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经的智慧
11096800000007

第7章 缘于爱的菩提心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求佛问道,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着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说道:“你们两位前往求佛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寡妇看到老三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老三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老三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们都长大了,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老三自愿帮助她,他不入山打坐。反而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懂得佛道的。所谓佛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甚至是做人的根本,一个身怀无私之心的人,总是把他人的悲苦装在心里,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一边,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佛者;相反,现实中也有一些人,他们总想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结果生出许多无端的烦恼。

从前有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乏和干渴。他看见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细流,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后,他满足地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说完后,发现水依然细细地流着,心中发起了火:“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暗自发笑,上前开导说:“你真没有智慧。你自己为什么不离去,反叫水不要来呢?”

世间的人挣扎于七情六欲,可是久而久之对这缠人不休的欲望也会生出疲厌,于是就想:“这些诱人的色声香味,不要再来到我的面前,使我眼见心烦。”可是五欲依然如旧,不断纠缠人心,于是按捺不住大发雷霆,再次诅咒:“我要你迅速消失,永远不要再出现,为什么你还来纠缠,让我见到心生烦恼?”有智慧的人说:“一个人若要离开五欲,应该收摄自己的六情,关闭心意,妄想不生,这样才能得到解脱。何必执著眼前的事相,而希望它不生呢?”

其实,这都是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

人,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懂得,仁爱应摒却私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善与爱无法共享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

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有一次,他听说鸟巢禅师的修行相当高,于是专程向鸟巢禅师的住处去请教。

白居易问鸟巢禅师:“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白居易从前听到过同样的答案,但是却不以为然,认为佛法就这么简单吗?但禅师的回答却是发人深省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奉行呢?如果某人真能奉行,那他就真的离成佛不远了。

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众善奉行便成佛,时时心存善念,自然能够积累福报。智德禅师的行为虽然招致弟子们的不解,但是他却满心喜悦,这正是一个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拥有的胸怀。一个人只有拥有这样的胸怀,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成就。所以想要修佛的人,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他就必定能够成佛。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同样重要。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战国时代的名将吴起很懂得与人为善就是善待自己这个道理。《史记》中载有一个关于吴起的故事:他爱兵如子,深得士兵们的爱戴。有一次,一个刚刚入伍的小兵在战争中负了伤,因战场上缺医少药,等到打完仗回到后方时,那位小兵的伤口已经化脓生疽。吴起在巡营的时候发现了,他二话没说,立刻蹲下来,用嘴为那位士兵吸吮伤口、消炎疗伤。那位小士兵见大将军竟然如此对待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一句话。其他士兵们看了,也深受感动。而那位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后,却大哭起来。大家都以为她是感动而泣,可她却说:“我是在为我儿子的命运担心呀!你们有所不知,当年,吴将军也曾为他的父亲吸吮过伤口,结果他父亲感念吴大将军的恩情,舍生忘死,英勇杀敌,最后战死在沙场上了。”

由此可见,与人为善、善待他人是我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必须去遵守的一条所谓的基本准则。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有着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去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与他人的愉快合作。

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应当像我们希望他们如何对待我们一样去对待他们。”也就是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那么,你也要怎样去对待别人。

有一个孩子,他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中,大声叫道:“喂!喂!”附近的小山立即有了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笨蛋!”山上立刻传来“你是笨蛋”的回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气冲冲地回家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那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

“应该这样,”他的母亲说,“在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幼,你对别人好,别人便会对你好;如果我们自己粗鲁,别人就不会对我们友善。”

的确,人与人之间就正如这山谷的回音,倘若你能去善待他人,那么别人也必定会善待你;倘若你对他人恶语相向,那么他人也必定会对你恶语相向。因此,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去善待他人。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的人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可能被孤立。

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善待他人的时候,他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友好、充满温情。对于他人,假如你遇事往好处想,多感念别人的恩德,即使别人冒犯了你,也不介意,这样,别人自然会被你的诚意所感动,进而回报你以真诚;假如你遇事往坏处想,以一种敌视的眼光看待别人,即使别人无意中冒犯了你,你也耿耿于怀,甚至伺机进行报复,那么,即使别人本无敌意,也会最终被你推到敌对的立场上去。不难想象,这样的人际关系该是多么可怕!

