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美、英、苏先后举行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三次首脑会议,达成了有关对德、日作战,处置德国,解决波兰和远东问题,建立联合国等一系列协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制。
杜鲁门宣布日本投降分区占领德国
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是二战后欧洲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也是美、苏两大国斗争的焦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4国分区占领了德国。苏联占领东区,美国占领西南区,英国占领西北区,法国占领西区。4国还分区占领了大柏林。虽然苏、美、英、法4国建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但由于各自固有的利益不同,各占领国都想用本国的战略方针去处理德国问题,因此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2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6国举行外长会议,提出一个分裂德国的“建议”,筹划在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美、英、法在西部占区实行单独的货币政策,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
并成为引发柏林危机的导火线。对此,苏联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6月22日,苏占区亦开始实行货币改革,6月24日,苏军封锁西柏林,全面切断了西柏林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柏林危机爆发。但是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5月,苏联对柏林的封锁解除,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这次危机之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国正式分裂。
美国独占日本
日本投降前夕,美国为了实现控制日本,进而控制整个东亚的企图,决定单独占领日本。日本投降后,美国拒绝了苏联关于“在占领日本时”最高统帅“由美、苏将领各一人担任”的建议,由麦克阿瑟出任盟国最高统帅。苏联提出成立苏、美、英、中4国管制日本委员会的建议也被美国拒绝。经过双方反复斗争,1945年12月的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决定成立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但实际上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变。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苏联在大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世界上广泛传播。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系列国家建立,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欧洲共产党为了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进行了欧洲共产主义道路的探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也被社会主义所吸引而开创了适合本民族的社会主义道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峙。二战后期,由于苏联红军解放了东欧大部分地区,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也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在亚洲,随着日本法西斯的节节溃败和最后投降,中国、越南、朝鲜也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这些国家经过民主改造,大都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逐步壮大,从而在世界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与资本主义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欧洲共产主义
1956年,苏联共产党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了批判,促使西欧各国共产党人开始重新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他们强调独立自主地提出理论观点和确定政治路线。
1975年,意大利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法国共产党分别举行会谈并发表宣言,这被认为是欧洲共产主义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1977年3月,意共、法共、西共领导人在马德里会晤,通过了被称做“欧洲共产主义的宣言”的《在民主、自由中实现社会主义》的纲领。简言之,欧洲共产主义各党在主要观点和政治倾向方面基本一致,但具体政策和内容有较大差异。
阿拉伯社会主义
阿拉伯社会主义是由叙利亚人密歇尔·阿弗拉克和萨拉赫丁·比塔尔在1944年发表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一书中提出来的。此后,阿拉伯社会主义成为颇具影响的当代社会主义派别之一,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十分活跃。阿拉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教义为思想基础,拒绝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拒绝共产主义;主张建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窦现国民经济计划化;强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拒绝“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主要对外目标,争取实现阿拉伯各国统一,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帝、反殖民、反对种族主义和以色列复国。
冷战对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柬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陷入了冷战的对抗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和苏联随着彼此力量的消长互为攻守,对抗与缓和交织更替。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首先提出的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落下帷幕。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他在密苏里州富尔顿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正受到苏联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号召英、美结成同盟,制止苏联的“侵略”,而不要采取“绥靖政策”。铁幕演说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营垒,“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正在抵抗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从而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它也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即“马歇尔计划”。
1947年7至9月,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丹麦、挪威、瑞典、葡萄牙、希腊、土耳其、爱尔兰、冰岛等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并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马歇尔计划,用《共同安全计划》取代。马歇尔计划中美国对欧洲共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向欧洲进行扩张的战略计划,起到了抗衡苏联、抑制西欧人民革命运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奠定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新的经济危机。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为了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各成员国每年都要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并且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加强集体防务。
