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道德修养综合手册:礼仪篇
11030800000007

第7章 谈吐礼仪(2)

在对外交往中,应该严格遵循国际上通行的称呼习惯,不得有丝毫大意,否则会造成交际中的障碍。

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称男子为“先生”,称未婚女子为“小姐”,已婚女子为“夫人”,如不能断定女子的婚姻状况时应该称之为“小姐”,在外交场合女性都可以被称为“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玛丽小姐”、“市长先生”、“伯爵夫人”等。

对地位较高的官方人士,一般部长级以上的高级官员,可以称“部长阁下”、“总理先生阁下”、“总统阁下”等等,以视郑重。但有些国家如美国、墨西哥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一般称职衔或先生,对于职位较高的妇女,也可以称其“阁下”。

在君主制国家里,通常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其他有爵位的,以其爵位相称,也可称“先生”或“阁下”。

3部分国家称呼习俗

不同国家对称呼有不同的礼节要求,参加涉外活动应遵循各国不同的习俗,知晓对方的禁忌。

德国人非常重视礼貌、礼节。初次见面时对德国人一定要称呼其职衔。如果对方是博士,你应不厌其烦地使用“博士”这个称呼,他会很高兴。德国人称“您”与“你”有比较严格的讲究。见面打招呼普遍称对方为“您”,同事之间上班时都互称“您”,如果一个陌生人随随便便称对方为“你”,就是失礼。但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便可称“你”。朋友间的称呼从“您”到“你”,标志着彼此关系密切了一步。在德国,对未婚女子称“夫人”,她也不会感到不快。

美国人不拘礼节。在非正式场合,他们不分男女老幼,也不管地位高低,都喜欢直呼对方名字。小孩子可以若无其事地直呼其父的名字。他们往往一见如故,有时还叫别人的名字。同美国人交往,一般情况下称呼可以随便些,但正式场合则要谨慎行事。比较保险的办法是在不太熟悉对方时先用正式称谓,如称先生、夫人、教授等,等相互熟悉后或对方建议直呼其名时可再改变。美国一些年高资深的大学教授,在学校时愿意学生称呼他为教授,但出了校门就不太在乎了。对不知是否结婚的女子,切忌冒失地以“夫人”相称,当然对已婚女子也不能称小姐。美国及一些国家忌讳说“老”,如果有人称一位老者为“您老”,他会很不高兴。

非洲人把自己的父母看做是最可爱的人。所以他们常称客人为“爸爸”、“妈妈”,认为这是对客人的极大尊敬。他们认为直呼客人的名字是不懂礼貌。在非洲许多国家,当地人见到男外宾叫“爸爸”,遇到女外宾称“妈妈”。在东非地区,这种称呼不仅用于礼仪场合,家庭成员之间也使用这种称呼,有趣的是,父母竟称自己的儿子为“爸爸”,称自己的女儿为“妈妈”。

附:民间各行业崇拜的祖师

理发业祖师:吕洞宾占

卜业祖师:鬼谷子

织布业祖师:黄道婆

蚕丝业祖师:缧祖

竹匠业祖师:泰山

木匠业祖师:鲁班

茶叶业祖师:陆羽

中医业祖师:华佗

造纸业祖师:蔡伦

豆腐业祖师:乐毅

梨园祖师:李隆基

中药祖师:李时珍

裁缝业祖师:轩辕氏

评话祖师:柳敬亭

火腿业祖师:宋泽

星相业祖师:柳庄

制笔业祖师:蒙恬

制伞业祖师:鲁班

三、谈吐原则

言谈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才能使交谈达到理想的效果。

1明确的目的性原则

谈话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交际活动。人们聊天、演讲、辩论、谈判等,无一不是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谈话的目的不外乎传递信息或知识、引起注意或兴趣、争取了解或信任、激励或鼓动、说服或劝告等。坚持“有意而言,意尽言止”、“话由旨遣”的原则,明确谈话目的,是取得成功交谈的前提条件。只有目的明确了,才知道应该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何种谈话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临场应变。如果谈话目的不明确,漫无边际,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也是失礼的。所以谈话之前,预先想一想要获得的效果并为之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交谈成功的必备条件。

2对象性和适应性原则

谈话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适应语言表达的环境——即适应语境,话因人异,根据谈话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文化知识水平及思想状况区别对待。昂·玛阿里说:“谈话要看对象,对待特殊人物和一般平民要有所区别,以便使你的话更有说服力,而不是使听者讨厌。”

