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呵护朦胧身心
11097200000013

第13章 引子

很多的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他们有话宁可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其实,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际障碍主要是由于社会阅历、思想方式、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而导致的。

1.如何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

每位父母都会对你们的未来有美好的愿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位父母对你们的期望也是不同的,人们最常说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常见的是:想让你们上好学校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学成后留国外发展,一生有个好的职业,收入丰厚,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有幸福的一生,等等。然而,父母对你们的期望越高,你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大。

有个女孩在小学六年级时,父母就希望她能上重点中学,可由于基础太差未能被重点中学录取。后来父母想办法让她以择校生身份挤进重点中学。上中学后,女孩很用功,早上5点就起床,背单词、背定理,再骑40多分钟自行车赶到学校,放学后回到家就写作业,从没有在晚上11点钟前睡觉……然而,期中考试结果出来,成绩是倒数几名。父母商定:省吃俭用请家教。不料,女孩听到此话情绪显得非常激动,含着泪水大喊道:“不要家教,我很累,别再逼我了。”

从这些故事和个案,可以看到你们对于父母的期望往往都很不乐意。

父母高期望的原因

中国有句古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位父母对你们都怀揣着不同的希望,据我国一些城市的调查表明,幼儿的父母期望子女在学业方面达到大学毕业以上程度的达95%,初中毕业生的父母期望子女升学的有95.5%,到了高中这种情况达99.4%。这是父母在子女受教育等级上的高期望,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对职业等级的高期望:98%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将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经理、干部和教师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父母们具有这样的期望呢?

1.父母的社会需要与期望。从人的活动有其动机和目的性出发,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社会需要与期望关系十分密切。

中国古代社会父母抚育儿女是为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和增加劳动人手等,也希望儿女成龙成凤。“龙凤”在这里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们权力的富贵的象征,到了近代,成龙成凤的内涵已大大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有“人上人”的成份,但已复杂得多了。现代人养育子女的观念“除了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刺激性、权力、经济效益、道德和性的标准外,还有自我延伸感、创造感、成就感、能力感和社会比较竞争等”。

自我延伸感意指有了你们会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忘我精神,并促进父母自身的意愿等在后代人身上体现。不管是让你们继承父业的,还是因为有补偿心理让过去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通过你们来实现的都是如此。通过当父母,帮助你们成长和发展,父母可感到一种快慰、产生创造感、成就感和能力感。许多父母尽心扶植你们,为你们所取得的每一进步而欢欣宽慰便是为了这些。你们的成就可以被父母用来同他人的子女相比以评价各自的成功与否,并从中获得高度的自尊和满足感。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切都比别人好,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攀比心理也是不适当的。这些原因反映了父母们的社会心理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思维,为你们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构思、规划、设计和安排,这就形成了父母对你们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在你们还没出生前就可能产生的,并且会影响到你们的整个成长时期。“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说这种期望在所有的父母身上具有普遍性。

2.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趋向。在你们还小的时候,父母最关心的是你们的生命和健康,随着你们的成长,父母开始关注你们的社会化发展和经济上自我维持的行为能力,这包括你们的学业成就、道德品质、智能结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职业定向、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我国目前的父母对你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和职业定向了。出现这样的情况,社会学家认为:一方面,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人社会职业地位的升降,以学业年限为主的教育升等是以体脑劳动比例多少为主的职业升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各个国家受教育愈多的人愈容易获得好声望的工作。

另一方面,职业评价也影响到父母对你们的教育期望。职业所需专业素养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否具有高经济收入或工作自由度大等是职业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为选择这种职业就需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学历。所以“教育动机和就业问题决定着你们的流进和输出,制约着你们的成败,因而也就控制着人们进入或离开教育领域”。

当然,随着社会条件和社会舆论的变化,父母期望的标准会不同,如从文革期间的参军热到文革后的上大学、出国留学、艺术专长和经商热即反映出父母随社会而变的时尚性价值趋向。

