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导弹的威力有多大
11078400000013

第13章 长天利刃——空空导弹(1)

现代战争中,在陆、海、空、天多维战场上,越来越显示出导弹的威力。尤其空战,过去往往以双方参战飞机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胜负。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空战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以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例:埃及、叙利亚空军的参战飞机共945架,以色列仅为488架,埃、叙空军飞机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战争却以军大胜而告终。其秘密在于以军派遣了“天兵天将”——高技术武库中的空空导弹参战,使战争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19天的空战中,埃、叙共损失451架飞机,其中被空空导弹击落的竟有334架,占被击落总数的74%。可见,空空导弹作为一种空中打击力量,它的快速灵活的特点和能根据需要随时发挥进攻与防御两方面的作战功能,改变着空战的格局,对夺取制空权,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认识空空导弹

顾名思义,空空导弹就是从空中发射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简单来说,目前能在空中发射导弹的就是飞机,主要是歼击机、轰炸机和其他军用飞机或某些装备,攻击目标主要是以飞机、导弹为主。

一、空空导弹的成长之路

空空导弹和德国人有很大的渊源。1944年,当盟军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逐步反攻的时候,德国就研制成功了有线制导的空空导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导弹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投入战斗。

二战结束以后,这些武器装备以及科研人员等,分别成为了美、苏两国发展空空导弹的基础。

美、苏冷战开始之后,能够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开始大发神威。为了对付这些轰炸机,空空导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当时,空空导弹确立了两种主要的制导模式,即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这两种模式也是现在空空导弹的主要模式。

美国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被称为“响尾蛇”系列,最先在美国研制成功。1955年,“响尾蛇”导弹AIM—9B大量装备美军和北约空军。

早期的被动红外导引头为未加制冷的硫化铅导引头,其敏感度低,只能采用尾迫方式攻击目标,容易被太阳和云层的红外辐射所干扰,也容易受红外干扰弹所干扰。

军迷小知识

红外制导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捕获和跟踪目标自身辐射的能量来实现寻的制导的技术。红外制导技术是精确制导武器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红外制导技术分为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和红外非成像制导技术两大类。

此外,早期红外制导导弹还有发射过程复杂、发射条件苛刻、射程小等缺点。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红外制导导弹也不断改进,主要的改进在于采用更先进的锑化铟元件作为导引头、加强离轴发射能力、加大射程、采用更可靠的近炸引信等。目前被动红外制导导弹发展到第三代,代表的导弹有AIM—9L/M、AA—11、PL—9等。红外阵面成像技术以及全向发射能力是被动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大陆空军和台湾国民党空军发生多次空战,当时台湾的战斗机装备了美国提供的“响尾蛇”导弹,解放军的歼击机只装备了机炮。在战斗中,我军飞行员发现,一旦被敌人的导弹追击,只要朝着太阳飞,导弹就会弃飞机而不顾,向着太阳飞去。这个缺点是第一代红外制导导弹的通病。

作为空空导弹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雷达制导的导弹发展也不是很顺利,美国的AIM—7“麻雀”导弹和前苏联的AA—1“碱”式导弹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服役。

早期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基本采用驾驭制导体制,简单地说就是战机上的雷达必须一直照射导弹和目标,不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由于发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飞机必须一直照射目标,所以导弹发射以后载机必须继续向目标飞机方向飞行。

假设被攻击方不采取机动措施,则在导弹接近目标飞机的时候,攻击方也进入了对方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范围,由于红外制导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因此即使敌机被击落,红外制导导弹也会继续攻击,从而双方会“同归于尽”。

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先天性缺陷,虽然经过大量的改进,最终还是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类似AIM—120、AA—12、sD—10、“米卡”等使用主动雷达,具有发射后不管、多目标攻击、离轴发射等方面能力的空空导弹现在已经成为超视距空战的主角。

二、空空导弹的分类及构成

与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相比,空空导弹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的优点。与航空机关炮相比,空空导弹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点。空空导弹和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共同构成了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空空导弹有近距格斗导弹、中距拦射导弹和远距拦射导弹三种类型。近距格斗导弹多数采用的是红外寻的制导,其射程一般是几百米至20千米,最大过载30~40克,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主要用于近距格斗。中距拦射导弹多数采用的是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也有采取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如AIM—120、R—77等),其射程一般为几十千米至上百千米,它具有全天候、全方向作战能力。远距拦射导弹的射程则为上百千米甚至数百千米。

