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北大心理课
11083600000021

第21章 人生需要苦难的洗礼(2)

俞敏洪认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中寻找与把握机会的过程。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就像白开水,纯净却没有味道。一个人是否活得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要看他生命的过程是否多彩,还要看他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能否把握住机会。

“我自己也是在失败与成功之间,不断地加强对成功的信念。”“我的成功只有一个,失败却有无数个。”正如俞敏洪所言,他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两次高考的失败、3年多准备留学的失败、被北大处分的失败……但是面对这些失败,俞敏洪选择了从失败的废墟上站立起来:两次高考失败就再考一次,留学失败就另谋出路,被北大处分就奋起创业……

后来,在成功做好做大新东方之后,俞敏洪在演讲中这样说:“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败,但也正是这些失败及其背后隐藏的机会最后成就了我。最终,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藏在失败背后的机会也许是最好的机会,这也使我进一步增加了坚强面对失败的勇气。到后来,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便成了我的一种常态,在失败面前,我会不断激发自己的斗志,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从无数失败中走出来的俞敏洪,对成功也有更客观的认识。在他看来,人生的机会通常是在失败的伪装之下,它们穿着可怕的外衣使人们心生恐惧,结果大多数人避之不及,而那些不畏挫折、敢于挑战的人,却能看到其本质并抓住它们。

因此,俞敏洪经常这样鼓励他的学生: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多失败的经历,就会对失败产生了一种抗体——不怕失败。只有当一个人不怕失败、勇敢往前走的时候,他离成功就比较近了。

【北大心理课笔记】

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中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他才能够成熟、收获,而那些失败和挫折也都将成为他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别偷懒,打破“浪漫病”

刚才杨教务长问我怎样医治“浪漫病”,我回答他说:浪漫的病症在哪里?我以为浪漫病或者就是“懒病”。……我们研究学问,要有材料和方法,要不懒,要坚决不拔地努力,那么,“浪漫病”就可以打破了。

——胡适(北京大学教授,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句话道出了天才之为天才的真谛。大凡学有成者,无一不是勤奋刻苦的知识追求者。从来就没有无须勤奋努力便能成功的天才。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无论在哪一方面成功的人,都要努力。如果非常懒惰而想成功,正如希望苹果落在自己嘴里一样的不可能。

懒惰是我们迈向成功的绊脚石。胡适先生给懒惰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浪漫病”。这个“浪漫病”虽然不要人命,却也足足可以让一个人蹉跎一生,无所成就。正所谓,“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懒惰的人往往虚度时光,穷尽一生依旧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事情从没做过多少,美好的年华便在这无休无止的拖拉中消耗殆尽了。

一个人如果想战胜懒惰,唯一的方法便是勤奋。富兰克林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可见,只有勤奋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添光加彩。

纵观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若没有“勤奋”二字,他也便难以取得今日的成就。

季老常常身着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名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土包子”。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成为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得此成就?又是什么力量使一位旅居德国近十载的学者始终保持着朴素之气?有人称岁月将季老塑造成了北京大学的“元老”和“活字典”,然而,并不是每个经历了时光锤炼的人都能够获此成就,他得到的一切,都是一生勤奋的结果。

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季节多有所得。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曾经提道:“几十年来,季老每天凌晨4点工作,直到晚10点,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每天清晨4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他从来都是如此。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评价老人就像是“标准的北京时间的时钟一样准确无误,几十年没有变化,几十年没有一次例外,这是不到一定造化之境的人万万做不到的”。

季老还是北大图书馆的常客,有一段时间,为了一本著作的完成,季老每天都要到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以至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他每天到馆的时间。一个冬日的清晨,天飘着鹅毛大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以为季老不会过来了,然而,在开馆之时,季老还是和往常一样走进图书馆里。而这时,他已经在家工作了3个多小时,又顶风冒雪地踏雪近一公里,从朗润园赶到了图书馆的善本书库。季老心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甚至从没有下雪天气会影响自己工作安排的意识,然而,他的精神感动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纷纷赞叹他的毅力、勇气和勤奋的治学态度。

