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校园口才艺术全书
11031100000038

第38章 社交的口才艺术(2)

1932年,整个西方世界已陷入经济危机的深渊,美国所受的打击最严重,刚走出校门的里根想找工作真是难上加难,当时他很想进入戏剧和电影界,但又苦于无门路,只好暂时在洛厄尔公园当水上救生员,挣些路费,再到别处找工作,挣到一些钱后,他先到芝加哥一些大电台求职,都没有成功。后来他父亲建议他到附近的一些小电台碰碰运气。真幸运,衣阿华州达文波特市的WOZ电台要招聘一名播音员,由于里根在大学读书期间当过体育播音员,很快被录用,月薪100美元,在此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往梅得因市的WHO电台(属全国广播公司网的一个电台),除播音外,还进行采访为报纸撰稿。由于他的音色雄浑而宏亮,并善于在麦克风前绘声绘色地转播比赛实况,很快就成为中西部有名的体育新闻广播员,四年的电台广播工作,使里根的口才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里根认为,总统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大政方针,不须事必躬亲,他只抓重大决策,避免介入问题的细节,他处事机智,思想敏锐,但并非才智出众,据报道,他的知识面较窄,消息也不太灵通,处理国内外事务缺乏应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十分倚重智囊,在作出决定之前,通常都要与顾问和部长们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有时也能听取部下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处理问题时喜欢先由助手提供一页简明的“微型备忘录”,内容分四段:问题焦点,事实,分析,结论或建议,然后由他作出决定。他有时也很固执,对于助手的意见往往听不进去,甚至心血来潮,在外交谈判中突然提出事先未曾讨论过的问题,助手们提心吊胆,怕他会捅出漏子,闹出笑话来。

他思想保守,有时言词激烈,但行动较谨慎,处理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必要时能与反对者进行妥协,有人称他为“现实主义的保守主义。”例如,他在竞选总统时批评卡特政府同苏联签订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有“严重缺点”,但他担任总统后,却谨慎地遵守该条约;上台前,他攻击卡特政府同中国建交是“出卖台湾老朋友”,扬言要恢复同台湾的“官方关系”,但就任以后说“我肯定不是一个僵硬的教条主义者。我忠实地信仰某些重大的原则。”但是“如果以温和的方式行事意味着更为明智和有效,我肯定是个温和的人。”

里根能言善辩,讲话很有煽动性和感染力。据说还在众人场合中,把股票上涨“18点”念成“18元”。1988年大选时,在向全国转播的记者招待会上,里根脱口把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称为“一个病人”,他说错话有多种原因,有的是由于疏忽,有的是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多数情况是由于缺乏知识,考虑欠周,1985年8月,他竟说南非“已经消除种族歧视”,引起许多国家的抨击。所以第一夫人南希,针对里根时常讲错话的毛病,经常提醒他按讲稿发言,不要随便脱离讲稿。

无论美国的哪位政治家,要想爬上总统的宝座,往往都是在“和平与繁荣”的口号下,对选民作出种种许诺,如向妇女许诺当选后要给幼儿保育拨款,对老人答应取消社会保险金收入的限制,加强环保,改善医疗条件,不增税,平衡预算,提高教育质量等,总之一条,让他做总统就有幸福美好的明天,专拣好听的说,要搞政治必须学会这一套,否则行不通,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善用“时髦”的语言

在一般情况下,女人比其他人说话都在理,办事也容易,这是因为他们运用了自己的“嘴劲”——时髦语言。所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家都有一点“嘴劲”,是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本领,作为一种传统,只要进了文人的圈子,他们对自己舞文弄墨都有着良好的小感觉,更喜欢标新立异,没有一个作家,真正做到了知雄守雌,与人无争,或是屈一伸万。然而他们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却完全不是这样,在世人的心目中,他们好像是云中白鹤,笑骂由汝,他们不是扮演着冷嘲热讽的角色,就是装出雅量高致的样子,其实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哗众取宠,溢美掩恶,他的美名与他们市惠驾驭的品质,太不相称,之所以会如此,那是因为他们大多懂得夫子自道,喜爱信而有证的缘故。

耍笔杆子的人都是不甘寂寞的人,他们喜欢跟人打交道,决不愿和物打交道。你若让他们像地质从业人员那样,与各种各样的石头、各种化学仪器打交道,他们宁愿自杀或者去流浪,都不愿采集标本,分析数据。他们相信与人打交道其乐无穷,或者是阳春白雪,灯红酒绿,或者是愤世嫉俗,坐而论道,即使是与人斗也是其乐无穷。在这个方面,哪怕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只怕也不能与粗通文字的“作家”比,尤其是当代文人绝对找不出一个唾面自干的人。

