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道德修养综合手册:感悟篇
11030700000003

第3章 青春的浪花(3)

几次下来,该记者发现,现在在公共汽车上抽烟的人一般都在后排靠窗的地方,也许他们也意识到了抽烟有害众人健康,但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彻底一些,忍一忍,下车再抽呢?

例3四五个看样子刚刚锻炼完身体的,说着粤语的中年男女,走进了电梯。他们从刚刚一起喝茶的某个朋友谈到了厂里的某个参加职称考试的同事,从子女的学校谈到了现在的社会风气,话音充斥着电梯,而站在他们对面的人则受到了一番唾沫星子的洗涤。

面对这些情景,我们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可曾有过类似的举动?——排队时插队,乱挤公共汽车;公共场合不顾他人大声喧哗;说话时不注意使用文明用语、脏话不断……这样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却在无意识中习惯性地做着。营造美好的家园,需要你我他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

七、珍藏友谊

世上有一朵美丽的花,不是生长在土壤里,而是开放在人们心灵的旷野中。它像一朵火红的月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月月绽出,天天流芳。

世上有一股清泉,我们每一个行路者都在执着地追着,仿佛是在酷热如火,口燥难耐的夏季渴望有一片凉爽的绿阴一样。于是这股清泉就成了大漠深处的绿洲,给我们以鼓舞和力量。

它,就是友谊。

友谊,是一种深沉而又真挚的人际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依恋。正如西塞罗所说:“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疯狂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友谊来自心灵的碰撞,来自相互的理解,来自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友谊是青春的启明星,是人生的润滑剂。因为友情,我们感受到了彼此接纳的快乐;因为友情,我们在面对陌生世界时多了几分勇气和信心。所以,当友情来叩击我们的心扉时,请把它灌溉,请把它珍藏。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友谊诗篇,春秋时的“管鲍之交”,就是典范之一。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鲍叔牙因对管仲处处礼让与宽容遭人非议,却仍替管仲说话。管仲见鲍叔牙对自己如此宽厚、慈爱,便衷心地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也。”鲍叔牙对管仲不只是宽厚、慈爱,更是深知管仲的才华,将他推荐给齐桓公,当了齐国的国相,自己则甘心做管仲的副手。更可贵的是,管仲年老力衰的时候,在君王面前并不推荐鲍叔牙为相,而是推荐了另一人。当别人在鲍叔牙面前因此事责骂管仲不仁不义时,鲍叔牙不仅不责备管仲,反倒称许管仲的大公无私。管鲍之交,可谓真正的挚情与挚友。

没有友谊的滋养,人的心灵将是一片空虚、一片苍白。年轻的心,更加渴望友谊的风帆。花季的我们,更加需要友情的滋润。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获得珍贵的友谊,并且在时间无情的流逝中紧紧地把握住它呢?

【获得友谊的诀窍】

1.理解是友谊的基础。人和人发展友谊的动力在于彼此的理解。当你心力交瘁、苦不堪言时,当你备受争议、苦苦支撑时,朋友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动作,已足以使另一颗心释然。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最令人感到欣慰和感动的就是朋友的理解。

2.正确对待朋友对自己的误解。朋友之间最令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误解。误解像一朵密不透光的乌云,阻挡了心与心之间的通道,使友谊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但是在误会发生以后,我们如果急着找朋友辩白,甚至剑拔弩张、气势汹汹的对峙或者鲁莽的反击对方,非但于事无补,还会造成更深的误解和伤害,友谊难免会破裂夭折。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先平心静气的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再通过解释、道歉等方式消除障碍,重新搭起友谊之桥。

3.真诚和信任是友谊的钥匙。信任和真诚,是交友之道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打开友谊大门的金钥匙。任何一丝的怀疑和不信任,都可能对友情造成威胁,对心灵造成伤害。缺乏信任和真诚之水,友谊之舟就会搁浅。可以说丧失了彼此的信任和真诚,友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没有朋友的心是孤独的心,没有友情的青春是枯涩的青春。愿我们每一个人在金色年华中都能收获纯洁的友谊,愿每一颗年轻的心都不再孤单!

八、无价的亲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首诗一片情!

道不尽的亲情,说不完的惆怅!

生命中存在着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在这一生中,或许最令我们感动的是那些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亲情。

当一个人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时,他在困苦潦倒、穷极无聊之时,他肯定会想起故乡,故乡中有一个家,可能很小很破但却很温暖,在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坐在炕头上,热热的,或者喝着茶,看着老眼昏花的老母亲用颤颤悠悠的双手缝补着衣裳,“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那是多么温暖的事啊!

