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11083500000021

第21章 外财养身,内财养心(1)

有人视财富为人生目标,有人视金钱为污泥粪土;有人视内心为无尽宝矿,有人视灵魂为缥缈之乡。其实,外财养身,内财养心,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就好,哪来那些高下之分,优劣之别呢?心若清净,如溪水般湛然,又何惧名利的花枝弄影呢?完满的自心,终究是生养一切、包有万物的地方。在采撷名利的花枝时,不如种一颗清净心,这样既不会错过一树繁花,也能享到满地自在之果。

心如湛溪,何惧花枝弄影

树枯自回春,心空岂滞境。

灵溪虽湛然,不拒花枝影。

——清·释敬安禅师《色空无碍颂》

释敬安禅师是近代爱国诗僧,曾于宁波阿育王寺剜臂肉燃灯、烧二指供佛,从此自号“八指头陀”,这首《色空无碍颂》即是他的代表诗偈之一。禅师告诉我们,真正的“心空”不是刻意回避纷扰和世俗的幻象,就像湛然的灵溪并不会拒绝繁花的枝叶弄影一样,自心的灵动只能顺其自然,不作任何苛求。

同样,对于尘世中的我们来说,若是心灵清澈,又何必拒绝名利的馈赠呢?人们一般认为佛教里不该谈如何发财致富,因为这显得有点俗气。其实不然。佛家讲慈悲,包括了爱世人与爱自己。因此,我们必然要用一种适当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健康与长寿,而这一切要以适当的财富作为支持。这就是所谓的“外财养身”。

所以,佛门既不赞成过分贪财,也不支持过分施舍,这二者都不是正确的财富观。吝啬、贪婪之人应该懂得喜舍结缘才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布施之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基础上去布施才能在暖人的时候不寒了自己。同时,力不从心的施舍对被施舍人来说,往往是一种心理负担,这也不是纯粹的施舍。

因此,我们生于尘世,应该适当去争取一定外财,这样才能既有能力养己之身,又有余力布施别人。只是,我们寻求外财时,应踏实努力、取之有道。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拼爹”,认为要想富贵,就要用父辈积累的财富、名望为自己撑腰,但是,常言说得好“富不过三代”,子孙若是只知道依凭上一代人,坐吃山空,那再大的家业也会被败光。

《六度集经》里有个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从前有个年轻人获得了父亲留下来的大笔遗产,却不知如何管理。生性好吃懒做的他又交了一帮坏朋友,尽日挥霍家财,最后终于坐吃山空。

他父亲生前有位朋友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富翁,他为人善良,在听说这个年轻人的困难后便主动教他如何管理财务、劝导他辛勤劳动积累财富,还送给他一些金子作为创业的资本。那年轻人表面上听从富翁的话,却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表面上他照富翁教的办法做买卖,但却改不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他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少量财富完全不够他挥霍。不久,富人资助的那些钱就被他用完了。

富人之后又向他提供了四次资助,但每次的结局都是一样。富人仍然没有死心,一直在想办法开导、劝诫他。一天,富人看见一只死老鼠,便借机开导年轻人说:“哪怕是一只死老鼠,只要你肯动脑筋,也可以用它来立业的。我再给你一些金子,你要努力!”年轻人并没有把这话听进去,更没有正眼去看那只死老鼠,最后,还是把那些金子挥霍一空。富翁终于灰心,不再管他。

当时,一个要饭的孩子在墙角处听到了富人的话,得到了启发。于是便将那只死老鼠,按照他知道的各种方法,加上讨来的各种作料,做成了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赚了点钱,他以这些钱为资本,做起了卖菜的生意,很快就赚到了更多的钱。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财富越积越多,乞丐终于成了有钱人。

