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校园口才艺术全书
11031100000050

第50章 经典名嘴赏析(2)

乾隆听说这个就是圆智,想先给他个“下马威”,于是,马上把脸孔一板:“你既知朕躬到此,为何不率领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样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该当何罪?”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躬?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要劳师动众,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故小僧才一个人悄悄在此相迎。”

乾隆听他说得在理,只好说:“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

一路上,乾隆又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这可不好比。搞不好全寺都要遭殃。”但他灵机一动,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很不舒服:圆智自比佛爷,上风被他占了。可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他们一进天王殿,正见弥勒佛喜眉笑脸地朝外而坐。乾隆的点子又出来了:“请问大和尚,他为何而笑?”

圆智答道:“启禀圣上,他是在笑贫僧命乖运蹇,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乾隆一听,心中暗喜: “这下可有空子钻了!”马上诘问圆智:“他也在对我笑,照你说的,他也在笑我碌碌无为了?”

圆智见乾隆咄咄逼人,连忙回答:“哪里哪里,佛爷对不同人的笑有不同的意义。他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您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凡夫俗子,气量狭窄,笑里藏刀!”这一席话弄得乾隆哭笑不得:圆智明明在骂自己,可又不好发作,只好又忍了下去。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当走到山腰时,乾隆想起了上山这事,就又想难一难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你可怎样说呢?”乾隆说完,得意地瞅着圆智,心里想:上山是爬高,好比;下山是落低,看你怎么比!

谁知圆智稍思片刻,即从容答道:“如今又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赏析]

当乾隆责怪圆智不率众僧迎驾时,圆智以皇帝微服私访巧妙地应付过去,顺理成章。当皇帝让圆智比一下二人上山之事之时,圆智既比得自己占便宜,又使皇帝无法发作。当皇帝想报复圆智,问弥勒佛为何而笑时,圆智对笑自己与笑皇帝作了不同的解释——弥勒佛是不会说话的,他笑的含义全凭别人的理解,怎么理解都行,皇帝想报复圆智的计划落空了。当二人下山皇帝又想为难圆智之时,圆智与比二人上山这事相照应,既使自己保住了面子,又抬高了皇帝。

二、外国经典名嘴赏析

(一)苏格拉底论“正”与“不正”

古希腊大哲学家、雄辩家苏格拉底与欧西德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辩论。

欧:我所做的事,没有不正的。

苏: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能。

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不正。

苏:偷盗呢?

欧:不正。

苏:侮辱他人呢?

欧:不正。

苏:克敌而侮辱敌人,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方才说侮辱他人和偷盗都是“不正”,现在为何又言“正”?

欧: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

苏:假如有一将军见其军队士气低落,不能作战,他便欺骗士兵,说: “救兵将到,勇往直前吧!”因此大获全胜。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的朋友因神经病欲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去了。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何以现在又可以对友呢?

欧:苏格拉底,我不能答你了。

[赏析]

苏格拉底不愧是论辩高手。本来,一件事“正”与“不正”

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虚伪”、“盗窃”、“侮辱”来衡量,也不能简单地以是对敌还是对友来衡量,而应具体地分析行为主体的动机与结果。但苏格拉底并没有从理论上分析这些,而是通过问话,使欧西德一次次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让他自己认错。

(二)古希腊诡辩家的故事

古希腊诡辨学家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一位埃及妇女,看到自己的在尼罗河畔玩耍的孩子被鳄鱼抓住,就请求鳄鱼把孩子归还给她。鳄鱼说: “如果你猜对我的心思,我就把孩子归还给你。”妇女说:“我猜你不想把孩子归还给我。”鳄鱼说:“如果你猜得对,则根据你说话的内容,我不把孩子归还给你;如果你猜得不对,则根据约定的条件,我不把孩子归还给你。所以不管你猜得对还是不对,我都不把孩子归还给你。”妇女反驳说:“如果我猜得对,则根据约定的条件,你把孩子归还给我;如果我猜得不对,则根据我说话的内容,你把孩子归还给我。所以不管我猜得对还是不对,你都得把孩子归还给我。”

[赏析]

在这则寓言论辩中,鳄鱼用一个不合逻辑的二难推理来难为妇女,妇女也用一相反的同样不合逻辑的二难推理来回敬鳄鱼。这种反驳方法实在巧妙。

(三)囚徒巧选死法免死罪

古希腊有个国王,一次想处死一批囚徒。那时候,处死囚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砍头,一种是用绳绞死。

