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11077200000004

第4章 熊希龄:从统一党理事到平民教育家(1)

这是一位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物,但历史让他和维新人物梁启超联手失败了。于是他选择了教育。立宪党人的转换熊希龄,字秉三,原籍江西丰城,因先辈屡官湖南湘西州、县,遂入籍凤凰直隶厅(即今凤凰县)。熊希龄(1870-1937)熊父兆祥是一员武将,人称熊风凰。熊母吴氏,苗人,系苗王吴友文长女,那时汉苗联姻,是一件奇事,曾传为佳话。熊希龄居长,据说生下不足7个月,父母担心难以成活,可满月后竟成了一个肥胖婴儿。自幼禀赋聪颖,7岁读完四书五经,且能熟背,故有神童之誉,深得父母器重。1888年,江苏宝山朱其懿任沅州知府,设沅水校经堂,熊兆祥与朱有同寅之谊,送其子到朱府从师。3年后,朱其懿将希龄送到长沙校经堂深造。临别时在拱北楼作诗赠别,末句云:“熊生俊美年尤少,乍入繁华慎立身。”熊希龄铭记恩师的教诲和殷切期望,入校后用功益勤,见闻益广,学业超人,是年秋应试,以优异成绩考上举人。湖南学政张亨嘉对他特别赏识,称他“年甫及冠,拔起边陬,谈兵如何去非,说地如顾景范,他日当有用之才,不仅以文学显也。”

