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感到好像坐了一分钟;但要是和一个很丑的老头坐在一起,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你却感到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比喻的新异性和可接性的统一是完美的,莫测高深的相对论在比喻的作用下,变得十分易于接受,这就是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巨大作用。
在比喻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是讽喻,即借用有情节有故事内容的喻体来证明和描叙本体。讽喻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满足于本体和喻体间的某一相似点,而是将喻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来展开,通过展开的情节、故事内容和形象的描叙等来作为联类取喻的基础。
有位港澳同胞曾问我驻外的一位工作人员:“台湾与大陆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你们为什么想把两者统一起来呢?”
我驻外人员先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给弟子们讲授禅理,他问道:“你们想让一杯水永远不干掉,有什么办法?”一时全殿哑然没有一个弟子能够回答出来。
释迦牟尼淡淡一笑说:“把它放到大海里不就永远不会干掉了吗?”弟子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我驻外人员接着说:“你想想,作为一个国家不统一,四分五裂,怎么能在复杂的世界斗争中永远站立呢?台湾作为一个小岛,只有回归祖国的怀抱,才有光明的前途。”
讽喻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委婉地规劝,起启发的作用。
二是辛辣的讽刺或谴责。
讽喻可以说是比喻的进一步的发展,即将喻体扩展开来,用其中的具体的情节、故事、形象的展开来证明、描叙本体,达到复杂、曲折的联类取喻的目的。
(十二)顺水推舟技巧
在论辩中,发现论敌的意图后,因势顺导,引诱他孤军深入,一直引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再集中火力乘机猛攻,这就是“顺水推舟”的雄辩技巧。
与迂回论辩中的指桑骂槐不同,这一雄辩技巧具有出其不意,辞锋逆转的效果。当言辞由顺从敌论的逻辑而突然逆转的瞬间,对方经历了从暗自欣喜到大惑不解,终至遭受当头棒喝、晕头转向的心理变化,陷入欲辩不能的尴尬境地。
十年内乱期间,某地农场召开批判大会。
批判一位小学教师打了自己的妻子。台下的群众都知道那位教师的妻子和造反派头目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人人敢怒不敢言。
教师的妻子第一个上台控诉,她说:
“他不把我当人看待,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在那个时代,公认为私有制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这篇控诉稿可能经过造反派头目的加工润色,不能说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因为封、资、修易于激起“革命群众”的公愤。当时台下有一位下放学生,跃身上台进行批判:
“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目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露出得意的笑容。下放学生提高噪门,继续批判:
“……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台下一阵哄笑,“公有财产”,多么辛辣的讽刺,达到了揭露造反派头目的“情妇”道德败坏的目的。谁也没有想到批判的矛头原来是指向她的。
“顺水推舟”的“顺”是仍然顺着对方的观点,表面上好像是支持对方的观点,当对方暗自欣喜,防不胜防时,辞锋逆转,出其不意地朝着与对方观点相反的方向“推”,打对方个措手不及。
“顺水推舟”的雄辩技巧,也存在论辩路线化直为迂、以退为进的问题。不同的是顺水推舟突出对对方攻势的利用,巧借论敌之力为己之力,大有“四两拔千斤”之意。
(十三)以退为进技巧
迂与直是指战略路线,是进攻论敌的取胜途径;进与退是指论辩中的行动,是临战姿态的退让或进击。
“以退为进”是战斗谋略必须研究的课题。论战中的进与退,也是视敌情条件不同,采取进攻或退守的不同对策。进与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许多擅长雄辩术的人,常运用“以退为进”的权谋,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945年7月,中、美、英、苏四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规定,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首都对战犯进行审判。我国是接收国之一,梅汝璈作为中国法官参加审判。
开庭前为了法庭上的座次问题发生了争议。
在审判法庭上居中坐首席的是庭长,而庭长已经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法官担任。庭长之外还有美、中、英、苏、加、法、新、荷、印、菲的十国法官。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似乎已属于美国法官。为了庭长左手的第二把交椅,各国法官争论甚为激烈。