一般说来,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趋向标准是与其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如果以行为学家斯布兰格的六类价值观来探讨父母期望中的目标或对你们将来从事职业选择的意向的话,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性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科学家;以形式的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美的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艺术家;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管理者、领导人乃至政治家;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教师、医生、律师等一些以他人为直接服务对象的人员;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实业家或富有者;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文人学者或思想家。当然这六种价值观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可以是一主多辅或兼收并蓄的,也就是说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会有多种价值体现,并且随你们的成长和发展来显示、实施和实现的。再者,父母期望中的目标水平还存在着不同的程度或层次,不是说所有的父母必然期望你们成名成家,但却可能是期望让你们具备某些有价值的素养。

如何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有应对父母过高期望的能力。怎样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中学生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对父母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你们比他们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你们能实现他们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你们,要把握机会,考入一流大学,进入热门专业,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你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和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你学习的态度放心,对你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你的期望转化成你们的共同目标。

2.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更多考虑社会的需要、自己的需要、家庭的需要,而忽视了你们个人的需要,较少站在你们的角度上看问题,比如,从你们的学习基础、现有的知识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设计你们的未来目标。他们以为目标高一点,动力就会大一点,你们会努力一点,将来成绩也就会好一点,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你们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你们自己来完成。当你们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对实现目标的困惑转达给父母,把达到目标的主客观阻力加以分析,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调整自己的目标,变压力为动力。

3.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举例来说,如果你们面临中考或高考,那么此时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对专业的限制条件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可能的变化因素,如学校今年是否有扩招计划,个人方面是否有可挖掘的潜力,外加一定的保险系数,即考虑不可预料的因素,如考试中的身体状况、考场发挥等。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4.学会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实现期望目标有保障。在明确了合理的期望之后,需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计划应该有三个月的、一个月的、一周的、一天的,也就是要非常清楚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怎么做。一天可以完成一个“点”的问题,一周可以改变一条“线”的问题,一月可以解决一个“面”的问题,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就能使目标的实现有良好的保障。制订计划,要尽可能具体,可操作,可反馈,可修改。既要有奖励方式,也要有惩罚措施。另外还需要明确求助方式以及支持系统,即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谁的帮助和支持,是老师还是朋友,是父母还是亲戚。如果你的困难是无人可帮、无法逾越的,那么这个目标一定是一个“空中楼阁”,到头来只能“劳民伤财”,一无所获。随着计划的实施,还需要作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可以调整计划本身,改进不合理的内容,或把目标放低;另一方面针对自己的行为,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绪等作调整,使目标与行为始终保持匹配状态。所谓匹配状态,就是内心有去完成目标的激情,平时有完成目标的行动,事实上有接近目标的变化。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中学生不仅要与父母讨论过高期望是否可行,还要与父母共同设计合理的期望,最终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实现理想目标。

2.孝字当头

“孝”字在字典里一般解释为“孝敬”,“孝顺”。所谓孝敬,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孝顺,尊敬,而孝顺是指尽心侍奉父母或尊长并顺从他们的意志。行孝的关键语只在一个“敬”字。换句话说,子女对待父母的先决条件就是心中怀有“敬”意。孝顺不但要奉养,还要尊敬。如果对父母的行为不恭敬,言语不和逊,面色不柔顺,即是早起晚睡,耕耘栽种,十分辛苦劳累来奉养父母,也不能称之为孝子的。

武刚是一名中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在家里倍受宠爱,但凡他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自己的床铺都要由母亲来整理。某日,母亲生病卧床,要他独自去楼下的快餐店解决吃饭问题,且自己铺床。一听说家务得由自己动手,该男生竟大发雷霆,对着病床上的母亲大发脾气。母亲被气得眼泪直流:“为什么对他这么好,他还是不知道尊敬父母呢?”

“喂,老妈,你给我把语文书送来,1点钟前必须送到。”在学校的公话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命令声,用命令的口吻与父母说话,连最起码的讲文明有礼貌都没做到,怎么谈孝敬父母呢?

