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加拿大的坦克,是从引进起家的。1940年,加拿大军队只有二辆英制“维克斯”二型中型坦克、12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和14辆“维克斯”四型轻型坦克。
此外,加拿大还从美国购进了219辆M1917式轻型坦克和少量的Ⅷ型“自由号”重型坦克。
这些一战期间研制和生产的老掉牙的美国坦克,在美国都是退役或闲置不用的坦克,加拿大以废钢铁的极低价格购进后,作为训练坦克乘员的教练车用。
加拿大自行制造的第一辆坦克,是仿造英国的“范伦泰”步兵坦克,由安格斯太平洋铁路工厂生产的。1941年至1943年间,共生产了1420辆该型坦克,其中的30辆留在加拿大用于部队训练,其余1390辆提供给苏联。1940年,加拿大军方决定独立研制坦克,以满足加拿大装甲部队的装备需求。
经军方论证,决定采用美国新研制的“格兰特”M3中型坦克作为底盘,对车体的某些部分和炮塔重新设计,取消了车体右侧的炮座和75毫米火炮,改装40毫米火炮。
1941年6月,由蒙特利尔机车厂制成了第一辆样车。1941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定名为“公羊”巡洋坦克。其凶悍的“公羊”图案是加拿大装甲兵司令华盛顿将军的家徽,以它来命名加拿大的一种重要的坦克,自然很有意义。
“公羊”巡洋坦克,分1型和2型两种型号。1型仅生产了50辆便停止生产,改为生产装57毫米火炮的“公羊”2型巡洋坦克。
到1943年2月停产时,共生产了1949辆“公羊”1/2型坦克。采用美国坦克的底盘,其上却安装英国的火炮,还用上了英国的名字,看来“公羊”坦克在设计和命名上,深深地打上了美、英坦克的烙印,成为美英坦克的“混血儿”。
两种型号
“公羊”1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9.5吨,乘员五人,车长5.79米,车宽2.77米,车高2.67米,车底距地高430毫米。
炮塔是重新设计的。M3中型坦克的炮塔座圈直径为1372毫米,改装后,炮塔座圈直径加大到1524毫米。炮塔外形上的不同,加上取消了车体右侧的炮座,成为识别“公羊”坦克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车长位于炮塔内左后方,炮长在他的前面,装填手在炮塔内右侧。
主要武器为一门英国造的两磅火炮,口径40毫米,火炮的高低射界为——7.5~ 20度,方向射界360度,火炮的高低俯仰为手动操纵,炮塔旋转为液压操纵或手动操纵。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71发。
辅助武器为三挺7.62毫米机枪,一挺为并列机枪,一挺为高射机枪,还有一挺为车体前机枪,安装在车体前部左侧的小机枪塔上,方向射界为左120度,右50度,由副驾驶员兼前机枪手负责射击,弹药基数为4440发。
底盘和M3“格兰特”中型坦克基本相同。动力装置仍为“大陆”R975型9缸星型风冷汽油机,气缸排量为15.977升,但最大功率提高到400马力。
变速箱为定轴式变速箱,有五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最大速度40公里/小时,最大越野速度3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32公里。
车体和炮塔均为铸造钢装甲,但炮塔正面的装甲板是用螺栓连接的,车体和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达76.2毫米,比起M3中型坦克的50毫米有相当大的加强。最小装甲厚度为25毫米。
有意思的是,在车体的两侧开了两个小门,这一点继承了M3中型坦克的衣钵,在其他坦克上很少见。车体两侧开侧门,有利于乘员上下车和补充弹药,但削弱了侧面的装甲防护性。
整个看来,“公羊”1型坦克的机动性和防护性都不错,但火力太弱是一个重大的缺点。这也是1型迅速停产转为生产2型的重要原因。
“公羊”2型巡洋坦克的最大改进之处是换装了六磅火炮,口径57毫米,弹药基数92发。其他的重要改进有:车体右侧的小机枪塔由通用的球形枪座取代,取消了车体右侧的侧门,改进了悬挂装置和离合器,采用了新式的空气滤清器。改进后的“公羊”2型较1型在性能上有较大提高。
大部分“公羊”2型坦克装备了加拿大驻英国的第四装甲师和第五装甲师。但是,“公羊”坦克本身并没有参加过二战后期的西线战斗,一部分“公羊”坦克用于训练,倒是其变型车辆往往更活跃在战斗的第一线。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加拿大装甲师在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前后,便已换装了更先进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这样,这一千多辆“公羊”坦克还没等一试身手便“退居二线”了。不过,“公羊”并没有销声匿迹。由此引出了“公羊”变“袋鼠”的故事。
“公羊”变“代鼠”
