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10983200000039

第39章 玉门关与玉门县(2)

最后附述鱼泽候一事,足以说明玉门候为候官并以推定玉门修筑的年代。《流沙》凡三见鱼泽之名:(1)烽隧类第7简(《沙氏》61,T6b)曰“宜禾部燧第:广汉第一,美稷第二,昆仑第三,鱼泽第四,宜禾第五”,此为宜禾都尉下的5个烽所在的5个候官,其中昆仑障是中部都尉所治,见《汉书地理志》,则鱼泽当是障,《地理志》本注云“效谷县,本鱼泽障也”。《后汉书明帝纪》称敦煌昆仑塞。(2)牍简类第36简(《沙氏》398,T13)曰“敦煌鱼泽候守丞王子方”,此为鱼泽候官,故《汉书孙宝传》谓尚书仆射唐林“左迁敦煌鱼泽障候”。(3)簿书类第61简(《沙氏》6l4,T28)曰“入西簿书一,吏马行,鱼泽尉印,十三日诣府”,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入西簿书,鱼泽尉当为鱼泽障尉,又鄙尉下亦有所属城尉或尉。《汉书地理志》注弓I“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故立为县名”,敦煌石室本《沙州都督府图经》引作“济南崔不意为鱼泽都尉”,“都”是“障”之误。《沙州都督府图经》又曰“古效谷城,周回五百步,右在州东北三十里,是汉时效谷县,本是渔泽障”。鱼泽障当在T28之东。此障巳见存于元封六年,而玉门都尉为长城的最后一段,列亭障至玉门亦当在元封六年以前。据《后汉书西域传》,明帝永平中匈奴侵扰河西四郡,白日闭城门;据《后汉书明帝纪》,十六年出击北匈奴,十七年出敦煌昆仑塞击白山虏,至十八年有鱼泽尉入西簿书的简札。《流沙》簿书类第23简有永和二年“玉门官隧次行”之简,则公元137年玉门犹有屯一、由上所述,虽然《史记》以为元鼎六年始筑令居以西,元封四年以前亭障西至玉门,但出土汉简说明玉门都尉之置在元鼎六年置酒泉之后,元封四、五年置敦煌之前。因此玉门亭障及都尉之置应在公元前110前108年间。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是玉门都尉所辖烽隧的东端,向西沿长城故址数十里是玉门都尉所辖二候官的烽隧。小方盘城应是玉门都尉治所,玉门障尉、玉门关候可能是不同时代的名称,或仍以小方盘城为治所。玉门候官治所,可能和都尉在一城。此城障就其地势而言,北、西两面皆有长城,恰当人关以后的口内。关口在其西门外之正西。终两汉之世,玉门都尉(障尉、关候)设治于此,把守玉门关,从未东迁,也不是从东边迁来的。进一步对此地区长城和烽隧遗址的勘查与发掘,当能对玉门关的设置得到彻底的解决。

敦煌石室所出两个写本,所记玉门关设置年代都有误字。晋天福十年《寿昌县地境》曰“玉门关,县北一百六十里,汉武帝元鼎九年置,并有都尉,《西域传》东即限以玉门、阳关也”。伦敦S.788《沙州地志》曰“玉门关,县北一百六十里。《地理志》汉武帝后元康中置。《西域传》云东则接汉,以玉门、阳关是也”。今本《汉书西域传》作“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元鼎只有六年,元康是昭帝年号,故“汉武帝元鼎九年”与“汉武帝后元康中”显然有误。今本《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本注曰“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沙州地志》所弓I是《地理志》,“汉武帝后元康中”是“汉武帝后元年”之误。但元鼎元年后第九年正是元封三年,若玉门关设置于此年,和我们以上所推定者相符合。

二、酒泉汉简与北塞三都尉19131915年,斯坦因曾在今安西县以东、毛目以西(原文误为“今安西县以西、毛目以东”。——编者注)的汉长城遗址的烽火台中采获了若干汉简。这批材料由马伯禄整理编写为《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勘察所获中国古文书》,迟至1953年才在伦敦出版,附有释文编号1168。根据斯氏《亚洲腹部》及卷4所附地图,这批汉简应分别隶于敦煌、酒泉两郡的不同都尉之下。

《马氏》所编汉简168简,有63简出土于敦煌县西北、哈拉湖东端湖南的T22d,e,f,T23b,c,f,l等7处,应属于敦煌郡中部都尉所辖。有105简出土于安西县以东(原文误为“以西”。——编者注)疏勒河北岸塞上和酒泉县西北的,应属于酒泉郡西部都尉和北部都尉所辖;其出于北大河上一段的,应属于酒泉郡东部都尉所辖。详下。

