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应变
10992400000013

第13章 应变能力要不断锤炼

百花百色,千人千面

以自我变化适应他人

(第一节)、培养自己的直觉思维

人们总与外界接触,有时外界环境变化如闪电,而又需即刻做出反应,究竟怎样反应,根本来不及思考,这时的语言、行为就只能靠直觉。《三国演义》上有一段曹操献刀的故事,是说曹操进相府行刺董卓,曹操抽刀动作被董卓看到,曹操立即跪下说是献宝刀。由行刺变献刀,其变化之速,别人看不出,他自己的也无这种思想准备,这种瞬间适应突然变化是靠直觉思维能力。这种不思考就反应,不意味着无意识,相反,它是使人顿开茅塞,思如泉涌的瞬间状态,依赖的是知识和经验。

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可以使人做到快速反应。明永乐帝要大学士解缙在一折扇上按画面意思写诗,是抄是作,只要符合画意就行。解缙见扇面的画是按唐朝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画的,这首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缙当场就在扇面上写下这首诗。皇帝说写得好,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加夸奖。谁知解缙在写诗时,由于一时疏忽,漏掉了一个“间”字。他没发现,皇帝也没看出,却被与解缙不和的汉王高煦看到。高煦想借机整人,就在第二天早朝时奏了一本,说解缙这是有意漏字戏君。皇帝一听大发雷霆,马上要治解缙的罪。解缙稍一思索,奏道:“万岁,这是我新作的一首《凉州词》,和王之涣《凉州词》仅有一字之别。说完当堂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君臣赞不绝口。解缙凭着自己的才智,逢凶化吉,领赏而去。

也许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也有人以为这是一位清代大书法家为慈禧太后题扇面的故事,这个传说还有其他许多版本。不管事实是否确凿,这个传说确实说明一个人只有知识广博,才能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做到了应付自如,快速反应。

应变能力可以提高,通过锻炼由慢变快,由不能迅速反应变为能够快速反应;如果不知锻炼,或整日无所事事,即使是有这方面天资的人也将失去这种能力。因此必须进行心理锻炼,增长知识,掌握住不断强化兴趣,练好反应能力的基本功。

(第二节)、练就“孙猴子”的本领

人需要应变,但应变本领的造就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又不是天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的发展,是和后天的培养、训练分不开的,是和丰富的知识,优良的品质、勤奋用脑有极大的关系。一个人要想迅速培养、提高自己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必须要注意从以下各方面努力。

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是应变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条件。知识和随机应变的关系十分密切,知识是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前提,随机应变是知识在某一方面的表现。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包含社会各方面知识在内的知识。

相传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曾任江西督学,当他到任后,地方秀才都拿上名帖前来拜见。他忽然发现其中有个秀才和自己同名,心里很不高兴。当着众人的面,出了一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这位秀才见督学当众侮辱自己,非常气愤,便理直气壮地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你无忌我也无忌。这时李梦阳不得不心里暗暗佩服秀才。

这个秀才所以对得好,主要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秀才就不可能对出好的对子。

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处世不惊的因素之一。品德和随机应变有很大的关系。品德决定了随机应变的效果。品德好的人由于心地坦荡,光明正大,进行随机应变,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一个人品德不好,心术不正,满怀鬼胎,随机应变的结果常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害自己。

一位年轻妇女抱着一个婴儿坐车。当开始查票的时候,那妇女把婴儿放在座位上,不知到哪去了。一会儿婴儿大声啼哭,大家怎么哄不住,而那妇女也一直没有再露面。于是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在广播中广播了好一阵,还是没有找到那位妇女。这时,车厢中议论纷纷,认为这是个弃儿。正好有个妇女没有生养,要领养一个孩子,于是和列车长商量以后,就抱了孩子在到站的车站下了车。这时,那个年轻妇女却回来了,一看孩子不见了,就呼天喊地的哭起来。

原来那妇女没有买车票,为了躲避查票,她躲到了厕所里,一直待了两个多小时。结果是因小失大,把一个孩子丢掉了。这个年轻妇女也会随机应变,她躲开了查票,但是结果却吃了大亏。

随机应变是认识变化随机行事,因而就需要人用脑筋,一个白痴不可能有超常的应变能力。不难设想一个不肯动脑的人,一个思想上的懒汉能会有什么奇妙的随机应变的妙法出现。纵观随机应变的众多事例,可以发观,越是肯动脑的人。他想出的随机应变的办法就越是巧妙,效果越好。

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脖子上挂着一块上写“自幼失明”的牌子,走在冬天的大街上。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在乞丐的木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大家见了这句话都很同情,给了乞丐不少施舍。

其实,“自幼失明”和“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而效果却如此不同,这是因为后一句话更新鲜,更能打动人心,春天代表希望,春天象征美好的事物,别人都能享受到它,可这个乞丐却连春天也看不到,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同情。

两句话的效果如此不同,究其原因,是那个乞丐动脑不够,以至他的那句话不能吸引人;而诗人正是由于他很会动脑筋,所以他写的话吸引了很多人,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所以双目失明的乞丐得到了不少施舍。

“孙猴子”的本领是多方面的,只有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变化的情况下自如地应变。

