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浊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
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苍术
“来源”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别名”茅术、南苍术、穹窿术。亦名赤术、山精、仙术、马蓟、青术、仙术、枪头菜、山蓟根、大齐齐茅。
“处方用名”制苍术、炒苍术、生苍术、苍术、茅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熬膏或入丸、散。
“产地采收”主产江苏、湖北、河南、安徽。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
“炮制研究”生苍术温燥而辛烈,化湿和胃之力强,而且能走表去风湿。用于风湿痹痛,感冒夹湿,湿温发热,脚膝疼痛。麸炒后缓和燥性,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燥湿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青盲雀目。炒焦后辛燥之性大减,用于固肠止泻。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风寒感冒、雀目夜盲,(1)燥湿健脾:用于湿浊困脾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水肿等症,常配陈皮、厚朴、甘草。(2)祛风湿:辛能发汗,苦能燥湿,用于风湿性关节肿痛,常配防己,治下焦湿热,常配黄柏、牛膝。
因性温而燥,易耗伤津液,阴虚有热者不宜用;辛温能发汗,气虚多汗者忌服。
“现代研究”苍术含挥发油、维生素A和D、维生素B等,药理研究显示,对夜盲症、软骨病、皮肤角化症等都有治疗作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上也用于治疗糖尿病。苍术、艾叶烟熏消毒(6立方米实验室各用4两,烟熏2小时)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枯草及绿脓杆菌有显著的灭菌效果,与福尔马林相似;而优于紫外线及乳酸的消毒。
“常用单方”
“方一”
苍术适量
“用法”水煎,取浓汁熬膏。
“功能主治”化湿止痛。主治湿气身痛。
“来源”《简便单方》
“方二”
大苍术一枚
“用法”,切作两片,于中穴一孔,入盐实之,湿纸裹,烧存性,取出研细,以此揩之,去风涎即愈,以盐汤漱口。
“功能主治”祛风消肿。主治牙床风肿。
“来源”《普济方》苍术散
“方三”
茅苍术20克
“用法”泡茶饮服,每日一剂。
“功能主治”芳香醒脾,升清除湿。主治胃下垂属湿阻中焦者,症见食后腹胀加剧,平卧减轻,恶心,嗳气,胃痛,体形瘦长,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等。
“疗效”据朱良春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胃下垂有效,且无伤阴之弊。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31
“方四”
苍术适量
“用法”取上药,将其削成圆锥形,中刺数小孔,塞进外耳道,然后将艾柱放在苍术上点燃。每次5~7壮,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孕妇忌用。
“功能主治”芳香开窍,益气聪耳。主治耳鸣。
“疗效”据柴贵保报道,应用本方为主配合针刺或中药内服治疗10例,治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3.(2):62藿香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
“别名”土霍香、排香草、大叶薄荷、兜娄婆香、猫把虎、山猫把、藿去病、广藿香。
“处方用名”藿香、广藿香、苏藿香、藿香叶、藿香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克,鲜用加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产地采收”广藿香主产四川、江苏、浙江、湖南,一般认为本种的品质较优。藿香又名土藿香、杜藿香,主产四川、江苏、浙江、湖北、云南、辽宁等地。
“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湿和胃,辟秽。(1)芳香化湿而适用于脾湿内阻运化失常所致的胸脘痞闷,食少作呕,神疲体倦等证,多与苍术、厚朴等配伍。(2)芳香能散表邪,又能解暑化湿,故适用于暑湿病或脾胃湿滞且兼表证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等证,多与苏叶、白芷、厚朴、陈皮等同用。(3)和胃止呕又能祛湿,适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或脾湿引起的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腹泻、口臭等,常配以半夏、生姜或砂仁、木香等。
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禁用。
“现代研究”广藿香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藿香含挥发油0.28%,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等。本品含挥发油,辛散解表,扩张毛细血管,其气味芳香,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并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抑制胃肠蠕动。本品含有少量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据药理研究,藿香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故外用于治疗手,足癣。
“常用单方”
“方一”
藿香适量
“用法”洗净,煎汤,时时噙漱。
“功能主治”香口去臭。主治口臭。
“来源”《摘元方》
“方二”
藿香适量
“用法”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
“功能主治”化浊消肿。主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
“来源”《滇南本草》
“方三”
藿香叶500克
“用法”取上药,碾成细粉,过120目筛。另取新鲜猪胆150克,取汁浓缩成浸膏50克。将藿香叶粉和猪胆汁浸膏混匀,再加蜂蜜适量,制成绿豆大小丸剂,备用。每次10克,每天2~3次,温水送服。可配合1%麻黄素液或20%鱼腥草液滴鼻,每天3-4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通鼻窍。主治鼻窦炎,包括上颌窦炎、筛窦炎、额窦炎、副鼻窦炎,或伴有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结节、上颌窦囊肿等。