今毛目以西、安西以东地区,东西相距约320公里,横跨汉代的乾齐、玉门、禄福和会水4县,今安西、玉门、酒泉和金塔4县,属于汉代的酒泉郡。禄福是酒泉郡治,今酒泉县。《汉书地理志》会水下曰“北部都尉治偃前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乾齐下曰“西部都尉治西部障”。据《一统志》,禄福故城今肃州(即酒泉县)治,玉门故城今玉门县东(县东南赤金堡),乾齐故城今玉门县西南,会水故城今高台县镇夷城西北。今酒泉县应是汉代酒泉大守府所在,故酒泉汉简曰:五月丙戌南书一封,都尉印,诣太守府,日旦七分……《马氏》115此是邮书课,南书之“南”,马释来,张释柬,均误。此简出于T43k,在营盘堡北,“都尉”可能为北(或西)部都尉。北部都尉致书于禄福(今酒泉县)的太守府,故称南书。

北部和东部二都尉都在会水县境,而汉代会水故城所在,约有二说。一以为在今金塔县南的临水驿,《元和郡县志》曰“酒泉县东北40里有白亭海,一名会水,以众水所会,故曰会7JC”。一以为在今镇夷营西北,金塔县东南。《史记夏本纪》索隐曰“案《水经》云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又曰“《水经》云合黎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郑玄引《地说》亦以为然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5述弱水经“髙台县北折西北二十余里过永丰堡”,“又西北六十余里经镇夷营南,又四十余里出乾粮山东(原注:即合黎山峡,在肃州东北),《水经》所云至会水县入合黎山腹者也;又北一百三十里过毛目城西北,亦称额济纳河”。又曰“髙台县北十里,合黎山自抚鼻入境,至镇夷营折西北,其尾与毛目城东西斜对,相距六十里”。“五里镇夷营,又北逾合黎山峡,俗名石门口,极崎岖,出峡六十里清流墩,十里双树屯,三十里芨芨墩,四十里毛目城”。据陶氏亲历所述,合黎山峡在高台县西北120余里,镇夷营西北40余里,毛目城南130余里。东汉郑玄引《地说》谓合黎山在会水县东北,则会水应在合黎山峡西南,约在北纬40°上下,黄堡子之西而金塔县之东,此《一统志》所说在镇夷城西北。以上两说,或在镇夷西北,或在临水驿,俱属今金塔县境,在酒泉县东北。肩水都尉府所在的大湾所出汉简曰:

出钱千三百if七赋就人会水宜禄里兰子房一两甲到会水而不交难亭留侍难甲附4(无出土地)盖肩水与会水为邻县,故有会水县的就人(佣)。

酒泉郡西、北、东部三都尉,由于乾齐和会水地望,亦可约略推定其分属地段。所谓东、西部显然指酒泉郡北塞的东、西两段,即分别在疏勒河北岸和北大河北岸的;其中部称为北部者或者由于它在禄福酒泉太守府之西北。西东两端,大约可以今安西县和毛目(旧鼎新县)为标准。据《汉书地理志》所述,敦煌郡各县在今安西之西,故敦煌和酒泉郡当以安西分界,今安西县恰在东经96°之西9据居延汉简所述,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最南一塞为毛目以北沿额济纳河两岸的肩水候官塞,则北大河与额济纳河相交会处的毛目应是酒泉和张掖郡的分界,今毛目在东经99°30以东。今安西以东是汉乾齐县境,西部都尉治此,今毛目西、金塔北是汉代会水县境,北部和东部都尉治此。自今安西以东至毛目以西(原文误为“自今安西以西至毛目以东”。——编者注)320公里,约为东经96°99°3(y以东,在北纬MSCT上下,曾有一道汉塞;据斯坦因踏察结果,在疏勒河北岸、北大河北岸以及两者之间(今玉门县西北三道沟至今金塔县东北三墩之间),断断续续还保存这条边塞的遗址。今将此条塞平分为3段,据斯氏地图所记,约述如下:

它们具有西汉、新和东汉三个时期,而较多东汉年号,与敦煌简相同,可知酒泉郡的北塞自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期始终有屯戍。105简中有若干屯戍的文书,也有其它文籍:如《马氏》1是字书,3和4是律书,8是历谱,9~24是星宿谱,28是诸子,154是烽火品。较之敦煌或居延汉简,酒泉所出简多杂简,很少有能说明防御组织的,也很少较早期的资料。

据史书所记,汉武帝时,酒泉开发的经过,约如下述(下表中公元纪年数字前均漏排“前”

