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谈佛说道悟人生
10980100000008

第8章 天作孽有可为,自作孽不可活(1)

害人之心不可有,有害人之心终会害己

释迦牟尼开始传教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麻烦,有时甚至遭到挑衅和人身攻击。但他凭借智慧、毅力和人格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挫折、战胜困难、化解矛盾。

有一次,释迦牟尼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愤怒的婆罗门。

那个婆罗门非常仇视佛教,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发现受世人尊敬的佛教开创者释迦牟尼后,一条毒计顿时涌上心头。

他蹑手蹑脚地绕到释迦牟尼背后,趁释迦牟尼不注意,抓起一大把沙土,就向释迦牟尼的头上扔去。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沙土扔出去的一刹那,突然一阵风向婆罗门吹来,沙土反而向他自己飞来,洒得他一头一脸,十分狼狈。

他想发作,但又无法开口,气得满脸通红。

街上的人看到刚才发生的一切,都盯着他看,嘲笑他。面对这么多锐利的目光,那个婆罗门不得不低下了头,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缝隙钻下去。

这时,他耳边响起了释迦牟尼平静而洪亮的声音:“如果想污染清净的东西,或者想陷害心无邪念的人,罪恶反而会伤了自己。”

听了这番富有哲理的话,那个婆罗门顿时恍然大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禅里禅外悟人生

害人之心不可有。一个人如果总是费尽心机想着怎样去陷害别人,他生活得必然不快乐。越是想陷害别人,越是不能得逞,到后来只能是害人不成反害己。

天作孽有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有一个婆罗门为了方便行人,在旷野中挖了一口井,并放了一只瓦罐在井边,这样放牧和过路的人都能喝到水,洗上澡。

一天傍晚,一群饥渴的野狐来到井边,喝着地上的残水。但野狐中的野狐王却不愿喝地上的残水,而是把头伸到井边的瓦罐中去喝水。喝完水后,它就把罐戴在头上,高举着一阵乱摔,结果摔破了瓦罐,瓦罐口却还套在它的脖子上。

其他野狐对野狐王说:“这个瓦罐对过路人有这么大的用处,你为什么要打破它呢?”

野狐王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取乐。只要我心里快乐,哪里还管其他的事情!”

有一个过路人见瓦罐被野狐王摔破,就告诉婆罗门:“你放在井边的瓦罐破了。”

婆罗门又把一个新罐子重新放在那里,可不久又被野狐王打破了。这样连续有十四个瓦罐被野狐王打破,野狐们每次都劝阻野狐王不要这样做,但它根本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婆罗门想:“我应该去察看一下,是谁把罐子打破的。”

于是,婆罗门悄悄地躲在井边。傍晚时分,他看见野狐王又在做坏事。他心想:“我是为人们做点好事才挖这口井的,怎么能让野狐王破坏掉呢?”

于是他便做了一个非常坚固的木罐子,并能让野狐王的脑袋进去不容易出来。他把木罐拿到井边,然后拿着一根木棍藏起来等着。

行人喝完了水,野狐王又跑来了,它再把脑袋钻到木罐中喝水,喝完后又高举木罐使劲地摔;不料这次罐子怎么也摔不破,而且脑袋卡在罐子里也拔不出来。这时婆罗门跑上去,一顿狠打,把野狐王活活打死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为了一己暂时的快乐,就不顾周围人的感受,侵犯别人的利益。这样只能引得人神共愤,最后以一句话了结自己——多行不义,必自毙。

救助别人,往往就是在救助自己

一天深夜,有位施主沿着一条昏暗的小路回家。经过一片丛林,他突然听到有人挣扎的喘息声,慌乱停下脚步,仔细的听。发现是两个人在扭打,间或夹杂着衣服撕裂声。他立刻明白:一个女人被袭击了!

他想,到底我该不该介入这个事件当中呢?

他一面担心着自己的安危,一面诅咒着为什么今天晚上要选这条小路回家。如果自己也成为另一个牺牲者怎么办啊?是不是该跑到附近的电话亭打电话给警察就算了呢?

那个决定的过程好像永无止境,但实际上花不了几秒钟,而且听的出来那个女孩的呼吸挣扎声越来越微弱了。他决定一定要有所行动。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立刻冲到丛林后面,将歹徒从那个女人身边拉开。随后他和歹徒扭打成一团,倒在地上滚来滚去。

最后,歹徒终于放弃,跳起来逃跑了。他气吁吁地爬起身来,那个蹲踞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然在啜泣和不停的发抖。

他跟女人保持了一段距离,慢慢的说:“好了,那个人已经走了,你现在安全了。”

一段很长的沉默,她开口了,带着不可思议的惊讶:“爸爸!是我啊!”