1955年5月14日,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约各成员国经常举行军事演习,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略方针。
1991年4月,华约军事机构宣告解散,而北约至今仍是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
朝鲜战争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了南、北朝鲜。1948年,美、苏分别扶植的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继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全面内战。美国操纵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军”,对朝鲜内战进行武装干涉,从而爆发了一场国际性战争。由于中国边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入朝参战,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7月,最终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在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二次柏林危机
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后,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军队,民主德国则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
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第二次柏林危机。美、苏两大国关系的紧张导致民主德国的居民大量外逃,民主德国为了加强边境管理,沿西柏林的边界拉起铁丝网,筑上水泥墙,称为“柏林墙”。柏林墙的建立加剧了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第二次柏林危机暂告平息。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美国发现苏联在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南145千米的古巴设有进攻性导弹发射基地。
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认为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弹头,是在威胁、对抗美国,由此世界陷入了核战争的恐慌之中。12月6日,苏联从古巴撤出了威胁到美国本土安全的核武器,古巴导弹危机宣告结束。这场政治、军事危机又被称为“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时期最为严重的一次对抗,几乎引发一场核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高峰和转折点,其结果说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兴起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风暴,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分崩离析。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众多国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历史上的民族独立运动。第三世界的崛起壮大了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一大特点。
印度尼西亚“八月革命”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运动领袖苏加诺和哈达在青年革命组织的敦促下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当时,全国各地出现收缴日军武器、建立共和国地方政权的新形势,称“八月革命”。9月29日,英军在爪哇登陆,占领了雅加达、万隆、三宝垄等城市。1946年10月,英军撤出,将占领区交给荷兰。荷兰在英、美支持下,企图重建殖民地,于7月20日和12月19日发动了两次殖民侵略战争,苏加诺等领导人被俘。印尼军民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49年8月,荷兰——印尼“圆桌会议”在海牙召开,于11月2日签订《海牙圆桌会议协定》,规定印尼共和国和15个傀儡邦组成“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以荷兰女王为元首,在外交、国防、财政、文化、经济方面与荷兰“永久合作”。该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八月革命”以妥协告终。
印巴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达到顶峰,英国政府被迫作出移交印度政权的决定。
1947年,英国的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具体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1947年8月,巴基斯坦自治领和印度自治领相继成立。1950年和1956年,印、巴两自治领先后宣布成立独立共和国。英国在印度长达190余年的殖民统治从此结束。
但是分治不但割断了印、巴两国原有的经济联系,还导致两国政治长期不睦,多次发生冲突。
阿尔及利亚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争取民族独立,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于1954至1962年领导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法武装斗争。战争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解放了全国2/3的土地。1958年9月19日,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法国戴高乐政府执政后,为摆脱法国政府面临的困境,建议法、阿谈判。1962年3月18曰,双方在法国埃维昂签署了《埃维昂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在3年内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并向阿尔及利亚提供3年的经济援助。同年7月1日,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阿尔及利亚独立。
埃及“七月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以法鲁克国王为首的封建统治不满,要求废除《英埃同盟条约》,改革现行制度。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1952年1月6日,开罗军官俱乐部管理委员会进行改选,自由军官组织的代表以多数当选,法鲁克国王企图阻止革命力量的发展,下令解散军官俱乐部管理委员会。7月22日夜,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发动革命。
到7月23日早上,自由军管组织已控制局势。26日,国王法鲁克被废黜,革命指导委员会同时成立。新政权宣布没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会等级和贵族称号,废除旧宪法,颁布《土地改革法》。1953年,新政权宣布永远废除君主专制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
古巴革命
1952年3月,古巴总统巴蒂斯塔在美国支持下再次上台,实行亲美的独裁统治。1953年7月26日,卡斯特罗为反对巴蒂斯塔的统治,带领爱国青年攻打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失败后被捕入狱。
1955年5月出狱后,他建立了革命组织七二六运动。此后,他领导一批青年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斗争。1958年,安东尼奥·埃切瓦里亚和人民社会党领导的两支革命游击队伍同七二六运动领导的游击队主力合并。同年10月,卡斯特罗颁行土地改革法,呼吁各阶层人民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12月,起义军解放圣克拉腊,消灭政府军主力。1959年1月1日,巴蒂斯塔被迫逃亡国外,起义军进入首都哈瓦那,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卡斯特罗为首的七二六运动建立新政权,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61年5月1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
亚非会议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