二战中后期出现在欧洲战场上的“袋鼠”装甲输送车,实际上是一大类。因改装的底盘不同,而有“公羊·袋鼠”、“丘吉尔·袋鼠”、“谢尔曼·袋鼠”、“牧师·袋鼠”之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公羊·袋鼠”装甲输送车。
1944年8月初,盟军为了扩大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战果,迅速向纵深发展,发起了法莱斯战役,在法国的西北部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蒙哥马利统率下的盟军第21集团军担任北线进攻作战任务。
然而,当时加拿大军队的两个装甲师没有足够的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而换装下来的“公羊”坦克又在那里闲置不用。情急之下,盟军有关部门果敢地来了个“公羊”变“袋鼠”的改造工作,将闲置的坦克改造成装甲输送车。
简单的改装工作,在英国的雷麦工厂进行,去掉“公羊”坦克上的炮塔和火炮,在车体内装上固定的长椅,便制成了装甲输送车,还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袋鼠”。为了和其他改装的装甲输送车相区别,也叫做“公羊·袋鼠”装甲输送车。
“公羊·袋鼠”装甲输送车有2名乘员和11名载员。实战中,往往要坐上12~13名载员,因为“袋鼠”车的越野机动性好,防护性又高于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出现了盟军官兵争坐“袋鼠”车的局面。
尤其是在解放荷兰的战斗中,“公羊·袋鼠”车风驰电掣,紧跟坦克一道高速推进,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他变型车
在“公羊”坦克的变型车中,除了“公羊·袋鼠”装甲输送车外,还有指挥观察车、装甲抢救车、皇家工程兵装甲车、自行高炮、“獾”式喷火坦克、“雪克斯顿”自行榴弹炮等十多种。在这里只重点介绍“獾”式、“雪克斯顿”以及“公羊”指挥观察车三种。
“獾”式喷火坦克这种喷火坦克,是在“公羊·袋鼠”车的基础上去掉车体前机枪,装上“黄蜂”2型喷火器制成。“獾”式喷火坦克只改装了少量,装备到加拿大装甲部队,参加了解放荷兰的战斗,用来火攻德军的碉堡很是奏效,受到加拿大坦克兵的欢迎。
“雪克斯顿”自行榴弹炮严格地讲,“雪克斯顿”自行榴弹炮并不是“公羊”坦克的直接变型车,但它和“公羊”坦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的车型同样采用M3中型坦克的底盘,又是二战中加拿大著名的装甲战斗车辆,所以,这里一并加以简要介绍。
“雪克斯顿”自行榴弹炮于194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机车厂正式生产。Sexton是“教堂司事”或“教堂主持”的意思。取这个奇怪的名字,是为了和美国的M7“牧师”自行火炮相呼应。
早期的“雪克斯顿”采用M3中型坦克的底盘,后期的采用加拿大“灰熊”坦克或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底盘。其战斗全重为25.6吨,乘员六人,到二战结束时共生产了2150辆。它自1944年用于欧洲战场以来,被证明是“第一流的炮车”。
这并不是说它的性能多么先进,而是说它的可靠性极高,火炮威力大,成为加拿大和英军的重要火力支援兵器,深受盟军官兵的欢迎。
主要武器是一门英国制造的25磅88毫米火炮,弹药基数为112发,以榴弹和烟幕弹为主,只有15发穿甲弹。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高射机枪,另有两支7.7毫米步枪、两支9毫米冲锋枪、一支信号枪和12枚手榴弹。
上部结构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装甲厚度12~25毫米,战斗室的顶部是敞开式的,天气不好时可盖上篷布。
“公羊”指挥观察车全称为“公羊·指挥”/OP指挥观察车,由“公羊”2型坦克改装而成,有六名乘员(车长、驾驶员、副驾驶员兼前机枪手、两名无线电员和一名观察员),用于指挥作战和观察射击后的弹着点。它更相当于指挥坦克,一般用于坦克部队的指挥作战。
它是唯一一种相当于坦克的、参加过实战的“公羊”类型的坦克。有趣的是,这种“公羊”指挥观察车上的“火炮”是假的!为了能在车内装更多的人员和观察设备,不得不将原来的六磅火炮去掉,装上一个约100毫米的钢管充当炮管,无非是想吓唬吓唬人而已。
炮塔也只能左右各旋转45度而已。车内有两部No。19型无线电台。发动机舱上方装有两卷电缆绕线筒,用于在必要时和炮兵分队实现有限通话。这种指挥观察车共生产了84辆。
“公羊”、“公羊·袋鼠”、“獾”式、“灰熊”、“雪克斯顿”、“公羊”指挥观察车,这一系列加拿大装甲战斗车辆的研制和生产表明,在二战期间,加拿大是“出钱又出力”的。加拿大军队在盟军西线的作战行动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