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地地导弹科技知识(上)
11096900000007

第7章 中国东风-3号中程地地战略导弹

东风-3(DF-3)中程地地战略导弹中国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1966年12月26日首次试射,1971年5月服役。导弹全长24米,弹径2.25米,起飞重量64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机动发射,最大射程2800公里、4000公里(东风-3A)。可携带1枚威力为2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3枚威力为5-10万吨TNT当量分导核弹头(东风-3A),命中精度1500~3000米。

东风-3导弹是我国第一种中程弹道导弹,也是第一种可携带百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的导弹武器,在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至今仍在发挥着“余热”。

东风-2是二炮部队第一种实战武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直到70年代末仍是二炮的主战武器。东风-2是中近程导弹,对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和苏联在远东和中亚地区的目标覆盖范围很有限,而且使用的是万吨级当量的原子弹头。

随着70年代中期东风-3的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二炮的打击范围和弹头杀伤力都大大增加。最早装备的部队主要是参与定型试验,并逐步掌握独立执行发射任务的能力。70年代末,一些原先装备东风-2导弹的部队开始转型东风-3,先后共有七支作战部队装备了东风-3导弹。

1978年8月,邓小平在听取七机部汇报时,提出了“用现代化武器打游击”的思想。据此,各部队结合作战区域的气候、地形等特点,组织实施了在严寒、炎热、多雨、大风和高原、丘陵等复杂条件下的适应性训练。有机动作战任务的部队,组织了公路行军、铁路输送和机动作战训练;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部队,组织了首长、机关、部队进驻坑道的训练。这些训练科目,对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核反击作战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部队在使用过程中还改进和完善了武器装备,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1978年8月,806团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了东风-3导弹缩短发射准备时间试验,获得成功。通过采取双剂(氧化剂、燃烧剂)同时加注,革新测试设备,科学安排操作程序等措施,使发射准备时间缩短2/3以上。第二炮兵第一研究所徐孟道、张自然用近十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东风-3活动发射基座,使导弹可以离开固定发射阵地发射,提高导弹的机动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1980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延长导弹核武器使用寿命的指示,第二炮兵成立了以李懋之副司令为组长武器延寿试验领导小组。经过反复论证试验,得出了超过贮存期的东风-3导弹只要采取过期检修并更换部分元器件等技术措施,在数年内可继续使用的结论。1982年9月,在25基地分两次进行了03批导弹延寿飞行试验,均获成功,1983年通过国防科委鉴定。导弹的贮存期延长了2倍,具有显著的军事价值和经济效益。

1981年,第二炮兵部队制定了1981年至1985年训练规划,明确提出部队训练以技术为基础、以干部骨干为重点、以核防护和核反击作战为主要内容、以中程导弹训练为主、兼顾远程导弹训练的指导原则。到1985年,东风-3导弹和弹头器材的实装操作教范全部编写完成。80年代中期,二炮重点抓了中程导弹部队的配套建设和合成训练,多次进行了发射训练,形成了整体作战能力。

1983年秋,806团在20基地参加二炮历史上的第一次核反击战役演习,9月15日发射了两枚超期服役的东风-3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其中发射三营接到“基本阵地被毁,实施机动发射”的命令后,营长杨顺堂当机立断,指挥配属的测地、工兵分队迅速进行临时测量,重新确定发射点位,战士们立即铲平沙滩,固定钢板发射基座,很快构成了筒易阵地,固定发射基座。发射分队快速起竖导弹,快速测试、瞄准、加注,沉着果敢、机动灵活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导弹游击战”。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和总部首长观看了这次演习。在听了部队研制的机动钢板发射基座介绍后,杨尚昆摸着还有余热的钢板发射基座,称赞说:“用导弹打游击,这个好。”

二炮导弹技术专家江绍华、吴锡挺、裴景峰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东风-3导弹按飞行程序关机后仍然有不少剩余的燃料,通过新的弹道计算,完全可以增加几百公里射程。为了发挥东风-3的潜力,1980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东风-3导弹改型的任务,并确定飞行试验结合部队发射训练进行。由航天部门主持的前两次挖潜增程飞行试验均因推进剂提前耗尽而未成功。随后的试验任务由二炮主持。

