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生物与医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100300000027

第27章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或分为5卷),作者及成书年代待考。本书原题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殆不可信。查考《史记·扁鹊传》并未提到此书,《汉书·艺文志》也无记载,直至唐代杨玄操《难经注》和《旧唐书·经籍志》才提出《难经》的作者为秦越人,显无实据。从其内容来看,系在《内经》理论基础上释难解疑,其成书显然在《内经》之后。但有人认为它成于六朝,则又未免太晚,因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已提到“八十一难”的名称,而《隋书·经籍志》载本书亦言有三国时的注本。目前一般认为约成书于西汉时期,较为可信(亦有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际或东汉)。其作者尚需进一步考证。

《难经》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全书共讨论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简称《难经》。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位,69~81难论针法。从理论上讲,本书基本上没有脱出《内经》的范畴,它对《内经》某些古奥的理论作了较为浅显的解释,对某些学说,则又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有所推阐和发展,这是本书的特点。

本书对脉学有详悉而精当的论述,为后世所称颂。它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把《内经》的三部九候,解释为气口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并提出其根据说,寸口为“脉之大会”,又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可以独取之。由此,“独取寸口”的理论逐渐为后世所采纳。

《难经》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在中医理论、针刺以及诊断学上颇多贡献,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难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特点,近年来也引起了国外一些学者的重视,例如西德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文树德博士,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协助下,研究了历代医家关于《难经》的注释之作,编译成《难经集注》(英文)一书,表现出国外学者对《难经》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