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妇女常见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11028300000011

第11章 妇女更年期护理(2)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防癌普查或且个人定期到医院进行防癌检查,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的最好方法,但个人也应掌握子宫颈癌症状,发现自己有异常现象时,有目的到医院检查,也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的方法。因此,有下列情况者应定期或及时去医院检查和诊治:(1)40岁以上妇女是子宫颈癌的好发年龄,特别是伴有上面所介绍的子宫颈癌发生高危因素者。应定期半年或1年常规进行防癌检查1次。(2)阴道出血,特别是性交后出血或白带挂血常常是子宫颈癌的早期症状。(3)白带增多呈淡红色或脓血性白带,是子宫颈癌较晚期的症状。具有这些现象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切切不可疏忽大意。(4)此外,腰骶部疼痛是晚期子宫颈癌症状,但有一种是长期腰骶部酸胀不适,经内外科系统检查又找不到原因,应考虑有无妇科疾病引起,特别要警惕子宫颈癌与腰骶不适的关系,同样要作妇科检查,排除子宫颈癌的可能。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特点

子宫内膜癌发病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比子宫颈癌晚10年,多发生在50岁后半期至60岁后半期,也就是说子宫内膜癌多发生在绝经后的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生与雌激素有关,特别是雌酮。绝经后雌酮形成增多,并随增龄而递增。雌酮的作用虽较雌二醇弱,但雌酮是经常性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而雌二醇是周期性波动性分泌且有孕激素对抗,因而雌酮诱发子宫内膜癌的破坏性大于雌二醇。

第二,子宫内膜癌发展快,即从原位癌发展至浸润癌很快。第三,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是子宫出血或阴道水样排液。因此,绝经后妇女发生子宫出血或阴道水样排液,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并作分段刮宫内膜检查或子宫腔吸液细胞学检查,以尽早确诊。争取早期治疗,才能有较好的疗效。

易患子宫内膜癌的妇女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占妇科恶性肿瘤首位的子宫颈癌,通过普查普治后,发病率明显下降,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就显得相对上升。子宫内膜癌靠一般妇科检查,难以早期发现,所以要早期发现,必须掌握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人群,并给予定期检查才能取得早期发现。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也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妇女寿命普遍延长,年龄在50岁以上的妇女增多,绝经期也相对延长等都有关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妇女增多,将成为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危因素。此外,无排卵不孕或多囊性卵巢病人,子宫内膜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或长期使用雌激素的妇女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是子宫出血。因此,除了正常月经外,一切子宫出血都应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绝经年龄推迟者又出现子宫出血,或绝经后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同时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妇女,应进一步作诊断性刮宫内膜活检,进一步鉴别和治疗,如病理报告为非典型增生或腺瘤样增生等病变,又无生育要求,可以子宫切除。

老年人发生卵巢肿瘤的特点

卵巢癌发病年龄多发生在40岁以上妇女,约占60%,假如从一个妇女发生卵巢癌危险性分析,50岁是0.8%,55岁是0.7%,60岁是0.6%,70岁是0.3%,也就是说,70岁以后妇女患卵巢癌明显下降。又有人统计分析更年期妇女卵巢肿瘤良恶性之比,40岁以前卵巢肿瘤良恶性之比为9:1.40~60岁2:1,提示了更年期妇女卵巢恶性肿瘤发生率逐渐上升,应引起重视。

老年人发生卵巢肿瘤的另一个特点是发生肿瘤的种类与青年妇女不同,常见的肿瘤除了粘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及囊性畸胎瘤外,老年妇女又常见卵泡膜细胞瘤、布伦纳氏瘤、颗粒细胞瘤、纤维瘤等,这些肿瘤恶性机会也多。

此外,由于老年妇女抵抗力减弱,发生肿瘤并发症也多,如容易发生合并感染、肿瘤自发性破裂、蒂扭转,且因肿瘤血管弹力减少,较大的粘液性囊腺瘤易合并囊内出血。

绝经后卵巢可触及综合征

绝经后卵巢已经萎缩,无生理性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故不可能有生理性增大,因此在绝经后作妇科双合诊时不可能摸到增大的卵巢,如在绝经后3~5年能摸到增大的卵巢,而绝经前又无卵巢肿瘤史者,统称绝经后卵巢可触及综合征,提示卵巢增大可能是恶性病变,应进一步作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以排除卵巢癌可能性。

近代乳腺癌发病情况的特点

(1)发病率上升:据统计乳腺癌已成为妇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生率也上升。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5万新发现乳腺癌病例,虽然我国是乳腺癌的低发国,但近代的发病率上升是与世界各国基本一致。我国一些大城市调查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如以上海为例,1976年的粗略发病率为23/10万人口,而1986年就上升到29/10万人口。

