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谈佛说道悟人生
10980100000010

第10章 不但要经常打扫尘埃,更要经常打扫心灵(1)

有快乐就表达出来,有痛苦也不必隐瞒

昙照禅师每日对信徒说法,第一句话总是:“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但有,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不断地叫唤道:“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老远就听到了,过来责备他道:“一个出家人,生了点小病,就不住地叫苦喊痛,像什么话!”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自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以前你不是这样的呀。我记得有一次你掉进水里,快要淹死了,后来被人救起后,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当时你那种视死如归、无惧无畏的样子,令全院的和尚很是佩服。而现在,你怎么变得这么娇气呢?况且,你平时不住地讲快乐、快乐的,怎么生了这么点小病,就毫无顾忌地大叫痛苦呢?”

昙照对住持和尚道:“你过来一下,到我的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声问道:“住持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又不住地叫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按照佛法,答快乐对还是痛苦对都是错的。因此,住持无言以对。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生中总有酸甜苦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怒哀乐。因此,我们应顺其自然,遇到快乐的事情就该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的,而如果遇到不幸的事情,叫叫苦,抱怨抱怨也是应该的。人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刻意隐瞒,只会让快乐失去意义,让痛苦更加不堪。

不但要经常打扫尘埃,更要经常打扫心灵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椠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念了前句忘后句,念了后句忘前句。没有办法,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脏了,要用扫把去扫;心里脏了,要怎样清扫呢?突然之间,周利椠陀伽就开悟了。

鼎州禅师领悟这一点,可比这位笨弟子容易多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一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上,还在我们的心里呀!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但心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我们不但应该经常打扫尘埃,更应该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只有将自己心里的枯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才会保持内心的洁净。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有“满了”的想法

一位学僧在无德禅师坐下学禅,刚开始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是一年之后,他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想下山去四方云游。

这天,他来到无德禅师面前说:“禅师!在您座下参学多年,我感到学到的已经足够了,现在想跟您告假去行脚云游。”

“足够了是什么意思?”

“足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在你走之前,先去装一盆大石块来吧!”

学僧不明白无德禅师的意图,但还是按照他的吩咐,装了一大盆大石块,拿到他的面前。

无德禅师指着盆里的大石块问学僧:“现在盆满了吗?”

学僧回答:“满了。”

无德禅师随手抓了一些小碎石放进盆里,小碎石顺着大石块的缝隙滑了下去。

无德禅师问学僧:“现在满了吗?”

“满了!”学僧肯定地说。

无德禅师又抓起几把沙子撒在盆里,沙子顺着小碎石的缝隙滑了下去。

无德禅师再问:“现在满了吗?”

“满了!”学僧心想,这回可放不下什么东西了吧。

无德禅师又向盆中倒了一杯水。

“现在满了吗?”无德禅师又问。

学僧无言以对,从此不再提告假行脚云游这件事。

禅里禅外悟人生

俗话说,学海无涯,无论我们感觉学得怎样精通,其实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谦虚,任何时候都不要有“满了”的想法。

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以前,四川有一户姓马的人家,祖辈以编卖簸箕为生,人称马簸箕。马簸箕有一个儿子叫马祖道一,他生有异相,牛行虎步,引舌过鼻,足下还有二轮文。马簸箕心想,儿子生的一脸福相,不像做簸箕的料子,不能让儿子这么给耽误了。于是,他便让儿子远行,到湖南南岳怀让禅师处学习。

两年后,马祖学到真传,便回到了故乡四川,想在那里弘扬佛法。马祖回乡有两个目的,一是颂扬佛法,二是光宗耀祖。家乡人听说从湖南来了位得道高僧,于是早早搭好了法台,在道路旁迎接。毕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可是,当马祖到来之后,乡亲们一看,原来是马簸箕的儿子。众人开始疑惑,随后是议论纷纷,最后,都散去了。

看到这种情景,马祖道一感慨万分:“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于是,他准备离开家乡,到别处传学讲道去。

就在他要离开时,他的一位嫂嫂走了过来,要他传授佛法。开始他不想传,但看到嫂嫂如此真诚,就动了心,说道:“你用一根绳子把一个鸡蛋挂起来,每天早晚把耳朵贴到上面去听,等你听到了声音,你也就得道了。”

于是,他的嫂嫂真的用绳子绑住了一个鸡蛋,把它挂在屋内,天天听、年年听。乡亲们见了,开始时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大家都生气了,骂马祖传授歪门邪道,使嫂嫂走火入魔。可这位嫂嫂并不为这些闲言碎语所动,仍然照听不误。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月,有一天,正当她听得入神时,忽然“啪”的一声,鸡蛋掉在了地上,打破了。原来,是挂鸡蛋的细绳子断了。

就在这一刻,嫂嫂恍然大悟!

禅里禅外悟人生

当我们决定要做某事时,就应该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不要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也不要受别人的异议所干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也变为现实。

在勤奋用功之时,别忘了保持平常心

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块盐,交给学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老不化;葫芦口太小了,伸进筷子也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不解地问:“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仍耐心地解释说:“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崩断,弦太松不出声音。时刻保持着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其他事情,只勤奋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忘却了平常心。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处理好各种事情。

学习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精通与运用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认为这首偈稀疏平常,你只要认真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是不容易了!”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

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这个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他。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众僧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

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