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探险故事
11078200000017

第17章

东非大裂谷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在1000万年前,这里的地壳不断隆起、减薄,然后断裂成东西两大炔。由于地壳活动断裂处不断加深,拉宽,最终形成东非大裂谷。同时,断裂处时常喷出炽热的岩浆,在附近形成高大的火山,其中,着名的有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鲁文佐里山等。目前,有些火山仍在活动,沿着地壳断层裂缝的地方,分布着许多温泉和喷气孔,而且地震频繁发生。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地壳的不稳定状态和火山至今还在继续活动。例如,1978年11月6日在阿发尔地区熔岩突然喷发,“诞生”了一座新的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很短时间里,红海加宽了1.2米。根据科学家们估算,再过8万年,大裂谷以东的部分,将完全与非洲大陆分离开,成为漂浮在印度洋上的岛屿,而大裂谷所在的地方将与红海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海洋。

现在的大裂谷位于东非高原,谷底是一条宽带状的低地。大裂谷宽度一般在50千米-80千米,最窄处只有3千米。大裂谷底部比两侧高原平均低500米-800米,最深处可相差3000米,两边悬崖峭壁,似两面巨大的高墙。从高空俯视,尼罗河沿大裂谷谷地蜿蜒北去,一连串星罗棋布的晶莹湖泊散布在谷地底部,如湖泊长度占世界第二位、面积占第七位的坦噶尼喀湖就分布在这里,这个湖泊的湖底比海平面低662米,湖泊的最大深度为1471米,在世界上仅次于贝加尔湖。为世界上第二深湖。

奔腾咆哮的壶口瀑布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小区,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黄河因为河水浑黄而得名。黄河的河水为什么会是浑黄的?那是因为黄河中游流过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每当暴雨来临,泥沙滚滚而下,大量泥沙被雨水带到河水中,使黄河泥沙仓量大哭增高,黄河河水也变成了浑黄色。中国古代就有“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说法,意思是说黄河河水中泥沙占到70%,当然,这是有些夸张了。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有16亿吨,在世界各国的河流中,黄河所携带的泥沙是最多的。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来装运,每天运一次,500万辆卡车运输肋天才能运完。如果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它的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

黄河的上中游有很多峡谷。多石峡、多唐贡玛峡、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等都是河流切穿山地形成的。这些峡谷所在的地方都具有修建水电站的良好条件。上游的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辽阔,又有黄河河水浇灌,因而物产丰富,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中游在山西和陕西之间的峡谷中往南穿行,两岸的陡崖比河水水面高几十米至百多米,河水很急,险滩很多。壶口瀑布在山西吉县城南25千米与陕西宜川县交界的黄河之中。黄河流到这里,原来500米宽的河流被两岸的岩石缩窄,上宽下窄的形状像一个壶口。由于常年河水冲刷,河底的岩石被冲刷出一条宽30米、深50米的大沟,滚滚的黄河水流到这里,突然收缩并向下跌落15米左右,好像从一个巨大的壶口向外倾倒壶水,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它的声音,看见笼罩在附近的水雾。

死海不死

地球上的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848.13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地方则在亚洲西部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死海。实际上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湖水流不出去的内陆湖。死海是一个狭长形的湖泊,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5千米-16千米,面积1050平方千米,东西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湖面比地中海海面低395米。死海中部最深处水深约400米。世界上有20多个着名的低地,它们的海拔高度都在海平面以下,死海是其中最低的,比中国最低的陆地吐鲁番盆地还要低240多米。

大约距今250万年的第四纪初期,非洲东部的地壳发生巨大的断裂,形成了一条大裂谷——东非大裂谷。而在这条裂谷带的北部地壳下陷很深,形成了一个盆地,盆地周围的河流向盆地注水,从而形成了一个内陆湖泊——“死海”。死海周围地区的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大,使死海的湖水中留下大量盐分。尽管约旦河从北面、哈萨河从东南流人死海,每年带来400万-600万立方千米的水量,但水面并未上升,盐分也未冲淡。