禅里禅外悟人生

当别人需要我们救助的时候,我们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因为,有时候救助别人,往往就是在救助我们自己。

宽恕别人的错误,往往能拯救他的灵魂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领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看见到自己的茅屋里有一个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景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人都会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蔫”,给别人一次机会,有时能免得事态恶性发展,甚至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灵魂,这只需要我们的宽容。

只凭主观判断是非,往往会酿成大错

很久以前,有雌雄两只鸽子栖居在一个巢穴中。在果实成熟的秋天,它们同心协力,辛勤地采集果实,将整个鸽巢积满了丰润的鲜果。两只鸽子心满意足,和睦欢快地过着日子。

可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天未下雨,在干燥的气候下,巢中的果实水分减少,变得干瘪,满满的一巢果子便缩成了半巢。

雄鸽发现巢中的果子只有半巢,心生恼怒,认为果子一定是被雌鸽偷吃了。

于是,雄鸽嗔怒地斥责雌鸽:“采集果实那么辛苦,是为以后没有食物时做准备,而你却偷吃了一半,实在是太不应该!”

雌鸽一听感到很委屈,连忙争辩说:“我根本没有偷吃果子,果子是自己变少的!”

雄鸽认为雌鸽是在狡辩,便更加生气。它怒睁圆眼,大声叫道:“果子怎么会自己减少呢?一定是你偷吃了!”

雄鸽不由分说,就用它那尖利有力的喙使劲地乱啄雌鸽,雌鸽无可奈何,只得独自飞走。

没几天,天降大雨,雨水淋湿了鸽巢,巢中的果子得到了雨水的湿润,一个个又都膨胀饱满起来,慢慢地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盈满了鸽巢。直到这时,雄鸽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冤枉了雌鸽。

雄鸽越想越后悔,禁不住内心的悲伤,向着无垠的天空凄惨地叫道:“雌鸽啊,你在哪里?雌鸽啊,你往何方去了呢?”

雄鸽的悲鸣就这样在林间不停地飘来飘去,可是回答它的却只有风声雨声。

禅里禅外悟人生

判断是非,一定要在做好了调查工作,掌握了确切的证据之后再下结论。切不可凭主观判断,固执己见,否则只会酿成大错。

纸是包不住火的,是欺骗总会败露的

从前有一只野狗,生性贪吃,在各个村庄窜来窜去,到处找吃的。有一天,它走到一个染匠家里,不小心掉进一个蓝色的染缸里。染匠看见了,把它从缸里拖出来,扔到地上。野狗在地上滚了几圈,全身是尘土。它看见自己身上肮脏不堪,就跳进河里,洗了个澡。从河里出来,它身上毛的光泽都成了蓝色。

其他的野狗们看见它的毛色和平常的野狗不一样,很是奇怪,就问它道:“你是什么人?”

蓝色的野狗回答道:“我是天帝释的使者,天帝释封我做禽兽的王。”

野狗们心里想:“它的样子虽是只野狗,可是毛的颜色却和我们不一样。”

野狗们便把这事报告了狮子。狮子又把这事报告了大狮子王。大狮子王立即派一位使者去察看虚实。使者一去,看见那只蓝色的野狗坐在大白象的身上,禽兽们都围绕着它,就好像在侍候兽王一样。使者看过后,回到大狮子王跟前,把这情形详细报告大狮子王。大狮子王听了报告,便带着军队,来到那里,看见野狗王正坐在大白象身上,群兽围绕,老虎、豹等猛兽亲自跟在它的左右,其余的那些小野狗只能远远地躲在一边。

大狮子王心里很不高兴,便想了个办法,从野狗群中选派了一只野狗,叫它去找那野狗王的母亲。这野狗在山中找到了野狗王的母亲。这野狗使者回来后,对其他的野狗说:“它的确是野狗,不是王种,我在山中亲眼看见了它的母亲。”

野狗们说:“我们可以去试一试。”便走近那野狗王。野狗们有这样一条规矩,只要有一条野狗叫,其余的野狗若不跟着叫,身上的毛就会脱落。于是野狗便叫了起来。野狗王心里想:“我要是不叫,毛就会掉落。要是从象背上跳下来叫,必定会被象杀死。我今天要叫,也宁可在象背上叫。”

它只好也跟着叫起来。大象一听到它的叫声,知道它只是一只野狗,就用鼻子把它抓了下来,用两只脚把它踩死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欺骗别人可能会一时得逞,但事情总会有败露的时候。在败露的时候,不但威信扫地,还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做人做事还是坦坦荡荡的好。

不要没事找事,否则终会造成祸害

很早以前,有一个没发生过灾祸的国家。那里五谷丰盛,人民安宁,既没有疾病流行,也没有灾害发生,举国上下无忧无虑,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有一天,国王在宫殿中对大臣们说:“我听说天下有个叫灾祸的东西,种类很多,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众大臣也说:“我们也听说过,但都没有见过它的样子。”

于是,国王便派遣一位大臣到邻近国家购买灾祸。

天神遥知此事后,便化成一位商人来到市场上,摆出一个外表看似猪形的怪物,用铁索紧紧地捆绑着,等在一旁,静候那位大臣到来。

果然,那位大臣来到怪物前,便停住脚仔细地看起来。他问商人:“这是什么怪物啊?”

商人说:“这是‘祸母’,能够制造灾祸。”

大臣一听,非常高兴,心想:我可找到要买的东西了。他连忙询问价钱,商人说价值千万。大臣又问:“他以什么为食?”

商人答道:“此物专以针为食,每日要吃一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