梅汝璈意识到他是代表4亿5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来远东国际法庭清算战犯罪行的,当时中国虽然称为“世界四强”之一,可是徒有虚名,面对这些各执一词、互不退让的八国法官,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可是怎样才能争得第二把交椅呢?梅汝璈当众宣称:
“若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我还需要请示本国政府。”
一句话将各国法官惊呆了。试想九国法官都要请示本国政府,本国政府的指示来了,意见不一致又将怎么办?照这样到哪一天才能排定席次。梅汝璈趁大家不知所以然的静场机会,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认为法庭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今天是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严重,而抗战时间又最久,付出的牺牲的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应排在第二位。”
法官们的争论,各说纷纭,是因为没有一个排列座次的原则。梅汝璈提出的中国应排坐第二把交椅的理由,是无可辩驳的。在场的法官们提不出什么异议。
可是,事情的进展并非想象的那么顺利。开庭的前一天预演时,庭长韦伯突然宣布入场顺序是美英中苏……,梅汝璈看到预演时如果不据理力争,次日开庭的座次就因袭排定了。他立即提出抗议,并脱下黑色丝质法袍,拒绝登台。他说:
“今天预演已经有许多记者和电影摄影师在场,一旦明天见报,便是既成事实。既然我的建议在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否则,我只有不参加预演,回国向政府辞职。”
庭长韦伯只得召集法官们表决,最后按日本投降书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美、中、苏……排定入场先后和法官座次。
梅汝璈以表面退却的姿态作为进攻的手段,即运用了“以退为进”的论辩技巧。梅汝璈眼见中国法官排不上第二把交椅,故意说“还需要请示本国政府”,只是虚晃一枪,好像是不准备在此作正面争执,形式上在退让,但待大家不知所措时,他见时机已到,立即转换为攻势,说出了一番中国法官应该排在第二个席次的道理,义正辞严,无可辩驳。
可是,次日预演梅汝璈见将中国法官列为第三,立即抗议,声称将回国向政府辞职。这是“退”,可是退中有进,提出了由法官表决的建议。由于他掌握了法官们表决必然要寻求一个举手赞成或否决的原则,而当时除了前一天梅汝璈曾经提出的排列座次的原则外,没有谁再提出其他原则,所以梅汝璈对表决的结果早已成竹在胸。这是他又一次运用了“以退为进”这一雄辩技巧取得胜利的原因。
(十四)先承后转技巧
写作行文强调一个“转”字,那么论辩呢?论辩也同样讲究一个“转”字。从技法上说,在论辩中先把对方的话题承接下来,表示同情、理解等等,然后,再进行“转”,通过论理举事,改变对方某些看法,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这就是“先承后转”的雄辩技巧。
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经理请人设计了一种商标图案,设计完成后就图案设计举行了答辩会。主持图案设计的另一位经理在介绍时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旭日,象征希望和光明。同时,这个旭日又象日本国徽。日本的顾客一定很乐意购买我们的产品。”在征求意见时,这位经理的下属说:“我很喜欢这个商标,但我恐惧它设计得太好了。”经理笑了起来:“这话倒使我不懂了,你怎么解释呢?”
这位下属答道:“这个设计鲜明而生动是毫无疑问的,它像日本国徽,无论哪个日本人都会乐意购买我们的产品的。”
经理笑了笑说:“我的意思正是如此。”
“但是,”这位下属继续说:“我们在远东还有一些重要市场,如中国及东南亚。他们看到这个商标,也未必不想象到日本国徽,但他们和日本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历史,这样就不愿意购买这种产品了。顾得一个日本,失去一大片市场,恐怕……”经理被说服了:“天哪!
我倒没有想到这一层。”
这位下属说了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一句赞语满足了经理的自尊心,然后陈述更为充分的理由。经理乐意地听从这种拒绝性的意见,而又不觉得难堪。
(十五)两面夹击技巧
“两面夹击”是指在论辩过程中,为了驳倒对手,往往提出一个只有两种可能性的前提,迫使对方在两种可能中加以选择。
实际上对手选择哪一种,推论出来的结果都是对自己不利,除此之外又别无他法,因此必然地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境地。
恩格斯曾经批判杜林歪曲马克思的《资本论》:
“如果杜林先生仍旧硬说,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用通常的话来说,是资本赢利’,如果肯定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那么只可能有两种情况:或者他一点也不懂,这样,对这本书的内容一无所知,却要加以诋毁,这可需要极端的厚颜无耻才行;或者他都懂,这样,他就是故意捏造。”
杜林先生如果说他不懂,就得承认自己厚颜无耻;如果说他都懂,就得承认故意捏造。
而故意捏造也是厚颜无耻。二者必居其一,对任何一面承认或否认都不行。
运用“腹背夹击”的雄辩技巧时,如果能抓住对方言行相悖的致命弱点,进行反击,则更为有力。
前苏联霸权主义者曾说:“中国反对缓和世界局势。”周恩来总理驳斥道:“你那么想缓和世界局势,为什么不做一两件事情,比如从捷克或蒙古撤军,归还日本北方四岛,来证明你的诚意呢?”