对流浪者来说,故乡中的每一片云,每一处水,每一座山,都是令人怀念,令人激动,因为那儿有自己的童年,有自己的游戏,有亲爱的姑娘,有老父的汗水,老母的泪花,更有说不尽的乡思与惆怅,道不完的亲情与温暖。

对一个成功者而言,衣锦还乡,荣华富贵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大的理想。

在亲戚朋友们面前,可以享受一个成功者的喜悦,可以慰藉祖宗的在天之灵,可以奉养年届已老的双亲,可以娶当年自己心爱的姑娘,可以做很多事情……

当一个成功者回家来了,许多想成功的人又要离开故乡了,一百多年来,漂泊越洋到南洋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再开创自己一个天地,一百多年来,他们保持着中华文化传统,恪守着忠孝仁义之道,因为有亲情支持着他们,亲情或许是漂泊者最大的精神支柱。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自然有着更大的幻想,去闯荡天下,于是,在一位远房叔叔的带领下,我跟着他去南洋。

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不停地抽泣,她一直语无伦次地说:“华崽,你还小,路上一定要保重,要听叔叔的话……一定要听他的话……呜呜……”

看着母亲那副样子,我的眼眶也不禁潮湿了,我安慰她:“妈,我会注意的,我一定会听阿叔的话。”

父亲则一言不发,坐在灶边吸着旱烟,浓浓的旱烟味弥漫着整个房间,老实巴交的他站起身,发浊的眼光向我看来,随即又收了回去,他张开嘴,想说些什么,但却没有说,只是呜哑一声,又坐了下去,不再出声,只是继续抽着旱烟,我当时没有明白什么,但几年后,我深深地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那是一种无言的爱。

父亲、母亲和其他亲友站在港口边,而我手里攥着那张又窄又小的船票,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背包里塞满的是母亲昨天煮好的鸡蛋以及过年时我最爱吃的米花糖,口袋里则只有几个洋元,这就是父母给的所有的送行物品,也可以说是他们几年来的所有的积蓄了,然却包含着他们所有的爱,对单身儿子远赴他乡所有的牵挂与寄托。

母亲又开始她的叮嘱了:“要多吃饭!多听话……要保重身体……不要学坏……”

我噙着泪水一一答应,说:“妈,我会的,我已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俩多保重……”我也变得语无伦次。

轮船那刺耳的汽笛声响了很久,远房叔叔前来催我:“华崽,快一点,再迟,就不能上船了!”

他又转向爸爸、妈妈:“哥哥、嫂嫂,你俩就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华崽的!”

我终于上船了,在船上我突然看见父亲哭了。在我这辈子中,我有二次看到父亲哭,一次是爷爷死的时候,他痛苦得用头撞着墙,眼泪一滴滴淌了出来,无言的哭,唉,老实巴交的父亲一辈子都在无言地哭啊!

在异国的土地上,我无时无刻地想念着远在故乡的父母,还有自己的未婚妻——阿娇。

在槟榔屿,我看到很多来自故乡的人,他们操着与我相同或相近的方言,可是他们根本赚不到钱,穷困、潦倒、无奈,却又没有脸面回到故乡去,他们用仅有的一些钱用来抽大烟、逛妓院,最后又是一无所有。

他们一见到我,非常地热情,都会喊道:“华崽,走,跟阿叔去看大姑娘,大姑娘准会看上你这个小白脸!”或者:“读书人,有乐儿只需找乐儿,别傻了,今儿我请客,别计较!”

我笑笑,摇摇头,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母亲一定不喜欢我学坏,而我一定不能学坏,父母亲的爱深深地支持着我。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是无价的,我对老乡们的“好意”是绝不能接受的。

而母亲的信更令我感动。

……

“华崽,听说你做了店铺的帐房,我们全家都很高兴,你一定要好好地做事,不要学坏,到了有成绩的时候,就回来看我们。如果那边不行的话,也一定要回来!”

……

父母之爱,永生难忘!

几十年的奋斗,我从一名店铺的伙计到账房,自己开店,成为一个富豪,当了甲必丹(英国人设的华人官员),替同胞们排忧解难……

这一切缘于故乡父母那深沉的爱,那浓浓的亲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情付出了并不需要回报,因为:

亲情无价!

九、阐释友谊

友谊,就是相互优美地拨着心灵之弦,从而发出优美的和声与共鸣。

友谊是生活的阳光。它给你带来温暖、明丽的安详。

友谊的根基在于信任和谅解。

长时间沐浴在友谊的阳光里,也许会渐渐习以为常。可是一旦失去阳光,生活立即就变得黯然。尤其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孤独地接受风吹雨打,你会感到无法抗拒的凄凉与绝望。但是如果有人出现在你身边,默默地与你同行,便会增添无穷的力量。

友谊的根基在于信任与谅解。

信任能搭起通往心灵的桥梁,相互能踏着桥梁,一直走到心灵深处。谅解是不可须臾缺少的润滑剂。当某种因无意或误解发出摩擦的怪响时,唯有谅解才能使之完好如初。

千万不能有丝毫猜忌呵!猜忌将使你失去所有朋友。而斤斤计较,则使你心胸狭窄,度量骤减,成为鼠肚鸡肠。

朋友之间之所以相互默契和吸引,是因为彼此之间,都能从对方发现与自己相仿或类似的特点。人有时是从朋友身上发现自己的。

有时,交谈成为一种享受——当语言在无拘无束的碰撞中不断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有时,交谈成为一种折磨——当语言在毫无价值的敷衍中,不断地产生喋喋不休的重复的废话垃圾。保持前者的最佳方式是在高度紧张的思维中连续产生共振和共鸣;惩戒后者的最佳方式是漠无表情地应付,同时在脑子里想自己该想的事情。

