌、醋皆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方四

“组成”白矾30克,雄黄15克,生黄柏21克,橘叶10克,葱白10根。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取汁,趁热熏洗阴囊。

“功用”理气、燥湿、止痛。

“适应证”疝气。

“说明”黄柏入肾,能燥湿,又能清热解毒。橘叶理气止痛,历来为治疝之要药。

方五

“组成”生香附、木瓜、苏叶、橘叶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用干净毛巾浸药液,先洗患部10分钟左右,再浸透稍拧干,热敷患处,冷则加热,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止痛。

“适应证”小儿疝气。

“说明”香附专治气结,橘叶功能行气散结,木瓜、苏叶亦有此功,故本方对小儿疝气有效。

方六

“组成”茶叶10克,橘叶20克,老生姜25克,淡豆豉30克,白术、食盐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20~30分钟,先熏后洗,冷则加热,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温经健脾,散寒止痛。

“适应证”小儿虚寒性疝气。

“说明”茶叶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橘叶理气止痛,为治疝之要药,生姜温散寒邪,豆豉、白术健脾理气,食盐引诸药直达下焦(病所)。

方七

“组成”大小茴香各60克。

“用法”上药水煎沸,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适应证”寒疝。

“说明”大茴香,温经祛寒,可治寒疝。小茴香亦为治寒疝之要药,两物相伍,并熏洗患处,温散客于肝经之寒邪,疏通郁于肝经之滞气,使寒疝得除。

浅静脉急性血栓性静脉炎

浅静脉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是外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多局部沿静脉走行的皮肤色红、灼热肿胀,呈条索状压痛,一般无全身症状。本病属祖国医学“恶脉”范畴。《肘后备急方》说“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起如蚯蚓状。”下肢者多因湿热之邪外侵,以致气血瘀滞,脉络滞塞不通,瘀而化热,或经脉创伤,或小腿筋瘤,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应以活血软坚通络为法。

方一

“组成”苏木3克,红花6克,干姜9克,桂枝5克,透骨草、千年健各15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频洗患处,每日3次,3日换药1贴。

“功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适应证”浅静脉急性血栓性静脉炎。

“说明”苏木补血,长于祛风,多用破血,少用和血。故配伍红花,活血化瘀之力更强。干姜、桂枝能温散寒邪,通络止痛。透骨草、千年健则有祛风散寒功效。诸药合用,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软坚散结功效,故对浅静脉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有较好的疗效。

方二

“组成”白花蛇舌草1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取汁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适应证”浅静脉急性血栓性静脉炎。

“说明”白花蛇舌草功能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民间常用于治疗各种疮疡痈肿,及毒蛇咬伤,效佳。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又称肛门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病毒引起的良性表皮肿瘤,好发于男性阴茎、冠状沟、包皮系带和肛门附近及女性的阴蒂、阴道口、会阴部和肛门附近等处,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临床表现初起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加多,表面凸凹不平,湿润而柔软,呈菜花状、乳头样突起,根部常有蒂,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疣物之间有分泌物,因而常伴有恶臭、瘙痒等。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性交不洁,感受湿浊秽毒之气而成,故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祛疣为法。

方一

“组成”板蓝根、木贼、紫花地丁各35克,大青叶、连翘、百部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取液坐浴,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适应证”女性尖锐湿疣。

“说明”方中板蓝根等均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百部能燥湿杀虫。

方二

“组成”野菊花、土茯苓各25克,金银花、板蓝根、山豆根、射干、连翘、黄芩、栀子、黄柏各15克,百部、苦参、蛇床子、地肤子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趁热熏洗患部,每日数次。

“功用”清热解毒、攻坚除疣。

“适应证”尖锐湿疣。

“说明”方中野菊花、金银花、山豆根、连翘、黄芩、黄柏清热解毒;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疮;射干清火解毒,散血消痰;土茯苓清热解毒疗疮,是治疗杨梅疮毒的要药;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百部清热除湿,祛风杀虫止痒。诸药合用,解毒利湿,祛肿消炎,再通过局部熏洗,使药物直接渗透人疣体,祛除赘生物。

方三

“组成”密陀僧、蛇床子、当归、苦参、苍术、枯矾、儿茶、赤芍、紫草各等份。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煎煮15分钟,取煎煮液1 000毫升。第2煎加水1 000毫升,煎煮20分钟,取煎煮液500毫升。将2次煎煮液混合,分为3等份,每次取1份药液坐浴,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如坐浴中药液温度下降,可再加温后坐浴。早晚各1次,每次坐浴15~2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治疗中禁性生活1个月。

