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1098900000005

第5章 底波拉颂

——底波拉①(①关于底波拉,请参阅《圣经》士师记第4章1—23;第5章1—31。)篇

莎士比亚在他的历史剧《亨利六世》中,把法国重要的女英雄贞德丑化为女巫和妓女,这是让我瞠目结舌的事情。男人的偏见?敌对国的反感?文学戏剧的需要?

百年战争最终以英国势力退出法国领土告终,法国结束了一百年被英国占领的屈辱。是谁,使战争出现转折,反攻以少胜多?是谁,让失利的查理王储登上王位,可以号令人民反击入侵者?

就是贞德。

一个农民家庭的普通少女。用她哥哥的话:怎么也想不出这个普通的小妹妹,能做出这么大的事情。她给她的家庭先是带来惊恐,然后是带来荣耀,再后来是带来灾难!对母亲、哥哥这样的血亲来说,贞德是英雄是次要的,当她在火刑柱上的烈火中遭受焚烧,她只是他们亲爱的女儿、妹妹。撕裂母亲之心、兄长之心的这一幕,是任何荣誉称号都无法补偿的!在余生的一切艰难困苦中,什么样的称号都不能安慰一颗失血的亲情之心。对着漫漫长夜,对着无尽的虚空,也对着那些显赫衣袍包裹的国王或者贵族,母亲和兄长的痛定思痛仍然是那句心肝里的哭喊:还我孩子!

戏剧改变不了伤痛。敌意和贬损也抹不去一个少女惊天动地的牺牲。即便是莎士比亚,即便是莎士比亚名垂青史,即便是英国与法国一万次地分分合合上演政治之争的悲喜剧,五百多年前那个少女于对敌作战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真实,是不能篡改和一笔勾销的。

是的,就是她,本应天真无邪地玩耍在葡萄架下的秋千上,十四岁,花季的纯真,眼睛里是蒲公英和露珠,头脑里的遐想是天使翅膀的飞动……却听到战争的呼啸打破村庄的恬静,同胞的流血给青青的麦子染上悲惨,她惶惑地起身,到大门外瞭望谛听;她深夜不眠,看着刺目的星星而陷入冥思。是幻听?是因为遥远而耳朵出了问题?或者真是黑暗中星星说话了!她分明听见清晰的呼唤、清晰的叮咛——十四岁的她,还不能完全清楚地分辨这意味着什么,但是,凭着少女的真诚,凭着她一无所知却心怀盼望的皎洁爱意,她郑重地答应那个声音:——她愿意!她承担!

于是,这个形同神话的历史故事才得以发生、发展,成为战争史上最令人质疑的一例。因为别说是沙场经验全无,一个农家少女连最基本的作战常识也不具备,她何以跃马扬鞭?她何以指挥一个个战役转败为胜?她何以在敌军围困中皮肉未伤盔甲保全?最让人们不安的是,她何以认出乔装的王储,并对他指出加冕的路径?这些太让人无法解释了,所以,连神职集团也加入提问和威胁的一侧,对她刨根问底!然而,让人愤怒且不可忍受的是,她不说。她闭口不言究竟,用沉默和轻描淡写回应逼迫。她最后也没有叙述最关键的细节,面对火刑的处罚也不兜底说出内心的隐藏,为自己赢得松绑和饶恕。史书上有的记载她曾经在严刑之下假装认罪,但又转而否定口供,仍然把自己推上灰飞烟灭的死路。真相究竟怎样,我们无从晓得了。

然而历史真实记载,火刑柱悲剧二十三年后,她被追认为圣女。圣女贞德,今天无论法国人、英国人,还是全世界置身文明中的人们,都用文字承认其光荣的事实。

时过境迁,人们缅怀审讯、惩罚那一幕,才惊讶地发现:这一瞬似曾相识,这一场面曾经骇人地发生过(后来人类社会也经常发生),那就是耶稣在犹太祭司和罗马总督面前,曾是不分辨、不解释地沉默,即便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走一条滴血的路,直到在十字架上殉难,他也不为自己的生命活路,而向指控者坦言诚告——这不是拯救的路啊。