善待他人,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你就会如沐春风,左右逢源。

世有平等

然后有真慈悲

有一句诗说得好:“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最多情,大慈大悲正体现了佛心的救世深情。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断、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的危难情况,挺身而出,把鸽子放在怀里保护着。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的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的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上的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还是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的舍身,老鹰、鸽子都全部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时,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

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了原来的健康。

在释迦牟尼佛的眼里,人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珍惜和热爱的,更是需要我们去善待的。

一个真正成佛的人,不是无情的人,相反,却是用情最深的人,这种情就是大慈大悲的济世之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割耳救难”的故事:

唐代的智舜禅师一直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他走累了,在树林下打坐歇息。突然,一只野鸡仓皇地向他飞来,浑身血迹斑斑,翅膀上带着一支箭。随即,一个猎人气喘吁吁地追赶过来,野鸡受伤逃到智舜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那位猎人向智舜禅师索讨野鸡:“大师,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智舜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说:“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猎人不同意,坚持要得到那只野鸡,智舜禅师最后没有办法,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两只耳朵割下来,送给固执的猎人。

猎人惊呆了,被智舜禅师的慈爱行为所感化,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于是,他放下了屠刀,走到智舜禅师面前,表示愿意追随智舜禅师,接受教诲。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禅者,不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禅者的舍己救人的力行,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雉,可见一斑。

中国民间敬仰的观音全名乃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本身也就是慈悲的化身。佛本多情的种子,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世俗的,而是真正的大悲心与大爱心的结合体。真正的大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为,大爱心亦是如此。在佛做来是极平常的事,我们看来却惊天地、泣鬼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未能理解佛家之慈悲的真谛。

常存悯物之心

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得道的高僧,他的前半生在俗,一身正气凛然,生命可谓灿烂辉煌。他自号“二一老人”以自谦自勉,这“二一”取意古诗“一事无成人渐老”以及吴梅村的诗“一钱不值何消说”。

他的后半生出家为僧,修行境界清疏阔达,看破红尘,放下万缘,六根清净,一切归于平淡,专心学道;淡泊明志,甘守枯寂,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

1924年,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修道于宁波七塔寺。他的挚友夏丐尊邀他到白马湖小住。他所带的铺盖只是一床破席,衲衣为枕;洗脸的毛巾虽破旧但洁白。夏先生要替他换掉这些所携之物,但弘一婉言坚拒。

他平淡地说:“还可以用,好好的,不必换了。”

夏先生带来的饭菜,咸了些。他又微笑着说:“这样蛮好的,成有咸的滋味嘛!”

夏先生说:“你在这里安心住好了,每天我会差人送饭来的。”

“不必了,出家人化缘是本分。”弘一法师还是婉拒。

“那么,下雨天就让人送饭来吧!”夏先生还是请求说。

“不用了,我到你家去好了,下雨天也不要紧,我有木屐可走潮地,这可是我的法宝呢!”

后来,夏丐尊先生说到弘一法师,总是赞叹不已:“在他心目中,凡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宝,很是珍惜。小旅店、大统舱、破席子、旧毛巾,白菜也好,萝卜也好,走路也好,木屐也好,他都觉得好得不得了。人家说,这太苦了,他却说这是一种享受,真正的享乐!”

的确,弘一法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懂得并且做到了悯物的人,他对任何一件事物都珍惜至极,并且时刻怀抱着一种博大的悲天悯物的情怀。

悯物的本质一方面是珍惜,而另一方面则是对自由的一种尊重。万事万物在自然界原本都是应该享有自由的。

因此,常存一颗悯物的心,不仅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我们从来都是与我们周围的事物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对它们进行关怀,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

爱每一个卑微的生命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弟子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坐藤椅。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就问为何这样谨小慎微。

弘一法师温和而自然地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即使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在佛家眼中那也是一条生命,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应该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像弘一大师一样对小虫子,甚至草根都怜惜爱护的,还有曹源寺的一位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十九岁时就上了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刚开始时,只被派去替和尚们烧水洗澡。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冲凉一下。他便去提了凉水来,把热水调凉了,他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多少蝼蚁、草根,这么烫的水下去,会坏掉多少性命。而剩下的凉水,用来浇灌,可活草、树。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又为了什么呢?”

他于是开悟了,并以“滴水”为号,此即所谓“曹源一滴水”的故事。曹源既是曹源寺,也是曹溪的源头,这正是真禅的源头,即后来六祖慧能修过的曹溪。

佛法对人是十分讲究慈悲的,甚至延及所有生灵,即使再小再卑微!释迦牟尼佛曰:“一滴水中有四万八千虫。”

佛法中不杀生、众生平等的观念、教义都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法对宇宙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的确,一个生命,无论其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爱生命并不仅仅是去关怀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命,还要去关怀这世间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株还没有发芽的小草。

世间的生命原本是没有任何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它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且我们在关爱其他生命的同时,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生命的关怀与尊重。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你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因此,任何一个生命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肉相连,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怀的。拥有这样大慈大悲的心肠的人,他能够给人带来何其多的温暖啊!