《汉书·艺术志·邓析》中有文:“夫言有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贪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话讲得好不好,不仅要看话语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还要看谈话内容是不是符合谈话对象的需要,对方是否乐于接受。比如有人喜欢文学艺术,你若能谈些这方面的新鲜事或新见解,就会遇到知音。不过你若拿这话题去应付任何人,那肯定会遭冷遇,有人会以为你在卖弄,故作文雅;自己有可喜的成就、功绩,请留给愿意与你共享的人说,在交际场合不必逢人便讲;如果你写诗,就留给自己和知音欣赏,能交给报刊或出版社就更好了;朋友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正在烦恼之中,宜表同情,多加劝导,这时,即使开一个很小的玩笑,也可能引起不快;与残疾人相处,更不宜说有伤对方自尊的话;喜庆场合,谈些天灾人祸、某人去世等倒霉话题不会受人欢迎;遇到正办丧事的人,只应讲些节哀的劝慰话。

总之,交谈中多谈些对方喜欢听的话总是相宜的,人喜则语言易人,包括提建议,提出批评,更要讲究方式、讲究艺术,注意环境与场合,让对方心悦诚服地采纳、接受。

3分寸性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目的,是讲究谈话礼仪应注意的。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4忌谈话题不谈不问

人家不打听的消息,别随口乱提,人家不提的问题,别信口分析,这也是谈吐礼仪要遵循的原则。

交谈时,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灾祸等不愉快的事情,如果对方主动谈起,应诚意地表示关心、同情,说些有节制的劝慰语。不谈那些荒诞离奇、黄色淫秽的传闻。年龄、婚姻、住址、收入、经历、信仰等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交谈中一般不该径直深入询问。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刨根问底,不经意之间一旦提出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交谈时还应注意不直接批评长辈和身份高的人,注意亲疏有度,“交浅”不“言深”,是一种交际艺术。

四、交谈艺术

在一切使人喜悦的艺术中,说话的艺术占第一位,只有通过它才能使被钝化的感官获得新的乐趣。谈吐礼仪是通过优化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这就是谈吐艺术。优化语言的具体方法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其主要方法有:委婉法、幽默法、模糊法和暗示法。

1委婉法

委婉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谈话艺术。它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够诱导对方去领会你的话,去寻找那言外之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向对方劝说,都能比较适应对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对方容易赞同,接受你的说法。

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法稍有不同,给人感觉却大不一样。如:谁——哪一位?不来——对不起,不能来。不能干——对不起,我不能做。什么事——请问你有什么事?如果不行就算了——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你了。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动听了许多,让人容易接受。

“委婉含蓄比直截了当说话更需要多动脑筋,它是一种语言修养。直言不讳刺激性大,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得罪人,造成许多矛盾;委婉的话有礼貌,比较得体,听了轻松自在,愉快舒畅……提倡忠言不可逆耳,理直不可气壮,就是说:‘忠言’和‘理直’都要注意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多数人对直言不讳不大喜欢,俗话说‘恕我直言’,没有‘恕我委婉’。说直通通的话,直来直去,被认为是不稳重、不成熟的表现,讨人嫌;而说话委婉,被认为是稳重、成熟的表现。”(陈建民《说话的艺术》)

需要指出的是,委婉的方法,根据本意所需语言特点划分,一般分为讳饰式、借用式和曲语式三种类型。

(1)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例如:“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死是人们普遍忌讳直接使用的词,恩格斯连用了“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马克思逝世,以示沉痛之情。再如:“上厕所”一词很多国家地区都回避直言,前面我们讲述过委婉雅语的替代方式。在社交场合适当地运用讳饰式婉语,不至于有失大雅或冒犯某些忌讳。

(2)借用式委婉法:是指借用一事物或其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性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说:“中国人民银行吗,有18元8角8分。”问者涉及了国家机密,于是答者就巧妙地将“银行资金”中一个概念——过去人民币发行的面额总数(10元+5元+2元+1元=18元;5角+2角+1角=8角;5分+2分+1分=8分)18元8角8分来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保持了招待会的和谐气氛。再如,一外国记者问中国的公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恩来说:因为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实际上,周恩来的回答是对提问者的一种委婉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

