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经的智慧
11096800000012

第12章 生命的复活

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籍。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强健的人也要摔跤。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称轻了容易自卑,称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称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浅薄。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自省像一道清泉

一个女人经常背着自己的丈夫偷偷地出去会情人。一天,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河边去会情人,可是怎么等也没有等到情人。在这时,有一只狐狸叼着一块肉路过这里,它看见水里的鱼儿,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鱼,鱼儿马上就游到深水里去了。狐狸没有捕到鱼,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却被一只正好路过的乌鸦叼走了。那个女人看见狐狸这样,就讥笑狐狸说:“馋嘴的狐狸,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鱼,结果弄得两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狸反击道:“你这个女人抛弃自己的丈夫,偷偷来会情人,情人却没有等到,现在不也是两手空空吗?”

那个女人只顾指责狐狸,却不知道自己犯了和狐狸一样的错误。

指责别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有人能自省。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以后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如何能出家?”

如果这位将军不自省,永远都放不下,也很难步入佛门的境界。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它能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光芒。在我们迷路时,在我们掉进了罪恶的陷阱时,在我们的灵魂遭到扭曲时,在我们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阴险、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就会倍增。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灵帝时,太守孟敏出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瓦罐),只见他掉头不顾,径直前行。名士郭泰奇之,问其故,他答曰:“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

打碎了瓦罐,的确是件让人懊悔的事。但故事中的孟敏却偏偏“掉头不顾,径直前行”,这说明他善于权衡利弊,深知后悔埋怨远不如轻装前进,不再计较已有的损失,而且干脆利落,只管向前!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前进的征程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权衡利弊,并认定豁达开通远胜于独自悔恨。

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后悔情绪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后悔”,我们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但是,如果你后悔不已、一蹶不振,或自惭形秽、自暴自弃,那么你的这种做法就是蠢人之举了。要知道,人生没有返程票,世上也没有后悔药。

古希腊诗人荷马曾说过:“过去的事已经过去,过去的事无法挽回。”的确,昨日的阳光再美,也移不到今日的画册。我们为什么不好好把握现在,珍惜此时此刻的拥有呢?为什么要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对过去的悔恨之中呢?

波尔·布朗特威博士曾经给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讲过他学来的宝贵教训,让卡耐基大受到启发。卡耐基说:20年前,我是一个杞人忧天的大学生,常常稍一受挫便闷闷不乐,焦虑得无法入眠。想起做过的事,便后悔为什么不用更好的方法,对出了口的话后悔说得不够恰当。

“有一天,我们班聚集在科学实验室,波尔·布朗特威博士早已在那边等候。他的桌上放了一杯牛奶,当我们坐下来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杯牛奶上,心里揣测着那杯牛奶和卫生学有什么关系。老师突然站了起来,把牛奶打翻了。博士叫我们过来仔细看牛奶杯的碎片:仔细地看啊!你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教训,牛奶已经打翻了,就算你再怎么懊恼,也不可能再收回来。也许你们会想到,刚才小心点不就得了?但已经迟了,所以我们只好把牛奶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而对未来从长计议。”

也许会有人以为“覆水难收,悔恨无益”是陈词滥调而不屑一顾,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却蕴涵了深沉的智慧。所谓谚语,就是人类长年累积的生活体验、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

漫长的人生之路充满了许多未知未卜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改变一定的条件而使之转化;另一类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无论我们付出何种努力,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当我们面对后者时,就得面对现实,作出积极乐观的反应,这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

最后,让我们牢记下面的话吧: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有这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祖孙俩买了一头驴,爷爷让孙子骑着走时,别人议论孙子不懂孝敬;孙子让爷爷骑着走时,有人指责爷爷不疼爱孙子;祖孙俩干脆都不骑了,又有人笑话他俩放着驴不骑是傻瓜;祖孙俩同时骑在驴背上,又有人指责他们不爱护动物。结果,不知所措的爷孙俩只好绑起驴扛着走了。

