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11028000000003

第3章 基础知识(3)

40年前,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60年代以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有大幅度的下降,直至现在。究其原因,多数学者认为,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了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等易患因素的影响,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素喜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18、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如果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就会增加。祖国医学有“天人相应”的观点,人生活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点,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和病理。不同的疾病,则有不同的发病季节,如慢支多在冬季发病,风湿性关节炎多在寒冷潮湿、气候变化的时候发病,冠心病也不例外。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与天气气候研究所协作,对1976~1979年24所医院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4806例发病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每年有两个高峰期,即11~1月和3~4月。11~12月是秋季转入冬季。3~4月则由冬季转入春季。二者均是季节转换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1月时值隆冬季节,寒风刺骨,气温持续最低,常出现发病高峰日。并选出了三个与发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著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率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19、糖尿病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容易引起冠心病这一事实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首都医院分析1958~1977年20年的1000例糖尿病病人,其中380例合并冠心病,占38%,远较我国普查的自然人群中的发生率高;Framingham对年龄在36~62岁的5209人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都是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经调整年龄,控制血压、吸烟、胆固醇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后,冠心病、血栓型脑梗塞、心血管病总死亡率,均表明男性糖尿病患者二倍于对照组,女性则三倍于对照组。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两性来说,男性具有较强的发病危险,但经年龄调整和控制冠心病其它危险因素后,女性糖尿病患有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明显高于男性,甚至有人报道,糖尿病是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已被公认。多数学者认为,肥胖、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即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这些内容密不可分。肥胖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某些人群中被削弱,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为了保证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岛β细胞必须分泌较正常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但最终又导致了血糖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这无一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胰岛素本身也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口服磺尿类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通过不同途径使血中胰岛素水平提高,这就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硬化血管的病变。

此外,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时,冠心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出现的较迟或被掩盖,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一部分,特别是神经末梢,当病人的神经末梢受损时,痛阈升高,即使发生了严重的心肌缺血,疼痛也较轻微而不典型,甚至没有心绞痛症状,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而且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并发症也较多,预后较严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控制血糖,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加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0、冠心病病人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

影响AMI发病的因素很多,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诱因:

(1)过劳。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造成心肌短时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AMI。

(2)激动。有些AMI病人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在我国老年人中广泛开展的门球运动,是一种适合老龄特点的、比较轻松的体育活动。但是我们病房中收到过在门球比赛时,因过分重视输赢,心情过于紧张而诱发的急性心肌梗塞。

(3)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塞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可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4)大手术。手术中麻醉造成的低血压,严重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失衡,免疫介质的释放,老年人的心梗或猝死可能与这种情况有关。

(5)大出血、休克。无论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大出血,或各种原因造成的休克,都可能诱发老年人急性心梗。这一方面因为失血、低血压造成的缺氧和冠脉灌注减少,另外也可能与体内生化代谢改变有关。

(6)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7)便秘。这是需要特别提醒老年人注意的一点。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招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这也是再发心梗的一个常见原因。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

21、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则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日臻完善。最早人们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心肌酶学检查和心电图特征来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如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血池显像等运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1)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症状和体征。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断至关重要。

(2)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与其它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其临床价值,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