(3)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演讲时,别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共产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我的丈夫是个老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迹象,可见……”谌容不直言以答,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了几十年,来间接表达了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1979年在平壤举行的第35届世乒赛上,中国男队失利,匈牙利获得冠军。这是自25届世乒赛以来22年内中国的一次“最悲惨的失败”,当时一名外国记者挑逗性地问中国队教练李富荣:“中国队什么时候能够把杯夺回来?”头脑机敏、善于言词的李富荣镇定自若地说道:“匈牙利队很不容易,用了27年的时间才重新拿到斯韦思林杯。我想中国队夺回斯韦思林杯决不需要27年!”这番话柔中带刚,表达了中国对重新夺回斯韦思林杯的充分信心,与其说是赞扬匈牙利队,毋宁说是在委婉地奚落那位记者。

2幽默法

“幽默”一词是英语humour的译音,起源于古罗马人的拉丁文,形成了古法文,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指人的体液。这个词演变为美学范畴的一种特定含义,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

幽默是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通过语言反常组合来实现的,它与讽刺、否定性滑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持的是温和与宽容的态度,而后者则是尖刻、辛辣的,不友好的。幽默和谈吐礼仪在目的和功能上是一致的。

说到笑,人们自然会想到幽默,它是笑的精华,而幽默又不仅仅在于博人一笑,它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充满着敏锐、机智、友善和诙谐,幽默有折射与引申,有喻世的针砭和讽刺,在会心的笑声中启人心智,让人在笑声中反省自己,感悟真谛。

幽默有很多种方法,自嘲式(又叫自我调侃式)、一语双关式、岔道式、否定式、歪打正着式等等。

自嘲式一是嘲弄自己的短处,二是以嘲弄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优点。自嘲不一定都是幽默,但幽默的自嘲必是最出色的自嘲,幽默的自嘲仿佛灵魂的热水浴,真正机智的人都爱自嘲。鲁迅善谈吐,好交际,和朋友交谈常常是谈笑风生,平易近人。有一次一位青年人问他,为何头发长了不理,他幽默地说:“我一见理发师的锋利剃刀,就有点害怕。”说后与青年朋友们一起开怀大笑。美国前总统林肯认为自己有着并不漂亮的长相,便进行自我幽默取笑,他对聊天的朋友说:“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丑陋的人。有次出外闲逛时遇见一位老妇人,那老妇人对我说:‘你是我所见过的男人中最丑的一个。你还到处闲逛呢。’我回答说‘我是身不由己,没办法呀!’那妇人却说:‘什么没办法呀,我绝对不同意你的看法,你可以待在家里不出门吗!’”许多伟大成功的人士,都能运用幽默取笑自己,使他人从感情上和理智上接受自己,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毛泽东即使在危急关头,也不忘幽默几句,从中体现出一位领袖的从容镇定风度。

歪打正着式,就是歪因和正果之间有种貌似紧密的联系。如某餐馆顾客和服务员的一段对话:

顾客:“我的菜还没有做好吗?”

服务员:“您点了什么菜?”

顾客:“炸蜗牛。”

服务员:“噢,我去厨房看一下,请您稍等片刻。”

顾客:“我已等了半个小时啦!”(生气地说)

服务员:“这是因为蜗牛是行动迟缓的动物。”

……(两个人都笑了)

一语双关式就是利用一个词的语音或语义同时关联两种不同意义并进行曲解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要求日本赔偿战争损失,当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时,日本总理大臣吉田茂料到苏加诺总统可能提出战争赔偿问题,便采取先发制人的做法。他一见到苏加诺便满面春风地说:“我一直盼望着您的光临。贵国总是朝着我们刮台风,给日本造成了严重损失。我一直等着您来,以便请您赔偿贵国台风给敝国造成的损失。”吉田茂一语双关,说罢便放声大笑,苏加诺听完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于是他没有向日本提出战争赔偿问题。

其他类型不再一一列举。

幽默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幽默本身与智慧密切相关。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度是智慧的闪现。”有幽默感的人大都是知识修养高、机智、聪慧的人。要成为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不是很容易,要有自信、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要有真诚善良、成人之美的品质和丰富渊博的知识。

但要记住:幽默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而非食物。幽默多一分便成为油滑,少一分则成为做作。

幽默只能算是作料。生活中有幽默,生活更有味。但生活本身不能由幽默构成,就像一盘作料不能构成一道菜。

3模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