“疗效”据周协和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50例,肺经风热型50例中,好转4例,无效46例;胆经郁热型50例中,痊愈15例,好转30例,无效5例;脾肺气虚型50例中,好转14例,无效36例。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2):38
佩兰
“来源”菊科植物兰草的地上部分。
“别名”大泽兰、小泽兰、鸡骨香、香草。
“处方用名”佩兰、佩兰叶、佩兰梗、鲜佩兰、省头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鲜品加倍,后下。鲜佩兰气味浓厚,作用较强。
“产地采收”主产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西藏地区使用的佩兰,为菊科植物大麻叶泽兰的全草。夏季当茎叶茂盛而花尚未开放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以干燥、叶多、色绿、茎少、未开花、香气浓者为佳。
“炮制研究”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稍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辛,平,入脾、胃经。
“功能主治”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腹泻。(1)芳香化湿而助脾之运化,适用于湿浊内阻中焦,运化失常而致脘腹胀闷、呕吐、口中甜腻、不思饮食、舌苔白腻之证,常配以藿香、厚朴、白豆蔲等。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鲜佩兰更好,量加至25——30克。(2)清暑解表,用于治疗暑湿表证之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四肢倦怠等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配伍。
辛香易耗气伤阴,阴虚、气虚者忌服。
“现代研究”兰草全草含挥发油1.5~2%,其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鲜叶或干叶的醇浸出物含有一种有毒成分,具有急性毒性,家兔给药后,能使其麻醉,甚至抑制呼吸,使心搏变慢,体温下降,血糖过高及引起糖尿病等。也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肾、肝,发生糖尿病。
“常用单方”
“方一”
“用法”兰草,煎汤服。
“功能主治”化湿和中,主治脾瘅口甘。
“来源”《素问》
“方二”
鲜佩兰500克
“用法”取上药,洗净切碎,放入蒸馏瓶中,加水约2000毫升,加热,收集蒸汽,制成药液≤1000毫升,备用。每天120毫升,分2次温热服,小儿酌减。
“功能主治”化湿浊、止头痛。主治神经性头痛属痰浊上扰型。表现为头痛如炸、头重如裹、舌苔白腻等。
“来源”《中华药海》
“方三”
佩兰适量
“用法”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取上药,1~3岁用30克,3-5岁用45克,5岁以上酌增。水煎2次分服,每天1剂。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主治百日咳。
“疗效”据中国人民解放军484部队医院报道,应用本方治疗330例,均获痊愈。
“来源”录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北京)
“方四”
新鲜佩兰叶100克
“用法”取上药,洗净捣烂。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1%煤酚皂溶液冲洗浸泡伤口,再顺牙痕方向切开1厘米,用拔火罐方法吸出毒汁,反复冲洗干净后,将捣烂的佩兰叶摊平敷在创面上,盖敷料后固定,每天换药2—3次,每次换药前均需冲洗伤口,待肿消神复即停用本药。伤口未完全愈合可按外科常规换药,中毒严重者应辅以输液及对症治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毒蛇咬伤(蝮蛇、银环蛇、竹叶青等)。
“疗效”据朱胜典报道,应用本方治疗30例,痊愈20例,好转10例。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5.8(4):43
砂仁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海南砂或缩砂仁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名”缩砂仁、缩砂蜜、缩砂密、缩砂。
“处方用名”春砂仁、缩砂仁、砂全、壳砂(带壳的西砂仁,打碎用)
“用法用量”内服:3~6克,入煎剂不宜久煎,宜后下。或入丸、散。
“产地采收”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文火焙干,即为壳砂(一名砂果);剥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即为砂仁。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厚者为佳。以阳春砂质量为优。
“炮制研究”生品辛香,长于化湿行气,醒脾和胃,常用于脾胃湿阻气滞,脘腹胀痛,纳呆食少,呕吐泄泻。盐砂仁辛温之性略减,温而不燥,降气安胎作用增强,并能引药下行、温肾缩尿,可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或治小便频数,遗尿。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1)行气开胃:用于气滞之胃腹胀痛,可配枳壳、木香;用于呕吐,可配陈皮、半夏。(2)温脾止泻:用于虚寒泄泻,常配干姜。(3)顺气安胎:用于气机不畅所引起的胎动不安,常配白术、桑寄生、续断。阴虚有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缩砂种子含挥发油1.7~3%,主要成分为d-樟脑,一种萜烯(似柠檬烯,但非柠檬烯),d-龙脑,乙酸龙脑酯,芳樟醇,橙花叔醇。阳春砂,叶的挥发油与种子的挥发油相似,含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等成分。另含皂甙0.69%。阳春砂和缩砂仁均有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运动、排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还具有抗溃疡、抑制血小板聚集、镇痛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用法”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饮。
“功能主治”消食和中,下气止心腹痛。主治食滞腹痛。
“来源”《纲目》缩砂酒
“方二”
“用法”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一、二钱,食远,沸汤服。
“功能主治”化痰消胀。主治痰气膈胀。
“来源”《简便单方》
“方三”
“用法”缩砂不计多少,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仁,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而胎已安。
