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11077400000018

第18章 理论篇(8)

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新时期科学正确的人生观的根本要求。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孔繁森、范匡夫等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人用自己瑰丽的人生向人民交出了出色的答卷,这就是:一心一意想着人民,一点一滴关心人民,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一生一世造福人民。一个人的生命有长短,岗位有不同,能力有大小,贡献有多少,但只要我们急人民之所急,帮人民之所需,一切以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为依据,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融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有了这样的人生观,我们的汗水就会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上,我们与人民的关系就会更加亲密和融洽,我们的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2.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的形成,不是人性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更不是什么上帝或神的启示,而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对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和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正确的人生观是在同各种错误人生观共存、比较、鉴别中形成、确立和发展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步人生观的优良传统,在无产阶级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都是剥削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其理论基础都是历史唯心主义,人生目的都是“为自己”,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剥削阶级人生观的核心。封建社会的宗教人生哲学,用神或上帝的意志来解释人生。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用资产阶级观点解释人生的一切问题。因此它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对人生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其原因除了他们受着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之外,还有着认识论的根源。一方面由于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意志所决定,另一方面则由于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剥削阶级在作为一个进步阶级出现时,虽然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人生观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地反映社会发展方向,但从根本上说,他们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科学的人生观。特别是当他们的进步作用逐渐消失时,在人生观问题上便会抛弃进步和科学,甚至走向没落和反动。历史上的奴隶阶级、农民阶级的人生观,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劳动阶级的本质,具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也不可能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渗入了剥削阶级人生观的内容。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不可能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在辩证难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产生以后,才得以真正形成、确立和发展。自从无产阶级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以后,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类社会上。它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一切进步人生观的优良传统,在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社会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确立和发展起来。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造成的社会背景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客观需要,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观形成的物质根源;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产生,则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观形成的思想根源。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在革命斗争中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它的人生观必然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对无产阶级人生观的高度概括。

20世纪初,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发展和丰富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十月革命前的1905年,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学为谁服务时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列宁选集》第1卷,第650页)从文艺这个侧面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理论,毛泽东同志把无产阶级的人生观精辟地概括成“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虽然只有5个字,但它涵尽了人类最正义的感情和人生最崇高的价值。1944年,也就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毛泽东同志在为纪念一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同志因公殉职所写的着名文章(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05页)为人民而工作,为人民而牺牲,这就是对张思德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的最好也是最高的评价。长期以来,我们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实践也多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只要他是共产党员,或者只要他身处革命队伍(党政机关)中,他就是在为人民服务。他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洪流中,具有了合法的形式和正义的性质。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再次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惟一的宗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40页)。此外他还在一系列着作中,集中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调了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宗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着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094-1095页)指出了为人民服务是每个革命者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从人生归属角度论述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意义,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也都对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作过论述。周恩来在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号召全国人民“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先后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等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蔚然成风,成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途。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扞卫并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针。邓小平同志针对粉碎“四人帮”之后,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否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错误思潮,严厉地批评了改革当中出现的消极现象,他尖锐地指出:“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能够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邓小平文选),第326-327页)“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邓小平文选》,第327页)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的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人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历史与新世纪的现实结合上,对党的先进性进行了新的全面而又完整的概括,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进一步回答了无产阶级人生观在新时期的核心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既是对肩负着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80年风雨历程的高度概括,又是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最基本要求。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继续唱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主题歌,确保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永远朝气蓬勃,永远胜利前进。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本质在执政为民”。“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要把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江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看为人民服务,使我们的思想豁然开朗。

为人民服务也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应该体现出关心人民疾苦,解决人民困难,为人民办实事,实现人民利益这样一些根本性的要求。为人民服务不应该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在当前,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深理解。

一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群众的具体事情服务。“三个代表”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从党的全局提出的。党中央作为全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其提出的国家大计,其设计的建国方略,必须是着眼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广大人民”涵盖了尽可能广泛的人民。作为党中央领导下的各级党政机关,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把某一部分或一个普通群众排除在“人民”之外。一个基层政府,如果排除了为具体的单个有困难确实需要帮助的群众服务,那么他们的“为人民服务”还剩下什么呢?安定的社会局面,清明的政治气氛,繁荣的经济生活,正有赖于人民群众一个个困难问题的妥善解决,使他们能够不受干扰、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社会生产力。古人说:“一室之不扫,焉能扫天下?”批评的正是那种只有远大理想而不愿从具体事情做起的空疏现象。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要把为人民服务庸俗化,好像群众的一举一动都要政府公务员来服务。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是遵纪守法的,他们决不会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关键是政府工作人员要端正心态,使自己真正做到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