凭心而论,那些作家文人有什么真本领那是不敢恭维,即使作品中能做出一点气韵,那也是只懂得一点皮毛,更多的人是从其他一些学科里拈来一些时髦的新名词,连意思都没看懂,就大谈特谈的,俨然一副专家的胃口,他们也是从中得“利”非浅,是以美名曰“半个专家”或学者。短视的人还认为,这是文人的堕落或没落,这是新文人的开始,是“作家”的大趋势,世俗生活对纯文学纯学术的需求,是少得可怜,几乎等于零,对“通俗”学者之需求,市场会越来越大,日后还有可能形成一个新学科,那就是专事“市”别人的语词,“篡”别人的理论。

总结文人的“得”和“失”,和“作家”的效应,确有许多可取之处:

1、不需要作出多少牺牲,可以换来巨大的声誉,可以说是投资小,见效大。如果愿意大投入,一定会成绩斐然。这一点应该理解为,说话事实上要选择有“效应”的话题,敢冒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拿出胜出将军的胆量。人们常说风险越大,利润越高,就说话而言,你冒的险,不过是说错话,得罪人,其实这是有惊无险,投资一百万做期货可能会血本无归,再也没有经济能力修正投资方案,进行第二轮投资,想想看,就算是一句话捅破了天,也不会有人剥夺你说话的权力,你也冒险,可以无限制的“投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不必修正投资方案,无限的投入作保证是以使你大获全胜。你可有无数的修正机会,拿民主的观念来说,“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任何场合里对任何人都是如此。

2、学会用法律、道德、良心、正义的名义说话:以“侠客”或“最正直、最高尚”的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做正义的化身,这都是文人最擅长的伎俩。我不等于法律和道德,不一定是最有德行的人,但我相信法律相信道德为准绳,话最好听,又不存在错误,同样,我不等于是良心或正义,但我相信良心的裁决,有足够的良知;谁也不能反对我代表良心发言,更不能反对我以正义的名义裁定是非。在这个前题下,你是可以旁征博引,没有几个作家能做到,言之成理,妙语解颐,但是他们“语言”的定位,定得好,并且早成气候,所以你的语言定格,也要有相当的品位,使之成为想当然。

3、新名词不一定真懂,不要求完全明白,只要可以使用。理由很简单没有什么“真理”可言,只有懂得多和少,丰富的新名词说明了一个人的素质,某些时候你因为语言俏皮而秀,某些时候你因为语言流利或素质好,素质高而秀,大量的新名词脱口而出,素质自然显得高,语言自然美,这也算得上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地毯似的陈词轰炸,必然使你“声名显赫”。很多时候你面对的是老朋友,大多他完全清楚你有“几斤几两”,他也不能不为你的敏捷的反应和高度的适应能力赞叹。

大批现代的作家玩文字游戏,这是形势使然,是对当代文学大彻大悟的结果,他们清楚地看到了,文字“玩”的本质,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玩”生活才是英雄本色,是强者的表现,过去有一段时间时兴玩“深沉”,最聪明的还是作家,故作深沉状,吸引大家的关注,然后一语惊人,表演效果极佳,称得上是高人也。

活到老,学到老,此话一点不假,学一点成功人的经验,说得更潇洒更自在,现在人们流行讲“状态”,在语言上更容易出“状态”,进“状态”,人们欣赏你的正是这一进一出的“素质”,并非因为他们缺少“真理”,没有头脸。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越是人人相信自己有的别人无。只有语言的“状态”能使他们自愧不如,所以我要积极表现,不要被动应付,在参加某某单位组织的行业辩论会中,有人会因为“运气不好”抽签做了“反方”,而你在生活中,却不需要有运气不好的感觉,只要人有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正方”,当仁不让。

在这里,我们对文人的妙语、俏皮话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文人的硬功夫有个大致的认识,也可以从中窥视作家大人的“高妙”的门径,看一看他们究竟是何以博得喝彩的。

(四)语言靠积累

让我们先来讨论谈话的题材,关于这一点,一般人都有很深的误解。

如果你常常觉得与人谈话很吃力,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对应该讲什么话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误解。

一个最普通的误解是:以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件才是值得谈的。

当你见到熟人的时候,你在脑子里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令人神经错乱的经验,以及令人兴奋刺激的事情。

