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学创作研讨会论文选
10980500000031

第31章 甘肃网络散文的现状与前景

马步升

一种散文文体,在几年前悄然诞生了。刚诞生的时候,我们这些习惯了主流媒体的人还不习惯它们,虽没有排拒它们的意思,但总打算对它们表示适度的矜持,或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何以产生这种文化接受心理,我想不外乎有这两方面因素,一是接受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写作方式,传统的阅读方式,对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文字没有感觉;一是对利用新技术做支撑的新的表达方式还缺少文体感应,在他们那种自由随意的选材中,在他们那种漫不经心的展示中,在他们那种似乎一点正经没有的文字游戏中,在他们那种拒绝崇高鄙薄深刻的文学观念中,在他们那种一切都可言说,一切都可以自己愿意的方式言说而缺少敬畏的人生情怀中,在他们那种看似絮絮叨叨实则春风化雨的文字流中,由传统媒体培育出来的传统读者,不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习惯这样的认知方式是自然而然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文学永远是年轻的,人类有文学这个概念少说也已经有几千年了,人老了一茬又一茬,可文学仍然那样年轻,那样生机勃勃,今年二十明年十八,永远那样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势。

新散文是在新技术、新思潮、新的人生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支持下,诞生、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文体,与传统散文样式的发生、发展、繁荣所走的道路相比,它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物质条件、精神氛围等等,关系更加紧密,几乎不得不让我们以机械的存在反映论去观照,去理解,也就是,有什么样的物质存在,必然会发生什么样的精神回应。以此出发,甘肃的社会发展在全国的大格局下,明显慢了半拍,或者更多,相应的,甘肃的网络散文,在全国的大格局中,也明显慢了半拍,或者更多。这就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景下,我们的传统写作,如诗歌、小说、戏剧,可以与全国总体水平持平,甚至先走一步,可网络文学,包括网络散文,却不得不处于下风。我想,这与网络文学的发展与新的承载工具的普及时间和程度有关。

虽然走得慢了些,但毕竟已经迈开了脚步,而且,在我看来,甘肃的网络散文正在大踏步地汇入全国的潮流中,部分作者已浮出水面,且有后来居上之野心,之实力。据我调查,甘肃目前常年在线的网络写手,已超过五百人,在这个写作群体中,差不多都文兼众体,比如诗歌、小说、戏剧、杂着,但几乎无一例外地以散文写作为主。提起这个写作群体,我们几乎不费什么劲,便可列出一长串在网络上耳熟能详的名字来,他们有的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以本名面世,大量的则用网名。这个写作群体名单大致如下:人邻、杨永康、习习、杨献平、韩松落、萧萧眉儿、老圈、海杰、阎海东、尔雅、张海龙、樱宁、李子熟了、卫子、毒化、麦田蝈蝈、才旺瑙乳、肖成年、索木东、汉字999、叶梓、欣梓、雪潇、铁翎、嘎代才让、李满强、王若冰、沙戈、九米斋主、香山紫烟、旭日东升、李兴义、聂中民、三瓣雪、刘润和、柯英,还有很多,这里只好“等等”了。在这个写作群体中,至少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游荡往来于纸媒与网络的两栖作家,这批人在从事网络写作前,已在纸媒上发表过很多东西,有的还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比如人邻、韩松落、杨永康、习习、杨献平、才旺瑙乳、沙戈、王若冰、雪潇、尔雅等。他们走向网络的大概途径是,或者将自己在纸媒上已经发过的作品贴到网上去,扩大影响力,或者把新写的东西先在网上发出来,同时或然后再在纸媒上露面。我走的也是这条路。另一类作者,以目前的态势看,主要是以网络为阵地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或纸媒的认可程度,或写作只是为了自娱自乐,没有更大的写作企图。这类作者,作品量较大、影响较大、且写作水平较高者,如萧萧眉儿、毒化、香山紫烟、汉字999、老圈、阎海东、海杰等。这个群体事实也在分化,因为他们写作的日渐成熟,许多人已从网络上脱颖而出,正在大踏步走向纸媒,如老圈、毒化、阎海东、海杰等。而且,我不妨斗胆做一个预测,在这批目前还更多地在以网络形式展示自己的写手里面,用不了几年,将会产生几位不错的作家。

为了说话方便,我想选几位作者作为说话对象,做一些简单的个案分析,对甘肃网络散文提供一个认知视角。

一是杨永康。此人写作准备期和练习期较长,以前写过诗歌,有过学术研究经历,而最终得到文坛认可的却是他的散文。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一个名为“新散文”的网站对他的支持了,有证据表明,他最初引起散文界广泛注意的一些作品,都是首先在这个网站露面,然后被《中华散文》等名刊追认,并走向主流媒体的读者群的。此后,又被北大的“左岸文化”网站以专辑形式推出。在网络和纸媒的来回滚动中,他的作品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实际上,他的散文倒不是典型意义的网络散文,严格地说,是借助网络手段推出的传统散文。但与传统散文相比,他在表述形式上进行了相当前卫的革新,比如打乱时空界限的叙述视角,对生活既精细又空灵的把握方式,对语言诡异神秘的排列组合能力,还有传达出来的那种古刹木鱼般的语义信息,等等。读他的散文,有时候让人产生一种黑夜中独自行走于荒郊野外的不安全感,而读完以后,获得的恰恰又是一种迷途知返的依归情怀。他的散文兼有网络文化给人带来的历险感受,和传统散文的求道求知精神。听听他几篇影响较大的作品的名字,《覆盖,覆盖》、《满世界找你》、《第三街呼喊第四街奔跑》、《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女人可以给一个少年带来多少恐惧与寂寞》,等等。