对于苛求别人的人自己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弱点。这种苛求本身就是致命的一种。在友谊中最忌讳的是过多地要求朋友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朋友不是相互束缚,不是在一切问题上趋同,相反,恰恰各有特色才能使相互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

朋友之间的交往,如果染上了过于浓重的世俗的功利色彩,那么就给友谊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

交往的最佳结构是互补。

年龄互补。与老年人交往,特别是与历尽沧桑,阅历丰富的老人交往,青年可得到人生的智慧;与青年交往,特别是与那些初露头角、颇具锋芒的青年交往,老人可收回青春的活力;这样,青年的魅力在老年生活中闪耀,老年的生命在青年身上延伸。

性别互补。与女人交往,尤其是与那些别具姿色、不乏教养的女子交往,男人能获得汩汩奔涌的灵感;与男人交往,尤其是与那些果断坚韧、思想丰富的男人交往,女人能获得慰藉和力量。这样,女人是男人的柔美月色,男人是女人的宁静港湾。

知识互补。与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交往,往往长短互补,相得益彰。并使生活的领域不断得到扩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歪打正着。

个性互补。粗犷与温柔,寡言与健谈,外露与内向,爽朗与拘谨,都能在交往中互相渗透,各自向对方的个性接近,进而在个性交往的边缘,共生出更有魅力的个性来。

接触次数比接触时间长更能增进亲密感。我想这大约是因为:其一,接触时间过长,人就变得一览无余了,而世界上最乏味的莫过于一览无余。人是世界上感情最丰富的动物,这种感情有时是需要以神秘和微妙来表述的,一座千姿百态的奇山,在忽隐忽现的缥缈云雾中往往活化,在一览无余的烈日暴晒下却令人乏味;其二,接触时间过长,双方也就没那么认真,那么严谨,那么富有生气了。但却又要顾全面子而不能不作热情状,因而也就不能不出现虚假的应酬和对付,于是表面上的热情应酬与心底里的彼此厌恶同步增长,亲密就变得疏远;其三,物极必反,过于亲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疏远。

可见,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交往是:频繁的接触加有分量的深谈再加有节制的距离感。

共鸣与共振。

首先要引起共鸣,然后才能引起共振。有共振而无共鸣,则往往结出苦果。

宽容一点,对别人,也对自己。

不要强求别人适应你追求的理想模式,絮絮叨叨指点该干这个不该干那什么的;不要好奇地把探究别人的隐秘作为一种玩味;更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别人头上,这不啻是一种人格上的践踏和侮辱。

当然,也不能强求自己过多地干那些并不喜欢干的事情。人们之所以一再地把自己与不愉快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最潜在的动因是害怕失去什么,如果将得失置之度外,我们对于自己将宽容得多。

邂逅之遇,终成过眼烟云,缕缕情思,却化成无限惆怅。如风,如空气,视而不见却又无时不在,这就是人生的微妙之处了。人生会有无数邂逅的,无数邂逅给我们留下的是欢乐?是苦痛?是惆怅?或许什么都是,但又什么都不是。其实,放大看来,整个人生看起来那么漫长实际上那么短暂——也不过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次微不足道的邂逅罢了。

邂逅之遇可能结下稀世知音;终生相逢有时竟成过眼烟云。人之交往在于相互能付出多少,同时相互又能吸收多少。最有魅力的交往是相互都能从对方身上发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有时候,这种东西甚至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邂逅,是人生宝库中的珍品。

需要铭心刻骨的是,那些如同云彩般变幻的面孔是最可怖的。即使它的笑容如天仙一般迷人,也决不要忘记,那后面藏着一颗恶魔般的心。

对这种人,连百分之一的恻隐也不能有。

决不可忘记在困难时给你帮助的那些人。他们自己也许忘了,但这恰恰说明帮助的动机纯洁,你却绝对要记住。绝不可忘记在困难时弃你而去的那些人。他们自己也许会忘了,在你战胜困难之后又像兄弟般地微笑着跑来,你却绝对不能轻信。就友谊而言,困难和逆境是唯一的试金石。

十、具体的幸福

假如你不仅仅是呼唤幸福,而且去创造她;假如你把幸福从抽象变成具体,而且时刻提在面前,那么,你便真正远离了忧愁——

1986年3月12日,我在工作方面遭受了一次大挫折。不必谈它了,我不想对挫折反复回味。我花了一个小时为自己惋惜了。然后,我从办公室墙上取下一个特殊的日历,读着日历上标明的幸福,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把这个日历称为“我的幸福日历”。1982年第一次工作失败后,为了从失败中振作起来,我创造了这个日历,我在空格里填上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和谁一起感到幸福。数年之后,我会收集365个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