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地空导弹科技知识(上)
11092900000017

第17章 美国奈基远程地空导弹

“奈基”导弹又叫“胜利女神”导弹,它是美国50年代研制的远程高空地空导弹,它既可对付高空高速飞机、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又可摧毁地面目标,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要地防空,保卫城市、工业中心、军事基地等重要目标。“奈基”导弹共有1型、2型两种型号。“奈基1型”又叫“奈基阿杰克斯”,1953年装备部队后,因它结构复杂,抗干扰能力差,命中率低,以后被“奈基2型”取代。“奈基2型”又叫“奈基·赫克里斯”,它是一种用雷达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全天候防中高空武器系统。导弹长12.5米,直径800毫米,重4500千克。弹体后部装有大型后掠式三角翼,愿部助推发动机上装有稳定尾翼。战斗部重545千克,也可发射核战斗部。导弹发射架可固定在地面,也可装在拖车上牵引。射击时发射架呈85°仰角耸立地面,用遥控的方式发射。它的最大射程为139千米,最大作战高度为45千米。在1955到1958年进行的300次发射试验中,命中率约65%左右。1958年起装备美国陆军的防空炮兵部队,到1963年共装备134个连。每个导弹连有1个指挥排和1个发射排,共有12部发射架。1980年以后设在美国本土的“奈基”导弹连已全部撤消,改用新制成的“爱国者”导弹取代,只是在海外的军事基地部署了4个营。此外,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丹麦、韩国和中国的台湾省也曾购买和装备这种导弹。

“奈基”导弹现状:服役中;规格:长9.6米;宽1.37米;射程:2484海里;发射重量:15850公斤;发射方式:二节推进;固态燃料;导引系统:惯性;弹头:3枚当量各20万吨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弹头,关于北极星导弹系统的研究开始于1956年;现状:服役中;规格:长9.6米;宽1.37米;射程:2484海里;发射重量:15850公斤;发射方式:二节推进;固态燃料;导引系统:惯性;弹头:3枚当量各20万吨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弹头。

关于北极星导弹系统的研究开始于1956年,当时将先进的固态燃料导弹放进潜艇中的想法已经明显地在孕育中。这项构想可以使发射载台带着导弹尽可能地接近目标并藏匿在深海中。

在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完成处女航的五年后,1960年北极星A-1导弹随同第一支美国海军弹道导弹舰队成军。1962年,首次潜射试验完全成功,同年射程更远并具有较长的第二节推进器的北极星A-2导弹服役。

北极星A-3导弹藉由利用可用空间、较轻的结构和更佳的推进器使得导弹的射程增加了60%。这型导弹服役至1964年为新的海神导弹所汰换,目前只有英国皇家海军4艘果断级潜艇继续使用本款导弹。

英国皇家海军所使用的北极星导弹装有许多英国自身的高科技产品,如:弹头、诱饵、辅助穿透装置与导引系统。这一整套名为雪佛兰计划开始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确完成许多全新高科技成就,使得本型导弹得以堪用至本世纪末。许多公开发行的参考书对于该计划的细节部分常有争议,比较可信的是它具有3枚当量在20万吨的多重重返大气层弹头。

英国电视曾报导雪佛兰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使发射的弹头看起来像是诱饵。这种欺敌方式与一般常用手法恰恰相反,由美国原厂所进行的第二次改良也已经展开。

部署:英国果断级潜艇使用:英国皇家海军所能施予苏联的威协是对抗值取向,针对主要城市及工业中心的第二打击能力。

GBU-28属于美国“宝石路”Ⅲ激光制导炸弹系列。弹体分为3大部分:制导舱、战斗部舱、尾舱。其中,制导舱主要由激光导引头、探测器、计算机等组成。它和尾舱中的控制尾翼一起,共同控制炸弹命中目标。

GBU-28属于美国“宝石路”Ⅲ激光制导炸弹系列。弹体分为3大部分:制导舱、战斗部舱、尾舱。其中,制导舱主要由激光导引头、探测器、计算机等组成。它和尾舱中的控制尾翼一起,共同控制炸弹命中目标。GBU-28全重达2.3吨,最大直径约440毫米,长约5.84米,炸弹内装填了306公斤高爆炸药。

GBU-28有智能化的引信。引信的核心部件是微型固态加速计。该加速计可随时将炸弹钻地过程中的有关数值与内装程序进行比较,以确定钻地深度。当炸弹碰到地下掩体时,会自动记录穿过的掩体层数,直到到达指定掩体层后才会爆炸。GBU-28能钻入地下6米深的加固混凝土建筑物或30米深的地下土层。

GBU-28是海湾战争的“早产儿”。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的地下指挥所等坚固目标进行反复轰炸,但效果甚微。当时,美国还没有进行GBU-28的早期论证。直到“沙漠风暴”行动开始一周后,美国空军才匆匆向国内军工企业提出了研制钻地武器的设想。为此,美国国内研究单位和企业紧急动员,匆忙设计了一种特殊炸弹,这就是GBU-28.1991年2月27日,由一架F-111战斗轰炸机向巴格达以北数公里的空军基地地下综合设施投掷了首批两枚GBU-2 8炸弹,其中一枚准确命中目标。从飞机拍摄的公开电视录像来看,在炸弹击中目标后大约6秒,从炸弹钻入点冒出大量浓烟。在对海湾战争10周年回顾采访中,新华社记者曾实地考察,发现GBU-28可以对地下掩体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曾使掩体内近千名平民死亡。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共生产了30枚这种炸弹。后来,美军还专门拨出1840万美元,计划对其进行改进,并制造161枚这种硬目标钻地炸弹。1995年,改进后的炸弹被正式命名为GBU-28.

截至阿富汗战争爆发,美军共装备了125枚这种炸弹。2001年10月10日,美军首次在阿富汗投下这种炸弹。如前所述,这种武器毕竟是一种“早产儿”,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一是其体积过大,无法装载在B-1、B-2远程隐形轰炸机上,也不能装载到航母的舰载机上,这就限制了该炸弹的广泛使用。二是该炸弹使用的GBU-27激光制导装置降低了飞机的生存能力。因为这种激光制导装置在使用时,必须由操作手用激光指示器指明目标,炸弹再沿着反射回来的光束飞向目标,这不仅增大了操作员的负担,而且还增加了飞机在目标上空滞留的时间。三是这种激光指示器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鉴于GBU-28上述3大缺点,美国已开始在GBU-28的基础上开发其改进型-GBU-37掩体穿透钻地弹。据说一枚GBU-37炸弹就可以摧毁经过高强度加固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而这类目标以前被认为只有核攻击才能摧毁。

美军还设想将GBU-28改造为智能钻地弹,使其可以穿透至少3层钢筋混凝土或钢板。这种智能钻地弹有多级引信。炸弹触地后先钻入地下一定深度,由引信A引爆,炸开一个洞,炸弹继续钻地;遇到混凝土结构时,引信B再引爆,炸开混凝土结构,并继续往下钻;遇到钢板加固工事时,引信C引爆;炸弹钻透钢板后进入掩体内部,弹体才最后爆炸。此外,美国还可能在GBU-28的基础上研制隐形钻地弹,以便与B-2、F-117A等隐形飞机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