“功能主治”安胎。主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坠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
“来源”孙用和《传家秘宝方》
“方四”
“用法”缩砂一两。去皮为末,每用一钱,以猪腰子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绵系,米泔煮熟,与儿食之,次服白矾丸。
“功能主治”涩肠止泻。主治小儿滑泄,肛头脱出。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缩砂散厚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
“别名”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处方用名”厚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
“产地采收”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炮制研究”生品辛辣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姜制后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痢,积滞便秘,痰饮咳喘,梅核气。
“性味归经”苦、辛,温。入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
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厚朴树皮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和朴酚、挥发油;另含木兰箭毒碱。凹叶厚朴树皮含挥发油、生物碱、皂甙。实验研究证实具有抗菌作用,对小鼠及豚鼠的离体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亦有兴奋作用。此外,它还可能有箭毒样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用法”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
“功能主治”行气除胀。主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
“来源”《斗门方》
“方二”
厚朴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每次3克,每天2~3次,口服。
“功能主治”燥湿止痢。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属湿热内蕴型。表现为腹痛、腹泻,或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可伴有发热等。
“疗效”据哈尔滨医科大学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菌痢与肠炎均有效。
“来源”中西医结合研究论文集,1961.(2):112
“方三”
厚朴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粉,每20克药粉加凡士林100克调匀,即成25%软膏。涂敷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1次。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主治外科疖肿伴有发热者。
“疗效”据南京药学院记载,应用本方治疗本病有效。
“来源”《中草药学》
“方四”
厚朴12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煎煮2次,合并滤液,浓煎至400毫升,备用。每次20毫升(相当于生药6克),每天2次,口服。
“功能主治”燥湿止痢。主治阿米巴痢疾。
“疗效”据孙心楚报道,应用本方观察46例,用药3~9天后治愈43例,进步2例,无效1例。治愈者绝大多数在3天左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镜检恢复正常时间为4.5天。对脱水及中毒症状严重者,酌情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来源”中级医刊,1960.(7):45
白豆蔻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
“别名”多骨,壳蔻,白蔻,波寇。
“处方用名”白豆寇、白寇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宜后下,0.5~2钱;或入丸、散。
“产地采收”主产越南、泰国等地。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以个大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
“炮制研究”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经。
“功能主治”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1)芳香化湿,适用于湿温病之胸闷不食、舌苔腻浊等,可与薏仁、杏仁等配用。(2)温中止呕,其性味辛温能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寒湿呕吐,常配以砂仁、半夏、生姜等。(3)行气除满,其气味芳香能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胸脘痞满,不思饮食等,多与砂仁,陈皮等同用。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现代研究”果实含挥发油。含挥发油右旋龙脑及左旋樟脑,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驱除胃肠内积气,并有止呕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白豆蔻仁三钱
“用法”为末,酒送下。
“功能主治”温胃止痛。主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
“来源”《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方二”
白豆蔻子三枚
“用法”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
“功能主治”温胃止痛。主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
“来源”《随身备急方》
“方三”
白豆蔻10克
“用法”于术后6h即取研细末,加水150m1煮沸后即服,每日2次,服至患者饮食正常为止。
“功能主治”促肠功能恢复。主治妇产科腹部术后患者出现腹胀、腹痛。
“疗效”在促肠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优势。
“来源”河北中医,2003.(12.:950
“方四”
白豆蔻、萝卜子各等份
“用法”为粗末,每服6克,日3服,开水送下。
“功能主治”化湿行气,下气消食。主治食滞腹胀,呕吐酸水。
“来源”《中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