后来,乞丐感恩于富人的开导,于是用金银为原料,制作了一份贵重的礼物送给富人,并向他讲述前后经过。富人见他聪明勤劳,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富翁死后,这位乞丐出身的年轻人继承了富人的所有财产。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有很多。首先,获得财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个人人都知道,只是,光有努力不够,还要在正确的方法下日益精进。其次,我们的个人能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懂得倾听,从生活里,从其他人的经验里吸收自己用得到的东西,哪怕是一只死老鼠,经过“高人”的指点也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最后,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富贵时懂得慷慨地回报恩人,即使不能给我们的事业锦上添花,也可以保证自己在落魄时不至于穷困潦倒。

说到底,我们追求财富目的是养身、惠人,这也是佛陀提倡的人间修行法门之一。我们需要的只是时刻提醒自己:在追寻钱财时,不要忘了最初的目的。

囊中可以羞涩,心灵不能干涸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宋·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

“分封列侯”固然为常人所艳羡,但仔细想想,也不外是多了些钱财和土地。但一个人的财富绝不仅仅指金钱,还包括智慧、品格、能力,等等。我们既有外财,也有内财。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人,即使生活艰苦,一样能快乐无忧;满腹阴郁、疾病缠身的人,即使富可敌国,一样愁眉不展。要想在人世获得真正的富足和安心,受封列侯并不是捷径,更多的还需要我们去自己充沛完满的精神宝库里寻找。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死时还欠别人一只鸡,可他是否真的贫穷呢?苏格拉底的徒弟叫柏拉图,徒孙叫亚里士多德,每一个都是几千年来深深影响了人类思想的人物。苏格拉底拥有的,是改变世界的智慧,这样的人,是最富有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以改变世界为人生目标,我们需要内财的滋养,更多是因为它可以为我们带来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快乐和满足。

这是一个贫穷的哲学家的故事。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因为没有钱,只能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哲学家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他回答:“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扔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他回答:“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数之不尽啊!”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学生笑着说:“老师曾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

这位哲学家虽然生活穷困,常常要面对在常人看来很糟糕的环境,但是他拥有积极快乐的心境,因此他能永远乐呵呵地面对生活,生活自然也回报给他更多的快乐。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循环”啊!

华服美衫、别墅豪宅都不过是人生的装饰品而已,而一份能于忧患时快乐,落魄时洒脱的快乐心境,才是幸福人生的必需品!我们可以暂时囊中羞涩,但必须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和头脑清晰,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愈加充盈,我们的荷包也会随之丰沛;我们可以暂时默默无闻,但必须保持目标明确、斗志昂扬和意志坚定,这样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就都是在拉近池中之物和云中龙的距离。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外财的重要性,外财与内财俱有,物质与精神同重,接受与施舍并行,才是真正的富人。只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过于迷信外财的力量,以至于忽略了内财的修养,迷失本心,远离了快乐和从容,所以我们才需要强调内财的重要性。

身无分文,不碍富贵;家财万贯,不显高伟。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时,便能更加轻松,并且快乐。

心头四富:知足、惭愧、安静、智慧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

——《大智度论》

人可以穷,心不能穷。人穷了可以赚,心穷了,可就什么都没了。“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教人快速发财致富的智慧书,但心里拥有满满的愿力,能够知足常乐,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我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好的生活,真正需要的是哪些要素呢?生活自有其乐趣,并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质。欲望的海水只会越喝越渴,将身外的财富看得过于重要,不停地追逐,即使财富到手,也不会得到内心真正的富足。静下心来,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不要让这些东西,成为我们行脚路上的负累。

幸福、富足的生活,其实只需要一日三餐,和心头四“富”——知足、惭愧、安静、智慧。

知足常乐,这是富足生活的第一要义。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只有知足,无所求,才能享受无穷的幸福。倘若我们不知足,那就算得到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贪者必定会因为积累不多而忧愁,一颗心如同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块地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

一名富有的商人骑马经过时,看到这块牌子,他心想:“这位老人家既然想要放弃这块土地,我何不向他讨要过来呢?反正我这么富有,完全符合牌子上所写的条件。”

于是,他下了马,叩门向老人家说明了来意。

老人问他:“你真的一无所缺、全然满足了吗?”

富人说:“当然了,我拥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我所需要的一切。”

老人平静地说:“果真如此,那你还要这块土地做什么?”

