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道德修养综合手册:理想篇
11030900000021

第21章 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3)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即对老人、长辈要尊敬、爱戴,爱幼即对儿童要关心、爱护。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师长的教育和教诲,老年人长时间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把一生大部分时间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家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和社会经验,理应受到尊敬。由于年龄原因,老年人工作与社会能力相对减弱,青年人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照顾、体贴和帮助。少年儿童是人类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长身体、学本领的阶段,还没有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全社会都应关心他们的成长,保护他们的安全。爱护儿童,对儿童不能打骂虐待,也不宜娇纵溺爱。尊老爱幼这个工作做得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爱、饥有所食,整个社会将安如磐石、井然有序,其乐融融。这个工作做不好,社会秩序无从谈起。所以“尊老爱幼”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一种标志,是必须大力倡导的社会公德。

6.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指在公共生活中与他人交往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信守诺言,为人讲信用。在日常交往中,人们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如何,往往注重他是否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社会公德的要求,也是建立协调入际关系的基础。

要做到诚实守信,首先,为人处世要说真话、做实事,不搬弄是非,虚张声势,把事情夸大或缩小;其次,要光明磊落,不见风使舵、阳奉阴违;再次,要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

7.见义勇为、扶正祛邪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扶正祛邪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见义勇为,就是指公众利益受到侵害或他人遭遇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同各种坏事作斗争。见义勇为、扶正祛邪更是今天呼唤的社会公德。1995年11月21日,第四次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八方见义勇为英雄汇集成正义和浩气的激流,“见义勇为,扶正祛邪”这一声音在人民大会堂久久回响,百余名见义勇为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提倡“见义勇为,扶正祛邪”,首先,要从正气上压倒不法分子。不法分子总是怕群众的,他们做贼心虚,明白一旦被捉,将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他们一遇正义的力量就会仓皇而逃。全体社会成员联合起来,疾恶如仇,形成正气,是提倡见义勇为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挺身而出。有些不法分子,正义的呼声只能使他们胆怯,还不能使他们停止不法行为,这时,要有大无畏的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给予制止。“路遇不平,我就要管”,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有正义感的正直公民的心声。

8.保护环境和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生存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卫生的标准上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公德的新内容。人们开始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提倡环境道德或生态道德。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和广度的提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和资源枯竭的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和资源问题关系到当代人类生活状况和未来人类的生存。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和维持生态平衡,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但是仅有法律是不够的,必须在全社会提倡环境道德,树立环境意识,使每个公民和社会集团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各种活动中,以高度的道德责任感,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

保护环境和资源,首先,要维护野生动物资源,不乱捕乱杀野生动物,更要维护国家珍稀动物;其次,要保护绿化,不破坏绿地、乱伐树木;再次,要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性开发,从保护人类利益、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来认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深远意义。

以上讲的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我们青年学生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祖国的栋梁,是跨世纪的人才,做个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国家和祖国对我们的期望。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起,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做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

三、友谊和爱情

(一)青年时期友谊的特点

友谊,是人们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础上的同志、朋友间的情谊。友谊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感,对人生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友谊是人们从事某种社会活动的产物。人们生活在社会上,总是要相互来往的,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就是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也是如此。我国有许多关于朋友关系的词汇可以很生动地说明这一点。比如,战友、工友、学友、校友、棋友等,这些说明朋友关系是某种社会活动的产物。

其次,友谊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合群是人类祖先存在和发展的手段,现在,友谊是人们的精神需要。我们知道,一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类,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正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写的:多年来过着孤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渴望有人来往,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感到没有伴侣的痛苦。这正是人的一切感情联系被割断了之后内心所产生的强烈的痛苦和对友谊热烈的渴望。在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类的时空相对扩大,信息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更是提高了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缺乏朋友,既堵塞了人与社会联系的渠道,也失去了感情的寄托,所以现代社会人们寻求朋友、建立友谊的愿望和要求更为强烈。

再次,友谊是力量的源泉。

人们需要友谊,追求友谊,还因为真诚的友谊可以使人奋发,使人欣慰,使人向前。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快乐和忧愁,都会有顺境和逆境。当你快乐的时候,能把快乐告诉一个挚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当你忧愁的时候,能把忧愁向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忧愁。朋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产生巨大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完成伟大的事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情同手足,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他们共同创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他们所取得的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是共同的艰苦劳动和崇高友谊的结晶。

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朝气蓬勃的时期,也是寻觅知己、探讨友谊真谛的时期,与其他时期相比,青年时期的友谊具有自身的特点:

1.青年的友谊感通常与集体感相联系

幼小的孩子,集体感尚未产生,小伙伴碰到一起,不过是单纯的玩耍游戏,心中并无集体的观念;少年时期,开始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合作的要求、互助的思想开始萌发,但对集体的意识体验不深。到了青年时期,随着独立意识的加强和接触社会的增多,对友谊的要求已不满足于一般交往,愈来愈注重于同信念、志向、情趣、爱好相同的人在一起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互相帮助。合群的要求发展到归属的程度,他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团结友爱的集体之中,关心自己所在的集体。特别是离开了父母、家庭到外地求学的学生,更希望置身于集体之中,渴望自己的良师益友,总想体验到集体的温暖。青年人最怕孤独和社会集体的歧视。被集体遗弃的孤独生活,往往是有些青年觉得世态炎凉、生活没意思、悲观厌世的一个心理因素。另一方面,青年友谊的这个特点,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也会走哥儿们义气、拉关系、搞帮派、结团伙的邪路,现在社会上青年团伙犯罪率增多,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2.青年友谊有明显的选择性

友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与儿童、少年时期相比,青年的友谊有明显的选择性。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的兴趣和志向愈来愈稳定,因而青年友谊的选择性明显加强。青年往往与兴趣和志向相同的人交朋友。另一方面,随着智力的发展,青年分析综合各种矛盾事物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在交往上面,表现为涵养的提高,青年不再像儿童那样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而结束友谊,青年朋友之间会经常发生争论,但对他们来说,为了保护更加深刻的一致,这样的争论是不屑计较的,双方都可以互相谅解。

3.青年对友谊有特殊的要求

青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由于关心自己的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的兴趣的增长,而开始产生互相交换自己的体验,倾诉“内心秘密”的需要。因而,青年认为亲密、温暖的情感,相互间的真诚、坦白,对友谊来说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东西。青年友谊的标准是:互相帮助和信任,心理上的亲近。青年友谊的心理价值在于它既是了解自己的途径,同时又是认识别人的途径。

总之。青年十分重视友谊,友谊是青年时期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关系上的一个重要形式。健康的友谊使青年能相互交流内心的体验,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这对青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和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培养和发展青年人高尚的富有共产主义情操的友谊。那么,青年建立友谊的途径是什么呢?马克思曾经说过,大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总是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这正是青年建立高尚友谊的基本依据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