孝顺父母,敬字当头

“孝道”是我国几千年流传下的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在当今社会,倒孝成为了主流,许多人面对父母不是冷言相向,就是不搭不理,“顺从”的意思已经很弱了。孟子讲了这样一件事。曾子侍奉父亲曾皙吃饭,每餐都有酒肉,饭后曾子一定要请示剩下的给谁。曾子的儿子就不同了,他侍奉曾子吃饭,虽然也一样有酒有肉,但饭后不问吃剩下的给谁。虽然这样的一句问话无足轻重,但其中包含的意义却有天壤之别,曾子的请示包含的是敬重,一切听从父亲吩咐,而曾子的儿子对父亲的话已经无所谓了,所以根本不问,这就是赡养和尊敬的区别。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何谓“事之以礼”,“礼者,敬也。”礼的核心是“敬”。尊敬父母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

赡养父母是孝道最基础的孝行要求,尊重父母比赡养父母更难做到。《吕氏春秋》说:“奉养父母是可以做到的,对父母恭敬就难做到了;对父母恭敬是可以做到的,使父母安宁就难做到了;使父母安宁是可以做到的,能始终如一就难做到了。”尊敬父母和所有长辈,不仅是古代社会提倡的,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它应该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所谓尊敬父母,指的是恪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礼,也就是俗话说的规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执意违背父母的意愿,不增加麻烦。“敬”和“爱”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爱父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在思想感情上,不能认为父母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更不能认为父母老了,对自己来说就是一种累赘和负担。

父母之爱大于天。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不能忘,特别是父母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经济来源没有了,或虽有经济来源,但身体却每况愈下,此时正需要儿女们的照看。因此,儿女们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人到了晚年,性格也就变得古怪,常唠唠叨叨,甚至常常生气。因此,做儿女的一定要体谅老人。《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待父母时时都应该以和颜悦色的态度,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父母说话;更不能大声地训斥父母。经常使他们保持精神上的愉快,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这才是对父母的尊敬。

孝者无违,违与不违

所谓孝顺,意思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这就是孔子眼中的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志,不违抗。其实这也是尊敬的体现。但是,当父母意志与真理相背时,子女是奉行真理至上,还是父母意志无敌?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就是不孝子孙;如果是后者,那么也就意味着只要父母一声令下,你们就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无论是坑蒙拐骗,还是偷抢杀淫。法律可以视而不见,道德可以灰飞烟灭,真理可以全然不顾。即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都可以不在话下。这种孝顺,作为子女的是该还是不该行呢?其实,这里的顺并不是愚顺,并不是教大家愚孝,不管父母的意愿是否合理,子女都要遵从,这不是真孝。“孝”包括“先意承志,谕父母之道”,就是说,要能顺从父母的意志,但是父母有错误的时候也要尽力规劝,而不是一味的盲从。

对于尊重父母,不只是礼仪等比较传统方面的尊敬,而且要接受父母的处事方法,对父母的选择(包括涉及子女的)理解、包容。如果人们将“孝”解释为尊老、敬老并赡养其身体、顺从其意志是正确的,或者说,如果我们的父辈和子辈都毫无异议地抱持这样的“孝”的观念,那么,这就只说明“孝”是一种单向顺从的,并非两代人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任何思想与感情的交流都必须是双向的,所以,这种顺从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如果子辈们不论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中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顺从父辈的意志,满足父辈的意愿,获得父辈的好感和赞许,而既不关注社会的道德与正义和父辈在家庭里、社会中的全部行为的是非曲直,也不自觉努力按照道德与正义的原则立身处世,那么,这无疑是很可怕的。如果子辈们把所有的理想与未来生活都寄托在父辈们的期许与好感之上,而没有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不顾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这无疑是希望的破灭;如果我们的父辈都高兴接受他们的子辈的低眉顺眼,阿谀奉承,百般顺从和万般伺候——那么,这将是可悲的。所以,顺从也要有度,在违与不违的选择之间,我们要考虑到仁,考虑到义,站在现实的根基之上。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父母绝非完人,父母要尊敬,应关心,该关爱,但不能愚顺。我们今天说提倡的“孝”应该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从“父为子纲”的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提倡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即“父慈”、“子孝”。父母意见应该倾听,理应重视,但仅作参考。吾爱吾父吾母,但吾更爱真理。如果子女觉得父母有欠缺的地方,也不能单方面的“孝顺”,应该提出异议,这是真的为父母好。这是精神方面的“孝”,是“大孝”,较肉体方面的“孝”更为重要。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孝养父母并不是简单的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敬爱之心,否则一切的孝行将流于形式,而成为一种伪孝。孝,以敬为先。

