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道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11028200000007

第7章 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2)

克罗恩病的表现比较多样,与肠内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有无并发症有关。典型病例多在青年期缓慢起病,病程常在数月至数年以上,活动期和缓解期长短不一,相互交替出现,反复发作中呈渐进性进展。少数急性起病,可有高热、毒血症症状和急腹症表现,整个病程短促,腹部症状严重,多有严重并发症。偶有以肛旁周围脓肿、瘘管形成或关节痛等肠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腹部症状反不明显。本病主要有下列表现:

1.腹泻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每天2~6次,大便中一般无肉眼可见的黏液与脓血,多数不伴有里急后重。腹泻的原因主要是肠内炎变、肠道功能紊乱和肠道吸收不良。此外,瘘管形成造成短路也可能与之有关。

2.腹痛也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以右下腹及脐周痉挛性阵痛多见,可于餐后发生,排便后暂可缓解。急性克隆病可伴右下腹剧痛,酷似急性阑尾炎;如持续性腹痛,伴压痛、反跳痛,同时有肌紧张,要注意浆膜受累,有急性穿孔的可能;肠周围脓肿、肠粘连、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等均能导致腹痛。

3.发热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发热,通常为低热,急性重症病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症状。个别可仅有高热而缺乏肠道症状,也有肠道症状显著而不觉发热的。

4.腹块约1/3的病例可于右下腹、脐周出现大小不一的腹块,这种腹块都是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腹块质地中等,有压痛,多因粘连而较固定,易与腹腔结核和肿瘤等混淆。

5.全身表现本病常伴有恶心、呕吐、纳差、便血,但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少,量一般不多。因长期慢性腹泻,可致体重减轻、贫血、全身营养不良、发育不良、血浆白蛋白降低、水肿、电解质紊乱等全身表现。可因肠黏膜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肠段狭窄,引起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很少为完全性的),或因继发性脓肿穿破而有瘘管形成。

6.其他克罗恩病还可出现肠外表现,如骨质疏松、杵状指、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血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脾肿大等,此外,还有肾结石、血栓性静脉炎、强直性脊柱炎及白塞病。直肠或结肠受累者,有时可发生癌变。

诊断

临床上如见到间歇性发热(通常为低热)、腹痛(常位于右下腹)、腹泻、腹块、体重减轻与中等度继发性贫血。症状为长期持续性,或发作与缓解相交替,而呈慢性复发性过程,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若伴发肠梗阻、瘘管形成,就应作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以确定诊断。X线检查有重要意义。胃肠道钡餐造影,能了解克罗恩病末端回肠或其他小肠的病变范围,可见到节段性分布的特征,病变偏肠系膜缘,小肠黏膜的皱襞增厚、低平或消失和卵石征。X线检查可与肠结核鉴别,肠结核的刺激征较多见。钡剂灌肠有助于结肠病变诊断,且常显示末端回肠黏膜增粗,结肠管腔狭窄并缩短;溃疡间有炎性息肉样充盈缺损,亦有出现瘘管和肠梗阻征象者。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小肠或结肠克罗恩病的诊断率。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襻扩张和肠外块影。此外,内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微小和各期病变,如黏膜充血、水肿、溃疡、肠腔狭窄、肠袋改变、假息肉形成以及卵石状的黏膜相。有时肠黏膜外观正常,但黏膜活检对确诊十二指肠及高位空肠的克罗恩病有重要意义,内镜检查可作活检,更有利于病理确诊。但内镜对瘘管的了解、肠管狭窄的性状和长度变化的观察较X线检查逊色。

在诊断时,急性回肠克罗恩病易与急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等急腹症混淆。本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有时不易鉴别,近年来统计,有IBD病例的病理切片中亦有5%~10%病例尚难确定诊断。克罗恩病也不能根据有无肉芽肿而定。因为少数克罗恩病可无肉芽肿,而且其他肠道慢性炎症(溃疡)亦可有肉芽肿形成。诊断本病时应排除其他肠道感染病变、血管病变和肿瘤等,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血吸虫病以及由其他病因引起的肠炎、结肠癌、小肠淋巴瘤、肉瘤、类癌、慢性肠道真菌感染与肠型白塞病。此外,还应排除其他可以引起腹痛、腹泻、便血和肠梗阻等有关疾病。