是啊,一无所缺的人,又怎会生起索取心呢?我们其实也和这个富人一样,倘若有占便宜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有几个人会不心动、不伸手呢?可是,当我们为之动心,忍不住去索取、去探求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偏离了自己原本正确的航线,结果越走越远,再也找不到那条通往幸福的路了。

惭愧之心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在考量自己的生活是否令自己满意时,往往都是着眼于自身的欲望是否得到了满足,但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很多人连温饱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追求幸福了。当我们走在路上,面对身边那些拿着微薄薪水,却做着繁重的体力工作的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保洁员时,当我们生活在被他们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街道、写字楼时,如果不懂得心生惭愧,加倍珍惜自己的生活,那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什么是感恩和谦卑。

安静,是很多人向往的境界。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产生了浮躁和悸动,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一切,最后只能让心眼被外物所遮蔽,看不见幸福的真义。而一份简简单单、不起波澜的安静,却能把倾斜的世界在心头放平,把喧闹的红尘在心头消音,把纷扰的俗事在心头理清。心里安静,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安宁。

智慧是很多人都忽略了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常常觉得生活的琐事太多,头绪太乱,虽然买了一大堆方便好用的工具,比如全自动洗衣、机设计精巧的收纳盒、一次性食品袋,等等,但它们在为我们节省了力气和空间的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思考。其实,生活里的很多问题,需要的不是更方便的工具,而仅仅是我们智慧的脑袋。与其想着如何节省洗衣做饭的力气,不如问问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衣着和饮食,把超出自己真实需要的东西都舍去,把自己珍视的东西一一拾起,一天三餐、一觉、几页书、几次微笑,或者抱抱亲人,或者和朋友打打闹闹,自然而然就会忘记那些辛苦和劳累。这是懂得珍惜的幸福,也是懂得选择的智慧。

知足、惭愧、安静、智慧,这心头的四“富”,是不是比钱财的累积更能让我们接近幸福的生活呢?

既富且“贵”,真富贵是一种修为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晋·陆机《文赋》

我们都听过“富贵”一词,也都希望自己能大富大贵,但我们真的理解“富贵”是什么吗?如果我们连真正的“富贵”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去求“富贵”呢?

富贵富贵,看起来“富”和“贵”是并称的,但仔细想想,所谓的“富”很容易,无外乎兜里多揣点钱,但是,想“贵”就难了,这里既有接人待物的儒雅,也有颔首低眉的谦虚,更有运筹帷幄的智慧,绝非金饰华服的装扮而已。正如大文豪陆机所言“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真正的富贵之气是自身涵养的自然散发,是自身境界的自然表达。

对于年轻人来说,缺乏的不是殷实的家底和天赐的机遇,而是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从容淡定的气度。一个人只有在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并懂得善待他人时,他手里的财富、身后的名望,才会不知不觉地领先常人。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忽略了对自身修为的提升,有句话说得好:“年轻人缺的不是财富,而是获得财富的境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急功近利、毛毛躁躁,所以越是追求富贵,越是碌碌无为。

那如何才能既富且“贵”呢?我们不妨去“贵族”的源头——英国看看。如今国内许多有钱人把孩子送到英国去念贵族学校,希望他们将来也能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到了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时,却发现真正的贵族训练并不是想象中的住别墅、打高尔夫、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对管家和仆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是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同时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远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艰苦。他们很难明白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什么联系。

其实,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崇尚的贵族精神并不是暴发户精神,也不是穿金戴银、挥金如土,它是以责任、勇气、自律、荣誉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英国的哈里王子当然算是贵族,但他从军官学校毕业后还是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了一名机枪手。英国皇室自然知道哈里王子高贵的身份,也知道前线的危险。但是在他们看来: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本职,这才是他们能被称为“贵族”的真正原因。

除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贵族精神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待人和善。我们一般人描述贵人、贵族时,总是伴随着“高人一等”“趾高气扬”这样的形容,殊不知,这跟真正的“贵”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傲”,不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