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道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11028200000002

第2章 基础知识(2)

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的原因与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有关。正常胃酸分泌有二种时相:一为通过迷走神经对胃黏膜壁细胞的胆碱能性刺激引起胃泌素的释放;二为食物在胃内滞留直接刺激胃窦部黏膜引起胃泌素的释放。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在空腹时,由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也经常有胃液分泌的增加,这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特点。胃溃疡则与此不同。此时,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反而降低,致胃蠕动减弱,造成胃内食物潴留。结果胃窦部的胃泌素细胞(G细胞)直接受到刺激,使胃泌素分泌亢进。后者与壁细胞膜上的胃泌素受体结合使壁细胞分泌胃酸,促进胃黏膜的溃疡形成。故胃溃疡患者胃窦部G细胞增多并呈高胃泌素血症。⒊其他因素溃疡病有时可见家族多发趋势,说明与遗传因素有关。在正常人,当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球部使该处显酸性化环境时,可抑制胃内容的进一步排空。这种反馈性抑制胃排空机制在某些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出现遗传性缺乏。因而胃内容排空受不到抑制,十二指肠的酸度不断增加而形成消化性溃疡。近年研究发现,O型血者胃溃疡的发病率高于其他血型1.5~2倍。这是由于其胃黏膜细胞易受到细菌的损害。体外实验证明,引起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易于攻击表面限定有O型血抗原的细胞,细菌与该型抗原接触以后进入细胞,引起感染和慢性炎症而并发溃疡。

两种特殊类型的溃疡:①急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时发生急性缺损,如缺损仅累及黏膜层者称糜烂,累及黏膜下层以下时称急性溃疡。此等病变病程短而易于痊愈,并非独立的溃疡病。

②急性应激性溃疡一般为表浅性溃疡,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黏膜,有时二处同时发生。常见于严重烧伤、创伤及败血症时,在应激反应后数小时到2周之内即可发生。其发生机制未明。可能由于上述严重损害,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下丘脑功能障碍,垂体前叶分泌大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使胃液分泌增加,从而招致胃黏膜糜烂及溃疡形成。

六、腹胀的病因

腹胀是患者自觉脘腹胀满不适的一种最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此处是指排除肠梗阻、肿瘤、肝硬化腹水、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内外科疾病,而单纯以腹胀为主的功能性病症。腹胀是最常见的肠胃不适,在消化功能紊乱,老年人肠胃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常易发生,也可以继发于一些肠道疾病。腹胀的广义含意包括腹腔内积液、气腹、胃肠道内积气、功能性腹壁肌张力增加和后腹膜疾病,但狭义的就是指胃肠道积气,因为这是最常见的腹胀。当胃肠道气体过多时患者可感腹部不适,表现为嗳气、腹胀、肠鸣音亢进,有时还可有腹痛。一般大肠细菌繁殖可致小肠胀气,未消化食物能提供更多的气体的基质。引起肠积气,所以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是腹部胀气主要原因。腹胀的原因,与饮食关系密切的还有牛乳不耐受症,原因是缺乏乳糖酶而不能消化牛乳内所含有乳糖,乳糖发酵产气可导致腹胀。另外,饮食中摄入大量的植物纤维也易引起腹胀。

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的症群:嗳气、上腹部或胸部胀满,或烧灼样疼痛。这些症状不限于某一单个器官或疾病的过程,可有多种病因,而且这些症状往往不能与病理变化联系起来,甚至内镜和X线检查所发现的也不能来解释症状的因果关系。国内学者将这类患者诊断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其成因可能涉及多个因素。研究显示出的成因包括有:

