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道德修养综合手册:理想篇
11030900000023

第23章 树立崇高的理想(1)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科学的理想,更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的内驱力。因此,作为青少年十分有必要明确什么是科学理想,为什么要有科学理想,如何正确选择人生理想,从而使自己在人生长河中扬起风帆,实现美好人生价值。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一)理想的涵义与类型

1.理想的涵义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我国古代把理想称作“志”。诸葛亮教子“志当存高远”,就是说要有远大的理想。我们现在所说的理想,是指人生所向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对现实发展的可能性认识基础上而形成的对未来社会与生活的远景的追求和希望,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具体表现为:一个人向往什么样的社会;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在职业、生活等方面所期求达到的目标。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总是不断地追求着德、才、学、识、美与乐,这就促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设想、新的探索、新的追求。当某个追求的目标实现以后,又会有更新、更高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谈得上生活。理想的特点在于:首先,它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的,不是臆造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其次,它反映着人们对现实的主观评价,表达了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意向和愿望;最后,它是人们展望未来,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前景的构想和设计。我们必须学会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或者说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去寻求理想。

2.理想的类型及发展

人们在生活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目的,体现在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等不同的方面,就形成了人们各种具体的不同层次的理想。有全人类的理想、阶级的理想、民族的理想和个人的理想;有崇高的理想、平庸的理想和落后反动的理想;有科学的理想和非科学的理想等等。

从理想的内容看,我们可以将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要求和设想,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社会理想包括了对未来社会制度构成、特点、性质等各方面的设想,也包括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及如何组织民众生活的设想等。

道德理想,是指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下做人的楷模和标准。道德理想一般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概括:二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阶级理想人物的道德品质,被认为是典型和榜样,人们往往将这种道德上的完善典型称之为理想人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理想是不相同的。中国封建社会崇尚孔孟之道,将孔孟之道奉为圣言,言必称孔孟,行必尊其教,不能越雷池一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劳动、爱科学、艰苦奋斗、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甘于奉献等理想人格。

职业理想又称事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合乎自己意愿的职业以及事业上获得成就的追求和向往。对大多数人来说,职业理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为了谋生。一个人要在社会中获得生存的地位并有所发展,就必须选择一定的职业,参加一定的工作和劳动,从而获取所必需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资料。对一部分人来说,一定的职业还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青年学生应该有自己正确的职业理想,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的职业,并努力做出最佳成绩。

生活理想,是人所选择和追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每个人对生活都有具体的追求目标,如对于衣、食、住、行,还有恋爱、婚姻、家庭等,都有不尽相同的追求,这些追求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可以认为是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青年人应该树立起美好的生活理想,积极向上,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以上四种类型的理想,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是社会理想,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他理想的形成和发展。但是,这种决定作用并不是简单被动的,其他理想的形成和发展亦会反作用于社会理想,因此科学的理想体系必须辩证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实现理想的时间上来看,理想可以有近期理想、中期理想和最高理想(或叫远大理想)。最高理想往往带有终极的意义,近期、中期的理想则是在一定时间内的规划和行动,带有阶段性。最高理想通过阶段理想的实践体现出来,各个具体阶段的理想贯穿在其中,对各个阶段的理想起着主导作用。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它作为一种运动自始至终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实践中。

从理想的性质来看,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科学理想是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想,它立足于现实,并且通过实践是可以实现的。非科学理想则相反,是脱离客观依据的空想和妄想,不符合事物发展或者违背事物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生,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相联系。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任何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所以人生理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还受一定的科学文化的制约。人生理想的确立和发展又同时受到主体因素的影响,主体由于阶级地位、教育程度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对人生理想的理解和选择又会有很大的差别。

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给我们描绘了奴隶主阶级的理想社会,他把人分成三等:第一等是管理国家的哲学家,第二等是保卫国家的武士,第三等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自由民,而奴隶不属等级之列,只被当作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已。

在漫长而黑暗的欧洲中世纪,统治者以各种宗教神学的教义麻痹着人们,他们通过教义向劳动群众描绘各种“理想社会”,如基督教的“千年王国”,耶稣教和天主教的“天堂”等。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还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妄想使自己的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中国的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封建奴役下,向往过独立而自由的社会生活,曾对理想的社会有种种设想。这本身就是对封建压迫和奴役的一种反抗。如秦汉之际的典籍《礼记·礼运》篇中就提出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的太平景象。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又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到了近代,思想家康有为还曾写过《大同书》,呼吁要“人皆平等”。他们的这些设想、愿望,虽说最终都没有成功,但在社会历史上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追求的理想社会,促使人们为推翻封建统治而坚持不懈地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比之以往任何时候,人们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强了。但资产阶级人生理想的实质就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伴随着资产阶级而诞生的无产阶级,由于它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

(二)理想对人生具有重要作用

恩格斯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理想,既是人生的动机,又是人生发展的内驱力,是人们在人生实践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1.理想的目的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必须使人生的理想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这就是人生理想的目的性。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在人生道路的旅途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注意选择理想、目标和志向,并且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

理想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方向、符合人民需要的理想,才能促进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太平天国洪秀全领导的农民斗争,近代孙中山发动的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切说明了理想总是反映时代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而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的理想集中反映本阶级的目标和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而落后阶级的理想,则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对社会发展只能起阻碍作用。

2.理想的动力性

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是人生追求的目的,因而决定着人们将如何度过一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想确立以后,就会变成人的自觉活动的动机。为人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恩格斯说过:“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理想力量”推动下的创造史。

一个人离开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前进的强大动力,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一个人只有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坚韧不拔地努力奋斗,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崇高价值的人。从理想的层次性、阶段性、科学性、阶级性来看,实现人生价值的驱动力有大有小,驱动力的大小与理想的层次和性质等密切相关。不同层次和性质的理想,发挥作用的领域的力度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理想的层次较高,驱动力就较大,反之则较小。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层次较高,目标越大理解为驱动力就越大,这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前提,即主体的客观状况及水平,否则就会好高骛远而一事无成。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树立了远大理想或崇高理想的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会充满必胜的勇气和信心。马克思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将永远存在。”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进而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理想,并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有的成为爱国主义者,有的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的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学生应为祖国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奋斗。只有确立和实现这样的理想,才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持久不衰的、强大的内驱力。

二、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

共同理想是我党在现阶段要实现的目标。最高理想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是最高理想的基础,是最高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环节;最高理想又是共同理想发展前进的必然趋势,是共同理想的最后归宿。

(一)科学地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内容和特征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它们分别体现着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长期的、总的奋斗目标和阶段性出奋斗目标,都属于社会理想的范畴。

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前,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四种社会形态。但是,这四种社会都不是人类所向往、追求的理想社会,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因为原始社会蒙昧落后,人们不会把它作为理想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一个比一个高,但它们都是阶级对立的社会,都是以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为基本特征的,是剥削阶级的天堂,劳动人民的地狱。千百年来,人民对这些社会制度都不满意,都不认为是理想的社会,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之前,不论是“大同社会”、“桃花源”式的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乌托邦”式的社会,都不过是一种空想而已。人类经过无数次的追求和探索,终于在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了科学社会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集中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最优秀的成果,吸取了历史上劳动人民和进步阶级理想的积极因素,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明了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确立了人类最科学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

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