治疗

由于本病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殊疗法。一般采用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有活动性病变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合理的生活指导和精神鼓励,避免患者精神紧张、烦恼等不利因素,并注意加强营养、纠正代谢紊乱、改善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以前强调低脂肪、少渣饮食,但这种饮食反而影响久经折磨者的食欲:而可口美味的食品使体重不再下降,实际上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与高营养、高维生素和易消化的原则并不矛盾。宜补充多种维生素、叶酸以及铁、钙等无机盐,有时还应补充锌、铜和硒等元素,这些物质是体内酶类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具有保护细胞膜的御毒作用。对严重病例,必要时可输血、血浆、白蛋白及复方氨基酸,甚至给予要素饮食或静脉内全营养。解痉、止痛、止泻和控制继发感染等也有助于症状缓解。可应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但应警惕诱发肠梗阻的可能。复方苯乙哌啶、洛哌丁胺(易蒙停)有时亦可减轻腹泻。

十二、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见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归纳如下:

1.腹痛痛多位于右下腹,反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常有上腹或脐周疼痛,系回盲部病变引起的牵涉痛,经仔细检查可发现右下腹压痛点。疼痛性质一般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由于回盲部病变使胃回肠反射或胃结肠反射亢进,进食促使病变肠曲痉挛或蠕动加强,从而出现腹痛与排便,便后即有不同程度缓解。在增生型肠结核或并发肠梗阻时,有腹绞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肠型与蠕动波。

2.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每日排便2~4次不等,粪便呈糊样,不含黏液或脓血,不伴有里急后重。在病变严重、范围广泛的患者,腹泻次数增多,甚至每日达10余次,有时粪便中含少量黏液、脓液,但便血极少见。此外,可间有便秘,大便呈羊粪状,隔数日再有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在过去常被强调是本病的临床特征,实际上是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也可见于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或肠易激综合征。在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3.腹部肿块主要见于增生型肠结核。当溃疡型肠结核合并有局限性腹膜炎,病变肠曲和周围组织粘连,或同时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也可出现腹部肿块。腹部肿块常位于在右下腹,一般比较固定,中等质地,伴有轻度或中度压痛。

4.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的表现溃疡型肠结核常有结核毒血症,表现为午后低热、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高热,伴有盗汗。患者倦怠、消瘦、苍白。随病程发展而出现维生素缺乏、脂肪肝、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表现。此外,可同时有肠外结核特别是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增生型肠结核病程较长,全身情况一股较好。尢发热或有时低热,多不伴有活动性肺结核或其他肠外结核证据。

并发症见于晚期患者,常有肠梗阻,肠出血较少见,偶有急性肠穿孔。可因合并结核性腹膜炎而出现其有关并发症。

诊断

可根据下列各点进行诊断:①青壮年患者有肠外结核,主要是肺结核。②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发热、盗汗等。

③有右下腹压痛、肿块或原因不明的肠梗阻。④胃肠X线钡餐检查发现回盲部有激惹、钡剂充盈缺损或肠腔狭窄等征象。在肺结核患者的肺部病灶好转或稳定,但一般情况与结核毒血症表现反见加重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在本病的早期,因症状多不明显,诊断常有困难,有时甚至X线钡餐检查也难肯定病变性质,应借助于纤维结肠镜检查,多可获得确诊。在疑为肠结核的患者,可给抗结核药物试疗2~3周,观察临床表现有无好转,有利于判明诊断。增生型肠结核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定诊断。溃疡型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痛、脐周痛或全腹痛,呈隐痛状,以后可呈绞痛,先为间歇性,多发生于饭后,随病情发展而转为持续性腹痛。腹痛时常伴有腹泻。可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常以腹泻为主。常有结核病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增生型肠结核早期仅有轻度腹胀、腹泻和腹部隐痛,当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则有肠绞痛、呕吐等肠梗阻的症状。X线检查、粪便结核杆菌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等对诊断有帮助。治疗包括休息与营养、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并发完全性肠梗阻、肠穿孔、肠大量出血经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十三、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吸收功能试验和诊断

临床表现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除了导致吸收不良的原发性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各种各样营养素吸收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如下:

1.腹泻及其他胃肠道症腹泻和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且最具特点,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大多数患者的腹泻可为经常性或间歇发作,由于脂肪吸收障碍,可导致脂肪痢,其典型者的粪便为淡色、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飘浮于水面,且多有恶臭。脂肪酸和胆盐吸收障碍患者的腹泻可呈现稀便状。但临床上有5%~20%的病例可无腹泻,甚至表现出便秘的症状。腹痛多为胀痛,少有绞痛,常在排便前出现,可伴有轻度压痛及胃胀气。部分患者町丫f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