空空导弹主要包括制导装置、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弹翼等部分。制导装置是用来控制导弹跟踪目标的,红外寻的、雷达寻的和复合制导等类型的制导装置较为常用。战斗部是用来直接毁伤目标的,大多数战斗部装置的是高能常规炸药,也有用核装置的;其引信多为近炸引信,包括红外、无线电和激光等类型,大多数导弹还同时装有触发引信。动力装置是用来产生推力以推动导弹飞行的,大多数空空导弹采用的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目前和未来的一些新型空空导弹(如“流星”)将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这样会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动力装置的弹翼可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性。

空空导弹是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战机伴侣”。空空导弹是歼击机的主要武器之一,电可以用做歼击轰炸机、强击机、直升机的空战武器;此外.从理论上讲,空空导弹也可以作为加油机、预警机等军用飞机的自卫武器。空空导弹与机载火力控制、发射装置和测试设备等一起构成了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现在,在战争制空权争夺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空空导弹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二节)世界着名的空空导弹

二战后,空空导弹技术迅速发展,并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形成第一代空空导弹家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方面,典型的如美国的AIM—9B“响尾蛇”、前苏联的K—13等,它们均采用非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并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只能在目标尾后进行探测,且距离为10千米以下,有效攻击范围仅为目标尾后2~3千米。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方面,主要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典型产品如美国的“麻雀”,它采用雷达波束制导,攻击范围较小。

一、美国“响尾蛇”导弹家族

“响尾蛇”(Sidewinder)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动红外制导的尾追攻击式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空战武器之一。它的各种型号,参加过多次局部战争,取得了突出的战绩,是现代战斗机上的重要武器。从诞生到现在的40多年来,“响尾蛇”导弹平均每5年就出现一个新型号。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装备有“响尾蛇”导弹,总产量已达几十万枚。

“响尾蛇”系列导弹已经形成了当今世界空空导弹领域中名副其实的最大家族。美国陆军还将“响尾蛇”空空导弹发展成“小榭树”地空导弹,海军也将其移植在军舰上成为“海榭树”舰空导弹。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了“响尾蛇”导弹的研制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试验,1953年9月“响尾蛇”导弹首次试射成功。1956年7月,首批“响尾蛇”装备了美国海军航空兵,编号为AM—N—7,随后美国空军也开始装备,编号为GAR—8。1962年,美国国防部将“响尾蛇”导弹统一编号为AIM—9,并将试验试飞所用的“响尾蛇”导弹编号为AIM—9A(没有进行批量生产),正式装备、使用后的编号为AIM—9B。

AIM—9B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结构简单、实用、价格低、对机载火控系统依赖不大的空空导弹。它的气动外形为鸭式布局,舵面在导弹头部,弹翼在尾部,舵、翼在同一平面,呈x—x型。弹体为圆柱形,头部呈半球形。导弹由制导控制舱、战斗部、触发引信、红外近炸引信、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弹翼六大部分组成。

AIM—9L属于第三代“响尾蛇”,曾被誉为“超级响尾蛇”,是由美国海、空军共同于1971年开始研制的。

AIM—9M是在AIM—9L基础上改进的。其基本战术、技术指标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换装了发烟较少的发动机,使对方不易过早发现,并改进了部分电子组件的集成电路。

AIM—9P是美国空军AIM—9J的另一种出口型,主要出售给非北约组织国家。它在AIM—9J的基础上,采用了AIM—9L的导引头。它的弹身比其他型号“响尾蛇”大,弹长3.07米。战斗部重量也大。约12千克。根据各国要求不同,AIM—9P还有AIM—9P—1、2、3和4多种改型。9P—3和9P—4与AIM—9L有类似性能,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并装有主动激光引信。AIM—9P的各种型号目前还都在生产。

现代“响尾蛇”各型导弹不负众望,在80年代以来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崭露头角。在英国和阿根廷1982年的马岛之战中,英军发射27枚AIM—9L,命中16枚,击落飞机16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发射19枚“响尾蛇”,击落飞机9架。

“响尾蛇”导弹成本低廉,早期的AIM—9B单价只有3000美元,虽然改进后的AIM—9L单价约50000美元,但也只有“麻雀”AIM—7F的三分之一,为“不死鸟”AIM—54A的六分之一。此外,“响尾蛇”导弹使用维护方便,适应机种广泛,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对载机性能影响小,悬挂位置容易安排,可靠性高,便于保管、运输、检查等特点。

二、美国AMRAAM中距空空导弹

AIM—120中距空空导弹,又有“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之美称,音译为“阿姆拉姆”,是美国休斯公司和雷锡恩公司联合研制的新一代中距空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