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古典文学荟萃(三十六计)
11101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久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为援用,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书中不少计名、语汇妇孺皆知,吟诵如流,可见此书生命力之雄勃,是我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宝。

自《孙子兵法》以降,兵书丛集,洋洋大观。见于记载者多达三千余种,保存至今者也在千种以上,而《三十六计(秘本兵法)》雄踞一流。其用途之广博达于社会、军事、人生的各个层面,即使《孙子兵法》在这一点上也难以企及,故古书中称:“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原书广引《易经》语辞,或以《易经》为依据。《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书,实际上是一部充满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对古代军事家,如孙武、韩信等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他们都精通《易经》,据以用兵。《三十六计(秘本兵法)》正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易经》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互相转化,使每一计都体现出极强的辩证哲理。全书三十六条计,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二十二个卦。这正是薄薄一本《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含纳天下万般变异机理,启迪世人无穷兵谋智慧而绵延深长的原因。

古代兵书大多文辞深奥,难于晓读运用,《三十六计(秘本兵法)》能含英咀华,将我国古代的军事、谋略思想,提纲挈领概括为三十六计,且计名多用成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它并不重在理论阐述,而是将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化为克敌制胜的计谋,每计均有明确的目的和实用价值,堪称中国古代智谋书中叫绝的普及本。

该书成书约在明、清之际,其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深谙兵法理论、悉通《易经》、满腹经纶的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其名姓现今尚无确考,然其独特贡献功不可没。

我们依据《三十六计(秘本兵法)》整理出版本书,完好地保存了原书原貌,还其本来面目(原书每计有计名、解语、按语,前后各有一段说明文字)。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在计名、解语、按语下分别编写了相关的故事来源、注译、战例、按语阐释部分,力求做到完备、准确、通俗。读者从这里可以看到原书原貌,便于保存研究,这一点也是本书特别优于近年众多《三十六计》各种本子之所在。

本书对原书文字做了较详细、确切的注释和部分语译,特别对原文中运用《易经》的语辞、内容,从解“易”到结合该计内容均做了深入浅出又切合要旨的阐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原书,这又是本书较之他书为优的又一所在。此外,对于某些属于基本观点性的提法,本书也有不同一般的见解,以供读者参考。至于本书中所叙战例,都附于各计相关条目之后,旨在使读者得窥我国古代军事家在千变万化的战争舞台上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

当然,《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出自古人之手,其中封建割据时期兵家之间尔虞我诈的糟粕不可避免,但比起该书的珍贵价值,实在是瑕不掩瑜,不没其光华的。编者在写作中参考了一些有关编著和资料,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译注者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