(第三节)、炼就处事不惊的本色

直觉思维能力的发挥,快速反应的实现,其前提是遇变不惊,临危不乱,具备稳定的心理因素。

在社会竞争中,经常会遇到意外变故。面对意外,如果手忙脚乱,胡乱动作,或不知所措,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惟有遇到突发情况时,保持冷静头脑,不乱方寸,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才可以稳操胜券。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国人抓走,身边只留下两个孩子,12岁的独生子雅克和10岁的女儿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法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她家是秘密情报站,每周四有人送来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为确保情报安全,她把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的用蜡封好,插在烛台上,摆在明处,反倒躲过敌人的多次突然搜查。一天晚上,屋里又闯进三个德国军官,这次他们没搜查,而是坐下来,一个少校军官掏出报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的阅读,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在长官面前。这时伯瑙德夫人心情紧张起来,她知道,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被敌人发现,一家三口的性命完了不算,情报被缴,情报站遭破坏,损失就大了!虽然她心里很紧张,表面上却显得非常平静,她走进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说:“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换上吧。“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

危机似乎过去了,一家人刚松了口气,那位中尉又把冒着轻烟的蜡烛点起,说:“一起点,不是更亮吗?”烛光摇着,发出微弱的光……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表情却还是平静如常。小儿子雅克慢慢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点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把夺过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争执无用,从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上火,默默的等待最后的时刻。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险在一步一步走来。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到身旁,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可爱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的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你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的端起烛台,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这是一场内急外静的斗争,表面上虽没有弩拔剑张,惊心动魄,但其惊险程度一点不亚于大敌当前的险境。伯瑙德夫人家多次被德军搜查,说明已被敌人注意上了;这次又突然闯进三人,他们决不是无目的而至。搜查,容易对付;盘问,也好回答,这不查不问的沉默战是难熬的,更何况藏有情报的蜡烛越燃越危险呢!一家三口必须想办法使蜡烛熄灭,但显出急躁、不安或神态异常,都会引敌人的怀疑或警觉,那样,情况只能更糟。由于一家人情态自然,平静自如,险情解除了。表情上是那样若无其事,思想上却在紧张思考。伯瑙德夫人和雅克的做法虽未奏效,因为平静,合情理,未引起敌人的怀疑,而小女儿的方法,成功了。这三口之家能急中生智,是够妙的了!从这里,我们看出,急中生智,须以镇静为前提;慌张忙乱,就毫无机智可言。

从人的心理上讲,遇到突然事实,每个人都难免产生一些惊慌情绪,问题是怎样想办法控制。有些人并非智力低下,只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力,在关键时刻让感情之火烧干了智慧之水;有些人并不是无谋,只是由于不能驾驭自己的感情,在决定命运的场合让情绪乱了自己的方寸。

为对付突发性事件,必须迅速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而要作这种决策,则需大事面前有静气,遇变不惊。因为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思考,而正确的思考必须以冷静的心境为前提。这说明,有遇变不惊的本事,才能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不然,魂都吓丢了,还生什么智,用什么谋呢?因此,处世不惊是应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第四节)、做个“小诸葛”

为锻炼稳定的心理素质,要有对付变化的心理准备。应变的预备心理,可以排除变化时的惊慌与错乱,稳定自己的临场情绪。

外界变化,很多是突然的、意外的、快速的,有些虽然有了预料,但提前出现,有些则是不能预料的。平时如没有对付变化的心理准备,到时就驾驭不了意外之变。为能在变化来临之时,做到冷静对待,不被变化冲击得头昏脑涨、无所适从,就应经常对内外环境及变化特点进行分析、预测,做点超前准备。

在应变的面前,必须提前就有控制感情的准备。既然变化是突然而至,可能还会带来危险,这难免要产生紧张情绪、恐惧心理。生理学研究表明,在外界刺激下,肾上腺素进入血液,引起体内生理变化,这种变化又增加了神经细胞的活动,致使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表情上、五官上以至整个身体,都表现出不安、紧张,以至状态失常。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过,过分的紧张是要坏大事的。既然在外界刺激下,人体会出现这种生理变化,那为什么有人却没有这种反应,在突变面前依然平静如常呢?人们都有控制情绪的体会和经验,如刚进考场,有些紧张,努力镇定一下,心就稳定下来了。演员由怯场到表演自如,战士由刚上战场心慌意乱到久经沙场后冷静如冰,都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就是在重大变故面前,也不是不能由慌到静。这就是说,只要努力锻炼,做到控制住感情,是完全可能的。

在变化的面前,困难的出现极为平常,有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宋代文人苏东坡所言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只是指军事家、政治家,也指平常人。平常人只要不断磨练自己,就能成为遇变不惊的“大勇者”。人们可以积小勇为大勇,比如不为逆境沉沦,不论遇到什么打击、困难,都不见难而退,而是以冷静的头脑分析形势,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意外,就是勇者。有这种精神,就适应外界变化,并在变化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乃至驾驭事态的发展。

如果真能做到应变的思想准备,那在变化的面前就不至于惊慌失措,而是处事不惊了。

(第五节)、有时可以做个傻子

这个世界是永远存在着矛盾与斗争的。利益之争、权力之争、钱财之争、欲望之争……使人间无时无刻不充斥着险恶。在处事过程中,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陷入濒危的险境。如果真的有险情在即,就应该沉着冷静,迅速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机智,因势制宜,随机应变。在必要的情况下,“装疯卖傻”也是一种保全自己应变能力。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期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孙膑为人心地淳厚,善良纯洁,没有深究出危险来,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妒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到魏国被召为附马,深得魏王的信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等到孙膑来到了魏国,就利用手中权力迫害孙膑,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他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他心计周密,知道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著书,他佯装疯癫,整日在街头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和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做了他的谋士,后来齐国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为他报仇雪恨。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装疯卖傻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一举而两得。

“装疯卖傻”是一种临危之时,隐其锋芒,保全性命,韬光养晦的应变战术。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民间也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说法,凡事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因机而变,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英雄是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