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11077400000020

第20章 理论篇(10)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从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使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到中央提出并及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江泽民同志的“5.31”讲话到党的十六大,大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纵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形成、确立和发展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同时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论。首先,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无产阶级比较年轻,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而反动派集中在大城市,且又实行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因此,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必须到广大的农村中去,与农民这个可靠的同盟军结成联盟,最广泛地发动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来自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基础。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从党的队伍构成基础来看。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构成了党的队伍的主体,他们与来自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共同壮大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党的力量。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基础来看,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工作中的运用,因而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与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紧密相连,党的事业、党的建设都立足于人民的、基础之上。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已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在不同的革命时期,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不同,革命队伍的成分和人民的范围就不同,但不论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团结大多数人,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历史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观必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第二,中国革命是靠武装夺取政权,是依靠人民取胜的战争,只有最广泛地动员人民、依靠人民,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人民,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条件。列宁指出。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壮大党的队伍、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在80多年奋斗中历尽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是否植根于人民,直接关系到党的力量的强弱、党的事业的成败。党的力量源泉要靠党的纲领去动员,要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引导;历史要靠全体人民去创造,人民要靠党的组织去凝聚。植根于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植根于人民,党的事业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事业,才能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才能汇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只有植根于人民,党才能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这就决定了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最广大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这就决定了服务于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保证。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惟一宗旨,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在其领导下倡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工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队伍,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是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有了来自人民的基础和植根于人民的条件,党就有了获取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可能性,而要将这一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宗旨,我们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也是我们党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原因所在。

三、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

1.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的主流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和中国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趋势以及中国加入wT0,使得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机遇,面对挑战,面对未来,大学生处于何种状态?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到底怎样?

2001年,教育部组织京、津、沪、鄂、粤、陕、苏、赣等8省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在74所高校中开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工作。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有了积极变化的趋势。当前大学生人生观主流健康积极、务实进取。大学生们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们理性地看待国家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大学生们关注所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普遍拥护国家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成才、成功的愿望和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大学生们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仍保持在高位上。在问卷列举的2000年的19项事件或工作中,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台湾问题、反腐败和中美关系上。大学生对中央做好反腐败工作的信心有所增强。认为揭批“法轮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拉动内需的举措等工作成效显着。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反腐败、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工作的认同度与1999年相比明显上升。

调查结果还表明,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充分肯定。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大学生认为给他们留下突出印象的国内三件大事分别是“新中国诞生”、“改革开放”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

特别是在调查中,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基本认同。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渴望为国家和社会施展才华。大学生在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对社会、集体的贡献大小”、“取得的社会声望高低”、“拥有精神财富的多少”,多数学生把对社会和集体的贡献放在了第一位。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关键时刻要服从于集体和国家利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关注国家发展与统一,政治素质趋于成熟

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信心坚定。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学生普遍认为,邓小平理论对21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因此,对邓小平理论有较高的学习热情。问卷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对改革开放20年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家庭“四大件”的三次变化足以说明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惠,党中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增长成效显着。

围绕台湾领导人选举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台湾岛内局势的不稳定,学生们对台湾的政治前途更加密切关注,纷纷表示:必要时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维护祖国完整与统一。虽然对台独分子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气愤,但学生们能够从大局出发,从社会稳定需要出发,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了趋于成熟的政治素质。

(2)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学习内容趋于实际

学生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将来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就业难度增大。没有真才实学,就不可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找到立足点,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多数学生思考问题更现实,更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与其他层次的青年相比竞争意识相对固化。因此,他们在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含量。“考研热”、“考证热”再度在全国高校升温,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学习内容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就业条件等现实需求密切相关。调查表明,在学生回答“目前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哪两项时,排名第一的是专业学习,其次是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甚至在双休日里,许多学生仍把学习安排在第一位。此外,学生们明显注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纷纷在寒暑假期和双休日通过与老师进行课题研究,到社会上进行兼职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目前经济发展步伐密切关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后,广大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各高校学生组织纷纷邀请有关经济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积极了解世贸组织的有关情况及“入世”对中国的影响。学生们普遍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是世界的需要,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学生们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西部地区也一定会像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尤其是关于国企脱困,多数学生认同并赞成“把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他们认为,国企实现脱困目标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只有国企实现了扭亏增盈和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会带动教育、科技、财政以及社会保障领域的发展,国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4)关注时事政治,明辨大是大非

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美国战机侵入我南海领空和“法轮功”痴迷者聚众闹事等事件,使学生们认清了国际反华势力的真面目,看清了李洪志及“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学生们对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表示十分强烈的抗议,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实并通过修改教科书等手段实现反华目的恶劣行径极为愤慨。

2002年,教育部继续组织京、津、沪、鄂、粤、陕、苏、赣等8省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在74所高校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工作。2002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11年。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49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4098万份。参与座谈、访谈的学生有2600余名。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继续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他们拥护、支持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信任,对党和政府一年来的工作评价客观并给予充分肯定。

调查表明,大学生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焦点越来越集中于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和民族尊严,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工作上。在问卷列举的2001年26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工作中,大学生平均关注率达75%。关注率超过80%的有12项,其中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美国9·11事件”、“中美撞机事件”、“美国部队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等四项,关注率均在90%以上,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关注率高达97%。有89%、74%的学生“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战后日本首次出兵海外”两事件。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央一年来的工作“成效显着”或“较有成效”,对中央一年来着力抓的“深入揭批法轮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国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平均认同率达73%。尽管大学生对反腐工作期望较高,但认为2001年反腐“成效显着”或“较有成效”的比例仍然比1999年、2000年分别上升了8个和5个百分点。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中央对厦门远华走私案和沈阳慕绥新、马向东腐败案以及广西南丹“7·17”透水事故的查处,显示了中央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并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反腐倡廉的工作一定会做好。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支持和拥护高等教育改革,现行的改革措施和主张得到学生的普遍赞同。对问卷所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10项举措,平均认同率达79%。其中92%的学生赞同“深化教学改革”,91%的学生赞同“健全和完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制度”。90%的学生赞同“允许高校学生跨系、校选课”,89%的学生赞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87%的学生赞同“鼓励高校引进、使用国外高质量教材”,82%的学生赞同“要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