1.胃蠕动功能失调(过快或过慢的肠胃蠕动)。

2.肠胃壁对压力过度敏感。

3.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旋轩菌也有关系:据研究显示,香港约55%的人胃内有幽门螺旋杆菌潜伏,不过有一半以上的人不会出现什么病症。幽门螺旋杆菌虽然会引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不过研究表明,它引起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机会较大,而较少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4.患者的精神因素。有一部分患者有失眠、焦虑、抑郁或情结容易波动的情况出现。胃部的活动主要是受荷尔蒙及神经系统控制,因此对色、香、味型俱佳的饭菜,大脑神经便会刺激胃液分泌,令人食欲大增;相反,紧张的生活、焦虑不安的情绪及各种压力,却影响胃肠肌肉收缩,不但会令人食欲不振,吸收能力亦会变弱。此外饮食不定时,进食时精神不集中,暴饮暴食、饮食不当、烟酒太多等均会影响胃的功能,扰乱它的运作,长期如此便会引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八、倾倒综合征的病因

“倾倒”一词指的是食物迅速地淤积在小肠里,该病常常发生在胃部分或全部切除的人当中。相反,正常的、完整的胃常将经胃液稀释的食物相当缓慢地释放到肠内。产生症状的一个原因是空肠内的可溶性物质与水量相比浓度过高(也称为高渗性)。这种情况使得血浆和胞间液(由肠组织和流经肠组织的血液提供的)中的水流入肠内。循环系统水的丧失引起血量减少和血压降低,从而导致与心脏功能不足有关的症状。这种循环系统的变化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脉搏加快、出汗和虚弱)。空肠的膨胀可能加重神经系统的反应。

当食物中含有中至高比例的易消化的糖类时,更易发生低血糖。因为糖类的消化产物易被迅速吸收,从而造成血糖水平提高,反过来它又刺激胰腺大量释放胰岛素(暂时性胰岛素分泌过多症)。最终的结果是由于胰岛素的作用血糖水平迅速降低。

具有正常胃的人,当他们胃中的食物迅速进入小肠时,也可能出现类似“倾倒”综合征的症状,例如:吃大量富含糖类的食物和饮料,或神经过敏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胃活动过强,都可能发生类似“倾倒”综合征的症状。

倾倒综合征系指在胃切除与胃肠吻合术后,由于患者失去幽门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内食糜突然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为1922年mix首先描述。由于其诊断标准不够统一,故发病率各家报道相差悬殊。但任何类型的胃手术后皆可并发倾倒综合征。据报道毕氏1式手术术后发生本征的概率约5%,而毕氏Ⅱ式手术则为15%左右。胃切除2/3者发病率40%左右、切除3/4者则约为50%,基本上是胃切除量越多、吻合口越大发病率越高。甚至有人认为胃手术后几乎所有的病例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倾倒综合征的表现,但大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这主要是因为患者逐步习惯于自我饮食调节以控制症状之故。倾倒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尚多有不甚明确之因素。大致认为倾倒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血糖和血容量由于胃切除术后,患者失去了幽门的调节功能,残胃容积缩小,以及迷走神经切除后影响了餐后胃的舒张,以致食后大量高渗性食糜骤然倾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肠腔内的高渗糖和肠壁中的细胞外液迅速互相交换,以保持肠内容物和肠壁之间渗透压的平衡,并可致血糖明显升高、血容量下降和肠管膨胀。在短时间内,可有多达1/4循环血容量渗入肠腔,致使血液发生浓缩,血钠、血氯升高,血钾则短暂降低。而多达数千毫升的液体积聚于肠道内将使肠管膨胀,蠕动亢进和排空加速,并可引起腹泻。

2.消化道激素的作用由于小肠的负荷加重,加以渗透压的变化刺激了多种消化道激素的应答性释放。其中主要的有:

(1)血素一缓激肽系统:胃切除患者中有倾倒综合征者可测得血管弛缓素的增高,而无倾倒综合征者则否。临床观察发现倾倒综合征与血中缓激肽水平密切相关,而给正常人静注缓激肽可产生和倾倒综合征同样的血管反应。