3.如何与父母沟通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学会沟通。子女逐渐长大,一些对人生的了解便会日益深入,性格也逐渐形成,会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甚至有可能某些观点与父母的发生冲突,这可能就是许多人所说的产生了“代沟”。这时,如果沟通不善,就会产生矛盾,矛盾过激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遇到这种情况,沟通就得占主导地位。父母得积极了解子女的情绪和想法,子女也得体谅父母的关心。做好了这个过程,好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有效的沟通就能更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有一位单亲妈妈,含辛茹苦,在一家服装厂做工,月入不过千圆。但儿子不争气,花钱大手大脚,并屡屡违反班级规定,累教难改。于是,老师找到学生,并没有再批评他,而是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周日休息的时候,到她母亲工作的车间去看一看,并陪母亲共进午餐。起初,学生表现极不情愿,但听说老师要陪他前往时,他勉强答应还是独自前往。周一,学生主动找老师谈心,他说当看到母亲在狭小阴暗的车间内,赶制服装时,他的鼻子不禁酸了,眼泪欲夺眶而出;当母亲看到他时,是何等的幸喜与激动。此后,这位同学加强了自控,变得懂事了,不但节约了很多,而且在校表现良好,不再使母亲操心。一次,妈妈生病了,他半夜三点钟,将母亲背下7楼,送往医院就医。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内心逐渐产生一种要自己支配生活和学习的欲望,而父母则希望在各方面指导你们,所以,怎样和父母沟通就成了一个问题。

与父母的交往

中学生要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不要回避父母。平时要与父母多沟通,让父母知道你的想法。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多观察,多倾听,注意沟通的方式,尊重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爱子心情,用温和、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1.进入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渴望独立,渴望重视,甚至挑战父母权威;

2.父母还把中学生当小孩,不放心、唠叨、责怪,于是矛盾产生了。

与父母产生代沟和矛盾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与父母的代沟和矛盾:

1.要走进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通过沟通,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父母的意见。

3.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

与父母交往的艺术:

1.赞赏父母,交往起来无烦恼;

2.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

3.帮助父母,交往起来无障碍;

4.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原谅。

如何与父母沟通

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难免会有分歧,而且中学生与父母的分歧会更多一些。这其中,有生活方面的,如晚饭吃什么菜呀,今天穿什么衣服呀,房间怎么布置呀等等;有学习方面的,如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的采用等等;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评价,对某部电视剧的不同看法等等。这些问题上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和父母的各种心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中学生渴望得到爱,更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可现实恰恰相反,一些父母在爱的旗帜下,不约而同的推行“专制”主义。于是,两代人在爱与被爱之间发生了无休止的“战争”。谁也不会否认,目前我们这个社会有“代沟”存在,互相不能理解、不能沟通的家庭也很多,个别家庭的矛盾还挺尖锐。

有些中学生会抱怨:“爸爸根本不理解我,还要常常管着我。”“我和妈妈很难好好沟通,说不到两句话就会吵架。”“妈妈不说话还好,若她说话我便会觉得很烦。”乍听下来,好像两代之间真的很难去互相了解,有的父母是愿意和子女沟通的,所以他们会去参加讲座、阅读书报,有机会时更会与其他父母交流管教心得和沟通秘技等,但为人子女的你们,相信亦不会只想和父母“一句起,两句止”,若期望父母单方面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何不自己亦去多做一些呢?

相信下面的方法会对中学生有很大的用处。沟通是让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及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法。而不同方式的表达会令人对你产生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讲,与父母沟通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选择与父母都高兴的时刻与最适宜的场合。与父母沟通首先要注意“时空”因素,“时空”选择适当,就已经有了好的开始。

2.苏格拉底的秘诀。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人辩论,不是与对方针锋相对,而是从让对方说“是”开始,从说“是”到“不反对”,最后“同意”,用非争辩性对话,获得对方同意。

3.从父母需要什么的观点来达成自己的心愿。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总是想到“我要什么”,没想到对方要什么,因此往往各说各话,找不到“交集”。例如,你想买一个游戏机,应该先说:妈,我下一次月考,一定每科都在八十分以上。这样母亲很高兴。接着你说:我,每科都进步,要有奖品呀!“你要什么?”“游戏机”。这样愿望可能就成真了。