自然,这一类事情是一般人听起来最有兴趣的了。能够在谈话的时候,讲出这样动听的事情,无论对听的人,还是对讲的人,都是一种满足。

但是,这一类小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多,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是用不着你来说别人就已经听过了。即使是你亲身经历过的比较特殊的事情,你也不能把它到处一讲再讲。此外,你在某一个场合讲很受欢迎的故事,在另外一些人面前就不一定受欢迎。

因此,你若认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经常觉得无话可谈了。

文革中,有个造反派把花园里的一盆花拿回家去,但不知道这盆花好不好,就去问赵树理。

赵树理说:“我是黑帮,我说是香花,你们说是毒草,我说是毒草,你们会说是香花。”

一次,赵树理被批斗后受了伤,去门诊治疗,医生惊诧地问道:

“你就是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淡淡一笑说:“这个时候,谁还敢冒名顶替我呢?”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以外,也很愿意和朋友们谈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的普通话题。比如,小孩子长大了,要进哪一所学校比较好啦,花木被虫子咬了应该买哪一种虫药啦,这个周末有什么好电影看啦,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谈话题材,也都能使谈话双方感到有兴趣。在日常的谈话和听话中无形中积累了知识。

有一个笑话:某君以口齿伶俐而见长,有人向他求教有什么诀窍,他说:“很简单,看他是什么人,就跟他说什么话。例如同屠夫就谈猪肉,对厨师就谈菜肴。”那位求教的人又问:“如果屠夫和厨师都在座,你谈些什么?”他说:“我就谈红烧肉”。由上面的事故中可以看出,要应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自己不可能称赞自己,但对于别人,你却不可吝啬你的称赞。

称赞是欣赏,是感谢,是对别人表示敬意。称赞给人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

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张缺乏热情的嘴是最使人失望的。

怎样称赞别人呢?说话的时候最要紧的还是热诚,一两句敷衍的话,立刻被人发觉你的虚伪。所以每当你称赞别人的时候,要从小处发挥,缺乏热诚的人是不会注意到小节的。

“你的文章写得好极了”,光这样说是不够的,确实有点马虎敷衍。如果你加上一句:“能够使年轻人读了更加奋发”,那么效果就完全两样了。同样地,仅说:“你的衣服真漂亮”,也是不够的,为了博得对方更大的欢心,你必须再具体说出这衣服怎么漂亮。例如具体说这衣服色彩配得好,图案很好看,或式样大方美观等等均无不可。

聪明而热诚的人对于说一句赞美话,必定是最深的欣赏情绪说出来。“你的琴弹得太动人了,使我想起了我的家乡那黄昏归牧时微风吹落叶的情景”。要是你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你将会如何地感动呢?诚然,这样的话也许你觉得不容易说,因为这需要想象力,更需要真诚的热情。但你只要能够对别人的事情有充分的诚意去欣赏,则这样的一句赞美话是任何人都会说出来的。最美丽动听的赞美辞,应该发自内心的深处,当人们充满了热情的时候,即使一个农夫也必定会说出最动人的话。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2500克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500克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放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金斯伯格赞赏道:“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怪谜的人。”

每个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无论6岁的小孩或60岁的老叟都是如此。人们尤其喜欢将自己和别人比较,希望比别人好一点。所以有比较性的赞美话也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赞美也要讲究方式和技巧。比如说:甲和乙两人以不同的价钱买了两件完全一样的游泳衣,而乙所买的比甲买的价钱便宜,因此,乙一定觉得很得意。当着他一个人的面,你提起两件游泳衣的事,如果你说:“甲是吃亏了,他花的钱比你花的钱贵得多”,那倒不如说:“你买的比他买的便宜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者只不过是表示出甲的愚蠢,而后者则表示对方精明。所以,下一次你称赞一个人时,你要说“你比某某做得好”,而不要说“某某比你做得差”。

张勋生日,大学者辜鸿铭送给他一副对子,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后来,辜鸿铭和胡适说到这件事,说“擎雨盖”指的是清朝的大帽子,而“傲霜枝”指的是他和张勋都留着的长辫子。

辜鸿铭当北大教授时,有一天,他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妾”

字,说:“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将手靠男人呢?”

辜鸿铭从容申辩:“你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4个茶壶呢,其理相同。”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美满啊!”

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的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

有些人以为说话方法好,完全因为词藻修饰得美的关系,但是光用词藻,就可使对方感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