所以说。我国已和欧美一样,乳腺癌已居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要重视其防治工作,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2)发病年龄提前:过去资料认为乳腺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以45岁以上的妇女发病率为最高,绝经期以后又有所下降。据近年来的统计,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又有提前的趋势,30~40岁之间的乳腺癌患者已占相当比例,30岁以前的患者也屡见不鲜。因此,年龄已不成为诊断乳腺癌的参考依据。

(3)发病高峰的年龄持续延长:据调查表明40~59岁是乳腺癌的好发年龄,约占全部病人的75%,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发病年龄又提前。因此,发病高峰年龄也随之延长,从35~69岁均可以认为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

易发生乳腺癌的妇女

通过乳腺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分析了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对防治乳腺癌的发生起积极作用。常见的乳腺癌高危人群有以下几方面。

(1)年龄、身高与体重:年龄在35~69岁的妇女,尤其是40~59岁年龄组的妇女是乳腺癌的好发年龄。体重超过全国均值的5%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就更大。身长较高、体重较重的妇女通常比瘦小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大10倍左右。

(2)膳食因素:膳食与乳腺癌有关,已被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所证实。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膳食,显著增高了乳腺癌的危险性,而乳腺癌病人胡萝卜素、纤维素、植物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低于正常人。这一因素能解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乳腺癌发病率有明显差异。在膳食结构中,高脂肪膳食又与乳腺癌发生最密切,推测其致癌可能有下面几种原因:①脂肪能溶解更多的致癌物质,因为很多致癌物质是脂溶性;②肥胖妇女的类固醇和雌激素水平较高;③高脂肪饮食使血清中催乳素水平增高;④脂肪过多能抑制免疫反应。

(3)月经史:月经初潮越早,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就越大,初潮年龄每提前4~5岁,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可增高1倍,13岁以下出现初潮比17岁以上的乳腺癌危险性高3~4倍,此外,从初潮到建立正常月经周期的间隔越晚,也与乳腺癌有关系。

绝经年龄与乳腺癌也有关系,绝经年龄晚,发生乳腺癌危险性高,绝经年龄早,乳腺癌发生率低,35岁以前绝经者乳腺癌发病率降为最低,手术切除卵巢的人工绝经,乳腺癌的发生率可降低40%。据统计,55岁以上绝经者其乳腺癌发病率是45岁以前自然绝经的2倍。现代随着物质生活提高,膳食结构改变,绝经年龄都有逐年推晚,因而乳腺癌年龄高峰也相对持续延长,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4)婚姻、生育、哺乳等因素:婚姻、生育、哺乳等与乳腺癌危险性是一种混杂因素。据调查,独身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是已婚女性的3.7倍,如修女、尼姑的乳腺癌发病较高。

生育与乳腺癌发病关系,首先是足月分娩年龄越迟,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呈直线上升,30岁以上首次生育者比18岁以下者其危险性增加4~5倍,假如首次生育年龄是40岁以上,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与未生育妇女相似。其次是生育胎次,生育胎次少或从未生育者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从未生育者的危险性要高出30%左右。此外,流产次数多,乳腺癌发病率也增高。

哺乳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哺乳时间长者,乳腺癌发病率低。东方妇女哺乳时间长,因而发病率低于西欧人。哺乳方式又与乳腺癌发病有关,如习惯用右侧乳房哺乳,则乳腺癌多发生在左侧。中断哺乳或不正常哺乳,如婴儿不能吸吮、先天乳头内陷、乳腺炎和乳腺脓肿等都能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5)乳腺疾病史:患有乳腺良性疾病史是乳腺癌一个危险因素,特别是乳腺纤维囊性增生、乳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等与乳腺癌关系较为密切。因为这些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的病因有共同之处,如未生育、绝经晚等都是两者共性病因,在发病机制也都与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我国学者调查发现,曾经患过急性和慢性乳腺炎者,乳腺癌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这可能是因炎症后的组织修复、瘢痕形成,影响了乳腺导管通畅,若有乳计潴留,乳汁的分解产物和导管上皮脱落细胞,对乳腺导管上皮的长期刺激,也能成为致癌的条件。

(6)精神因素:不良的情绪对乳腺癌的发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长期忧虑、烦恼、悲伤等不良情绪,都能降低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因为不良精神因素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抑制,如情绪紧张导致肾上腺兴奋,能抑制抗癌的免疫机制,导致乳腺癌发生或促进乳腺癌的发展。

(7)乳腺癌家族史:在母亲或姐妹中有乳腺癌的家族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一般妇女高4~10倍,特别是母亲患乳腺癌。则女儿除了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之外,而且发病年龄也可能更早。