二是萧萧眉儿。这是一个目前还处在纯粹的网络表达,亟待被纸媒认识和接纳的散文写手。如果单以甘肃目前网络写手的散文写作水平而言,该作者应是很突出的。她一人兼任了几家网站的主持,比如中国母亲网、甘肃敏思博客,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团结了一大批新老写手,大有做网络写手领袖的“嫌疑”。本人的作品不仅量大,质量也不低。比如,《镜子里的溪流》系列、《抛往天堂的灰烬》系列、《卓然说日记》系列等等,把一种乡村情怀、把日常生活的幽微细节、把母子间的温暖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完全是我手写我心,自然流畅,自由随意,如一条条生活流在以其固有的形式展开。也许正是因其文本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每一篇的读者人数、回帖量都是很大的。

三是香山紫烟。有关资讯表明,他是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作品主要也以网络的形式面世。最近,我读到他的一批写凉州文化凉州人的系列散文,写得很好。这些文章对我们有一个启发,我们通常概念中,往往下意识的会把网络与游戏、聊天、制造文字垃圾等等联系起来,其实,网络文字同样可以载道,可以教化,可以表现深刻的主题。近几年,在对凉州文化凉州人的认识与表现上,雪漠有他的独到之处,补丁有他特殊手段,香山紫烟也有他的长项,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不必厚此而薄彼。

那么,网络散文与传统散文到底有什么区别,网络散文的基本追求到底是什么?为了取得较准确的认识,我以网络的方式征求过许多写手的意见,其中,萧萧眉儿的看法补充了我的研究结果之不足。她认为,网络散文的基本理念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我”的生活图景为半径,延伸出属于自己的一个小世界,写法上。表达较随意,以展现自我为诉求,拒绝功利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呈现出三种可能,一是描述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在网络中打造一个和现实中不一样的美好形象;二把自己完全真实的表达,把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细节都当做大事件倾诉出来,但缺少展示的平台,便在网络上完成被人认可的心理需要;三是纯粹的游戏,什么抢眼写什么,有点老实人扮酷的意味。网络散文与传统散文的主要区别则在于,传统散文像摄影中的“广角镜头”,朝着一个要表达的主旨形散神不散,注重周边的烘托,但其价值指向则始终不离开一个堂皇的重大的主题;网络散文则近似于摄影中的聚焦,写作主体的心灵被某个细节触动了,笔触便凝结于此,心无旁骛,专门表达这个瞬间感受,即便是没什么深刻、明确的思想,只要真实再现了某一刻,某一点,写作行动也就完成了。

如果一定要为网络文学寻找艺术上的源头活水的话,那么,说得俏皮点,这也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从来都有承担主流话语之载道之作,也有抒发自我情怀的性灵文字,即便同一个作者,其作品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用,比如苏东坡,我们都服膺于他那气势夺人辞藻灿烂的鸿篇巨制,同时,他随手写成的那些题跋、杂说杂谈,或几十字,百多字,几百字,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转轴拨弦三两声,挥手文出,抽手文就,随心所欲,变幻万端,则别见风度,别见性情,别见学识,其艺术水准,一点也不逊于他的那些我们经常在教科书上见到的所谓代表作,甚至更高。这才是散文之散,是散出来的体现自由精神和智慧极限的文字。这一路下来,杰出者还有公安三袁的文字、明人小品,到现当代,则是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辈了,以当下甘肃散文而论,人邻的文字风格和艺术追求,庶几近之,且颇得其真传。我看见,习习、尔雅、萧萧眉儿等人已开始以日记体散文来记录一时一刻的所见所思,如闲庭信步,优雅又俏丽,精致又从容,事小而志大,文近而意远,妙品不少。这也许是网络散文所要达到的较高境界。

无论怎么说,甘肃的网络散文已经形成了一个阵容可观的作者群、读者群,保守地说,也可与纸媒的作者与读者分庭抗礼中分天下了,而且,也是更重要的,网络作品的水平和影响力,已到了需要充分关注,并为其搭建更高、更大平台的时候了。还有,随着家用电脑普及率的迅猛提高,网络写作的工具问题已不再成为障碍,面对网络传播能力的迅猛与快捷,无论多么顽固的写作者,也都不得不向它低下倔强的头颅,膜拜它那无与伦比的话语统治力。可以预见,网络文学、网络散文全面繁荣的时代眨眼间就会来到我们面前。

(作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