国王派刽子手向囚徒们宣布道:“国王陛下有令——让你们任意挑选一种死法,你们可以任意说一句话——如果说的是真话,就绞死;如果说的是假话,就杀头。”

这样的法令真是太奇怪了。可是,这批囚徒的命操在国王的手里,反正是一死,也就顾不得多想,都很随意地说一句话。结果,许多囚徒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或者是因为说了一句不能马上检验是真是假的话,被看成是说假话而砍了头;或者是因为讲不出话来而被当成说真话而绞死。

国王看到他们一个个被处死,很开心。

在这批囚徒中,有一个很聪明的人。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方法时,他忽然巧妙地对国王说:“你们要砍我的头!”

国王一听,感到好为难:如果真的砍他的头,那么他说的话是真话,而说真话是要被绞死的;但是如果要绞死他,那么他说的“要砍我的头”便成了假话,而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但他却说的又不是假话。他的话既不是真话,又不是假话,也就既不能绞死,又不能砍头。

国王只能挥挥手说:“那只好放他一条生路了。”

国王那条奇怪的法令也就马上废除了。

[赏析]

囚徒的话“你们要砍我的头”使国王陷入了二难境地:如果真的砍他的头,那么他说的是真话,按规定该绞死;如果绞死他,那么他说的“你们要砍我的头”就成了假话,按规定是该砍头的。所以这句话使国王既不能砍他的头,也不能绞死他,只好放他一条生路。

(四)麦启士德巧打比方免中计

中世纪时,有个埃及国王接连打败了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王国。但他连年用兵,国库快空了。此时,又急需一笔巨款,却发现再也拿不出钱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犹太富翁麦启士德的身上。

但他知道犹太人决不会轻易出钱,得做个圈套让他钻才行。国王思索了好久,总算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把麦启士德请进宫,摆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过三巡,国王喷着酒气向富翁请教道:“麦启士德先生,听说您学识渊博,智慧过人,我想借此机会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麦启士德见国王那副故作谦恭的表情,怀着戒备心理说:

“不敢当,不敢当,我麦启士德不过是个酒囊饭袋而已。”

“不必谦虚,”国王继续说:“听说您对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种才算是正宗呢?”

聪明的麦启士德一听此话,就知道国王在耍弄阴谋诡计,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两方,说不定会中他的圈套。这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个圈子再说。他想了一会,沉着地说:“陛下所提的这个宗教问题,真是太有意义啦!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许我讲完那个故事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美妙的答案。”

国王点点头说:“那您请讲。”

麦启士德讲的故事是这样的——[赏析]

从前有个大富翁,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特别有一只稀世珍宝,是一只闪烁着异彩的戒指,价值连城,富翁特别珍爱。临终前,他在遗嘱上写道:得到这戒指的便是他的继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为一家之长,嘱咐后代要永久地保存好这个传家宝,不能让他落到外人的手里。

得到这戒指的子子孙孙,都用同样的方法立遗嘱教后代们遵守,谁得到戒指谁便是一家之长。后来,这戒指传到某个后代手里,他有三个儿子,个个受到他的钟爱。在临终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传给谁。当时,三个儿子都向他请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办法,只得私下里请来一个身怀绝技的匠人,仿造两只戒指。

私下里分别传给了三个儿子。这下可好,待父亲一闭眼。三个儿子都拿出戒指作为凭证,要求以家长的名义继承产业,可是谁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谁应该做真正的家长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无法解决。

麦启士德讲完故事后,微笑地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难道不是跟这个情形一样吗?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其实,大家都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们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以为自己是天父真正的继承人。这个问题之难以解决,就像是那三只戒指一样,实在叫人无法正确判断。陛下您说对吗?”

麦启士德是犹太人,肯定相信犹太教是正宗,但他不能这样说,那正中了国王的圈套。麦巧妙地以故事打了一个比方,以此说明这个问题是“实在叫人无法正确判断”的。

(五)教堂司事巧答国王成牧师

从前,挪威有个盛气凌人的牧师,不管什么时候,他看见公路上有人驱车向他驶来,他就在遥远的地方耀武扬威地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