4.相对付出与行为配合。要有好表现,在与你的要求相关的事物上,做出令父母信任的行为。例如你争取隐私权,不希望父母拆看你的信,你要表现行为正常。没有“神秘客”与你交往,没有“怪”电话找你,按时回家,这些都是让父母信任你的行为,在你做到这些之后,你要求隐私权,就可以如愿以偿。

5.借助文字的魔力。有时候当面讲不清楚,或父母没时间听,可以写一封信,以打动父母的心。父母看到你写的信,会有思考空间,想想是不是你说的有理。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生日,写个祝福小卡片,讨父母欢心,对沟通有很大的帮助。

6.“投其所好”。沟通需要先下工夫,先与父母把关系处好,做些对沟通事项有利的事情,了解父母的喜好。用父母喜好的方式表达,用父母喜欢听的话讲,沟通就容易达成。

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和父母沟通,发生争执,要先想想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没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或者是不对的地方,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自己反省改正错误。如果是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要与其争吵,要做下来与父母沟通一下,相信父母也会接受你的看法。而且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冷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父母沟通,加深彼此的理解。

你应该做到,诚恳的和父母说出你希望他们怎么样?你对他们不理解的地方是什么?找个轻松的时候,与父母交心,在说明时,也许会产生这种情况,父母觉得你是小孩,对你的想法不屑一顾。这时你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来与他们说。你也要在与父母谈心时,了解到父母的想法,指出他们让你费解的地方。你也要力求理解父母的内心。只要你们双方互相坦白,互相交流思想,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代沟的。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英国作家萧伯纳很形象地说道: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有心理学家曾说过:“我们每一个人均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人类可利用沟通克服孤单隔离之痛苦,我们有与他人分享思想与感情的需要,我们需要被了解,也需要了解别人。”

4.理解亲情,心中多份爱

随着时间的流逝,往事会淡化。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会永远的闪亮,那就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但亲情却是无法割舍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是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说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离不开亲情。可以说,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博大无比的亲情中,每一个人都在为亲情吟唱着沁人心脾的歌,每一个人无不对亲情在意,无不渴望天空般高远大海般深邃的亲情。中学时代的你如果对亲情还是懵懂无知,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学着去理解了。

一个母亲极其宠爱她的孩子,对孩子的所有要求也是无所不应。在孩子结婚后也是一如既往。有一天孩子回家,告知母亲说他的情妇要她的心,母亲毫不犹豫的立刻拿了一把刀把心挖出来,交给了孩子。高兴的孩子拿着母亲的心狂奔着去讨好他的情妇。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正要爬起来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微弱而真切的声音焦急地说:“哎哟!我的宝宝,你摔坏了没有?”

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亲情,这就是血脉相连的见证。虽然这位母亲的溺爱是不对的,但亲情至此却是毫无对错可言。

亲情,打开关爱的心门

佛经中曾有这样一则说明:当小马长到和母马一模一样的时候,想要辨别他们,只要看它们吃草时的情形即可。因为母马总是自己不吃草,把草推向小马的方向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看到亲情的感动画面,一个家庭数个分支,但相互之间的亲情联系并没有因相隔的遥远而褪色。

古往今来,亲情无数的文人志士进行讴歌,它的存在让无数的人对其惦念。亲情到底有多高多厚,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讲明白。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亲情的博大和温馨又是何等的重要。它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洲洒满阳光,充满生机,永远不会沙化;使人懂得怎样善待生命,仁爱一生;没有亲人之爱的生命是荒凉的,是没有色彩的,人生就多了一份孤独和寂寞。亲情是生命中的常青树,是你一生的牵绊。

亲情,有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力量,无论相隔的有多么遥远,都会有一种挂念存在心底;亲情,是一首永不褪色的旋律,无论什么时候相遇,都会有一种感动萦绕心头;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无论与谁提起,都会有一种幸福驻足心间;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她的本质就是关爱,是一种来自于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长者对幼者的疼爱……

亲情就像风雨中的一把伞,挡住大浪来袭时的灾难;亲情就像是冰天雪地的一堆篝火,温暖你即将冰冷的心房;亲情是荆棘荒途上的一朵玫瑰,为你绽放生命的瑰丽;亲情是一种力量,给予你战胜困难的勇气,净化你沾有污垢的心灵,提升你的思想境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亲情,亲情的存在是你的前行最为有力的支撑。