谁能真正地知道,那十四岁少女听见了什么样的话?她的决心和英勇的力量是怎样凝聚的?当她率领法国军队击溃侵略者,十九岁在法国胜利时刻结束生命时,谜团未解,却给了我们一个最应该懂得的答案:对我们未知的事物至少保持尊重吧。在有和未有之间是渺渺深邃,我们的常识有限,我们的可见能力有限。离我们为时不远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也能够把持高贵的做人的自觉,对他尚不能了解的星辰怀抱敬意。如果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心智认知谜底,那么至少距离取得对所有事物的认证,尚在遥远。还是暂时让我们对不能确然了解的东西持以静默吧。少女贞德对亲人说过:她听到上帝的话语,上帝示意她去解救法国亡国之难,要她做到帮助查理七世到兰斯加冕。全部的秘密就是这些。然而,亲人对她的话也是半信半疑的,阻挡和气愤在她要求离家时出现。

她不能再说出更多了,作为只身离开乡村奔赴前线的理由,她跟亲人解释了。剩下的就是战场上她按照自己听到的旨意,一一去行动,达到目标。但是,当她不被信任,并被迫害时,她无法把自己感知的一切备述给怀疑的人。而且,已经被指认为是女巫和疯子时,她更难以把真心话诉说出来——我们不鲜见生活中的悖论,一个说真话的人,在某些时刻反而被指为疯子,陈述事实却被指责为谎言。还有,难道面对谁说出真理,都能够被信赖吗?许多时候都不是信赖不信赖的问题,而是那些人从未想赦免,正要欲加之罪,对你说出任何一种理由都可当做审判的确证。少女贞德凭什么可以听见上帝的声音?她又有什么优势可以承担国王的命运?一大帮智者和武将都束手无策,王储也无力、怠惰,她却力挽狂澜,难道不形同僭越,让人怎么能够接受?!人类生活中,过于奇观的事情是让理性陷入尴尬或愤怒的,尤其是,当奇迹在微不足道的人身上体现出来时。

是的,贞德,你用不着分辩。你即使分辩了,也会被指责为胡言乱语。

其实,不分辩的更大理由是:由于来自上帝,这是不可言说的隐秘。

牺牲——当牺牲是重大的选择时,就不可为了自己得到解脱就坦言秘密,这是誓言和契约构成的神圣性。牺牲本身就是道路,牺牲本身就是证明。

掀开谜底的不应是牺牲者本人,否则我们倒可以怀疑其作假或者在撒弥天大谎。

时间给出真理的答案,良知的觉悟往往通过悲剧惨烈,才在人心中普遍地唤醒。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难以避免的必然了。

遗憾的是,即使是文学大师,也未能排除民族利益可能导致的狭隘的窠臼。

在探讨贞德参与战争、并能够统帅部队赢得法国主权的动力之源时,依我看,我们再也不必愚昧地想来想去她是否听到上帝的旨意了。我们只应该记住:一个乡村少女在国家危亡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能够给无数士兵、包括国王以保家卫国的鼓舞,能够凭借一面上帝的旗帜,指挥战场上的进退,保证被欺侮者反抗的胜利,而且自己年轻的生命结束于公众获益之时,我们就该对她的心灵致意敬佩。怀疑纯真、怀疑崇高、怀疑心灵的奇迹,如果不是出于怯懦,也常常是出于麻木的庸俗!

但是,谁又能阻挡人类发展出现杰出的英雄?谁能否定那些表现非凡的人,他们的心灵是人民的福祉?他们个人的选择或者信仰使然,让他们超越了常规,甚至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成为公众的奉献者,个人则成为血泊中的羔羊……这也往往是人类、民族得以繁衍进展的保障。

只有人类突然变得愚莽,突然集体尤其是领袖变得怪异,堕落得为一己欲望所驱使,连天地也因之昏暗,才会出现杀害纯洁、毁灭正义的悲剧。然而,也正是当一个社会整体昏沉,腐败浸润了健康,是非不明,不义频频登堂入室之时,世上才会必然地产生拯救者、先驱,来划破阴霾。放心吧,号角会准时地吹响,该出现的人物,被赋予使命的人物,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发挥作用——