2.营养缺乏症状消瘦、乏力、易疲劳:这是由于腹泻发生后,脂肪、蛋白质和糖类吸收障碍致使热能吸收减少所致,但脱水、低钾、食欲不振也是重要因素。患者逐渐感乏力、消瘦、体重下降,可出现贫血、下肢水肿、低蛋白血症。严重患者可呈现恶病质,体重减轻10~20千克以上。

3.维生素、电解质缺乏症状维生素和无机盐吸收障碍的表现:铁吸收障碍可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障碍可致巨细胞性贫血。

4.水肿、腹水、夜尿、发热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可出现周围水肿和腹水,水吸收障碍性夜尿症,由于吸收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故易于感染,可有发热表现。

5.牛乳不耐症由于乳糖吸收障碍所致,表现为绞痛、胃胀气和腹泻。此种患者黏膜糖酶水平可下降,FIat乳糖耐量试验阳性。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现外,还具有原发病表现。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吸收功能试验

1.粪便脂定量测定及脂肪吸收试验粪脂定量测定,用称重饮食,测定前5天开始,每天摄入75克脂肪,第3天起收集大便,连续测定3天,计算其粪脂平均值。正常人24小时粪脂量<6克,若>7克可以认为脂肪吸收不良。脂肪吸收试验即先按饮食脂肪为75克/天,进食3天;再按每天100克,进食3天;并连续收集72小时大便,测定粪脂含量取每天平均值,即24小时粪脂排出量,计算脂肪吸收率,正常人脂肪吸收率94%以上;若脂肪吸收率小于90%,表示脂肪吸收不良。计算公式如下:

脂肪吸收率(%)-\[(摄入脂肪-粪脂)÷摄入脂肪\]×100%

饮食治疗时必须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脂肪摄人量应<10克/天,最初烹调时不用植物油。这样对慢性胰腺炎、肝外胆道阻塞、胆瘘、胰瘘等引起的脂肪泻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也可口服中链三酰甘油,或用要素饮食,使脂肪控制到极低量。

2.蛋白质消化吸收试验进标准饮食5~7天,连续测定尿氮及粪氮排出量。通常24小时粪氮排出量1~2克。若蛋白质吸收不良时,粪氮明显增高;粪便呈恶臭并呈碱性反应。蛋白质吸收不良时,饮食应暂时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尽可能多选用鱼类、蛋类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也可用要素饮食及匀浆饮食。此外,还应进行糖耐量试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诊断

1.体重减轻、腹泻和贫血的任何一种组合都应怀疑到吸收不良。

2.直接测定粪便中的脂肪是确诊吸收不良的最可靠试验。如果出现脂肪泻或粪便中脂肪过多,即是吸收不良的绝对证据。

3.其他相关检查如右旋木糖吸收试验、乳糖吸收试验、铁的吸收试验、叶酸吸收试验、维生素B1吸收试验、乳果糖吸收试验、小肠活检、胃肠X线检查、胰腺功能检查等,都为本病的诊断及病因分类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4.本病需与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相鉴别。

十四、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及诊断

1、腹泻

为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首要症状,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状个体差异极大,软便,稀糊状,纯黏液便不一,但便质黏液脓血便多见,有的表现为痢疾样脓血便。常见晨间泄泻及餐后泻。个别患者早期呈腹泻与便秘交替。

2.腹痛腹泻严重者多伴腹痛,痛则泻,泻后痛减。疼痛以胀痛绞痛为主,较为固定,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续隐痛者也不少见,轻型可无腹痛。

3.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轻者血混在便中。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以至休克。

4.里急后重是直肠炎的主要症状,本病常见。

5.消化不良为非特异性症状,主要有厌食、上腹部饱胀感、恶心、呕吐、嗳气等。

另外。还有一些肠道外症状,多见于急性期患者。①关节症状:与腹泻伴有不同的多关节疼痛,为非侵袭性,不遗留退行性变损或功能障碍。②皮肤症状:多见于小儿,有结节性红斑、脓皮症、坏死性丘疹等。③眼部症状:有虹膜炎、色素层炎、葡萄膜炎的相应表现。④肝的症状:为本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呈现为因肝肿大而致的肝区不适或隐痛,肝脏损害随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的变化而呈平行关系。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期重型。①发热:多数为低,中度发热,或见高热寒战者。②消瘦:是中、重度患者常见症状,与长期腹泻便血,摄入过少,发热消耗有关。③水肿:部分持续发作者可表现为踝以下水肿,与低蛋白血症有关。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