1985年3月,二炮导弹增程领导小组成立,李旭阁副司令员任组长。经过半年的努力,9月,由802旅发射二连成功执行两枚增程导弹的发射任务,完成了预定增程计划。1985年12月27日和1986年1月13日,经过改进的第三、第四枚导弹飞行试验也取得圆满成功。1986年1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给江绍华、裴景锋记一等功。二炮宣布给吴锡挺记一等功,给江绍华、裴景峰提前晋升一级。中央军委给全体参试人员颁发了嘉奖通令。嘉奖令说:某型导弹的控潜增程试验成功,明显地提高了该型号导弹的性能,增加了打击目标的数量,扩大了控制目标的覆盖面积,增强了火力运用的灵活性,为今后对现有战略武器的改造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改型后的东风-3导弹称为东风-3甲,采取调整发动机推进剂混合比、改进弹道等措施,挖掘了原设计的技术潜力,从而增大射程约400公里;地面设备也作了较大精简、改进,提高了武器系统的机动性能。整个增程项目,仅花了200多万元科研经费。1988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东风-3甲导弹及其地面设备定型。

80年代中后期,为了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需要,我军开始考虑发展常规导弹。在全新的固体战术导弹研制成功前,决定先为东风-3导弹研制一种常规弹头,代号118弹头,由青海221基地负责研制。1987年冬,成功进行了两次常规弹头试验。尽管打击精度不能和后来的一些型号相比,但重达两吨的常规战斗部打击效果也是相当可观的。

这种可携带常规弹头的东风-3导弹不久后在国际上“暴得大名”。1988年3月,西方媒体公开了中国向沙特出口几十枚东风-3导弹的消息。中国与沙特间的协议于1985年7月签订。1987-1989年间中国为沙特培训了军事和技术人员,中国还派出部分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建设了Al Sulaiyil和Al Joffer两个导弹基地。基地建成、导弹交付后,中国还派出部分二炮现役部队常驻沙特协助使用这些导弹。1990年7月21日,中国和沙特建交。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二炮派驻沙特的人员圆满完成援外任务,获集体一等功,受到中央军委和江泽民主席的表彰。

80年代末开始,国际形势由紧张趋向缓和。但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德统一,国际形势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苏美力量对比失衡,帝国主义、世界和地区霸权主义,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仍在加紧推行强权政治;西方国家一直未放弃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保持和提高中国核威慑力量是军委、总部和二炮领导这一时期思考较多的问题。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军队要忍耐”,短期内不可能拿出更多经费更新装备。因而只有通过保持或增加现有数量来弥补质量的不足。而且,即使资金允许,也受到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制约。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才开始装备部队,尚未形成完整战斗力。随着东风-2的逐步退役,东风-3成为二炮部队在这一时期唯一可靠的主战装备。但东风-3也已经超期服役,面临战斗力下降的局面。

面对现实,如何渡过二炮装备建设的困难时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经过半年多反复调研论证,二炮提出了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整修,恢复技术、战术性能,以适应二炮武器装备发展形势客观要求的初步设想。

整修工作决策性调研始于1988年下半年,全面开展从1989年4月至1991年6月历时两年多。整修工作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1989年上半年为准备阶段,这期间主要进行更深入的调研,部署详细的整修实施计划,确定整修范围、数量、标准,并进行经费、物资准备等等;1989年下半年到1990年年底为实施阶段;1991年上半年为收尾总结阶段,主要进行考核验收、调整配套、检验性实弹发射、总结经验。为检验大规模整修效果,二炮在25基地对整修后的武器装备进行了三次检验性实弹发射,均获得圆满成功,精度超出了预想结果。其中一枚储存了22年的导弹,落点纵误差为1.5千米,横误差为564米。

1991年7月,二炮在北戴河隆重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承担和参加整修任务的有部队、院校等20多个单位,直接参与整修的干部、战士、工程技术人员、军代表达5000余人,按总参谋部规定的整修数量要求,圆满完成了任务。总参谋部也通报表彰了二炮圆满完成某型号导弹整修任务,并指出:“二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推动全军武器装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90年代之后,二炮对东风-3这种已服役20年的导弹继续挖潜增效,最大限度地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二炮装备部成立“导弹延寿研究中心”,在塞外某仓库组建了试验场,重点研究了发动机工作可靠性这一关键环节。90年代末,成功对东风-3导弹进行了第三次延寿。

为了提高在局部战争中的使用效能,二炮还研究了东风-3的小射程低伸弹道。采用这种弹道可以减小飞行时间,提高突防能力,这在90年代中期面临日益严峻的台独威胁的形势下具有特殊重大意义。1994年4月,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飞行距离为800千米。在1997年的一次小射程训练发射中,某旅打出了落点纵向偏远0.157千米,横向偏右0.358千米的好成绩,这比70年代的导弹定型指标提高了差不多一个数量级。

2009年秋,某旅作为二炮唯一一支仍在使用东风-3的部队,在演习中成功发射了一枚经过多次延寿的导弹,并打出了很高的精度。东风-3导弹这位有40年军龄的老兵,仍在为祖国站岗放哨,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