“中国没有侵占别国的领土,难道要中国把长城以北统统让给你们,才算表示我们赞成缓和世界局势、愿意改善中苏关系吗?”
周总理的驳斥,雄辩地作了这样的推论:如果苏联霸权主义者真想缓和世界局势,那么就应该从捷克或蒙古撤军;如果苏联真想缓和世界局势,那么,就应该归还日本北方四岛;既然苏联不肯从捷克或蒙古撤军,也不肯归还日本北方四岛,可见苏联霸权主义者不是真想缓和世界局势。
世界局势紧张是由于有侵占别国领土的行为造成的。苏霸侵占的捷克、蒙古和日本北方四岛,制造了紧张局势,不肯从别国撤军、归还别国领土,真正反对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是苏霸,而不是中国。
按照苏联霸权主义者的逻辑,是不是还希望中国将长城以外的领土统统让给他们霸占,满足他们占有别国领土的欲望,以免大动干戈,才能“缓和世界局势”呢?
(十六)归纳推演技巧
论辩,常常需要论证一般性的论断,为了使论或驳在高层次展开。需要我们把它上升到一般结论;为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结论,需要我们探索现象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我们要掌握雄辩的一种基本技巧——“归纳推演”。
“归纳推演”是建立在逻辑学归纳推理、归纳论证基础上的一种论辩技法,是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引用个别、特殊事物的判断作为论据来证明或反驳一般性的论题的形式。
如作为正方,要论证“语言不具有阶级性,而具有全民性”
这个一般性论断的真实性,可采用“归纳推演”法,列举语言在其演变发展的一切阶段和所有场合都不具有阶级性,从而证明它具有全民性。请看: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根本谈不到阶级的语言。
原始氏族社会是没有阶级的,因此当然不可能有阶级的语言,那时语言对人们和整体是共同的、统一的。
“至于语言的发展,从氏族语言到部落语言,从部落语言到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语言,从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语言到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语言,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作为人们在社会中交际工具的语言,对社会是统一的、共同的,它同样地为社会一切成员服务,而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
这就是应用“归纳推演”法来证明。“语言不具有阶级性,而具有全民性”这个一般性的论断。
如果你是反方,也可运用“归纳推演”法来驳斥对方的观点。1960年9月5日,周恩来接见美国记者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记者:“你似乎认为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
周恩来:“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四千四百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是‘日不落’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人口三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美国在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它的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周恩来用的就是“归纳推演”驳斥了“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多过”的论题。
“归纳推演”的雄辩技巧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形式:
1、完全归纳推演
这就是根据某类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一个关于某类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2、不完全归纳推演
这就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十七)引而不发技巧
在论辩中,我们有时也可用“引而不发”这一雄辩技巧,即说出一些前提和条件,而不谈结果;或说出结果而不谈前提和条件;让对方去悟出其中道理,让听众道出结论,从而收到简洁有力、含蓄的效果。
请看季米特洛夫在莱比锡法庭辩护的最后发言。这段发言回击了德国法西斯对保加利亚人民的侮辱,对法西斯报纸攻击保加利亚人民是“残忍的”、“野蛮的”表示严正抗议。他严正指出:
“在外国奴役下生存了500年而没有丧失语言及其民族性的一个民族,过去和现在与保加利亚法西斯作斗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我国工农——这样一个民族是不会残忍的、野蛮的。只有保加利亚法西斯主义是残忍的、野蛮的。但是我请问你,庭长先生,哪个国家的法西斯不是残忍的、野蛮的呢?”
季米特洛夫的最后一句话就体现了“引而不发”这一雄辩技巧。他的“引”是“任何国家的法西斯都是残忍的、野蛮的”,“未发”的是“德国的法西斯是法西斯”、“德国的法西斯也是残忍的、野蛮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季米特洛夫没有直接说出来的小前提和结论,人们是能够听出来的,连庭长也听明白了,所以庭长急忙打断季米特洛夫的话,并质问道:“你不是在暗示德国政治情况吗?”真是不打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