朱其懿大喜,谓他:“五七人中最少年,名高先达冠三边。”誉满三湘四水。少年熊希龄,不负父母和恩师之望,入京会试连捷,以第65名中中式贡士,按清代典制,会试放榜后1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总定1、2、3名,区分1、2、3甲等,殿试对策,理应按文采和内容论评高下,实则积习相沿,专重书法。时张亨嘉在京,见希龄书法尚难合殿试,恐致耽误,嘱他暂不殿试,先练书法再试,希龄于是在京郊一古庙中专心致志、苦练书法。在此期间,希龄与廖氏完婚,直到1894年才应补殿试,中了进士,名列二甲63名。朝考后,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龄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少年科第,春风得意,成为湘西凤凰这个偏僻山区的第一位玉常金马人物。可惜他的元配夫人在婚后第二年突然病逝。业师朱其懿惜才如命,遂将同父异母幼妹朱其慧许他为继室。其慧乃是才貌双双、品学兼优的少女。希龄自然高兴不己,与朱其懿昔日师生之情变成了娘舅之亲。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难深渊。战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提出变法主张,顺乎民意,一时维新思潮大盛。熊希龄正在湖广营务处帮办军务,因受剑忧国忧民的新思潮启迪,跃跃欲试,即由鄂返湘。恰值湖南巡扰陈宝箴颇为开明,署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赞助变法,湘中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积极在长沙开展活动。怀抱经天纬地之志的熊希龄脱颖而出,跨入维新运动行列。他从多方筹资设立学常,创办报刊,组织传播新学,倡说变法社团,旋由陈宝箴委任时务学堂总理,主持校务。希龄并聘请梁启超来校充任中文教习。同时还组建“南学会”,还请经学大师皮鹿门主讲,他本人曾为其摇铃。1905年,熊希龄出洋考察欧美诸国,临行前与朝野大臣合影希龄创办的《湘报》率先发挥作用,以开通民智,唤起国魂为宗旨,唐才常为主编,熊与谭、唐等8人为董事。继而设立“湖南不缠足会”、“延年会”等维新团体。此外,还办了几件大事,如整顿湖南通省书院,开办各地团练,制定保卫局章程,兴办湖南近代铁路、航运和其他各类新式工矿企业等。然而,维新运动,始终遭到顽固派的攻击,他们以”熊、陈”二字作联讽刺口:“四足不停,到底有何能干;一再偏听,晓得什么东西?”当年近5旬的皮鹿门上课时,顽固派又作联口:“鹿皮讲学,熊掌摇铃。”可见斗争之尖锐,但熊希龄矢志不移。1898年8月,朝廷电召熊希龄、江标入京陛见,希龄大喜。正当他要起程与在衡阳办事的父亲辞行时,因水土不服,突发痢疾,竟大病一场。9月,在病床上得知在京的谭嗣同六君子罹难。他因灾得福,躲过一命,但落了个“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希龄只好回到芷江旧居息影韬晦。1905年重新被启用,随端方等5位大臣出洋考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倒台。熊希龄识时务,立即从主张立宪转变为拥护共和。1911年12月1日,熊在上海会见黄兴、宋教仁等人,表明心志。12月26日,他以湖南共和协会会长的名义领衔,率同副会长张无济以次150人致电袁世凯:“现南北人民既主共和,公独为满室而战,为君而战,实有悖民意。时不可待,望公毅然速请明昭退位,勿误大局,则大下幸甚矣。”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被章太炎誉为“无公则无民国”的黄兴拟推统一党人物熊希龄为财政总长内阁总理,但因孙中山已推陈锦涛担任此职,未成。而袁世凯正需要这样的党人来出任总理。组建“名流内阁”的流产统一党由中华民国联合会与预备立宪公会合并组成。以章炳麟、时任统一党理事的熊希龄张謇、程德全、熊希龄为理事,唐文治、汤化龙、汤寿潜、赵风昌等为参事。标榜其宗旨为“巩固全国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并提出“融和民族,齐一文化,整理海陆军备,提倡征兵制度”等项目为号召。拥护袁世凯,同当时实际控制临时国会的中国同盟会对抗。5月,与黎元洪控制的民社,潘鸿鼎等组织的“国民党”及国民协进会、国民公会等合并为共和党。熊希龄就职第二任总理后,组建“名流内阁”与梁启超等人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内务、财政、外交、军事、司法、实业、教育等详细规划的《大政方针宣言》。1913年10月,国会在以熊希龄、梁启超、张謇的进步党的掌控下,与此同时,在“便衣军警层层包围和胁迫下,选出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成果、镇压了革命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后,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称号,派出军警数千人强迫议会“选举”他为大总统。这是袁世凯在1913年10月10日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与各国驻华使节的合影。袁世凯发行的洪宪纪念金币袁世凯刻制的皇帝玉玺对于“名流内阁”中的梁启超,是一位不可不在此细说一番的人物。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年2月生于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他出生的这一年,正是曾国藩死后一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第十年、中英鸦片战争后的33年、普法战争刚过三年、意大利建国的岁日。灭亡的坏血和新生的血细胞拧成一股稠血,同时挤入历史张开的心室。粱启超4岁读书,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不仅被乡人扣上了“神童”的大帽子,还顺手牵走了一份完满的姻缘:乡试中举时,主考官刑部侍郎李端被被少年梁启超的才学所征服,当即把妹妹李惠仙许配给了他。然而,正当梁启超大摇大摆地晃荡在中国读书人奋斗的老路子上时,比梁启超大15岁的康有为正从香港游历归来,在西樵山上急急忙忙地搭建翻膨社会的脚手架。被时人疑为精神失常的“康疯子”,一开始便正儿八经地一屁股坐在了救世主的躺椅上,他把旧学根基扎进了他所学所见的西学知识,嫁接出“救世”的大忧大愤。梁启超怔在康有为这棵结出畸形却有着比火的滋味还暴烈的果子的树前,毅然决然地放下举人的架子,跟着这个秀才在广州万木草堂学习救国之术。就是这不新不旧不中不西、亦新亦旧亦中亦西的万木草堂,像一座精准的显微镜,梁启超被康有为推搡着,把清廷这座姿态依旧坚挺的宫殿上的裂缝看得愈发清楚。康梁之间,亦师亦友,有分有合,康有为抱定宗旨以不变应万变,梁启超则以多变善变应不变,两人在上个世纪之交举起了维新变法的火把,大批仁人志士借着那一缕惨淡的光亮,不顾生死地挖凿,最终使这个从冰雪中走来的王朝在冰雪中坍塌。王一亭《两先知图》:梁启超与康有为政治于梁启超始终是一针兴奋剂。他的大欲望伴随着大才干。梁启超曾幻想组织第三党,与袁世凯和国民党抗衡,试图竞选总统。但梁启超自进入内阁之后,即等于与袁世凯的联合,而这么做,就好比飞在飓风里的纸风筝还脆弱。当了司法总长的梁启超,希望通过宪法来约束袁大总统。然而,那个年代,没有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只分有枪阶级和无枪阶级。康有为嘲笑他的弟子卓如的幼稚,也给袁世凯算了八字,“长着反骨的袁大头,迟早会背叛民国”。梁启超1900摄于澳大利亚然而,梁启超有他的一以贯之的态度。梁启超曾把历史分为停顿时代与过渡时代。他说: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而今则其停顿时代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其过渡时代也。”梁启超所说的停顿时代,是量变的积累时期,而过渡时代则是质变时期,即革命时期,他满怀激情地讴歌过渡时代,称之为“希望之涌泉”。梁启超说:“法国大革命,是近世欧洲第一大事。岂惟近世,盖古往来今,未尝有焉矣。”