这祖孙俩就是深为那些“是非”所累。

的确,所谓的“是非”本身就是极其无聊的谈资,没有任何意义。那些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搬弄是非的人往往也是最可恶的人。背后议论别人不是正人君子的作风,做人就应该光明磊落,有话就当其面说,不要在背后搞任何的小动作。要知道,一味地去搬弄是非不仅害人,同时也在害己,对于自身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让人看不起。

背后议论人者,有些人是出于无聊,把议论别人当做一种消遣,而且自身从不考虑自己的言论将会对别人产生怎样的后果。其实这种人有时并没有什么不良企图,只是图口舌之快。可是说者无心,听者却可能有意。无意中讲的话,很可能就被有意者断章取义,用作攻击被议论者的武器,还要反咬一口,嫁祸于无意讲话之人。到头来,无意也成了有意,有嘴也说不清。更何况,什么事情都应辩证地去看,被议论的滋味并不好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事,为什么要强加于别人呢?

中国有句俗语:“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千万不可当面不说,在背后说个没完。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静察己过,勿责人非”,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传,在一片深山密林中,一座“仙人居”位于山顶。一日,一位年轻人风尘仆仆地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仙人居”的圣人,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走啊走,走了很久,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路能够通向山顶。

忽然,年轻人看见路旁一个老和尚在小憩,于是走上前去,轻声唤醒老和尚,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和尚睡眼蒙咙地嘟哝了一句“左边”,便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见老和尚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和尚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了一句“左边”,便又不理他了。年轻人正要分辩,转念一想,也许老和尚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沿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去。走啊走,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消失了,只剩一片树林。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见老和尚又睡过去了,年轻人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上前推了推老和尚,把他叫醒,问道:“你一大把年纪了,何苦来骗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老和尚笑眯眯地回答:“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但他总想不明白老和尚为什么总说“左边”。带着一肚子的疑惑,年轻人来到了“仙人居”。他虔诚地跪下磕头,圣人笑眯眯地看着他,原来圣人就是三岔路口的那位老和尚。

这个故事简单却内涵丰富,以前经历的事情要作为现在行事的指南,以过去为镜子,照出成败得失,不能混混沌沌、糊糊涂涂地度过一生。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一句便道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找到行事的准绳,看到过去的得失,规划未来的方向。

忏悔:生命之复活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济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欷歔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也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离开,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苦海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佛像出手后,店铺老板仔细琢磨此事的前因后果,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知道自己上当了,并决定将佛像再买回来。于是亲自上山要求以原来自己500元卖出的价格再买回来,可佛见店铺老板如此心切,一开口就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店铺老板如此恋恋不舍,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店铺老板走后,佛对寺里的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出手。佛说:“50000元尚可。”众僧欷歔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贡献这500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看着我做就行了。”

第二天老板派出店里最能说会道的店小二上山去寺里和佛砍价,可佛竟咬定55000元,未果下山。

第三天,第二个店小二上山去和佛砍价,佛咬定60000元不放,也未果下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店小二在第九天上山时,佛所开出的价格已经高到了200000元。眼见着佛的身价一天天在上涨,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买了就好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小气。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无论佛出什么价格,无论卖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买回来。

第十天,店铺老板亲自上山,佛说准备以50000元出售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下跌到了500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出10000元购回佛龛台一具。佛望着店铺老板下山的身影,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忏悔能战胜自己内在的敌人,打扫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精神痛苦并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忏悔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坚毅,是放下屠刀的睿智,是对过去丑陋行为的诀别。如果一个人有了忏悔的需要,也正是因为他已然发现美好而光明的东西。

忏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忏悔就意味着你完全袒露你的内心,正视自己的过失,而这本身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来面对,只要是严肃而诚挚地展示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瑕疵,那便是走向纯洁、神圣的必由之路。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在忏悔中,我们能认识并改正已犯下的过错,在此基础上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并且不断地改进并完善自身。

是的,只有忏悔的人才有着高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