学问是没有近路可走的,唯有脚踏实地,努力登攀,才有可能触及知识巅峰的精华。有句老话叫“天道酬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天意总是厚待那些勤劳、勤奋的人。迷信天意固然是虚幻的,但只要付出了努力,一生就一定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理,不投机不取巧,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北大心理课笔记】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天才,有的只是一种天分,而勤奋能够将天分变为天才。只有勤奋,才能让人永远追求进步,永不停息,做学问尤其如此。

一切的不幸都只是过程

世界上所有的悲剧都经不起推敲,悲剧一推敲都是喜剧。

——刘震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

人生就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有晴有雨,有风有雾,不管是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况且,一帆风顺的人生,就像是没有颜色的画面,苍白枯燥。按照这种思路想来,所有的苦难都只是人生的一段过程,而不是注定的结果。

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人”字大大地书写,他告诫我们: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让痛苦的人幸福,让幸福的人不至于狂妄。于是,我们可以淡然地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幸福而理性地想着:这只不过是一瞬,而生命还将无尽绵延。

回顾季老已经走过的漫长岁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皆有体会,有些事情,不管当时多么不堪忍受,如今都已成为云烟,印刻在他深深的皱纹里,融化在他满头的华发中。狂风暴雨后的岁月显得异常平静而从容,而这些正是令许多晚辈甚至同辈人望尘莫及的。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季老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说自己的眼中没有红,没有绿,只有一片灰黄。他小时家境极其困苦,一年中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时只能以红高粱饼果腹充饥。家中无钱买盐,便将盐碱地里的土堆起来,放到锅中煮,以此腌制咸菜,终年以此为食。季老曾在自传中写到,小时候最想吃的就是“白的”,“白的”指的就是馒头。但因为家境所困,这个愿望在当时很难实现。他就经常跑到村里一位很喜爱他的举人太太面前,甜甜地喊上一声“奶奶”,那女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白馍拿给他。

每年夏秋收割庄稼之际,年纪尚幼的季羡林总会到别人收割过的地里捡拾麦子或者谷子,有时一天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回到家中,母亲便可贴上一锅面饼子给全家人吃。有一次他因为偷吃了一块饼子被母亲发现,母亲要打他,他便仓皇地跳入附近一个水坑,在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饼子来,而母亲也无可奈何。

季老在回忆童年往事时曾说:“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却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激励我前进,有时能鼓舞我振作。”

中国有句古话:“英雄莫问出处。”季羡林先生虽出身贫苦,却凭借其坚定的意志与创大事立大业的胸怀,一路乘风破浪,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长为一代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而小时吃过的苦也都成了他不断进步的基石。北大教授陈平原评价季老说:“他晚年虽然处在风口浪尖,褒贬不一,但他始终清醒地保持一个知识者的本色,不会被舆论所迷糊了。”季老的经历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一切不幸都只是过程。

人生之路,一路走来,难免会有许多辛酸的泪水,难免会有许多欢乐的笑声,当一切成为过去,谁还记得曾经有多痛,曾经有多快乐。等我们老了的时候,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开心的、伤心的,不都成了过眼云烟吗?所以,对于眼前的不幸,我们何必过于执着?

活在世间的人们,总是感慨痛苦太多,欢乐太少。其实,要想透彻地体会快乐,就要先深刻地体验生活的不幸,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过程。贫贱的出身并不能让一个人感到自卑,而是使其获得更多前进的动力与勇气;生活的不幸也不会让一个人陷入绝望,而是增加了生活的味道。生活中的苦和不幸,都只是暂时的历练,却会让人受益终身,难以忘怀。

纵观人的一生,所有的不幸都是暂时的,都是一个过程。在春花秋叶舞蹈般潇洒的飘落里,蕴含着希望;巨大岩石的裂缝中钻出的小草,昭示着希望;不断被山风修改着形象的悬崖边的苍松,展示着希望。自然尚且如此,我们更应珍惜自己希望的能量,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经过风雨之后,人们的生活将换上一种全新的色彩,而命运也会将苦难的信徒引向幸运。

【北大心理课笔记】

当所有的不幸成了一种历练,也会升华为人生不可磨灭的积淀。苦痛永远是过程,而苦痛之后则是淡然的甜意,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