是“新旧两世界之关键”,“结数千年专制之局,开百年来自由之治”。梁启超十分重视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及世界的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是对内保障公民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对外维护国家昀自由和独立的“民族主义”的代表,此后“此一大主义,以万丈之气焰,磅礴激冲于全世界人人之脑中,顺之者兴,逆之者亡“梁启超认为,法国大革命,祸机伏于前王专制时代”,路易十四推行“朕即国家”的专制统治,人民毫无自由和权力而言,直到路易十六登基时,想调和矛盾,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他优柔寡断,改革徒有其名,反使矛盾激化,终于演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壮烈一幕。梁启超还高度评价了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法国大革命所起的唤醒民众的重要作用。卢梭阐明国家不是贵族帝王所专有,开启了民智;孟德斯坞则指出了君主专制的暴戾。法国大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揭示了变法乃历史潮流,为国家图强之良策。历史发展割这一步,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与其被迫变,不如主动交,与其流血变,不如和平变,梁启超以法国大革命为鉴,规劝清帝早日变法;而竭力奉劝革命派勿走法国革命之谜,期待变革而反对暴力,这是梁启超的基本立场。梁启超这一态度,深为熊希龄所理解。也为袁世凯所赏识。11月初的一天,熊希龄应邀准时到总统府议事。熊进门刚坐下,袁世凯便借口接见外宾,请熊退到内室稍候。当熊来到内室时,举目一瞧,只见书案上放着一个时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热河行宫盗宝案》卷宗,就顺手翻开细看。里边含沙射影将国宝失窃之事与熊希龄联在一起,熊不由大吃一惊,倒抽一口冷气。熊对这飞来之祸感到不安,心剧烈地跳动起来,不由一阵头昏目眩。正在这时,袁世凯进来,拿出解散国民党和取消籍议员的人总统令让他发表看法。这一突然袭击的动作,使熊防不胜防。但熊希龄很快清醒过来,明白了这是袁世凯蓄谋多日,排除异己的一大阴谋。一盗宝案”经不起熊希龄一驳就真相大白了。袁世凯又一次失败,盗案草草收场。熊成了袁的心腹大患,熊也看穿了袁的险恶用心。1914年2月,熊辞去了历时5个月的总理职务。袁世凯见目的达到,假惺惺地以人才难得为由,委任熊为煤油督办。熊希龄见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正在作皇帝美梦,为了不卷入这个国人皆骂的逆流之中,是年8月,熊以母亲病危,回湖南探亲尽孝为由,要求请假3个月。袁世凯不知是计,同意了他的要求。可是熊的假期未满,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又迫不及待地发电报催他回京。熊见了电报,更感到不安,回电要求续假,袁世凯见一计未成,又生另一毒计:决定将在京城的熊妻朱其慧骗进宫中,一可为己服务,二可控制熊希龄反抗。熊希龄与夫人朱其慧、女儿熊芷(右二)等合影(约1910年)熊希龄和梁启超都是个书呆子。他们闹不懂袁世凯。袁世凯是什么人呢?他是位“拿起枪杆子的钓鱼翁”。袁世凯在家乡的洹水上垂钓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袁世凯正在河南老家洹上村钓鱼。钓鱼生活虽说悠闲自在,但这可不是袁世凯想要的。他也是迫于无奈。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逝,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载沣以摄政王身份主持朝政。载沣对袁世凯出卖光绪帝非常痛恨,因而想杀掉袁世凯。由于军机大臣们反对,袁世凯最后保住了一条性命,但却被“勒令”回原籍养病。在洹上村的养寿园里,袁世凯每天逍遥自在。为了表明自己准备老死林泉,他特地从天津请了一家照相馆来洹上村为自己摄影,并将照片送上海《东方杂志》登载。照片中袁世凯披蓑垂纶而坐,他的兄长袁世廉手持长篙立船尾,照片取名为“蓑笠垂钓图”。袁世凯表面上要给人们遗忘世事的印象,实际上,他是在韬光养晦。他在养寿园中设有一个电报房,时常与全国各地的心腹通消息。据他女儿回忆,他那时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信件和电报。为了处理这些信电,他每天上午要用一两个小时来办理“公务”。袁世凯向各方面都伸出了触角,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时机。10月11日,是袁世凯52岁寿辰。养寿园内,丰盛的酒宴已经摆开,这时,下属急切报上了武昌起义的消息。面对坐客“相顾失色”的慌乱,袁世凯果断下令终止喜宴庆祝。重掌权力的机遇,在他52岁生日时,期然而至。因为派去镇压起义的北洋军不听指挥,3天后,清廷就派人拿着内阁总理大臣奕勖的亲笔信来到洹上村,劝袁立即出任湖广总督。当时,对于是否立即应命出山的问题,袁世凯有些举棋不定。对此,他和幕僚王锡彤曾有过一番议论:王:公之出山为救国也,清廷亲贵用事,贿赂公行,即无鄂祸,国能救乎?

袁:不能,天之所废,谁能兴之!

王:然则。公何以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