菩提心源于对众生的爱

佛经中有一个故事:

远古时,有一片大森林忽然起火,大量树木被烧着,不少动物的家园被毁,它们四散逃窜。

林中有一只雉鸟,挺身而出,它拼尽自己微薄之力欲熄灭这场大火。它飞向远处的河,跳入水中,把自己的羽毛湿透了,再飞入森林救火。

如此往返,飞来飞去,不以为苦。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但它还是坚持这样做,竭力想扑灭大火。

这时,天帝见它这么不辞劳苦,便问道:“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雉鸟答道:“我只想救这场大火,好让森林中的动物都能得到安身之处而己!森林是动物赖以为生的。我虽然身体小,但还是有力量的,尽管这力量很微弱,但还算是一分之力。既然还有力量,为什么不尽力扑救呢?”

天帝于是又问:“你的力量这么微弱,肯定是扑不灭这场大火的,那你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雉鸟答道:“我一直这样飞来飞去,取水救火,一直到我飞不动了,死了,才会停止。”

这种不计功利、价值、得失,毅然跃入火坑的傻劲,就是一种源于大悲心的菩提心。

雉鸟就是这样的一只拥有菩提心的鸟,它对他人的爱已经远远地胜过了对于自身的爱,它用它那仅有的一颗菩提心拯救着他人,而这其中所彰显出来的善良足以让我们感动。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有一天,他的衣服破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育弟子说。佛陀以身作则,给弟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悲悯和善良源于一颗圣洁的菩提心。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能够远离这种痛苦和痛苦所留下的障碍,佛自己首先要了解这种痛苦,从内心、从个人去体会这种痛苦,进而对他人生出不忍的怜悯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要生起这种不忍怜悯的悲心,首先要让自己完全地去爱别人,且爱他人胜过爱自己,我们才有办法生起这样强烈的大悲心。有了这样的爱心,人与人将会相处得更加融洽、和谐,世界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言之善贵于千金

盘硅禅师备受大家尊崇。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珪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众人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将他重罚,但盘硅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学生不服,联合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看了他们的联合上书,然后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硅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净化,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这便是善良的力量,哪怕只是一言之善!

古语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一句充满善意的话语往往会充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暖人心脾,还能给人以希望和信心。

善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善意,一句话语间充满了善意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也充满了仁慈、善良的人。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再通过善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则最能打动人心。佛法是极其讲究善良的,劝人向善便是其中的一大教义,而且这种善不仅仅表现在言语上,还表现在对于恶的包容与改正上。

智慧是善行的辅佐

众所周知,一休禅师是日本的著名禅师,他是聪明的化身,一休和尚娶妻就是一个以智慧来行善的典型故事。和尚怎么会娶妻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有一天,一休禅师正在房内打坐,这时来了一位信徒向他哭诉自己因为治病而债台高筑。现在债主每天都逼上门来讨债,他整日提心吊胆,半夜才敢回家。这样的日子他真不想过了,真想一死了之。

一休禅师婉言相劝,问他除死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信徒摇摇头说没有,又说他除了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这下可让一休为难了。

信徒见状,又大哭起来说:“没法活了,没法活了,只可惜苦了我女儿,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世上。”

一体禅师听到这里,忙对他说:“哦!我有办法了,你不是还有一个女儿吗?你可以为她找个乘龙快婿,让女婿来帮你还债呀!”

信徒一听这话又愣住了,绝望地说:“师父!你有所不知!我女儿只是刚刚八岁的幼童,谁又会娶她呢?”

“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替你还债。”一休禅师微笑着对他说。

信徒听后,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在开玩笑!你是我的师父,怎么可能做我的女婿呢?何况我女儿还这么小!”

但是,一休禅师并不在意,只是挥挥手对他说:“没问题,我做你的女婿,一定能帮你还债,你就赶快回去准备此事吧!”

这位信徒素来十分相信一休禅师的智慧和能耐,回去后立刻将此事向邻居们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休娶妻的消息轰动了全城。到了迎亲的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门前挤得水泄不通。

一休见状立刻在门前摆上桌椅,拿出文房四宝,舞文弄墨起来。接着又拿出《狂云集》,签名售书。《狂云集》本来就是集诗、歌、书于一体的著作,再加上一休的签名,更是锦上添花。众人见了自然争相购买,以至于竟然忘了自己是来凑热闹的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就积累了几大箩筐钱。

一休禅师问信徒:“这些钱够你还债了吗?”

信徒高兴得几乎要流眼泪,连连说:“够了!够了!多谢师父!多谢师父!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他一边说,一边向一体叩头谢恩。

一休禅师赶忙将他拉起来说道:“问题解决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女婿我也不用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说罢转身而去。

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善解者无忧无虑,不善解者日坐愁城。人生一世,善良、慈悲固然重要,但是聪明、机智也不可少,在世之人,应该把聪明的头脑用在善事上,这才是济世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