“功用”清热燥湿,止痒祛疣。

“适应证”女性外阴尖锐湿疣。

“说明”方中密陀僧、苍术收敛燥湿杀虫,是为主药;苍术燥湿,可减少局部组织的渗出,减少刺激;紫草、苦参清热凉血,解毒消炎;枯矾、儿茶清湿热、杀虫以加强止痒功效;蛇床子除湿抗病毒,可改变病变处上皮细胞的营养状态;当归、赤芍养血活血,加强局部病变的营养。通过局部坐浴使药效直接与皮肤接触发挥作用。

方四

“组成”黄芩、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蛇床子各15克,地肤子25丸,三棱、莪术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待温时坐浴,每日1或2次,连用7~10日为1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适应证”尖锐湿疣。

“说明”方中黄芩、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蛇床子、地肤子祛风胜湿杀虫,三棱、莪术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故可用于治疗尖锐湿疣。

肛周瘙痒及脓肿

肛周瘙痒是肛周皮肤无原发性损害而瘙痒难忍,并可见有抓痕、搓破、渗出、结痂等继发性损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湿热下注,蕴于肛周,复感风邪,风热搏于肌肤所致,肛周脓肿则由肛周皮肤感染所致,故治疗上均以疏风清热、解毒消炎为法。

方一

“组成”绿豆适量。

“用法”将绿豆入锅内加水煎煮,取汁熏洗患处,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肛周脓肿。

“说明”绿豆为清热解毒之常用食品。能解热毒。肛周脓肿多因嗜酒或湿热下注而成,故用绿豆煮汤熏洗效佳。症重者可加珍珠粉、冰片少许,入药液中搅匀,一起熏洗,效果更佳。本方亦可治疗其他部位的脓肿。

方二

“组成”马齿苋、甘草各20克,枯矾6克,五倍子、花椒、苍术、陈皮、防风、生侧柏叶各15克,净皮硝25克。

“用法”上药装布袋内,用时加葱白3寸,煮沸10分钟后,先熏后洗。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消炎。

“适应证”肛周脓肿。

“说明”方中马齿苋为清热解毒之要药,枯矾有燥湿收涩,解毒止痒的作用。花椒,除湿散寒,再配伍苍术等燥湿,陈皮、防风等祛风理气,故对肛周脓肿有一定疗效。

方三

“组成”葱头7个,花椒12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趁热洗患处。

“功用”祛风燥湿止痒。

“适应证”肛周瘙痒。

“说明”本方名“驱风散”,原为湘山寺僧人所传。

淋病

淋病与淋症不同,是由淋球菌感染引起的生殖器官疾病,临床常出现排尿时烧灼样痛及尿频、白带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其病因是接触感染淋球菌而来,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性生活不洁,感染湿热疫毒之邪而致,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

方一

“组成”鱼腥草、马鞭草、地丁草各30克,野菊花2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2 000毫升,煮沸后待温时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淋病。

“说明”方中鱼腥草功能消炎解毒,利尿消肿,临床上常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疾病。配伍清热解毒之马鞭草、地丁、野菊花等,其效更强。

方二

“组成”雄黄、矾石、甘草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3 000毫升,煮取2 000毫升,浸洗阴茎。

“功用”燥湿,解毒。

“适应证”淋病。

“说明”雄黄为治疮杀毒要药。矾石亦有燥湿解毒之功,药理学实验证实,上二物对各种致病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甘草则有解毒而调和的作用。

方三

“组成”生大黄粉10克,鱼腥草60克,黄柏12克,明矾5克,乌梅3个。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过滤去渣,待温时外洗生殖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功用”清热燥湿,解毒杀虫。

“适应证”淋病。

“说明”大黄能治小便淋漓。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煎剂对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均有抑制作用。至于鱼腥草等药皆有清热解毒功效。

方四

“组成”土茯苓、金银花各50克,白鲜皮、威灵仙各15克,苦参25克,生甘草5克。

“用法”上药煎汤冲洗阴道口、尿道口,每日2次。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

“功用”利湿解毒,止痒止痛,灭菌。

“适应证”急性淋病。

“说明”土茯苓为治疗梅毒等性病的要药;金银花,功能清热解毒;白鲜皮、威灵仙、苦参等均能燥湿解毒,祛风止痒;甘草不仅能解毒,还能调和诸药。

丹毒

链球菌侵犯皮肤或黏膜内而引起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称为丹毒,因其皮色如涂丹之状而名。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面部的称“抱头火丹”,发于下肢的称“流火”,发于胸腹部的称“内发丹毒”,新生儿丹毒则名“赤游丹”。一般好发于面部和小腿。临床上初起先有怕冷发热,头痛骨节酸痛,食欲不振,便秘溲赤,苔薄。局部先为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鲜红色一片,稍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按压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红肿处可伴发出血点或水疱,偶有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在患部附近的淋巴结可发生肿大。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由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皮肤而发。

