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妇女常见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11028300000008

第8章 孕产期护理(2)

(3)孕期出血。可能为先兆流产、早产、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所致。

(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5)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肝炎等。

(6)妊娠期接触过大剂量放射线、化学性毒物、服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患了风疹等情况。

(7)母胎血型不合。

(8)过期妊娠。

(9)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10)胎盘功能不全。

(11)骨盆异常。

(12)胎位异常。

(13)妊娠合并生殖道畸形。

(14)羊水过多或过少。

(15)多胎妊娠。

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在妇女怀孕5个月看出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由于发病原因不太清楚,因此难以完全避免,但总的原則是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1)妊娠早期进行定期检查。主要是测血压、查尿蛋白和测体重。

(2)注意适当休息和营养。怀孕期间,孕妇的心情要舒畅,精神要放松,每天争取卧床10小时以上,并以侧卧位为佳,以防止下腔静脉回流不畅,改善肾脏供血条件。饮食不宜过咸,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3)及时纠正异常情况。如发现贫血,应及时采用补铁等治疗,下肢出现浮肿,要增加卧床时间,血压偏高时要按时服药。症状严重时要考虑终止妊娠。

(4)注意既往史。有过肾炎、高血压等疾病以及前次怀孕有过妊高征的孕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重点监护。

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400毫升。如果出血发生在胎儿娩出24小时后,则称为“产褥期出血”或“晚期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无力。正常情况下,胎儿、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使子宫壁的血窦闭合,出血很快就止住了。因此,正常分娩的失血量为100~150毫升;如果产妇在分娩中精神紧张,可能会因产程较长而致体力耗竭,从而引起子宫收缩无力,不能及时关闭血窦,出血量就增多。其他影响子宫收缩的因素有:子宫肌瘤、多胎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等。其次,胎盘滞留(即胎儿分娩后半小时胎盘尚未娩出)影响子宫收缩,也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因素。

有些产妇在分娩时软产道如会阴、阴道、宫颈等处会出现裂伤。如果裂伤较大,且未及时缝合,也会使出血增多。

一些产科合并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死胎等以及严重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成凝血机制障碍,都会导致凝血因子缺乏,血液便不能凝固,于是产妇在产后出血不止。

产后出血严重影响产妇的健康,如不及时处理,可产生严重后果,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条:

(1)认真做好产前检查,对一些不适宜妊娠的情况要遵照医生的意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要及时治疗。

(2)正确认识分娩,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医生,尽量顺利分娩。

(3)对一些可能会发生产后出血的情况,如双胎、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在胎盘娩出后及时用宫缩剂,帮助子宫收缩。

临产时宫缩的特点

妊娠最后的2~3周内,孕妇经常有不规则的宫缩,其特点是强度较弱,每次不超过30秒,也无一定的规律,时密时疏。这样的宫缩不伴见红或流水,宫口也不会开大,临床上称为“假临产”,不必去医院。

临产时的子宫收缩开始时也不太规则,半小时一次或十多分钟一次,随后逐渐规律,并具有如下特点:

(1)节律性。临产时每阵宫缩持续30秒左右,间歇5~6分钟。随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延长,间歇时间缩短,宫缩强度也逐渐增加。最后,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1分钟,间歇期则缩短至1~2分钟。

(2)对称性和极性。临产时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向子宫底中部集中后向下扩散。收缩力在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

(3)缩复作用。每阵子宫收缩后,子宫肌纤维不能恢复原来的长度。这种缩复作用使官腔容积越来越小,子宫下段被动扩张,迫使胎儿慢慢下降。

总之,临产时子宫收缩趋于规律,协调,能促使“产门”

开放(宫口扩大),逼迫胎儿离开子宫、降临人世。产妇的主观感觉是宫缩一阵紧似一阵,腹痛由宫底向下腹部移行,腰酸也随之加重。

减轻分娩时阵痛的方法

分娩时,产妇会因子宫收缩感到疼痛。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一阵紧似一阵,产妇会有疼痛难忍之感。这时,产妇若能配合医生做如下动作,有可能会减轻疼痛:

(1)深呼吸。子宫收缩时,先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慢慢用口呼出。每分钟约做10余次。宫缩间歇时暂停,产妇休息片刻,下次宫缩时重复上述动作。

(2)按摩。深呼吸的同时,配合按摩效果较好。吸气时,两手从两侧下腹部向腹中央轻轻按摩,呼气时从腹中央向两侧按摩。每分钟按摩次数与深呼吸相同。也可按摩不舒服处,如腰部、耻骨联合处。

(3)压迫止痛。在深呼吸的同时,用拳头压迫腰部或耻骨联合处。

(4)产妇如一切正常,经医生同意后,可走动一下,或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会或站立一会儿,可缓解疼痛。

有些产妇认为分娩时喊叫会舒服些。其实,分娩时切忌大叫大吵,因为这样既消耗体力,又会使肠子胀气,不利于宫口扩张、胎儿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产妇如果对分娩有正确的认识,解除精神紧张,抓紧宫缩间歇时间休息,按顿进食、喝水,身体就有足够的能量和体力,不但能促进分娩,对疼痛的耐受力也大大增加,这应是减轻疼痛的最主要的措施。

导致胎盘滞留的因素

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娩出者,称为“胎盘滞留”,也称“胞衣不下”。胎盘滞留可引起产后出血,须认真对待。导致胎盘滞留的因素大致有如下几种:

(1)子宫收缩乏力。第三产程中产妇精疲力尽,腹壁松弛、子宫收缩无力,如同时产妇的膀胱充盈,胎盘虽从子宫壁剥离,但仍有可能滞留在官腔内。有些产妇子宫收缩乏力还可引起胎盘部分剥离、部分仍附着于子宫壁,出血会更严重。

(2)子宫不协调收缩。如果子宫局部肌纤维异常收缩,则在子宫某一部位出现收缩环,使巳剥离的胎盘卡在环的上方,引起胎盘嵌顿。这种情况多见于胎膜早破、难产以及第三产程处理不当等。

(3)子宫内膜炎症、内膜粗糙,内膜发育不良。曾做过人工流产、刮宫(尤其是多次人工流产)或曾患子宫内膜炎者的子宫内膜表面粗糙,胎盘附着后不易剥离;有些产妇的胎盘面积大而薄或附着在发育较差的内膜上。这些均可致使胎盘剥离不全、胎盘粘连、胎盘残留甚至胎盘植入。

对于胎盘滞留必须及时治疗。正确的处理会使大多数病人转危为安。

产褥期的特点

产后,产妇全身的各个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会逐渐恢复到妊娠以前的状态,这一复原过程称为“产褥期”,约需6~8周。

产褥期母体的情况会有很多变化,主要特点如下。

(1)子宫复旧。产后子宫如新生儿头大小,宫底在腹部平脐处,以后每天下降约一横指。产后10天,子宫下降到骨盆内,腹部不能触及。产后6~8周,子宫恢复到孕前大小。

(2)恶露。产后子宫复旧,子宫内的创面也逐渐愈合,这期间有血性分泌物自产妇阴道排出,称为“恶露”。通常,恶露在产后第一星期为红色,第二星期变为淡黄色或白色,约在产后20天左右干净。剖宫产者恶露的持续时间比经阴道分娩者要长些。

(3)体温变化。产后体温可略微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且24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产妇的体温超过38℃或出现持续低热,应请医生检查一下。

(4)乳房胀痛。这是乳腺分泌乳汁所致,一般24小时后会自行消退。

(5)多汗。睡眠和刚醒来时较明显,这是产后将孕期储存在体内的大量水分经皮肤排泄出来的正常生理现象,几天后即会自行好转。

(6)排尿困难和便秘。这是分娩时膀胱受胎头压迫以及产后腹部肌肉松弛、肠蠕动减弱的缘故。

产褥期休息的注意事项

产褥期,俗称“坐月子”。有些妇女及其家属认为,所谓“坐月子”就是不能活动,要躺在床上一个月,甚至连吃饭,洗脸等也在床上。与此相反,有些边远地区的农妇及其家属对“坐月子”又很不注意,往往产后1~2天就操持家务,只是不下田劳动而巳。其实,这两种作法均不利于母婴保健。

产褥期是产妇全身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逐渐恢复的阶段,应该好好休息。只有体力恢复,才有助于全身器官的复旧,保证有充足的乳汁分泌。分娩和产后经过顺利的正常产妇,一般在产后第一天应完全卧床休息,第二天就可以开始坐起,在床边活动,第三天可以在室内自由活动。产妇的睡眠要充足,每天要保证10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卧床时注意不要一直仰卧,以免造成子宫后位,产褥期不应站立过久,也要少取蹲位,并不宜进行体力劳动,以免影响产后盆底张力恢复,造成子宫脫垂。

“坐月子”能洗澡刷牙

一些旧的风俗习惯,常常限制产褥妇做这做那。其中有一条,就是限制产褥妇洗澡、刷牙。

现代医学认为,产妇应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并要注意清洁卫生。产妇不但能而且应该洗澡、刷牙,不过要注意产褥期的特点。

产后出汗较多,所以产妇要勤洗澡、勤换内衣、内裤。

产后一周内,产妇身体比较虚弱,可用温水擦澡,体力恢复后,便可淋浴,但切不可盆浴,以免污水流入产道引起感染。

经常洗澡,能促进新陈代谢,使产妇身体恢复得更快。

产妇需要充足的营养,进餐次数也会增加,如果不刷牙,就会损坏牙齿。而口腔感染和牙齿疾病也是产褥感染的原因之一。因此,产妇应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最好是每次进餐后都刷牙,至少应漱口。不过,产后几天内产妇身体比较虚弱,宜用温水,软毛牙刷轻轻漱刷。

产后发生尿潴留的应对方法

产妇一般在产后4~6小时内会自行排尿。如果产后7个小时产妇仍不能自己小便,就称为“产后尿潴留”。尿潴留的产妇,有些是膀胱巳胀满,但毫无尿意,有些虽有尿意,但排不出来。这主要是分娩时胎头压迫膀胱而使之麻痹以及产后腹壁肌肉松弛等所致,有些产妇是因会阴部伤口缝合处疼痛,反射性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不能自动排尿,也有些是不习惯卧床排尿者。

产妇一般可多吃流食或饮料,在产后4~6小时主动排尿一次,便可预防尿潴留。如果发生了尿潴留,则可采取如下的措施。

(1)自己坐起小便,建立自己排尿的信心。

(2)用温水冲外阴,或以流水声引起尿意。

(3)热水袋敷下腹膀胱部位。

(4)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毫克,或氯化氨甲酰胆碱0.25毫克,促使膀胱收缩。

(5)理疗或服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