(2)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切除术后患者血中V1P显著升高,而并发倾倒综合征者升高尤著,给正常人静脉输入VIP可出现类似倾倒综合征的症状,因此VIP可能是形成本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3)肠高血糖素(EG):胃切除术后的患者EG明显升高,合并倾倒综合征者尤然,不过EG的作用是抑制肠蠕动。而不是兴奋肠蠕动,故亦有人认为EG增高是本征的结果而不是原因。(4)神经降压素(NT):倾倒综合征者口服高渗葡萄糖溶液后随着胃排空加快,血中NT水平明显升高,故认为可能与本征的发生有关。但给正常人静注NT并不能诱发本征。故亦有人认为NT的增高只是胃排空加速的代偿结果,而非其他原因。此外,如胃抑肽(GIP)、胃动素、5-羟色胺、胰岛素等皆曾被认为与本征的发生有关,但目前皆尚无定论。

3.神经精神因素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术前精神状态属于兴奋型或紧张型的,术后较易发生倾倒综合征。精神神经因素可使幽门调节功能障碍而致胃的排空加快,甚至在未曾作过胃切除术者也可发生倾倒综合征,因此,神经精神因素对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更为重要。

九、急性肠炎的病因

急性肠炎就是“拉肚子”“拉肚子”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一旦人们饮食不当,经常发生的就是急性肠炎。急性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常与肠道感染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埃可病毒)和其他病毒、细菌(如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肠念球菌)、肠阿米巴、寄生虫等;还与饮食不当、摄入过量不新鲜食物引起食物中毒;化学品和药物中毒;食物过敏有关。多在进食后数小时突然出现,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呈黄色水样便,夹杂未消化食物,一般无黏液脓血。

西医病因

⒈暴饮暴食,进食过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饮酒、饮冰凉饮料过多,或受凉之后。

⒉细菌和毒素的感染,常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病毒亦可见到。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如吃了被污染的家禽、家斋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本病。⒊物理化学因素,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本病。⒋患者对食物产生变态反应。

中医病因

中医学没有急性肠炎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呕吐、腹痛、泄泻、霍乱、绞肠痧、脱证等病症范畴。其病因有感受时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主要关毽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失调。⒈感受时邪夏秋之交,暑湿蒸腾,若调摄失宜,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入侵,寒邪秽气,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为本病。

⒉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华不能吸收,反停为湿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吐泻交作,而发本病。⒊情志失调脾气素虚,或原有食滞,或本有湿阻,但未致发病,复因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失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本病。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⒋脾胃虚弱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则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不遂成本病。

十、慢性肠炎的病因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本病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加以营养不良,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也可继发于咀嚼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等疾患。根据临床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结合有反复发作史或有慢性肠炎的病因存在,诊断一般比难。

西医病因

⒈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沙门菌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等。

⒉肠寄生虫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和肠道蠕虫病等。

⒊非细菌性炎症如克降氏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结肠憩室炎和结肠息肉并发结肠炎等。

⒋肠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

⒌胃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胃空肠吻合术后。

⒍胰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

⒎肝、胆道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⒏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糖尿病。⒐尿毒症:糙皮病、放射性肠炎、硬皮病。⒑痉挛性结肠(变态反应性结肠炎)、神经精神性腹泻。

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认识

祖国医学无慢性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病的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范畴。其发病原因可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和肝气乘脾、瘀阻肠络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胃肠功能失调为辅,致气血逆乱,脏腑失调,阴阳不和等病理变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于大肠泄泻为其临床特点。⒈脾胃虚弱久病不愈或寒湿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虚弱。脾为中土,喜燥恶湿,主运主升。胃乃腑脏,喜润恶燥、主受纳主降。两者相辅相成,一纳一运,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吸收转运水谷功能。今脾胃虚弱,清浊不分,升降失和,致气机逆乱,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肠腑混浊而下,遂成本病。

⒉肾阳虚衰肾为先天之本,又为命门之火脏,主一身阳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气血、脏腑的功能。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致脾肾阳虚,阴寒积盛,胃关不固,中气下陷,运化失司,久泻不止,疼痛缠绵,致发本病。

中医病因、病机

⒈病因本病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房事过度而致脾肝肾功能障碍。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疏泄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肾为先天之本,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而致泄泻遂成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