处于中学生时代的你,面对的不只是心理的发展,更面临着人生前进的方向,这个时代的成长是漫长的,在漫长的路途中亲情的相伴是必须的,没有亲情你将会束缚自己的脚步,不愿打开心房让朋友进入。也许你对亲情定义还不全面,但亲情就在身边,你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它的重要性,你才能真正的理解亲情在你心中的地位。

理解亲情,心中存爱

世上没有一个人会对亲情毫不在意,没有一个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渴望天空般高远大海般深邃的亲情。古往今来,赞颂亲情的人不在少数,被惦念的人也不在少数。有这样一个亲情故事,让多少人感喟难忘,落泪不止:

一场地震灾难的突然来袭所引的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一个熟睡的小山村。待救援人员赶到时,这个山村已被夷为平地,在听到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救援人员来到指明地点,在一间被埋在泥石流下的仅剩下一角屋顶的小木屋处开始刨开泥土,屋里已经被泥沙填满,在房梁下的小空间里他们发现一个小女孩在那蜷缩着。但当救援人员要将她抱出来时她却哭闹不止。之后他们在小女孩蜷缩过的泥沙处,看到了一双10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救援人员便开始以那双手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往外刨泥,不一会儿出现了一副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矮个子女人,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了头顶,就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像……而这个女人竟是一个盲人,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小女孩却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坑,又哭喊出一声“爹”。于是救援人员又立刻往下刨,就在女人的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的身子直挺,双肩也高高耸起……而这个男人也是个盲人!原来,矮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将小女孩高高举起……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亲情的力量,更看到了亲情的伟大。

在如今这个人情淡薄的社会,亲情的博大、温馨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的。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洲充满生机,永远不会沙化。一队残疾父母面对无法抗拒的灭顶之灾,为了自己的孩子,竟有这样惊天的壮举,震撼每一个人,足以让整个社会燃起亲情的火焰。亲情能使你懂得怎样善待生命,仁爱一生;没有亲情关爱的生命是荒凉的,没有色彩可言;没有亲情的呵护,你的人生就多了一份孤独和寂寞。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许如此撼人的亲情并不时有发生,但亲情却无时无刻不洋溢在你的身边。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吗?你的答案或许是“我每天上学时妈妈不厌其烦地叮嘱路上要小心”、“我爸常年漂泊在外面挣钱供我读书”、“我妈妈嘴角上天天挂着让我充满自信的鼓励:我女儿最能干学习最勤奋”、“我妈每天晚上为我准备水果和夜宵”、“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我奶奶洗的”、“我上学几年都是我爷爷顶着烈日迎着风雨接送的”、“我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时,我妈一边为我拍脊背一边说:慢点吃,慢点吃,别咽着”……这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亲情,虽然亲人的反复叮咛让你厌烦,但你却不可推却,因为他们是伴你一生的力量,推却他们你的一生将不再会能光点出现。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让人们在感受血脉相连时的震动,同时也沉醉于那份父母之外的关爱。理解亲情,心中就会多份爱。

5.孝敬父母,从点滴做起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给了我们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每一步都包含着父母的心血和辛劳。寒冷时,父母给予我们温暖;困难时,父母是我们坚实的后盾;生病时,父母不分昼夜地照顾我们。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在生活中,我们是越来越能干了,而父母越来越吃力了。子女的成长是以父母的衰老换来的,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偿还的。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可见,孟宗为给母亲找竹笋,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正是从点滴做起,去孝敬自己的母亲。

目前有很多中学生都对父母抱有很大的依赖思想,其中有大部分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却忘了原本应该具有的孝敬之心。反而为自己的行为找来不少的理由:“我还没有立业,等我有钱了我再好好孝顺父母!”“我还小,能为父母做什么呢?”……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孝是发自于内心对父母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只要心中有感恩之心,就能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孝心,不分国界,不分年龄,不分贫富,惟一的区分就在于一颗心的投入。所以,中学生们不要为自己找任何的借口,在生活中要经常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的父母着想,为他们尽一份自己的孝心,让你的孝心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快乐,真诚地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心就在点滴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心,不是几件漂亮衣服、家电或营养品,是要你给父母带去温暖。孝心,不是几个保姆就能代替的,是要你与父母心与心的沟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杯热水、一顿晚餐、一盆洗脚水……都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孝心就这样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其中记录了一则“戏彩娱亲”典故。大致的意思是说:在古时周朝有位叫老莱子的人,天性纯真对他的父母也特别孝顺。自成年后,就亲自照顾父母的日常起居,给父母做饭时,总是选择甜美适口又易于嚼碎的食物;给父母居住的地方,总是亲自查看力争做到温暖舒适;给父母穿的衣服,他总是洗干净后,叠好了放在老人的床头;在孝顺儿子的细心照顾下,两位老人的身体和心情一直很好,他们快乐地享受着晚年的福寿。