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40%到60%,而死海的表层湖水含盐量却高达250%-300%0,每公升水中含盐227克-275克。湖水越深含盐量越高,在110米深处,含盐量每公升高达327克。高度的含盐量,使死海水的密度(1.172-1.227)比人体密度(1.021-1.097)大。所以,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游泳也绝对安全,不会淹死。据说在公元70年,罗马军统帅要处决几个俘虏,就命令士兵把俘虏戴上脚镣手铐投入死海中,可是这些俘虏往湖里推,最后都是平安地被推上湖岸边,一连几次把俘虏往湖里推,最后都是平安地被推上湖岸。统帅以为“神灵”在保护他们,于是就下令赦免这些俘虏。这虽是一个传说,却说明死海湖水的浮力很大,人在死海中不仅不会下沉,而且可以平静地躺在水面上安详地读书阅报。在这样的高盐度环境下,不仅湖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生长,就是湖岸周围也寸草不生。死海可谓名副其实。

大陆深处的明珠——贝加尔湖

在俄罗斯广阔的东西伯利亚高原南部,有一个狭长形的湖泊,这就是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中国古代称其为“北海”。它是大约1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地层逐渐断裂陷落形成的深湖盆。四周群山环抱,湖泊像月牙状,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636千米,东西平均宽48千米,最宽的地方将近80千米,总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大湖中列为第8位。湖泊的平均水深730米,最深处达1620米,总蓄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超过欧洲着名的波罗的海的蓄水量,约占世界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湖区周围有336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带着大量的淡水流人贝加尔湖,使湖泊有巨量而清澈的淡水,这是地球极为宝贵的水资源。

面积宽广的贝加尔湖,它的巨大水体对湖区周围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湖岸长青松、云杉、白桦和白杨等林。西伯利亚地区为冬季严寒、夏季温暖的大陆性气候。然而由于水体的调节,贝加尔湖湖滨地区7月平均气温比周围地区低6摄氏度,12月份约高11摄氏度,相对湿度也较高。由于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原来是大陆性气候的贝加尔湖地区,却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在优良的自然条件下,贝加尔湖储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学家调查研究发现,湖里有1200多种动物,其中900种为特有品种,如贝加尔海豹和虾虎等。

奇异的天生桥

大自然塑造的杰作——天生桥和天生拱,非常典型和奇丽,桥体外形千变万化,仿佛是一件天然的艺术雕塑品。

这种大自然的奇景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有的是在岩溶地区由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有的是花岗岩大型张性裂隙发育而成的,也有的是片麻岩、砂岩冲蚀形成的。

中国有很多天生桥,比较着名的有云南文山天生桥、滇西天生桥、贵州洛棉天生桥、湖南索溪天生桥等。我国贵州东部黎乎县高屯天生桥,由于远在深山绝谷,交通不便,不为世人所知,其实,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生桥。

1987年,黎平县建设局实地勘探了高屯桥,测得桥身长达350米,桥拱跨度最大处118.92米,最小处88.5米;桥身最窄处也有88.5米,最宽处达98米;桥体高出水面33.64米,深入水面38.8米。

高屯天生桥不但高大,而且那里风景优美:桥拱上岩石和植被有40米厚,林木丛生;拱形对称规则,似神工鬼斧削成;桥顶有石柱;桥顶一侧有多处溶洞,人们可以由溶洞进入桥身。它是一处很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

美国科罗拉多高原上的天生桥和天生拱,更加典型。天生桥可分为天生桥、天生拱和天生窗3种。科罗拉多高原较常见的是天生拱和天生窗,而桥下有水的天生桥却不多见。乙石虹是一座世界着名的天生桥,位于科罗拉多河支流的一个偏僻的峡谷上。它跨度为84米,高出水面94米,桥顶厚13米,宽6.7米。桥由橙色砂岩构成,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凌空飞架,仿佛天边美丽的彩虹。印第安人叫它为“诺奈佐希”,印第安语的意思是“虹桥”。地质学家称为“石虹”。