《圣经》的《士师记{1}({1}士师:以色列军事领袖和民事审判官职名。希伯来文“士师”一词,意为“审判者”。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在摩西、约书亚相继死后,没有继任者来担当全民族领袖的重任。以色列民逐渐背离上帝,上帝惩罚他们,让他们被仇敌杀戮、欺压、奴役。当他们悔悟而向上帝求助时,上帝宽恕了他们,派选士师去救以色列民脱离苦海。士师是地区性首领。)》里,记载了一位贞德的先行者,叫底波拉。

按照旧约里的记载,在以色列人又一次违背耶和华而行恶时,耶和华生气地把他们交付到异族人手里,这异族人的王叫耶宾,他手下的将军叫西西拉,他们一起欺压以色列人二十年了。终于以色列人又呼求他们的上帝。底波拉担负使命的时刻来临了。

底波拉的身份是士师,是名字含义为“火把”的拉比多的妻子。但是,那些能独自聆听到并且领会上帝语言的人,在远古时代被称作先知,底波拉就是以色列的女先知。她坐在山地的棕树下,判断民众提出的各类问题。有一天,由于听到上帝的话,她开始拯救她本民族命运的大业。她毅然决定向异族的统治者主动出击。她与将士协同作战,进行这场肩负神意的民族解放斗争。她有远见卓识,战役发动以少胜多,直到捣毁敌人阵线,追击落荒而逃的异族将军西西拉,最后制服消灭压迫者——以色列人重获自由,底波拉功不可没。并且,底波拉使国中太平四十年。

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底波拉这样使他们脱离凶险的人。如果没有这样应运而生的先知或者英雄,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将持续沦落,成为世人的笑柄。

底波拉的故事感召后代的力量不可低估。

解救自己的民族、国家,巾帼不让须眉。胆识过人、英勇率众、取得胜利的底波拉,曾经作歌记述自己领导的这场神圣之战。《士师记》里留下了这一竖琴演奏的诗篇。

每一个民族都会经历自己的苦难。而每一种苦难之所以涂炭生灵,也都可以在这个民族自身找到不幸的因果,使我们懂得内省的能力,弥足珍贵。

希特勒不是自己走上纳粹舞台任命自己当主角的。

中东争夺石油的战火,也不是总统一个人单独对石油的贪婪。

悲剧发生前,整体社会的昏聩以及个人的侥幸心理,是悲剧之所以发生的巨大悲哀。普遍的随波逐流,普遍的自私软弱,正好给了邪灵最可心的踏板,使它能够堂而皇之施行不义,践踏真理。

客西马尼园那句“总要警醒”的劝告,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因为实在说,人类天性里一直存在着弱点。蛊惑与诱惑入侵时,我们并非刀枪不入。而偏偏只有极少数的人,保持了纯净的心地,可以辨别启示,可以为公众抛弃私欲而献出自己。

天地赐给某些心灵以特殊的觉能。上帝爱人间是必然的。

英勇智慧的底波拉啊

浓云遮蔽以色列民的心

你首先听到来自天庭的悲声

使匮乏者的呼求得到怜恤

使山地的一棵树

响应高处吹来的风

你集合骏马与良将

翻越谷地和荒蛮的平原

让敌人像崩塌的乱石

滚落到死亡的沟底,车辆溃散

如同食物变质腐烂

英勇智慧的底波拉啊

你带回恩典和圣爱

给民众和平

使河边的竖琴再弹拨浪漫与喜悦

树上的果实安静地成熟

我盼望每一个民族在危难之时,有首先听到灾难嘀咕的灵敏的耳朵,就如同那底波拉的先知心灵。

我盼望天际的号角以雷鸣的形式启迪灰蒙蒙的人间,有立即行动起来的先觉者,就如同那圣女贞德,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兴衰的转折。

阅读《圣经》,先知撒母耳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那聆听上帝呼唤的情形让人感动。我久久不能忘怀这一情节,还是童子的撒母耳对上帝的默示并不知晓,但在夜深人静时刻,睡眠笼罩,仿佛小小的灵魂却处于清醒,他那么本能地回应呼唤:“我在这里!”

就是这个有光洁之心的孩子,长大后憨实忠诚,能够担负重任,帮助上帝立牧羊青年大卫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