方一

“组成”升麻60克,漏芦、黄芩各90克,栀子30克,芒硝50克。

“用法”先将升麻、漏芦、黄芩、栀子研为粗末,每次取药末15克,以水1 000毫升,煎煮至600毫升,去渣后加入芒硝6克,搅匀,以纱布蘸药液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洗浴20分钟。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适应证”丹毒。

“说明”升麻能发散风热,解毒透疹,配伍漏芦、黄芩、栀子则清热凉血解毒,芒硝软坚消肿。

方二

“组成”大青叶30克,生地黄10克,升麻、生石膏、黄芩、犀角屑(水牛角代)、自蔹、栀子仁、大黄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用15克,加水2 000毫升,竹沥50毫升,同煎至1 500毫升,去渣,以纱布蘸药液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适应证”丹毒重症。

“说明”大青叶,泻肝火,凉血解毒,能治小儿疳热、丹毒。配伍生地黄等药,其效更强。

方三

“组成”大蒜200克。

“用法”将大蒜煮水半桶,放入木桶中,将患肢趁热先熏(外盖棉被)后温洗。每晚熏洗1次,每次20~30分钟。

“功用”解毒燥湿,通经活络。

“适应证”下肢复发性丹毒。

“说明”大蒜能解毒、消炎、杀虫。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蒜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对多种病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

方四

“组成”黄连30克,黄芩、黄柏、大黄各90克。

“用法”上药加水1 000毫升,煮沸浓缩至500毫升,凉后湿敷和清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适应证”丹毒。

“说明”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大黄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以达清热解毒之功。

方五

“组成”鲜乌桕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5克,生姜30克。

“用法”将上药切碎煎汤,每晚熏洗1次。

“功用”解毒燥湿,通经活络。

“适应证”丹毒已成大脚风者。

“说明”乌桕叶性味苦微温,功能燥湿活血,樟树叶、松针均有祛风燥湿杀虫之功。生姜具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诸药合用,共达解毒燥湿,通经活络之功。

方六

“组成”鲜野菊花叶、鲜蒲公英、鲜地丁草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水煎10分钟,取汁淋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丹毒。

“说明”野菊花叶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之功,蒲公英为外科治丹毒的要药,地丁草亦有解毒作用。

方七

“组成”马齿苋100克(鲜马齿苋500克)。

“用法”将马齿苋清水洗净后,加水2 000毫升,煎煮20分钟(鲜药煮10分钟),过滤去渣。然后用干净纱布蘸药水擦洗患处。每次20~40分钟,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各型丹毒。

“说明”马齿苋性味酸寒,功能清热解毒,散血消肿。药理研究也表明,本品确有良好的消炎灭菌作用。

方八

“组成”苍术、黄柏各20克,板蓝根50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清热燥湿,解毒。

“适应证”下肢丹毒。

“说明”方中苍术、黄柏清热燥湿,板蓝根性味苦寒,能凉血,可用治热毒斑疹、丹毒等。

方九

“组成”紫草、防风、紫荆皮各25克,升麻、赤芍各50克,贯众10克,当归、白芷各100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擦洗患处。每日2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解毒燥湿,通经活络。

“适应证”慢性丹毒。

“说明”紫草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故历代医家均将其用作治疗痘疹之要药,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

方十

“组成”防风、荆芥穗、黄柏、苦参各30克,蚤休、大青叶各2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面盆,煮沸5分钟,将药液倒入面盆内,待温时用毛巾蘸药水擦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洗15~30分钟。

“功用”清热泻火,利湿解毒。

“适应证”小儿丹毒。

“说明”方中防风、荆芥穗疏风散邪,透毒外出,是为主药;辅以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大青叶清泻火毒,蚤休功能解毒疗疮。

方十一

“组成”黑大豆适量。

“用法”大豆浓煎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祛风活血解毒。

“适应证”小儿丹毒。

“说明”大豆性味甘平,具有祛风活血解毒之功。生吃能解毒,外敷能散痈肿。本方以其煎汁涂洗患处,祛风解毒,活血消肿,而达治疗目的。

方十二

“组成”生麻油适量。

“用法”上物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止痛。

“适应证”小儿丹毒。

“说明”麻油即芝麻油,能解热毒,生用,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用其敷于患处,能清热解毒而消肿止痛,使局部红肿热痛之症因此而消。

方十三

“组成”生葱汁适量。

“用法”取葱汁外洗患处。

“功用”散瘀解毒。

“适应证”火焰丹毒从头起者。

“说明”葱汁功能散瘀解毒,药理学研究表明,葱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