犹他州的圣胡安地区,在一条深760米的峡谷上,飞跨着3座这样的虹桥。最大的一座跨度80米,高68米,印第安人叫它为“挣脱苦难之门”,用来表示对自由、幸福的追求。第二座天生桥跨度为57米,高62米,桥上雕刻着印第安人舞蹈的图画。最后一座天生桥,跨度90米,高33米,桥身呈扁平状。

除了天生桥外,高原上还有许多天生拱。犹他州东部、莫亚布城北40千米处有个“拱国立公园”,这个公园集天下天生桥、天生拱之大成。犹他州300多座天生拱,这里就有124座。而且这里的天生拱造型奇特,姿态优美。有一个天生拱,由于冬季寒冷的雨水侵蚀,把岩石凿成了88个拱顶。

在崖壁上的天生拱,一般是一个拱孔。拱国立公园里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拱孔的。有的双拱,桥顶之上分叉出两支拱顶,当中开了一个天窗;有的双拱一大一小,模样奇特;有的双孔在同一岩壁上,中间隔开;有的上、下、左、右有好几个大小不同的拱孔,远看像布满炮眼的炮台,叫炮台拱。

在拱国立公园里,有两座着名的天生桥,一座叫风景桥,它那凌空飞架的砂岩质桥身,扁平细长,长88.7米、高30.5米。桥顶很薄,最薄的地方只有1.8米宽、3.3米厚,看上去很容易断裂开来。另一座叫“美丽桥”的,桥身纤秀,亭亭玉立,造型精巧,桥孔宽10米、高14米,桥顶有6米厚。它孑然孤立,仿佛一座人工门,既别致,又美观。

楼兰之谜

楼兰曾经一度是我国西北地区鼎鼎大名的三十六个城邦国之一。我国汉代大旅行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之后不久,楼兰即并入西汉版图。西汉帝国曾派有屯田士兵和专门管理行政军事事务的都护府实行管辖。

据历史文献记载,楼兰是一个很大的城池,城内人烟繁盛,城外沟渠纵横,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第一站就是楼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是,时过不久,这座很大的城市忽然从地面上消失了。从东晋到近代,一千五六百年的时间,我国史书上再也找不到楼兰的名字。

古楼兰哪里去了?它为什么不声不响地消失了?这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谜。尽管历代文学家、诗人时常提起楼兰,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名词罢了,他们同样也不知道楼兰的下落。

八十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来到我国。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塔里木盆地东部,在一片寸草不生、渺无人迹的荒原上,发现一座被风沙吞没的古城。

探险家被眼前出现的景色惊呆了。在一个长宽大约三百多米的近乎方形的城垣中间,残垣断壁比比皆是,横七竖八的木质梁桁在干燥的热风和残阳下显得特别刺眼,似乎在向这位不速之客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这里有高大的佛塔和佛殿,有建筑豪华的官邸和大量平民住宅。在这里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比如记载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木简和文书,织法高超带有多种图案的精美丝绸,妇人戴的贵重的金玉首饰,铸有各朝代年号的国或西域的钱币等等。这里气候极端干旱,几年也不下一场雨,为保存这些珍贵文物造成极好条件。就连埋在坟墓里的尸体也多不腐烂,变成风干了的“木乃伊”。人们可以从这些干尸研究中确定它们的民族、年龄、出身、生前害过什么病症以及推断死因。这位探险家在挖掘时无意找到一张纸片,上面清楚地写着“楼兰”乙两个汉字。楼兰终于被发现了,它本身保存的大量文物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有力地联系起来。

那么,楼兰是怎样从繁荣走向没落,而最后消失了呢?科学界为此争论了很长时间,就是到了今天,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