乳腺癌的症状

早期乳腺癌缺乏典型症状,所以乳腺癌病人就诊时多为较晚期,因此要提高对乳腺癌早期轻微症状和微小体征的认识与鉴别是至关重要。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也是最多见就诊原因。但实际上当肿块形成后,癌瘤已不是局限在乳腺小叶及腺管上皮的原位癌,它已侵透腺管上皮基底膜而进入间质,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组织反应伴癌瘤继续分化生长,才形成了肿块,只有肿块发展到直径1厘米左右时,才能比较容易摸到,这时已有半数患者发生了转移。所以乳房肿块并非是乳腺癌唯一的早期症状。根据这一特点提示广大妇女除必须熟悉乳腺癌病人的乳腺肿块之外,尚有其他异常而轻微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乳房局限性乳腺增厚、乳头溢液、乳头皮肤脱屑或长期糜烂、乳头疼痛等,以树立发现早期乳腺癌不同症状和体征的概念,切不可单凭以检查乳房肿块作为诊断的依据,以减少误诊。

乳腺癌的肿块绝大多数是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为内上象限及上方或中央,内下象限及下方较少见。肿块形态及硬度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一般多为弧立性肿块,其形态常是不规则、偏于圆形或卵圆形,质地较硬,但髓样癌、小叶癌就较软,粘液癌较韧,囊性腺癌则呈囊性感。乳腺癌肿块活动度也有特点,如肿瘤形成的肿块仅局限于乳腺实质内,检查时可自由推动,这种活动度是与周围组织一起推动。如癌瘤侵及乳头及皮肤而引起粘连,则肿块活动度又与乳头、皮肤相一致,而且有乳头凹陷及皮肤酒窝征出现。若癌瘤侵犯胸大肌筋膜,肿块活动明显受限制,侵犯至胸前肌肉或胸壁,则肿块不能活动。因此,根据肿块活动度可判断癌肿的晚期程度。

乳房持续性疼痛是晚期乳腺癌的症状,这是众所周知,但早期乳腺癌也会出现乳房疼痛,且极轻微,多为钝痛、隐痛、刺痛或牵拉痛。据有的学者认为,乳房疼痛是早期乳腺癌的首发症状,约占1/3,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对乳房疼痛者不应认为是生理性乳房疼痛,应进一步检查,特别是绝经期后妇女有明显的乳房疼痛,应引起高度警惕,并排除乳腺癌的可能性。

乳腺癌引起乳房皮肤改变有两个特征。一是“酒窝征”,即癌瘤侵犯乳腺组织及乳房悬韧带,并使其缩短,造成此处皮肤轻度向内牵拉而凹陷,酷似酒窝,是乳腺癌早期征象。二是“橘皮征”,即癌瘤浸润皮下及皮内的淋巴管,引起淋巴液回流障碍,局部皮肤出现水肿,皮肤毛孔处清晰可见,状如橘皮样,是晚期乳腺癌征象。

乳腺癌引起乳头改变有各种各样形状,其改变形状与癌瘤发生部位有关。癌瘤发生在乳头下或乳晕周围,乳头就会回缩和固定,如发生在乳房外周象限时,可造成乳头固定、扭曲、上翘等。少数乳腺癌患者可出现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尤其是导管内癌。乳头溢液多为浆液血性,多发生一侧乳头、单个乳管、自发性为特征。

此外,晚期乳腺癌转移到乳房皮肤还可出现皮肤“卫星结节”、皮肤红晕及溃疡等。

近代治疗乳腺癌的方法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并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效果的提高有赖于掌握疾病发展规律,采取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对早期乳腺癌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而对不能手术的晚期病人可采用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手术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早期病人,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国内病人对美容要求不很迫切,而是更迫切希望将癌瘤组织切除彻底,所以手术方式仍以乳腺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为主,特别是无放射治疗设备的地方,乳腺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还有其意义。近20年来,在欧美一些国家主张缩小手术范围,保留乳腺及生理功能,术后再补充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已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认为乳腺癌对放射治疗是属中度敏感,仅作为乳腺癌的一种辅助治疗。现今随着放射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其适用范围也有扩展趋势,但放射治疗的应用仍要根据临床适应症的选择及其与其他各种治疗方法的配合,建立一种综合性治疗,才能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早期可以发生远处转移,即使癌灶直径小于1厘米,也有约20%~60%的病人发生远处转移,或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因手术操作而引起癌细胞的血行播散。

因此,化疗对乳腺癌的治疗对控制全身转移具有一定意义,而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对切除或消除病灶、防止复发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三种治法是不能相互取代,只有互补作用的疗效,所以乳腺癌的治疗应着重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