因为有父母在,虽然老莱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大。有时候,老莱子为了让父母亲享受那种膝下承欢的感觉,还特意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学着小孩子的样子在父母的周围故意调皮玩耍,想尽办法让父母开心。有一次,老莱子挑着一担水走到屋里,看到父母坐在那里半天不做声,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于是,他便假装脚下不稳,一下子摔倒在地,并且假装摔疼了,坐在地上哭闹起来,口里还说着,父母对他一点都不关心、也不心疼他,于是越发哭得厉害了。父母一看他这个样子,连忙过来扶他,母亲连忙掏出绢帕给他擦泪水,哄他站起来,他也就顺势跳起来告诉父母没有事情,母亲见状,笑着说:“你这个坏孩子,就知道逗我们开心。”那一刻,他的父母亲都感觉回到了几十年前他们自己年轻的时候。

老莱子对父母的这份孝心,值得每个人学习。故事告诉中学生们:孝心,要从点滴开始。对于你们来说,“孝心”这个词可谓高深莫测。很多中学生们都误解了它的含意,一味追求如何给父母买礼物;认为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才是孝心。其实,孝心完全可以身体力行。孝敬父母,不需要你为父母置办豪宅名车,不需要你为父母做山珍海味……孝心表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举手投足之间。中学生同样可以做到,你对父母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关心的话,每一个努力得来的成绩对表现了对父母的孝心。更多父母在乎的是子女的孝心,而不是子女的具体的孝行。孔子说:“事君,致其身;事父母,竭其力。”事奉父母,尽心竭力而已。也许因你一句诚心诚意的话,或是主动的帮忙做些家务,他们也会暗自高兴;晚上给父母打一盆洗脚水,给父母做做按摩,给父母讲讲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乐……这些看似很平凡的事情,都足以让父母在梦里笑了。

从心开始,孝心堪敬

有父母在身边的人是幸福的,向父母表达一份自己的孝心,那是一种福气,有多少人想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的时候,却没有了这样的机会,一句“树欲静时而风不止,子欲养时而亲不待”,让多少人欲哭无泪!孝心,要从心开始。

“天仙配”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相传董永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因生不逢时,为了避免战乱于是迁居至安陆(今属湖北省)。后来,他的父亲病故,他没有钱安葬,就卖身到一个富家为奴,为父亲赚取安葬费用。有一天,他在槐荫下遇到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此女子自称无家可归,于是二人便以槐树为媒,共结连理。二人回到富家,女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织出了三百匹锦缎,为董永赎身。董永换回了自由身,便携女子返家,走到槐荫时,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本是玉皇大帝的七公主,奉命下界来帮助董永还债,说完就凌空而去。从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虽是一个传说,可董永的孝行却被世世代代的人传颂。正是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感动,是啊,他可以为已经亡故的父亲卖身为奴,为什么现代的人就不能对父母多尽一点孝心呢?如果一个人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喜爱,那他还能爱谁呢?这样的人就是人渣,只能被人嗤之以鼻,被社会淘汰在一些黑暗的角落。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他们只是希望在晚年的时候老有所养,希望儿女都能生活的幸福。可是有的时候连这么低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

现在的中学生们很容易忽视生活中的小细节,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关爱演绎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中学生们要明白孝心并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要把孝心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让父母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如果能一天天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将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中学生朋友们,从现在从此刻做起,多为父母做点事,尽孝心。不一定非要等到你有成就了,要知道,或许那个时候他们都已不在。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中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愿大家都有一份孝心,把关心照顾父母的事记在心上,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让曹雪芹笔下的“好子歌”千古传唱:“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