字,补加。

《史记大宛传》集解引徐广本由此可知酒泉郡境内的北塞筑于公元前111~前106年数年间,而公元前111年酒泉巳由开地置为初郡,在公元前111前106年的酒泉郡包括了后来分出的敦煌郡,故在敦煌郡的玉门都尉,最初称为“酒泉玉门都尉”。酒泉北塞既筑成,应随之而置都尉,当在元鼎六年后、元封三年前。《大宛传》又记天汉元年酒泉置都尉,恐只能是郡都尉。但太初三年匈奴入酒泉杀都尉,似郡有都尉在天汉前二年。

额济纳河下游出土汉简,曾提到酒泉北部都尉,其例如下:其一封居延都尉府章,诣酒泉北部都射府…乃以戊午宿酒泉北部〔都尉〕…又地湾所出简(居延甲1261)所谓“东部北部塞”,也有可能是指酒泉郡的东部和北部的候官塞,简文残缺,无以确定。

三、酒泉汉简与玉门县

如前所考述,西汉和东汉的玉门关一直在敦煌县之西,并不曾东迁或先在敦煌之东而后西迁者。西汉时敦煌的玉门关与酒泉郡的玉门县,两地同时并存。这是和《汉书地理志》相符合的,志曰“玉门,莽曰辅平亭”,可证王莽时改西汉玉门县为辅平亭,则西汉时自有一个玉门县。由于汉简的出土,更以证成此说。下列4简,可以为证:

前3简出于北塞中段,推定为北部都尉所属,后1简出于东段,当为东部都尉所属。前3简出土地,皆在今赤金堡(汉玉门县)之北方,相去不远,后1简出土于赤金堡东北方。

此4简称“玉门”都是玉门县。汉简所见名籍,里名前皆是县邑名,故第1简富昌里前之玉门是玉门县。汉制,凡候长、隧长例由都尉府选本地人充任,故此丸崇其人,职为隧长,籍为酒泉郡玉门县富昌里人。“玉门承”是玉门县丞。第3简是玉门县告亭长的文书。第4简是令玉门屯田吏拨田于弛刑,则玉门有田官。《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下引阚胭《十三州志》曰“玉门县,汉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才径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海〕。汉置(应依师古注作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汉书地理志》玉门县下师古注引“阚驷云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较为简略。据所述,则先有玉门关,后有玉门县。但《十三州志》称其地“石门周匝”,则似得名于地形。延兴海即今赤金湖。《辛卯侍行记》卷5曰“十三里赤金湖…。有驿…,驿西南至赤金营堡二十里,汉玉门县地”。又曰“赤金峡驿东稍南二十里至赤金堡,旧名西吉木,居民数十家,东南有红山,南二里为上赤金”。又曰“《秦边纪略》又云县在赤金卫北四十里,亦误。《元和志》玉门县,汉旧县,东至肃州二百二十里,则当在今赤金堡稍东”。陶氏所考定,大致可信。

酒泉汉简中的玉门是县名,与敦煌汉简中的玉门不同,后者是玉门都尉、候官或玉门关之省。《史记大宛传》三见玉门,也指关而言。敦煌汉简如“玉门都尉”“玉门候”“玉门某某隧”是玉门都尉、玉门候官或玉门候官塞上的某队;又有“玉门关候”“玉门关亭”是玉门关口的候官或亭。关即关门,故称玉门即指玉门关。据《汉书地理志》所述,敦煌郡北边塞上共有3个都尉,在东的是宜禾都尉,在中的是中部都尉,在西的是玉门关都尉(汉简作玉门都尉);另外在此北塞西瑞向南的是阳关都尉。据敦煌汉简,玉门都尉府所属至少有大煎都、玉门和玉门关3候官。扬雄《解嘲》所谓”西北一候”或指玉门关候。玉门都尉、玉门候官与玉门关候诸简均出于敦煌县以北边塞障隧遗址中,则西汉时代的玉门关应在敦煌之西,玉门县应在敦煌之东、酒泉郡治禄福的西北。

我们曾考定在小方盘城所出“酒泉玉门都尉”之简应属于元封元年至三年间,即初治酒泉郡以后、分置敦煌郡以前之简。可证敦煌西的“玉门”很早即已成立。至于玉门县置于西汉何年,尚无法考定;酒泉所出有关玉门县诸简,有些也不能确定是否西汉简。

酒泉自元狩二年开地以后,至元鼎六年置郡巳有水利,则玉门县屯田应该很早,可惜酒泉汉简无记年简可资证明。《马氏》145简曰“永平七年正月甲申朔…春秋治渠各一通”,所记是东汉明帝时事。此简出于T44d,在汉玉门县东北。

以上约略考定西汉时代玉门县所在,与敦煌西的玉门可以是同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